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盼天晴

家暴掠影─掀开家暴的面具

 

文/汤淑美

 

 

家,本是爱之窝。然而,许多窝却因风雨肆虐而支离破碎。

 

不论古今中外,家庭暴力一直存在,只是过去长期隐藏在阴暗的角落里。近20年来,由于社会变迁,家暴问题才逐渐成为众人注目的议题。

 

家庭暴力是全球性问题。根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受过身体或性方面的侵害。报章杂志或媒体上,时有报导怵目惊心的暴力事件,许多国家至少有30%的家庭存在暴力行为。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报告,从1976年至1996年止,全美每天平均有四人死于家暴。

 

美国国会在1994年通过法律保护受家暴的女性,台湾于1998年公佈《家庭暴力防治法》,中国于201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全球有40多个国家纷纷制定有关家暴的法律。

 

基于关怀与辅导家暴受害者的经验,笔者在此先藉一真实故事,分析探讨家暴的各个层面,祈盼读者对家暴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给予受害者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实例: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

 

白马王子

 

文青早年赴美留学,毕业后在麻州一家医院担任社工主任。那时,往日大学室友热心牵线,极力推荐一位名叫宗柏的年轻男士给文青认识。朋友说他工作认真,也是人品备受讚赏的基督徒。获得文青首肯后,宗柏展开情书攻势,几个月下来,终于盼到见面的机会。

 

宗柏坦率地谈起自己:他出身名门,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不幸三岁时母亲猝然去世,自幼缺乏母爱。在描述往事时他没有任何的自怜,反让善良而富同情心的文青,对他萌生几分怜悯。

 

交往不到一年,当宗柏鼓起勇气向她求婚时,文青觉得宗柏为人忠厚、老实,又真诚,著实是理想的另一半,于是就答应了。

 

形同暴君

 

婚后,文青在家附近找事,适有一退役军人医院请她当社工主任,但宗柏不赞成,理由是「大多数病人都是男的」。有所州政府医院想聘请她,他也不赞成,因为要服务「精神病患」。文青开始意识到宗柏控制慾极强,并且相当武断。最后宗柏终于同意她在一家老人院上班。

 

宗柏的上班地点离家开车不到五分钟,文青却要三、四十分钟的车程,但宗柏规定文青每天下班后一定要比他早到家。婚后第一个宗柏的生日,文青下班后先到购物中心买礼物,回家时已暮色四合,当她拿起钥匙开门时,家门突然被打开,宗柏在门后大吼:「妳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一巴掌打在文青脸上,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让她惊吓又委屈,哭著解释:「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去为你买礼物!」这下子宗柏才紧紧抱住她,频频向她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什至向她下跪认错,恳求她原谅。

 

躺在床上,文青一夜辗转难眠。结婚才几个月,做梦也没想到宗柏会如此蛮横。她不断思考著:「我该怎么办?」脑海里浮现起他向她下跪的模样,自忖新婚夫妇还在彼此磨合适应,难免有磨擦或衝突,而他自幼缺乏母爱与管教,个性较易衝动,这一次是否就原谅他呢?破晓时分,天色微明,文青决定宽恕他这一次的动粗。

 

▲家本是是爱之窝。然而,许多窝却因风雨肆虐而支离破碎。

 

风雨摧残

 

第二天清晨,宗柏向文青保證,以后绝不再犯这种鲁莽的行为。随后的日子,宗柏待文青体贴入微,时时对她嘘寒问暖,常带她去有名的餐厅用膳。

 

可惜好景不常,半年后,宗柏工作有了压力,经常早出晚归,稍不如意,就摔碗丢筷,大发雷霆;找不到东西,就用力抓住文青的手,向她兴师问罪。夏天上班时,文青不敢穿短袖,因手臂常有淤青伤痕。她不愿同事看见起疑,所谓「家醜不可外扬」;又怕母亲为她担心,在家人面前,她噤若寒蝉。

 

自觉每次伤势不算严重,又体谅宗柏的压力,文青就逆来顺受,儘量避免得罪他。但「防不胜防」,不管文青如何努力顺服,仍无法避免宗柏情绪失控。

 

