【从祭祖到敬祖】族群篇 当福音与传统碰撞

——客家族群的突破与创新

 

文、照片提供/温英文、温英干

 

 

华人祭祖,渊源深远


祭拜祖先一向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起源甚早,可能远溯自商朝,于周朝开始盛行,尤其是儒家思想重视孝道,直接、间接推广了祭祖的合理性。中华文化强调“百善孝为先”,儒家对父母的孝道伦理阐述最多,例如在《论语》〈为政篇〉,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无违”(不违背礼仪),并进一步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前按礼事奉,死后按礼安葬、并按礼祭祀。)《论语》〈学而篇〉,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办理丧事、追怀纪念先人,民风就会归于纯朴。)华人将此观念呈现于祭祖礼仪中以展示根深柢固的孝道传承。

 

民间传统的祭祖包括祭祀及供奉祖先,仪式中具有宗教意涵。一般华人认为祖先仍然影响后代,并赐福后代,后人要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实践儒家所宣扬的孝道,因此须祭拜祖先,方可得到先祖亡灵的护佑;若不祭拜,可能遭到祖灵惩罚降祸。因此各地华人都有祭祖仪式,通常在宗族祖坟前面举行,一般称为扫墓,广东人称为“拜山”或“行青”,客家人称为“挂纸”。扫墓通常在清明节或前后,部份地区亦有人于春分、上巳(农历三月初三)和秋分扫墓。台湾的闽南人与客家人都高度重视扫墓,扫墓的时令与风俗也相仿。

 

台湾闽南人祭拜祖先俗称“拜公妈”,并不限于扫墓,还有在家里定期祭祀,以及每年在各祖庙宗祠举行祭祖仪式。客家人可能比其他族群更加重视祭祖,每逢各种节日都要到祖坟或祖祠上香祭拜。扫墓祭拜后还要烧纸钱,当作钞票,让阴间的祖先花用,为了向死者祈福、求护佑,也为超度逝者亡魂。客家人采办丧礼,程序相当复杂,丧祭时也必设置木牌,称为“神主牌”,上面提上死者名字,以便祭拜。

 

华人祭祖及在庙里祭拜亡灵的礼仪中必有拈香(唐朝之后才有的风俗,可能源自于佛教与道教)。由于拈香祭祀,具有祭拜亡灵、以亡者为神的宗教意涵,违反了圣经“除了耶和华不可有别神”的教训(参考出埃及记20:1-3)。当民间祭祖的拈香、烧纸钱、跪拜祖先牌位种种仪式与基督信仰碰撞时,兴起的波涛大大影响了基督福音广传,特别是在数典不忘祖的“硬颈”客家族群中颠簸难平。

 

客家传福音,祭祖是关卡


台湾客家族群约450万,占全台人口约20%。据2010年调查,全台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人口已达10.4%,以大台北区最高(12.4%),教育程度越高,信主比率也越高;大学程度以上约占13%;军公教人员达13.8%。台湾闽南人“拜公妈”而客家人拜祖先,但客家人信主比率只有0.3%,远低于原住民及闽南人信主比率,全台湾客家教会仅约四十间。

 

客家人信主比率相对过低,原因有两种说法:


1. 客家是硬土:一般认为客家人本质是硬心的,不愿接受福音。其实,与其说客家人硬心,不如肯定客家人的“硬颈”,为了在偏远荒僻的乡村或山区求生存,客家人培养出努力不懈、不屈不挠的个性,与圣经上责备以色列人硬着颈项不愿接受福音不同。

 

2. 客家被忽略:过去百年,宣教士主要向原住民和闽南人传福音,忽略了居住其中的客家人。这种说法也有道理,至少在笔者兄弟成长过程中,在乡下没见过宣教士(但市镇里有天主堂)。闽南人和客家人都祭拜祖先,造成传福音极大拦阻,对客家人或许更甚,但不能成为硬土的藉口。

 

其实,客家人和其他华人本质上一样,都是拒绝福音,在福音上都是硬土。客家人特别带有中原古风,非常重视孝道与祭祖,因此在传福音过程中,许多客家人首先就过不了祭祖这一关。

 

▲客家人带有中原古风,非常重视孝道与祭祖,在传福音过程中,许多客家人首先就过不了祭祖这一关。

 

新竹客家庄温氏,保留族谱不忘本


我们兄弟成长于台湾新竹地区的客家庄。根据台湾《温姓大族谱》(1995)及笔者兄弟所编篡恭信公支派族谱(2002),先祖来自山西太原,为躲避战祸,于唐朝末年先移居到江西赣南,再东迁福建上杭,最后定居广东梅县,为本族梅县肇基第一世。十七世祖恭信公大约于主后1800年来台加入垦荒行列,之后,子孙繁衍,于新竹乡下定居。

 

温家族人将先人骨灰集中在一座祖坟内,四旁散落着别家宗族的祖坟,每年定期祭拜,而清明节期的祭拜更是大事。温家为避开清明节交通拥塞,将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天早上定为扫墓的日子,上百族人聚集,各带祭品前来扫墓。

