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篇】我們成了一臺戲

訪李靖惠導演

 

記者/周瑋瑋

 

 

編者按:臺灣導演李靖惠,長期關注移民題材,曾耗時13年拍攝關注臺灣移工的紀錄片《麵包情人》,榮獲數十個國際影展獎項。她在2018年6月底再度來到紐約,為新片《愛子歸來》在北美進行後製籌資。該片聚焦紐約移民,希望展現超越種族、語言和文化的大愛,同時也通過文化衝突展現生命之美。一個盛夏的午後,記者對與李導演(下稱李)進行了深刻愷切的訪談。

 


 

在拍攝《家國系列》到《愛子歸來》紀錄片的過程中,您一貫的主軸訴求是甚麼?

 

李:移民議題古今中外從未停歇。人類從亞當及夏娃開始,便遷移旅程,經歷沒有神保護傘的遮蓋下,人性情感及肉體上的掙扎,展現了一個又一個血淚交織的故事。


開拍《家國系列》的初衷,要從外公說起。記憶中,自己七歲之前幾乎是在外祖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因此我與兩老深厚的感情,不言而喻。民國前一年出生的外公和外婆一直居住在臺中大肚鄉,喜歡蒔花弄草,在百卉齊放、蟲鳥爭鳴的鄉野怡然自得,直到外婆住進養老院的那天開始,外公平靜的生活瞬間有了變化。

 

指腹為婚,結褵60載的外公外婆,一輩子從來沒有分離過,如今被迫分居,是衝擊一。同時,為了讓外祖父得到妥善照顧,住在臺北的小舅特意將他接到臺北。然而從鄉村遷至城市的轉變,成為老人家的衝擊之二。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關華山曾說:「被迫的移動對人性有一定程度的歸屬感撕裂!」

 

寄居在兒子家,雖有兒孫繞膝,然而老伴不在身邊的悵然、有家歸不得的無奈,更加催化外祖父內心的鄉愁。一天,我到養老院探望外婆,恰巧看見南下的外公坐在外婆病榻邊撫摸著外婆的腳,仔細地打量她。面對已失智的外婆,外公還深情款款地問著:「妳捂歡喜某?」(閩南語「妳開心嗎?」)接著,他甚至貼近外婆的嘴唇,開始親吻著她。我趕緊拿出攝影機捕捉這珍貴的瞬間。

 

從外公毫不矯揉造作的舉動,頓時悟出了一個道理:「原來愛就是不求回報地去取悅對方,即使在病榻上。」這一幕後來成為《家在何方》一片中的結尾,無聲,卻撼動人心。

 

從1999年的《家國系列》四部曲到2009年的《麵包情人》,及至2018年的《愛子歸來》,我對紀錄片的拍攝,始終秉持一個原則,欲藉著感情與史實的結合,引起普羅大眾對人性的共鳴。有別於新聞單一的據實報導性,我期待將更多情感的濃度,透過電影,灌注於真實生命故事裡,刻畫出心靈的訴求。臺灣公共電視製作人巫知宜曾經這樣形容我的創作:「以柔性的政策帶出內心的抗議。」

 

繼《家在何方》之後,我又將焦點放在失去老伴的外公身上,拍攝了《親親我的愛》。那時外婆已經離世,我與外公同住,用自拍的方式,細細紀錄外公對外婆的思念、信主受洗的見證以及最後彌留出殯的過程。清晰記得外公出殯的那一幕,我節錄聖經傳道書中的部分內容,在大雨幫襯的背景下,用話外之音表達對生命永恆的答問及人生最終的歸屬。

 

(上)《麵包情人》主角之一貝比。
(下左)《麵包情人》海報:蘿莉塔。
(下右) 楊媽媽20年多來持續寫信關懷受刑人。

 

拍片前後,移民族群的生活態度對妳有甚麼特別啟發?

