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打造敬拜】3 雕塑信仰,展现生命
雕塑家杨明忠的故事
文/林敏雯
图片提供/杨明忠,林敏雯
▲荣耀天使
明亮宽广的工作室是杨明忠构思、创作的空间。正在雕琢中的作品〈荣耀天使〉,受奇美博物馆委託,将安置于新建美术馆尖塔顶端。
明亮、宽广,是进入这个空间的第一印象。光线从四面和顶头的窗洩下,屋顶近二十呎高,环绕的墙像是空白画布,张贴著照片、草图、画作。这里便是雕塑家杨明忠的工作室。
望出窗外,碧草铺陈,坐在石凳上的少女陷入沉思,两个孩子趴在地上玩儿。住家的后院成了展示雕塑作品的沙龙。
五都改制之后,位于台湾台南市的七股区是大河曾文溪的出海口,也是艺术家构思、创作的空间。
信仰的光明面
然而这并非杨明忠成长的环境。南部乡下保守的观念,一如老家四合院方方整整的格局,曾经拘束他的志向。
他从小便喜欢色彩和图象。还记得父亲订阅的杂志上,每期封底都会附上一幅小小的画,他能正看倒看、横看竖看,欣赏个老半天。当决定要发展「兴趣」,进入当时的艺专修习雕塑时,在乡里间简直被看作「歹囝仔」(坏孩子)。
凭藉著对艺术的热情,加上一点近乎固执的坚持,明忠的持续创作开始受到肯定,作品屡次获奖。但获奖并不代表事业就此一帆风顺,事实上,他因经济窘迫而担起建佛寺的艺术设计工作,以维生计。
父亲曾是庙里的主任委员,明忠自幼在拈香膜拜的氛围中进出。每到祭典,被众善男信女推挤著,香烛味薰眼呛鼻,什至被烫到。他其实不喜欢这样的宗教,只是顺著传统文化走。
他理想中的庙寺应该是清静宁谧,自然素樸,这不单是对建築美的概念,也是他对信仰的憧憬。不过,这理想却与寺方要求的繁複堂皇,什至刻意製造的神祕气氛背道而驰。
在稳定收入与艺术良心之间,明忠必须做个取捨,经过挣扎,凭著热情与固执,他选择辞去这份工作。
一天在无意中,他步入一栋明亮的建築,两侧长长一列窗,成为室外花木与室内人影的媒介,光线把自然与人连接起来。这原来是教堂。明忠的心豁然开朗,这个拜耶稣的「庙」为什么这么不一样,为什么感觉这么「好」?
开始参加礼拜、查经之后,明忠更觉稀奇,竟然有一种「教」是不需要拿香,不需要牲祭,只要以心灵来敬拜,唱诗歌来颂讚就好了。进出教会时不再需要推挤,大家都是从从容容,很自在的样子。
新鲜的感受与过去的经验自然地做了比较,明忠立刻产生渴慕。明知信耶稣会遭到家人强烈反对,经过挣扎,明忠和太太英淑请牧师来家中拆下观音像、神主牌。是因为这样明亮的信仰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才能如此义无反顾。
创作的优游面
2011年初,明忠在台南近郊的安平举办展览「海边的天堂」。其中一件备受讚赏的作品〈恩典如雨〉,是他在唱诗敬拜时所领受的感动。以女儿的轮廓为蓝本,镂空的身形向著雨点迎展,沁沐其中。圆润流畅的曲线,似乎要捕捉住刹那间欣喜的律动。