女儿诞生后,宗柏曾一度笑逐颜开,高兴自己当了父亲,他要求文青辞职在家照顾小孩。

 

然而孩子的来临,为生活增添了许多忙碌,也加重他的心理负荷。女儿偶尔生病,宗柏会急躁地责问:「为什么会生病?」孩子哭啼,也会引起他的不悦与不耐。文青以为爱与顺从会带来宗柏的改变,殊不知这样其实是纵容,反而使他怒气爆发的频率越发加速,稍一不慎,立时招来暴怒。

 

自第一次轻易获得饶恕后,宗柏就习惯性对她动粗,常将文青逼到墙角拳打脚踢,扭伤她的肩臂,至今仍无法平举。事后,他都会良心自责,诚恳道歉,也试著改过自新,但每每无法持久,几个月后,又故态复萌,什至变本加厉。

 

他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前一分钟还有说有笑,下一分钟却怒气冲天。当他脾气一上来,就像魔鬼眼射兇光,咬牙切齿,满口咒骂,如一头吼狮般张牙舞爪撲向文青,让她动弹不得。

 

▲宗柏第一次动手打妻子后,频频道歉,文青被感动,很快便原谅他。并未采取任何措施去处理、阻止。(示意图,非当事人。)

 

恒久忍耐

 

文青心身交瘁,体重骤降,惟有向教会牧长求救。牧师深表同情,也曾到家里探访,每次宗柏都坦承悔过,并表示一定改进,却落入屡犯屡悔、屡悔屡犯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

 

平时在教会宗柏谈笑风生,丝毫不像会殴打妻子的人,牧师劝文青好好忍耐,尽可能别惹毛宗柏。经牧师劝解,宗柏有一阵子似乎有所好转,但当压力一来,他又勃然怒骂:「妳这满脑子浆糊的垃圾!」有时什至吐唾沫在她脸上……。这样经年累月的凌虐和羞辱,使文青的自我形象非常低。

 

宗柏的暴行并未因牧师的劝导而终止。有一天晚饭后,文青正在洗碗,楼上电话铃响,宗柏接听后高声呼唤文青,她正要上楼,说时迟那时快,宗柏已衝下来大吼:「为什么不赶快上来?」一双拖鞋迎面掷来。原来他哥哥家出事了,就拿文青出气。

 

文青再度向牧师求救,牧师却觉得这些事尚不致危及生命,劝她继续忍耐,因为基督徒惟一可以离婚的理由是「通姦罪」,而宗柏并未犯下此罪。师母也对她说:「这是妳的十字架,妳就好好背吧!」牧师又说:「他是个好人,只是有时脾气坏,妳原谅他吧!」文青翻查圣经,确实找不到因暴力而准许离婚的经节,她不愿违背圣经原则,从此默默忍受,不再求援。

 

▲有回他对她抓头髮勒脖子,她吓出浑身冷汗,意识到万一被勒死,孩子怎么办?(示意图,非当事人。)

 

惊弓之鸟

 

女儿渐长,对父亲的吼叫与粗暴言行心生畏惧。一听见车库的开门声,知道爸爸回家了,就不由自主地发抖,文青只能每天和女儿一起祷告,求主安慰她小小的心灵。

 

一天晚上,宗柏迟迟未归,文青陪女儿讲完故事,正安顿她睡觉时,楼下传来宗柏进门后的吼叫声,女儿害怕,哀求妈妈把房门锁起来,锁完后,宗柏已衝上楼怒吼著:「妳把我借来的录影带藏到哪里去了?快开门!」文青还来不及开门,他已一脚把门踢坏,女儿吓得大哭⋯⋯

 

为了减少对女儿的负面影响,每当宗柏发脾气时,文青就拉他到地下室「有话好好谈」,不料这样反陷自己于险境。有一回,两人一言不和,他把她的头按在冰冷的地板上,抓头髮勒脖子,令她无法呼吸。千钧一髮之际,她挣扎逃脱,吓出浑身冷汗。文青意识到万一被他勒死,孩子怎么办?第二天,趁著宗柏上班时,她带著女儿躲到一位美国朋友家里。