 

李:我認為移民在新環境中所體現的「堅忍拚搏」,特別讓我動容。以《麵包情人》中的菲媽移工為例,他們為了尋求更穩定的經濟來源,毅然離開自己的屬地,勇敢地向外發展,即使付上與家人分開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如候鳥般,在某個時期往某個地域遷移,這些移工內心都有一個理念:這是讓家庭得溫飽最合適的途徑。比如《麵包情人》中的貝比與丈夫,把兒子留在菲律賓,妻子隻身來到臺灣工作,丈夫則遠赴中東的杜拜發展。心裡雖然對孩子有萬般不捨,但是為了更好的明天,夫妻倆只有咬牙向前走。

 

另一位《麵包情人》中的菲媽羅莉塔,為了提供女兒繼續求學的機會,獨自來到臺灣,飽受與家人分隔之苦16年之久,但是她卻說,這是一個母親的自覺,也是為家奉獻心力應盡的責任。

 

在《愛子歸來》一片中,兩位移民母親面對人生逆境,並沒有任風浪撲滅內心的鬥志。老年喪子的淒涼,兒子鋃鐺入獄的絕望,本是理所當然的結局;但是這兩位胸襟超然的女性,竟是將心中的失落化為力量,憑著對上主的信心,頂著風雨走了過去。一位是靠著書信魚雁往返,帶領無數受刑人歸主的楊媽媽,宛如桌下的暖爐,藉著真誠的文字,安慰許多黑暗中失喪的靈魂。她的生命就像那雪地裡的草,蘊含堅韌的生命力。

 

另一位是鍥而不捨,想盡辦法為兒子鄭海光平反冤獄的鄭媽媽。1993年《金色冒險號》事件,引發美國政府高度注意黑幫的人口販運交易,訂定一連串的嚴酷法規來制裁所有相關犯罪。在這樣的氛圍下鄭海光變成了時代的犧牲者。

 

為了償還蛇頭的債,海光辛勤工作努力償債,卻沒料到陰錯陽差,被人利用,捲入綁架強姦案,最後被判84年冤獄。鄭媽媽為了幫助兒子洗刷冤屈,隻身來到美國,住在狹小陋室裡,除了要忍受蝨蚤蟲害以外,還歷經遷居12次。在毫無生活品質的情況下,鄭媽媽始終不放棄為兒子申冤的機會。這種不離不棄的母愛,是最接近神的愛。

 

 

就您觀察,勞工移民對當地社會有甚麼價值與影響?

 

李:就社會階級而論,不同階層在一個空間都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份量。勞動階層所提供的勞動力,看似平凡,卻不可或缺,對人們基本生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勞工移民為了生活,常從事中產階級所不願意做的工作:「低工資」、「劣環境」、「長工時」,在這樣不堪的生活中,卻仍被主流社會歧視。

 

當初我之所以拍攝《麵包情人》,便是看見勞工生命的價值。那一個個在異地認真工作、揮汗如雨的背影後,潛藏值得尊敬的高尚人格。當菲媽們盡心竭力在養老院照顧與她們沒有血緣的耆老時,不僅老人孤單寂寞的心得到慰藉,菲媽離鄉背井的鄉愁情感也得到交流釋放。

 

在拍攝《愛子歸來》時,我領悟到不是所有受刑人都十惡不赦,他們移民生活中不為人知的辛酸,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呢?1980年代,大批的偷渡客從福建沿海湧入北美,而造成這股偷渡旋風的原始點,除了美國財富的拉力,還有多年來的文化包袱:害怕貧窮、留在本鄉被視為沒出息。因此,不計其數的福建移民付上金錢、生命的代價,選擇一條看似違法卻也可能是一線生機的不歸路。

 

藉由紀錄片傳遞的資訊,盼望能成為一座橋樑,喚起大眾對勞工移民的同理心。

 

▲李靖惠導演(中坐者)指導學生用手機製作見證短片。

 

勞工移民的生活有哪些部分是需要特別關注的?他們面臨最大的挑戰是甚麼?