这件作品被一位非基督徒医生收购,说是要送给基督徒朋友。明忠知道,作品所表现的感觉,已能被观赏者接受,并且与基督信仰连上线。
除了作为私人收藏,明忠的许多作品是接受委託,为学校、公园、艺术馆、文化中心等机关团体製作的公共艺术装置,艺术家藉著这些雕塑传递感恩、幸福的信息。他认为不论什么信仰背景,人人都渴望追求平安、祝福,也许追求对象和管道不同,但神在人心中已经植下如此的渴慕。当站在展览会场解说作品时,那就是他的讲坛,见證神是作品中信息的来源。
▲恩典如雨
2011年作品〈恩典如雨〉,是杨明忠在唱诗敬拜时所受的感动。以圆润流畅的曲线,捕捉住刹那间欣喜的律动。
明忠早期作品中有许多人物雕塑,因为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题材。近十几年来,在加拿大维多利亚设立工作室,并在七股建造居所,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观察神的创造,如此题材更宽广,感动更丰富。其中2007年为黑面琵鹭保育中心设计的〈大地的舞者〉,便是从住家附近曾文溪潟湖的赏鸟区中,注目这群候鸟舞动的力道所得的成果。
卅多年来的艺术生涯,明忠也曾经历低谷。并非没有灵感,毕竟雕塑的题材俯拾即是,他自己认为是「感动不够」。作品能感动观赏者,首先要感动创作者自己;要有足够的感动,创作者必须先成为容易被万物感动的人。
在下笔画草图,动手捏塑雕琢之前,他像一位生态学生,用心观察花草蟲鸟的色彩、成长,什至与人的互动。明忠用心求问创造万物的主宰,让自己的心先被神触摸,看看神要让他看见什么,感受什么。
每当他敞开心灵,神往往给他新的眼界、新的感动,再将这样的感动以手中的颜料或素材呈现,往往能让人眼睛一亮。
▲艺术家与〈大地的舞者〉
2007年作品黑面琵鹭雕塑〈大地的舞者〉。杨明忠的作品取材于自然,企图表现候鸟群舞的力道。
服事的真实面
全家迁居加拿大后,有一段时期,明忠与妻儿分处两地。有信仰为连结,夫妻、亲子彼此更贴心。他与家人用Skype网路通话时,经常谈到与神的关系,鼓励孩子多多亲近神。孩子宛如风筝,祷告是牵系的线,将亲子的心紧紧相连。现在儿女都长大成人了,再忙也去教会、查经班,为的是要「和爸妈同一国」。
现在,明忠和妻子英淑留住七股的时间多了,常到当地教会聚会、服事。此地养殖渔业曾兴盛一时,如今年轻人都进城谋生,只留下老人和孩子。明忠夫妇与牧师尝试探访、家庭查经,但乡民日间下田,晚上早早就寝,很难有适当的机会与他们谈道。
▲小羊的旅行
人生在世,难免「误入歧途」,感谢神把我们救回来了。从2011年作品〈小羊的旅行〉中,看见雕塑家体悟的带领与等候。
主日早晨明忠带著一车老人孩子作礼拜。他们多数已经下田大半天了,擦擦手脚就来,衫裤还沾有泥渍,头脸还满是汗水。
对艺术家来说,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不美」。怎么才能从车里蒸腾的土味、汗味中,呼吸到「美」?
不过,到底什么才是「美」?