 

此后,每逢宗柏大发雷霆、拳脚相向时,女儿总哀求妈妈赶紧逃走。儿时心灵的恐惧和创伤,迄今一直缠扰著女儿,及至她婚后,仍常做「爸爸打妈妈」的恶梦⋯⋯。

 

那次带著女儿离家后,宗柏四处搜寻,最后因车子现形而被他找到。回家后,他软硬兼施,说他有多爱她、多么需要她,没有她会无法活下去。宗柏一方面表达他的情感,一方面也警告文青:「假如有一天妳想跟我离婚,我会把妳杀掉!」

 

▲儿时心灵的恐惧和创伤一直缠绕著女儿,婚后仍常做恶梦⋯⋯(示意图,非当事人。)

 

困坐愁城

 

多年来,文青一直努力寻求解决家庭暴力的途径。体谅宗柏幼时心灵受创,亟需帮助和治疗,鼓励他接受心理谘商,但他坚决不肯;屡次要求他共同接受婚姻辅导,也一再被拒。由于那次宗柏差点失手勒死文青,才答应和她一起接受婚姻辅导。经过两、三次协谈,当辅导员要求宗柏改变心态和行为时,他就不肯再去了。

 

有个週末,夫妻俩坐在沙发上并肩谈心,突然一言不合,他就挥起拳头如雨点般打在她头上,她痛得失声惊叫。女儿衝出大门,跑到邻家求救,警察旋即赶来,但因查不出外伤證据而未逮捕宗柏。另一次,宗柏出手过重,文青肩膀受伤,警察出面,法院判决「暂时禁制令」,规定宗柏短期内不能住在家里。他向一位教会执事求助,说被太太赶出家门。这位执事暂时收容宗柏,还劝文青以后别再报警,把事闹大了没有好见證。

 

而法律途径似乎也行不通。宗柏曾在法庭向法官认罪求情,拼命强调他很爱妻子,只是一时衝动,保證一定会改,连法官也被他的言词真切感动而同情他。文青从未有和宗柏离婚的念头,认为这不合神的旨意,对孩子也不好。她只盼望他能更亲近神,倚靠神改变脾气。她常为他祷告,切盼与他携手同奔天路,为神作美好见證,但无奈事与愿违。

 

▲长期的忍耐和煎熬,文青学会只有向神呼求,从圣经中支取智慧和力量。

 

绝处逢生

 

为了保护孩子以及自己的安全,文青心知纵使不离婚,也需暂时与宗柏分居,但几次尝试都被他找到。同时因她辞职在家照顾小孩,经济捉襟见肘,知心的朋友想帮她也心馀力绌。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谁肯自找麻烦呢?得不到教会的支持、朋友的帮助,又不愿拖累娘家,霎时间天地之大,文青却不知该何去何从?

 

长期的忍耐和煎熬,文青学会只有向神呼求,尝试从圣经中支取智慧和力量。慢慢地,她发现神的话语是何等宝贵,神的同在又是何等真实!她从寻求神、信靠神、进而经历神。前途茫茫时,天父成为她惟一的嚮导、依靠和盼望。许多圣经经节带给她及时的鼓励和安慰,她尤其喜爱诗篇和以赛亚书,因为当中充满神的慰藉与应许,靠著主,她感到可以面对一切。

 

女儿婚后,宗柏数度单独回国省亲,有一天,他突然宣佈要和文青离婚。原来在探亲期间,他与一位旧识重逢,她比他年轻十几岁,一直憧憬移民美国,对他百般殷勤,带他到处遊玩。

 

三十几年努力维持的婚姻终告破碎,文青顿时有一种失败与被弃的感觉。泪眼模糊中,但见神的慈容向她轻声耳语:「我不要他继续伤害妳!」文青不由得感到几分问心无愧的坦然与得释放的轻松,心中湧出对神无限的感恩之情。几经摧残却不被折断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雨后天晴,夕阳从密云层里,射出五彩缤纷的馀辉,天边的睌霞,显得分外灿烂。

