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知】

美國雙赤字問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文/溫英幹

 

 

「雙赤字」指一個國家同時出現「財政赤字」和「經常帳赤字」(或對外貿易赤字)。財政赤字指政府財政收支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經常帳赤字指對外貿易的進口大於出口部分(外貿赤字)加上「經常帳移轉」淨支出。這裡的進出口除了商品的外貿外,還包括國際資本與勞力的收入及支出(例如對外借款的利息收入/支出、對外投資的利潤的收入/支出,及本國人在外國工作匯回之外匯或外國人在本國工作匯出之外匯等)。經常帳移轉指本國政府或民間為對外不必歸還的贈與款項淨額,例如外援與慈善捐款,通常數額很小,但因為美國這方面淨額都是負值,代表「淨支出」,加上外貿赤字後,更是雪上加霜。


美國在過去四十年,除了少數幾年出現財政盈餘或外貿盈餘,大多數期間都出現兩者是赤字的情況。由於美國是世界經濟超級大國,其國內總生產(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佔全世界總額的30%,在世界經濟上舉足輕重。雙赤字的問題,在布希上台後至今變本加厲,引起國際關注。本文擬探美國近年來這種「雙赤字」現象,並推測其長期間對世界經濟的可能影響。



雙赤字趨勢


圖1顯示1960到2004年這段期間美國外貿經常帳赤字和聯邦政府財政赤字的金額。通常我們會用對GDP的比例來觀察兩者及其總和的長期趨勢(見圖2)。

 

財政赤字


如圖1和圖2所示,過去四十多年來,大多數年間美國的聯邦財政都出現赤字(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總額比起聯邦政府來很少,在此不述)。2003及2004年聯邦赤字佔GDP約3.5%,與美國類似的高所得先進國家的赤字佔GDP比例平均為2%,可見美國稍微偏高。政府總負債餘額也一直在增加中,圖3列出1940到2010的長期趨勢,其中1940至2004為實際金額,2005至2010是美國預算管理局預估金額。


1930年代羅斯福總統(1933∼45)以財政赤字進行新政,使美國從1930年代的大蕭條中恢復經濟活力,接著1940年代參加二次大戰。戰後在1950年代幫助其他國家重建,1950至1975期間又捲入越戰;戰後詹森總統(1963∼69)宣示「偉大社會」的理想,大舉增加社會福利,以致聯邦負債逐年增加。但是因為經濟好轉,成長快速,聯邦負債總額對GDP比例自1946年的高峰121%逐年降低到雷根(1981∼89)上台後1981年的32%。聯邦赤字金額則在福特總統(1974∼77)當政時,在1975年急速上升到709億。


雷根上台後,進行減稅政策並取消各種管制,每年赤字已經開始超過1000億,負債餘額則從他上任第一年的接近1兆美元增加到1988下台前的2.6兆,該年度財政赤字為1885億。不過雷根在減稅政策上還配搭大幅減少政府支出,不然赤字會更多。老布希(1989∼93)在任內發動伊拉克戰爭,下台時,交給柯林頓的負債餘額已經高達4兆,年度赤字高達3633億,雖然對GDP的比例還不是歷史高峰,也引起各方關注;因為政府負債越多,借款利率會加增,擠壓民間的貸款供需及房貸的壓力,也影響企業的投資成本。


柯林頓(1993∼2001)上台時採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的建議,致力於消除共和黨政府遺留下來的財政赤字,他做到了。一方面是在他八年任期剛好美國經濟開始大幅迅速成長,政府稅收也水漲船高,年年增加(財政總收入佔GDP比例由1992之17.5%增加到2000之20.9%)。他又將政府的支出盡量減少(總支出對GDP比例同期間由22.1%降至18.4%),結果在柯林頓2000年下台前,政府財政不但赤字不見了,當年還有1721億的盈餘(佔GDP2.5%)。他執政八年期間政府負債餘額只增加到5.6兆,對GDP比例從老布希任滿時的66%降低到58%。持平而論,在經濟表現方面,柯林頓可能是美國過去半世紀以來表現最佳的總統:通貨膨脹速度很低,利率大幅降低,經濟成長率為歷史高點,加上財政有盈餘,不過經常帳赤字並無改善。

 