过去的作品中,若不什满意,觉得不够好,明忠就丢掉不愿再看。总希望留下美好的作品,不好的作品不要留下痕迹,希望如此一来,自己的创作历程就会完美无污点。有一次,和高龄八十六的沈哲哉老师一起作画时,看到老师对每一张画的珍惜,就算画不好,还是想办法加笔,要补救回来。
明忠有了新的领悟。即使是不满意的作品,也可以先放一边,过一阵子回来看,或许发展了新眼光、新感觉,可以再修改。他说,其实人哪有完美的,不都是缺点一大堆,都有不光彩、「误入歧途」的过去,哪能遮掩、隐藏?但是神把我们救回来了。在神的修补下,这些作品才能重见天日。
从此,他也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周遭所接触的每个人。
与助手们一起工作时,明忠和太太英淑常领著他们祷告,将当天的工作仰望神。工作室里、车上播放的诗歌,也引起他们的好奇,是怎样的神能受到如此的颂讚与感恩。艺术家夫妇没有高谈深奥哲理,单以坦诚的心,敞开自己的家与胸怀来接待他们。年轻人也渐渐好奇,想多认识这个让老师如此心胸宽阔的信仰。
艺术的活泼面
公共艺术摆设于室外,必须和阳光、雨水共存。以放置于近海的黑面琵鹭雕塑〈大地的舞者〉为例,经过饱含盐分的海风吹刮,已铺上一层绿銹,难道雕塑家不心疼?明忠却说,自然的材质腐朽,这是生命必然的变化。
这些作品取材于自然,理当在自然环境中展现,与自然元素互动。雕塑看似安静伫立,一旦经过雨水冲刷,阳光投射,也能产生灵动美感。即使是同一件作品,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什至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观赏,都有不同面貌,好像一个人的许多情绪、特性。就是因为有生命气息,才会有变化,也因为产生变化,更反应出生命的动态。
创作不也是如此。即使作品已得到高评价,极受欢迎,明忠不觉得已经做出最满意的作品。这么一股追求最满意作品的渴望催促他持续观察、感受、创作。他自己说,一件雕塑完成后,当下都觉得不错。可是过段时间再看,就觉得很抱歉了。
他明白,创作生涯中每一时期都有不同感动、不同作法,回头看过去的作品,又和完成之时、展览之时的眼光不同。也许,这表示自己里面还有生命,还会成长。
▲製作〈思慕的鱼〉
杨明忠用心观察花草蟲鸟,再以不同素材展现心中的感动。图为以回收光碟製作〈思慕的鱼〉,2008年台湾灯会参展作品。
投身艺术工作三十多年来,明忠有位贤妻在旁打理一切。无论是文学、音乐、艺术的创作,都要求高度专注。他自己也承认,很多时候拿创作来作为藉口,躲进工作室里「静修」,逃开繁琐的人际往来。太太英淑揽起回电话,接洽委託工作的机构,整理作品照片存档等等琐碎事务,让他奢侈地专心创作。明忠想想,其实应该好好感谢她才对。
夫妻俩生活、工作都在一起,难免磕磕踫踫。从不断磨合中学习容忍、相爱,回首来时路,他们看见的是俩人一起成长。
▲思慕的鱼
味鲜价廉的虱目鱼,经由雕塑家的手展现神的意念,在宏大气度中犹有细腻关注。
七股近海,拜妈祖、王爷的传统根深柢固,是五都改制前,原台南县境内惟一没有教堂的乡镇。他们憧憬兴建一座田野间的殿堂,有宽敞明亮的主堂,和让人徘徊其中的庭园。外墙什至可请国内外基督徒艺术家创作壁画,给公路上川流的车辆和为生计奔波的乡民,一个视觉的惊喜,一个心灵的憩息。
明忠指出,敬拜的殿堂往往传达出当时的神学观,因此欧洲有诺曼式、哥德式教堂的樸实或高耸,不见得非以彩绘玻璃才可表现教堂的美。从建築物内外色彩的使用、景观设计、家具摆置等等巧思,在教会的印刷品上加入一点悦人耳目的创意设计,都能让来到这里的人,有一个身心灵的美的经验。
神创造宇宙万物,投进多少了创意,经营了多少美感。身为艺术家,明忠只想藉由手中作品,展现神的意念,在宏大气度中犹有细腻关注。
夏天傍晚,与艺术家夫妇一起走在曾文溪出海口的沙滩上,放眼一片宽广。尚未归家的夕阳映射海波,金光灿灿;倒塌的渔寮宛如倾斜的十架,展臂连结海与天。明忠驻足凝望,心似乎被这一幕触动了。
是明亮、宽广的神给了他新的感动?是否有新的作品要产生,传达这一刻的明亮、宽广?
对杨明忠来说,雕塑是敬拜的方式;每一个展现作品的地方,就是敬拜的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