 

▲神的话语是文青智慧与力量来源,使她在风雨中得著宁静,见到曙光。

 

认识家暴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身体或精神上的侵害行为。其对象包括父母、配偶、小孩、手足等,範围广泛;形式包括婚姻暴力、性虐待、儿童及青少年或老人虐待等。本文讨论的仅限于配偶的肢体暴力。

 

施暴者用强迫、限制或攻击等方式来控制配偶。身体虐待是以推、揪、抓、扭、撞、踢、摔、勒、打⋯⋯,或运用家具、器皿、刀、棍等,伤害受虐者的身体,严重时什至造成死亡。肢体暴力同时也会夹带言语和精神上的伤害:谩骂、羞辱、威胁、恐吓、咆哮⋯⋯,让受虐者感到恐惧、焦虑、沮丧、不安、紧张、羞愧、失去自信⋯⋯。

 

家暴成因

 

家暴问题极其複杂。大致来说,包括下列原因:

 

1. 家暴最根本的成因是起源于人的罪性
由于人性的自私、骄傲、贪婪,缺乏怜悯、爱心,导致弱肉强食、欺善怕恶的行为。世风日下,人心日败,世人凭己意而行,势必产生伤害他人的后果。

 

2. 社会、文化因素
传统「男尊女卑」的意识、「三从四德」的观念,影响某些男人称霸的心态和习惯。中国传统的父权思想,很容易造成滥用权威。

 

3. 个人特质因素
许多施暴者不善表达或控制自己的情绪,个性衝动,脾气暴躁,缺乏面对压力的能力。控制慾强、善嫉妒常是最大因素,有些人则是精神状况有异。也有人是肇因于原生家庭的伤痛,成长过程中曾受冷落,或目睹过家暴。

 

4. 家庭特质因素
夫妇之间缺乏沟通技巧,酝酿出衝突却又不知如何解决,逐渐演变成暴力局面。一般人认为家暴是家庭私事,而不愿干预;受害者也不轻易向外求援,选择继续忍受,导致施暴者未被阻止、制裁,进而继续施暴,什至变本加厉。

 

5. 男女有别
据统计,男性施暴者占家暴事件85%以上。男人在体力上通常较女人强壮,拥有较高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当丈夫不懂得或不愿爱妻子时,男人所处的优势常使他变得霸道,什至出现虐妻行为。

 

家暴迷思

 

人们对家暴往往抱持以下几个错误观念:

 

1. 家暴只发生于较无文化、敎低教育水平的家庭中。
事实上家暴在各种社会经济阶层、宗教、种族、学历背景的家庭都会出现。施暴者包括政府官员、医生、律师、牧师、警察、农夫、工人、工程师、酗酒者、吸毒者等。

 

2. 家暴不常发生,即使发生也不致恶化。
家暴并不是偶发行为,不会自动终止,它往往是循环式地发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暴力行为,将使施暴者得寸进尺,越演越烈,而受暴者受伤害的程度也会越来越严重。

 

3. 家暴的发生,多半是受暴者个性太强,惹怒施暴者动手。
事实相反。对强悍的泼妇,施暴者反而不敢轻易动手。家暴的本质是权力与控制,施暴者衡量如何以操控强制取胜。对软弱的受暴者,不管她如何小心言行,仍然无法防止施暴者发怒与暴力的行为。

 

4. 受暴者离开,家暴就会终止。
事实證明: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施暴者不会轻易放弃彼此的关系,反而会百般刁难阻止。受暴者离开,可能会刺激施暴者,使他变本加厉。很多受暴者报警后仍然不能确保安全。根据统计,大约70%的家暴谋杀是发生在受暴者尝试离去或离开之后。

 

实例探讨

 

