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期神国知行-关系 Knowledge & Practice

【天国行动力—亲子篇】系列4

在爱里起飞,在爱里回家

 

口述、供图╱陈德坚‧采访╱林敏雯

 

 

我是家里的长子,从小到大受父母保护。中学时有机会去另一地区就读非常好的学校,爸妈不放心,代替我拒绝了。真正「离家」,是住进和家在同一城市的大学宿舍,不过几个月后便因与室友生活习惯不同,又搬回家。虽说一直得到很好的「照顾」,我仍渴望离开父母的保护。大学一毕业,放弃他们帮忙找到的本地工作,去到另一城市,就想自己闯一闯。


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就是在这样的微妙之中进退:父母心知该放手让成年子女离巢,却有许多牵挂;孩子的岁数算是成年了,心智却不见得够成熟,既想独立,又想依赖。


成年孩子的父母还是父母,并不因为孩子成年或离家,亲子关系就告一段落。既是父母,爱与信任仍应为亲子关系的基础,只是互动的方式需调整。成年孩子也仍然是父母的儿女,并不因为想遨游属于自己的天地,就不需要安全休憩的巢。因为与父母有心的连接,孩子愿意「起飞」,却仍可以放心「回家」。


孩子,还是大人?


对孩童期子女,父母以模仿为教导方式,建立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喜爱学习的动力。对青少年,父母则以教练方式的鼓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做决定的能力,与孩子一起向神打开心门。


儿女进入成年期,就算看起来不成熟,父母也应该学习以尊重的态度对待,甚至在说话的口气、态度、内容,都需要适度调整。我的女儿刚刚上大学,一次她在电话中郑重地告诉我:「爸爸,你以后跟我说话时,不要再叫自己是Daddy,说Dad就好。我已经不是小孩了。」让我意识到,她真的是大人了,我也应该微调用词,认同她这个成人的身分。


单单在用词、口气上改变,沟通可能还是会不通。父母可以用心倾听,孩子到底想表达甚么?陈述的背后,显示了哪一层的渴望?


史丹福大学的教授Dr. BJ Fogg指出,通常人的需要有六种驱动因素:盼望、恐惧、社会接纳、社会拒绝、快乐、痛苦。那么父母与孩子在不同时期,在沟通和对孩子的需求认识上,是否可能存在差异?(图一)

 

图一


对小一点的孩子,父母可能比较着重于衣食住行,和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与氛围,孩子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就很快乐,许多父母对这一层次的需求都不陌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希望找到自己的定位,得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同。此时如果父母还只一味针对孩子衣食住行的需要,而不与孩子讨论他们归属感的需要,孩子常常就会觉得父母很啰嗦,不了解自己,因而不愿意与父母讲话。父母最好是上升到与孩子在社会归属感层面沟通。孩子成年了,在接受更高教育或进入职场时,父母是否还停留在关心日常所需的层面?是否意识到孩子需要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且希望得到肯定,并且找到容许发挥天赋的领域?


好比使用不同的频率无法进行通讯,若非在同一需要层次沟通,父母再怎么以嘘寒问暖表达关怀,都难以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导致沟通效果减低,以至于慢慢失去对彼此的信任。

 

不少成年儿女遇到的是人际关系的挑战。大学中室友的相处,职场里同事和上司的应对,这些与知识、技术、能力无关,却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孩子抱怨室友太吵、不打扫、占用橱柜空间;抱怨同事争功劳、上司推卸责任、公司制度不完善……这些带着怒气、受伤、挫折的倾吐背后,可有甚么弦外之音?父母又如何应对?


的确,看到孩子遇到难题当然心疼,也会想出手解决。鼓励父母不急着给处理方案;尝试透过提问,帮助孩子不直接以情绪回应状况。例如:事情怎么发生的?你觉得是哪一方面不公平?是怎么跟对方沟通的?你当时内心的需要是甚么?从对话中听出孩子哪个层次没有得到满足,是认同、肯定,或是需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建议父母:提醒(而非训诫)圣经的原则;分享(而非抱怨)过去的经验;鼓励(而非指示)。以尊重、和善的态度,帮助孩子找出和平的解决之道。