 

附近几家大房族人合住的四合院正中,于几年前整修为祖祠,内中供奉来台祖及后代的牌位。祖祠上书“太原堂”,纪念先祖来自山西太原。其他宗族也有自己的祖坟及祖祠,祖祠上书写表明祖先来自大陆何处的堂号,乃是聚集族人最好的地方。

 

孝则领双亲归主,敬则侍祖不后人


英干在美国求学时,与妻子一起蒙召信主,成为基督徒后就热心向家人传福音,尤其是对双方父母负担最强。然而每次向他们传福音都遭拒绝,家父主要理由在于他是温家族长之一,肩负祭祖任务,倘若成了基督徒,不能祭祖,便成了悖祖。

 

家父过世前几个月于病榻上接受主、受洗,家母一旁观礼,洗礼刚结束,家母就一面哭泣,一面诉说:“以后没有人‘拜’他,没有人帮他烧纸钱,你爸在地狱就要受苦了……。”当时为家父施洗的彭德郎牧师也是客家人,就很清楚地向家母解释天堂、地狱的真理,并强调,受洗后如果去世,就是客家人所说的“回家”,不会落入地狱里。

 

彭牧师一席话对家母影响很大,三年后家母八十岁生日那天,在教会受洗归主,中午还举办寿宴,席开数桌,邀请族中至亲一起庆祝。家父母先后逝世举办的丧礼,都采用基督教仪式,在本族长辈中首开先例,有美好的见证,群集而来吊丧的亲友不但没人反对,而且反应良好。父母受洗归主大大影响我们家人,现在几乎都已经信主了,许多亲戚也受到影响而归入主的羊圈。

 

基督徒“不祭拜祖先”并不等同于“不尊敬祖先”,反而更是为敬祖大事尽心竭力。以我们家而言,英文住在新竹,就是祖坟及祖祠的所在,他是宗亲的领袖之一,对于祖坟及祖祠的修建、维护以及宗亲的联系,出力很多,颇受族人尊敬。在扫墓及族人祭祖典礼时,他也热心参与,但不拈香、不备牲礼,而以花篮代替。英干在台湾花莲东华大学任教时也尽量赶回新竹,参加扫墓或族人祭祖典礼,与英文及其他基督徒家人以花篮代替牲礼表达敬意与追思,时间久了后,也受到族人接纳。

 

我们这支派重修祖祠时有个小插曲。英干正在台湾任教,族中大佬请英干拟祖祠两边的对联,横联是“太原堂”。英干拟的是:“太原大姓祖荫育新竹,恭信传家神佑满福兴。”本族来自山西太原,而唐朝时温姓在太原是显族,出了许多名人如温峤、温庭筠等,被称为大姓;来台祖的名字称为恭信公,我们这批后人定居新竹,在祖宗培育下如同茂盛的新竹;祖祠坐落在福兴村,英干祈愿,真神的护佑充满福兴村。族中大佬对英干拟的对联都认为很好,那个“神”字也没有人去细究,却是刻意放进去的,希望真神能使族人信主,才是真正的护佑,而祖祠的志文则由英文执笔。


▲温氏家族祭祖时,温英文以花篮代替祭品,也受到族人接纳。


▲温氏支派祖祠“太原堂”上,由温英干所拟写、订制的对联中,刻意放入“神”一字,祈盼族人认识真神,得到真正的护佑。


▲温氏支派祖祠悬挂着由温英文所拟写、订制的志文。


创新丧礼与敬祖典礼


1980年代中期,台湾的基督徒领袖开始讨论基督徒与祭祖的议题。经过不少的讨论,将基督徒参与祭祖事宜定位为敬祖典礼,并采用追思三礼的仪式。设在新竹的客家福音协会着手整理出一本《基督徒丧礼与敬祖手册》供基督徒使用,也藉此给非基督徒一个清楚的说明,使福音更容易传开。

 

该书中肯地提出为什么需要一本根据圣经,又合乎情理的敬祖及丧礼手册。“慎终追远是华人很好的传统与观念。生死乃人生大事,神看圣民的死极为宝贵,但台湾丧礼加了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例如大肆铺张、请人代哭和民间宗教带来的迷信色彩,使丧葬礼仪失去了该有的恭敬与真诚。”此书提供了合乎真理、合乎人情的丧葬礼仪如下:

 

1.追思三礼
此为敬拜神的礼仪,包括倒水礼、献花礼及点烛礼,分别代表饮水思源、祖德流芳、光宗耀祖的涵意。基督徒可在清明节、敬祖大会、敬祖追思礼拜,或是在家族敬祖、扫墓场合举行追思三礼以表达对神的敬拜,及对祖先的感念。

 

至于是否邀请非基督徒,特别是政治人物来主礼,也在多方讨论下同意。其理由是:让非信徒参与主礼,也是在敬拜神,可以让他们了解基督徒敬祖而非祭祖的原因,更容易藉此将福音传开。整个典礼由基督徒担任司会,主礼人只将敬物高举,以表示高举神,并非祭拜祖先,对整个敬祖大典有移风易俗之效。因此历年来的基督徒敬祖大典都会邀请一些社会贤达及政治人物参加,其中有信主的,但多数是非基督徒。