 

李:首先,與家庭分隔所產生情感上的壓力往往是移工的頭號困擾。以先前提過的貝比為例,因為長時間與家人分開,導致夫妻之間互相猜忌,孩子也變得與她疏離。貝比心有所感,曾經寫了一封短詩:「我像一顆星星,有時候出現,有時候消失,但是請你不要忘記,我還在這裡……。」惆悵無奈之情令人唏噓。

 

其次,在許多地方,移工由於不受當地法律保護,在長期工作沒有休息的情況下,過勞疲憊是另一個殺手。而移工所受的不平等待遇,常被人忽略,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可說是另一種變相的歧視。

 

再者,基於種族保護主義,不少國家在移民政策上緊縮,使移民的工作機會受限。以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為例,如今川普頒佈的新移民政策,優惠本國國民,提高接受外來移民的門檻,並且針對非法勞工階級移民,毫不留情地下了逐客令。

 

▲2018年7月,李靖惠導演於豐收靈糧堂舉辦的短片製作工坊獲得熱烈迴響。

 

做為基督徒,視覺傳播的工作,賦予妳甚麼樣的使命?又該如何鼓勵新人承接落實,普及社區?

 

李:在如今這個高速網路的時代,影音媒介對大眾的影響無遠弗屆。透過社群網絡,資訊資訊快速地植入人心,文字影像的魅力不僅在它所帶出的視覺效果,更在於它內藏深遠的影響力。聖經說,「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哥林多前書4:9)我當初選擇拍紀錄片,純然是想要把自己所經歷的生命故事經由口語、文字、影片呈現出來。一部好的紀錄片若是要有穿透力,細節的經營必不可少,藉由點點滴滴,主角的心境情緒隨著故事高低形成一種難以抗拒的張力,自然地與臺下觀眾連結,一個個鏡頭的交替,都能牽引螢幕前的人心。在許多影片放映會的場合,總能遇見好些人對我表達影片帶給他們內心的震撼。有次在北美的一場《麵包情人》播映結束後,一位男性觀眾就非常激動地來告訴我:「導演,謝謝妳,現在我知道我的選擇了!」

 

除了導演的身分外,我也是一位全職在大學裡教授影音課程的教育工作者,影音媒介儼然是新世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個「用手機就可以拍電影」的時代,影音事工未來的發展舉足輕重。然而要吸引更多人來進一步認識並參與這份事工,惟有透過在社區中建立教育培訓的機制,招賢納士,才能接棒傳承。

 

2012年,我應邀眾教會邀請,帶著《麵包情人》來美國巡迴映演。神給我一個「麵包情人行動電影院」的異象,以電影巡迴與媒體教育訓練的方式來擴展神的國度。2014年4月,我們在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所主辦的文化營課程中,首次開設「我遇見神的故事」工作坊,大力推廣影音傳播與福音的連結。初試啼聲就有40多位學員報名。許多新血的加入,使我們備受激勵。

 

在禱告後,2018年,我們在紐約成立了「麵包情人電影公司」,作為事工發展的北美據點。近年來,我們的觸角,已從紐約延伸到賓州、麻州、德拉瓦州、印第安那州及洛杉磯等地。2018年,藉著《愛子歸來》的北美放映會,我們在紐約豐收靈糧堂舉辦第三次影音訓練班,再度引起許多社區民眾的關注和熱烈迴響。

 

電影宛如一扇人生的窗,捕捉生活中不同季節的替換更迭。投射在窗稜間的,有時空遷移下,一個個扣人心弦的真實故事和情感掙扎。驟雨有時,虹彩有時,狂風有時,寧靜有時,歡呼有時,低落有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當生命導演喊開始的時候,我們的戲碼就跟著祂已編好的劇本延伸,直到完結落幕。沒有比較,沒有懷疑,只要把自己的角色淋漓盡致地發揮到極處,我們便不負所託。雖有險阻試煉,惟有倚靠那加力量的,努力「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14)

 

 

 

受訪者小檔案

李靖惠,1996年至今為獨立製片導演,臺北市電影委員會推薦傑出臺灣導演,也是首獲亞洲電影基金會亞洲紀錄片連線獎助之臺灣導演。電影有上千場映演紀錄,廣受媒體與觀眾好評,並榮獲許多國際獎項。其代表作為「家國系列紀錄片」。李靖惠導演也任大葉大學副教授兼傳播藝術學士學位學程主任,並積極投入公共服務。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