小布希上台第一年(2001),靠著柯林頓留下來的老本,財政還有小幅盈餘,達253億。不過,他上任不久,美國就開始陷入經濟循環的蕭條期,經濟成長趨緩。為了振興經濟,他採用大幅減稅政策,希望經由減稅,民眾有多餘的錢就會去消費。消費增加,企業就會增加生產,同時就業人數增加,工作者有收入(或失業減少),會繼續消費;如此良性循環,經濟就會成長,稅收也會因此增加,彌補政府減稅的損失。


但這種政策不一定有效。小布希上台不久就發生2001年的911事件。為了制止及報復恐怖分子的攻擊,小布希政府發動阿富汗戰爭,消耗美國的大量資源。阿富汗戰後,還忙著為阿富汗做重建工作及推行民主政治,2003年3月20日,小布希又發動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此戰美國傷亡很大,所消耗的資源更數倍於阿富汗戰爭,至今仍然不得脫身。減稅加上軍事花費及社會福利支出,政府財政收入因經濟衰退未見增加,致使財政赤字逐年快速加大。小布希上任,短短四年,聯邦財政由盈轉虧,在2003至2004兩年都高達歷史新高的5400億美元;還好以GDP比例而言,卻只達3.5%,還不算歷史新高,但後續難料。


行政獨立的「國會預算局」估計2004年的財政赤字中三分之二是因為減稅政策。在既有的大幅財政赤字下,小布希「變本加厲」,於2004年10月又經由共和黨佔多數的國會參眾兩院通過「2004年美國創造就業法案」(American Job Creations Act of 2004),給予企業與農人共1450億元的減稅措施,目的在刺激生產、增加就業。


此舉學者和許多國會議員並不看好。一方面伊拉克戰爭還沒結束,另一方面美國的製造業多年來逐漸外移到生產成本低廉的地區,製造業佔GDP的比例和製造業就業佔總就業量的比例從1960年代中期到2003年逐年呈下滑狀態,分別從27%/24% 下降到13.8%/10.5%。想藉減稅來達到增加就業,效果可疑。何況美國最近幾十年來,由於科技進步,製造業工人的生產力持續增加,減少了新工作的需要,也使就業增加有限。此外,美國(和其他國家一樣)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美國普查局在2004年8月報告2003年美國貧窮人口增加130萬,沒有醫療保險者增加140萬;這些都是潛在的社會問題。


小布希任內,除軍事開銷外,其他財政支出也沒有節制,連財政部的主計長(Comptroller) 華大衛(David Walker)都認為美國未來最大的威脅是財政的不負責任。最近的卡崔娜及莉塔颶風席捲紐奧良和德州海岸,造成巨大災情,以及石油價格飆漲,使情況更加嚴峻。其實目前的財政支出以社會安全(即國民退休金)的支出為最大宗,2004年佔GDP比例4.3%,其次才是國防預算,佔4.0%;健康與老人醫療保險合計也達4.4%。軍事支出的國際比較,2003年美國為4174億美元,佔全世界軍事支出的47%,平均每個美國人支出1419元,只比以色列的1551元稍低。除非世界各主要國家都能化兵器為鐮刀,減少軍事支出,否則大家都在進行軍備競賽,世界和平將遙不可及!

 

經常帳赤字


財政赤字問題外,美國的經常帳連年巨幅赤字也是一大隱憂;在2004年兩者合計金額以及佔GDP的比例9.4%也是歷史新高。以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在小布希任內的雙赤字佔GDP比例在2003至2004年間也已經創歷史新高(見圖4)。


經常帳的反面就是外資流入流出的資本帳。經常帳有赤字代表有外資淨流入,也就是向國外借錢。美國經常帳赤字在雷根時代的1987曾達歷史高峰的1607億,佔GDP的比例為3.5%;之後連年下滑,在老布希任內的1991還產生37億的盈餘。柯林頓任內,經常帳赤字開始攀升,從1992的480億(GDP的0.8%)上升到2000的4130億(4.3%)。小布希任內更上層樓,2004年已經達歷史新高峰的6659億(5.8%)。幾年之前,美國對外國而言是淨債權國家,接著就開始淪為淨債務國家,2004年美國對外負債總額已經達GDP的30%,還在迅速增加中。


經常帳赤字主要原因是大量進口價廉物美的商品,但部分也反映美國跨國公司多年來的對外投資,其中約半數在歐洲,其餘分散在發展中國家;除了在地主國內銷外,也有很大部分的商品反銷回美國,形成外貿赤字的一部份。對外投資也是上述美國製造業佔GDP的比例及製造業就業機會一直下滑的主因之一。美國製造業生產在1990年代中期還提供國內消費總額的90%,但這比率在短短的十年間已下降到75%。這種情況在1990年代以來更趨普遍。由於發展中國家工資低廉,美國及其他高所得國家(包括台灣)很多公司都將生產移到國外,特別1990年代至今,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製造工廠。