父母从旁的关怀与肯定表达了爱与信任,相信能帮助孩子建立对神和对自己的信心,磨练应对不同处境的能力。职场经历丰富的孔雷汉卿长老,在本刊68期〈尊重每个生命,活出最好的自己〉一文中说到,妥善处理冲突能带来祝福:增进了解,建立更好关系;换位思考,谋求最好结果;彰显生命,显露美好见证。相信这不仅是职场原则,也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命的不同阶段。


冲突与挫折,是人生必经的挑战。从中的学习与成长,将帮助孩子成为心智成熟的「大人」。


发现生命的意义


进入成年期的孩子,需要做许多关于未来的决定:升学还是就业?哪个学校?甚么科系?继续发展兴趣,还是选好找工作的专业?这些重大决定的考量标准,是收入或技能?要跟随外在趋势,还是内心所爱?


不同世代会有不同看法,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也不一定能实现。其实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不见得要从底层的需要开始;有趣的是,当人能实现自我价值、发现真正的生命意义时,甚至可以不那么在乎衣食住行等等的需要。此时,孩子与父母的想法和计画会不尽相同。父母与其因期待落空感到失望,不如尊重、鼓励孩子找到容许他们发挥特质与天赋的舞台,发现专属自己的生命意义。父母只需提供适宜的助力,赋能(empower)孩子活出上帝在他生命中的美好计画。


让我们从这四个问题思考,也是四个维度的观察:帮助孩子寻找他们生命的意义、热情与呼召。(图二)

 

图二


1)我所热爱的是甚么;
2)我所擅长的是甚么;
3)我能以甚么来赚取收入;
4)我能满足世界的甚么需要。


这四个维度的交集分别是:
1)热爱+擅长=热情(Passion)
2)擅长+收入=专业(Profession)
3)世界的需要+热爱=使命(Mission)
4) 世界的需要+收入=天职(Vocation)


四个维度的核心,便是生命的意义。发掘并实现生命意义,能够使人从内里得到持续的喜悦,这与外来的认可不同;不在于我做(doing)了甚么,而在于我是(being)谁。认清自己的身分与价值,就不容易受社会风潮影响。而在个人与世界的需要之上,还有从神而来的呼召;属天的身分与价值,更具推动力与持续性。(更多四个维度的思考与应用,请参阅本刊管家单元63期〈发现崭新的生命意义〉。)


孩子不是神托付我们管理的产业吗?父母需要询问上帝这个主人如何管理。产业是创造主奇妙的设计,也惟有上帝知道如何让这些精细设计发挥最大影响力,荣耀神,祝福人。


父母也是神的孩子,也是神精心创造的产业,也有神美好的计画。帮助孩子发现生命意义时,亲爱的家长,你我是否也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


学生→学习者→领导者


进如成年期,可能开始工作,或者接受更多教育。无论如何选择,「学生」身分终有完成的一天;「学习者」则不然。孩童期培养的好奇心,青少年期训练出的批判性思维,依然是成年阶段的学习动力。


学习不一定限于知识、技能,可以是身心灵的更新与变化,可以是透过新眼光看人事物。学习也不一定限于年龄、场所,可以活到老学到老,可以从生活方方面面扩张境界。父母和孩子对「学习」有了更宽广的认识,「读书」就不再只为了得学位、找工作;学习不再只是责任,而成为喜好。


我自己是在离开校园很多年,家庭、工作看来都稳定时,花了七年时间,获得领导力硕士学位。驱使我愿意再踏进教室的动机,是看到、感受到王祈和雷洛美两位亲子教育讲师的生命特质,心向往之。于是仿效她们,也开始修习领导力课程。


当时一面工作、一面上课,真是不容易。因着妻子、孩子的支持,以及几位生命导师的陪伴和鼓励,终于坚持完成。之后我盼望把所学用来帮助更多人,开始经由不同平台,以自己擅长的AI人工智慧,服事青少年。服事越来越多,工作一样忙碌,我却做得很起劲,因为发现自己喜欢与人在和谐的关系中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不仅是我的热爱,更是呼召。


我现在不仅继续组织青少年的 LeadingAI,开展学习AI人工智慧赛车与领导力的课程,也在网上培训遍及欧、亚、美服事青少年的同工,在家庭读书会中鼓励、陪伴青少年的父母。从学生、家长、同工身上,从服事机会中接触到的种种,让我不断学习,持续成长。我的两个孩子把这段经历看在眼里,相信对他们是鼓励和启发。将于2023高中毕业的儿子找到他的热爱,申请大学时以此为考量,并且自己找到实习的机会,亲身参与他想发展的领域。