 

▲“追思三礼”包括倒水礼、献花礼及点烛礼,分别代表饮水思源、祖德流芳、光宗耀祖的涵意。

 

2.致敬礼
基督徒可以献花和鞠躬,以此合宜、不必有罪恶感的方式向亡者或祖先致敬。在丧礼中先举行追思三礼,之后举行此礼,以取代传统公祭仪式,或是在祖先牌位、墓碑前的礼仪。

 

3.展示族谱

在敬祖大会中也会展示各宗族的族谱,同时鼓励客家基督徒制作“祖先纪念表”或“世代传承表”,挂在家中客厅显目之处,以表明基督徒并非不要祖先,而是方式不同。

 

▲敬祖大会由基督徒司会并邀请社会贤达与政要参与主礼,有移风易俗之效。

 

敬重祖先,敬拜三一真神为先


英文曾参加几次客家教会的敬祖大会。2014年3月,有幸亲自担任司会,主持新竹县新丰及湖口地区的敬祖大会,以敬虔的心将“追思三礼”的仪式呈现给在座教会的会友及乡亲。

 

这次联合本地区众教会共襄盛举,假新丰乡社区活动中心举行。为了向还未信主的社会大众作见证,照例邀请几位社会贤达及地方政要,让大众了解客家基督徒敬祖的立场与实践,减少对基督徒“忘宗悖祖─不要祖先、不孝敬父母、违背中华文化传统”的误会。虽然受邀者大都不是基督徒,却因参加敬祖大会而让我们有了作见证的机会。倘若地方领袖的观念改变了,就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2014年新竹县新丰及湖口地区的敬祖大会会场。

 

追思三礼的过程如下:

 

1.倒水礼(与圣父连结)
当司会宣达“倒水礼”时,两位主礼者举起事先预备好的水瓶,将水倒入另一个空瓶中,寓意“饮水思源”。

 

这时,司会带领会众以“启应文”的方式,强调我们先祖及万有都是神所造,我们一切福分也都是神所赐的!追思父母及先祖,表示我们的血脉有他们的传承,就像所有河流皆有它的发源地一样!饮水思源,我们也当想到我们生命的源头─三位一体的真神,常常顺服在他的面前,将一切荣耀都归于神!

 

2.献花礼(与圣子耶稣基督连结)
两位主礼者将鲜花高举起来,纪念先祖,寓意“祖德流芳”;司会与会众轮流诵读启应经文,相互辉映。

 

花所散发出的芬芳气息,就如祖先留下的美好榜样!最重要的是感谢主耶稣基督,他承担了世人及先祖的一切过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且死而复活。复活的耶稣基督让我们的先祖及亲人留下如此的佳美脚踪,愿他们的美德流芳百世,子孙也承受美德的薰陶。

 

3.点烛礼(与圣灵连结)
两位主礼者将一只蜡烛点燃后,用它点着另一支蜡烛,寓意“光宗耀祖”。在庄严肃穆、圣乐飘扬的过程中进行仪式,会众都沉浸在敬祖的缅怀氛围中!

 

我们纪念及感谢先祖在他们的世代燃烧自己的生命,为了后代的前途而打拼。恳求圣灵充满、光照后人,使得后人在世度日如明光照耀,在时代中发出光与热,发挥美德来荣神益人!

 

追思三礼结束,那些未信的会众纷纷赞赏基督徒的孝道及敬拜祖先的真诚。许多人表示,想不到基督教的敬祖大会那么简单、隆重又不失礼数,回去会帮忙宣传及分享。我们更盼望未信主的乡亲朋友有一天都能归信基督,摆脱拜偶像的束缚!

 

结论:积极参与敬祖,促进福音广传

 

自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祭祖问题是拦阻华人信主最大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客家族群。如今,基督徒可以在各种场合明白向非信徒亲友说明对祭祖与孝道的立场。在自己家族的祭祖典礼中,也不必因忌讳而不去参加,反而可以积极参与,但不拈香,用献花代替牲礼,也可利用各种场合向族人说明敬祖之涵义,宣传追思三礼、致敬礼与展示族谱的意义及作法。此外,当地教会举办联合敬祖大典时,可以邀请未信主的亲友参加。相信长期以来困扰华人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争论不休的祭祖议题从此划下句点,让福音更容易传扬。

 

 

作者小档案

温英文,台湾新竹“立钢机械五金行”负责人、新竹县温姓宗亲会理事、国际基甸会台湾西北区推广委员,及台湾客家宣教神学院建校义务顾问。

 


作者小档案

温英干,神国资源为基督协会美国及台湾董事会主席及本刊人才单元企编。台湾东华大学经济系及财务金融系荣誉教授,冠冕财务事工美国华人外展事工主任,基督使者协会董事。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