2004年12月美國《商業週刊》報導指出:中國經濟的崛起,幾乎使每一種美國的產業都受到影響,因為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太低了,常比美國本土製造業所需的材料成本還低,使美國本土製造業無法和中國競爭,許多廠商紛紛被迫到中國或其他低工資國家設廠。而且,中國製造的不但是傳統的商品如紡織品,還包括高科技產品。不過跨國公司在國外生產,對美國本土仍須繳交利潤稅,在國外的美國人也要向美國政府繳交所得稅,加上匯回的工資,部分抵銷了外貿赤字。

 

 

彌補財政赤字與經常帳赤字


雙赤字表示超級強國的美國進口多於出口,不足的部分仰賴外國人的資金來幫助;財政赤字靠發行美國長短期公債來彌補。公債除了國內投資者及銀行購買外,很大部分由外國的中央銀行持有,成為其外匯的一部份,特別是東亞國家;例如大陸的8000億外匯及台灣中央銀行的2500億外匯大多數以持有美國公債方式來保管,因為在國際金融上,美金被視為零風險的金融工具。目前外國人擁有50%的美國國庫債券,12%政府機構債券,及25%公司債券。財政赤字也代表部分的民間(私人和企業)儲蓄被間接用來抵銷財政赤字,以致民間投資被擠壓,需要依靠國外資金的投入來維持(也就反應在經常帳赤字的擴大)。


1990年代以來全球通貨膨脹受到控制,使利率相對偏低,即使聯邦準備會最近一年持續升息,財政赤字還不到危機的時候,仍可以低利率來籌款應付。但如果美國的財政赤字一直提高,政府必須提高公債利率來吸引國外投資者。屆時國內利率水準將被迫提高,增加生產者或投資者的借貸成本,使經濟成長更加趨緩,成為惡性循環。另外,經常帳赤字如果有持續擴大的趨勢,一旦外國對美國經濟缺乏信心,其中央銀行抽走美金,或不再購買美國公債,可能使美國政府破產,美金將大幅貶值;小幅貶值有助於增加出口,但大幅貶值可能造成金融危機及股市崩盤,有如1930年代的大蕭條,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難以想像。


短期而言,由於美國經濟目前仍然屬於成長狀態,雙赤字對GDP的比例目前也還屬於可以容忍的範圍;但長期而言,這兩種現象都對美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和成長有害。美國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渥保羅 (Paul Volker) 認為五年內有75%的可能性美國將出現金融危機。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史約瑟 (Joseph Stiglitz) 及許多學者也認為事態嚴重。

 

 

美國雙赤字現象對基督徒的啟發


對基督徒而言,建議要多為美國的政治領袖禱告,求神賜給他們智慧來處理經濟事務。個人方面,建議加強注意家庭理財和投資,除了投資型的貸款外(例如房屋貸款和上班工作必備的汽車貸款),不宜欠債,特別是有如高利貸的信用卡債。


我們應該多注意美國雙赤字的未來趨勢。筆者希望小布希政府重視財政紀律,不要再給富人做更多的減稅措施,減少政府開支,使聯邦赤字儘速降低。外貿赤字則是較難解決的問題,美國在服務業及尖端高科技軟硬體產品之研發如能保持領先地位以保持競爭力,增加出口,則可使外貿赤字逐漸縮減。


如果這個超級強國的雙赤字一直擴大,一直在過寅吃卯糧、入不敷出的生活,國內又貧富差距拉大,加上全球每年因為溫室效應而引發的天災、恐怖分子造成的人禍、全球石油價格飆漲、禽流感病毒肆虐等,以致外國對美投資卻步,導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接著是經濟萎縮,經過骨牌效應而引起世界經濟危機,結果會是非常嚴重的。

 

(註:本文所引用之統計數字和附圖之資料來源均引自美國政府在網站所公布的數據,包括美國商務部、預算管理局、聯邦準備理事會以及國際貨幣基金之資料庫。)

 

 

作者小檔案

溫英幹,現任臺灣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持有美國特許財金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資格,曾在世界銀行任職經濟專家二十餘年。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