孩子也好,父母也好,当发现了生命意义,回应属天呼召,就不太需要外界的催促,会推动自己学习、成长。父母可以从日常对话中,分享自己得到甚么新知,学到哪种新技术,对经历有何样的新体会。无论在职场或校园,孩子若是提出想做甚么、学甚么,只要安全、合法,不违背真理,就可鼓励他们试试看。许多机会需要刻意发掘、争取,就算做了之后结果不尽理想,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和成长。

 

图片来源:https://www.freepik.com/search?format=search&query=6881380

 

放手在拥抱时


父母总想把孩子揽在怀里宝贝他们,想把手臂伸得长长地保护他们。就算把孩子拉在身边,岂能留住他们的心?为孩子遮风蔽雨的同时,是否也挡掉韧劲的磨练,局限了让孩子生命成长、成熟的更大可能?亲爱的家长,你从孩子身上看到甚么?是经验不足、考虑不周全、待人处事不成熟……?或是诚恳、热心、创意、勤勉……?你对孩子说的话,多是批评、指点,还是肯定、祝福?


主耶稣公开传道前,尚未行任何神迹,天父已经宣告:「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天父对耶稣的爱和喜悦,单单因为祂儿子的身分,而非在于耶稣做了甚么。


的确,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就怕他受到伤害。使徒约翰曾说,爱既完全,就驱除了惧怕。我们再怎么努力上亲子课程,也很难对孩子有完全的爱;而神对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完全的。


我们曾如小鹰,上帝提供有形无形的资源,搅动我们离巢;疲倦、受伤了,祂并没有责备我们的不足、不配,反而以恩慈的双翅承接。孩子不也如此?雏鹰再怎么弱小,已从父母得到飞翔的能力;回巢得到片刻安歇,是为了再度振翅。孩子离巢前,紧紧拥抱他们,再以满满的爱与信任为风,托着他们展翼上腾。


孩子又像战斗机,需要起飞执行上帝指派的任务。若是怕孩子受伤,把他留在停机坪,岂不辜负机上精密配备,也错失任务?亲爱的家长,你我是否愿意成为航空母舰,承载孩子进入洋海,提供起飞的跑道?你的任务不是到此为止,还要预备安全的环境,迎接战斗机回来,得到补给,等候下个任务。


遗憾的是,我也听过、见过父母过度干预成年儿女朋友、科系、工作,甚至婚姻对象的选择,使得亲子关系渐渐疏离,甚至决裂。


可曾想过为何不愿放开孩子的手?怕孩子做错决定,或怕失去对他们的影响?鼓励各位家长以倾听和讨论开启对话,容许孩子表达想法,且尊重他们的选择。你会发现:父母越尊重孩子,他们也会越尊重我们。当尊重成为亲子间的桥梁,父母才有可能继续影响(而非操控)孩子;父母就可用建造的方式带领孩子,让他们找到并活出生命的呼召。


若孩子真跌倒了,也让我们以浪子比喻里的父亲为榜样,以恩典为拥抱的双手,迎接他们回家。


你我不也曾是浪子?天父也曾等候我们回转。如约翰一书所说,爱里没有惧怕。因为确信祂的怜悯与恩慈,我们可以安心归家,回到祂爱的怀抱。

 


 

思考与行动:
•  请把眼睛与心灵打开,发现自己心中爱的能力,帮助孩子发现爱的能力,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种能力?
•  亲子间在小事上就沟通。用鼓励的言语和态度来点火―燃动孩子的潜力,而非灌水―以说教方式浇灌知识和道理(或许也浇熄了孩子的热忱)。
•  成年的孩子回家时,陪着做他喜欢的事,准备他喜欢的食物。尽最大可能不唠叨。

 

 

陈德坚,Executive Leadership领导力硕士,斯坦福大学 Dr. B.J. Fogg 教授认证的Tiny Habit Life Coach。国际真爱家庭协会特约讲师及青少年团契的总教练。是一双青少年子女的爸爸、教练,和最好的朋友。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