家暴有如无声的瘟疫,蔓延至许多家庭,基督徒家庭也不例外。教堂里坐在身旁的教友可能就是加害者、受害者。有些信徒未真正了解基督真理的教导,以「丈夫是妻子的头」、「妻子要顺服丈夫」为藉口,强迫妻子凡事服从,逆来顺受。

 

在本文实例来看,当首次家暴发生时,妻子很快地原谅丈夫,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处理、阻止,实为失策。她以为用爱心可以解决衝突,但宽恕与纵容却造成日后连续不断的暴行。身为基督徒,她走头无路之际,向教会求助,牧师却在劝解丈夫失效后,没有提出适当策略,让施暴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受暴的一方单方面遵守牧师的教导,努力改进自己、恒久忍耐、作好妻子的角色。

 

然而,长期生活在恐惧中,使她常感到无助、孤单和沮丧,身、心、灵都受重创。家暴个案层出不穷,虽然故事不同,施暴者或受虐者的个性也相异。但根据笔者过去一、二十年来接触家暴、辅导的经验,发现受虐者一般来说,个性往往比较温和、软弱、缺乏自信。

 

此例中,当受虐者脖子被掐、无法呼吸、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体悟到忍耐不是长久之计,开始尝试离开。但自己经济状况不佳,而庇护所只能暂时栖身,通常无法超过一个月。由于担心施暴者随时可能找上门来,亲友也无人愿意,或没有能力提供实际援助。数次报警,并获保护令,不一定能真正解决问题。(警察局在夜间接到的电话,超过一半以上和家暴有关。)脱离桎梏,谈何容易?

 

施暴者并不一定面目可憎、让人退避三舍。他可能看起来文质彬彬,能言善道。他背后也许有令人心碎的故事,例如个案中的施暴者有著令人同情的童年,他也曾受伤害,需要医治和帮助。

 

施暴者的性格、价值观、灵命光景及行为模式,都是构成家暴的主因。除了个人恶习(如酗酒、药物滥用等)外,有些是由于人格缺陷或精神心理障碍。有人碰到环境、工作、生活、经济等压力时,无法应对而以发怒来发洩。无论如何,家暴是犯罪行为,施暴者必须受到适当的制裁与阻止。最重要的是他需要从心底深处彻底认罪悔改,并需接受长期的辅导与跟进。

 

在家暴环境中成长的小孩,遭受的伤害与影响,往往比一般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加深钜。这些孩子除了目睹父母间的暴力,自己本身往往也被虐待和疏忽。他们经常生活在恐慌、害怕之中,不仅担心自己,小小心灵还要为常受打骂的母亲担忧。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焦虑、容易受惊、失望、沮丧、恐惧、易怒、做恶梦等。这些情绪又可能导致行为问题,如畏缩、缺乏自信、易紧张、不安,或具攻击性⋯⋯。这些孩子需要接受专业心理辅导,创伤才能够得医治。

 

▲当家暴的受害者面临危机、走头无路时,教会是否能够伸出援手?

 

家暴反思

 

许多国家虽已施行制止家暴法,家暴案件仍层出不穷。现今的法律、警察、社工制度,确实提供了相当程度的保护措施与资源,以及谘商、辅导与转介的后续服务,在必要时也可协助受害者联系有关单位。但这些都不足以解决家暴的严重问题。

 

家暴不只牵涉法律、社会的「犯罪」问题,而是关乎世人心底深处「罪」的问题。耶稣基督为我们钉死在十字架上,就是要为我们解决「罪」的问题。教会是耶稣的身体,是神的家,弟兄姊妹都是不同的肢体。「彼此相爱」是主的命令,我们要彼此关怀,互相帮助与扶持。当身边出现家暴受害者,我们是否能挺身相助,让我们的信仰落实?显然,只为他们祷告是不够的。

 

家暴不是离不离婚的问题,而是事关人性尊严、生命安危的问题。当家暴的受害者面临危机、走头无路时,教会是否能够伸出手来、救她(他)一命?曾有个案,丈夫拿菜刀砍妻子的头,紧急送医,差点丧命,如今疤痕尚存。遇此情况,教会能否提供安置、保护、经济、法律的援助呢?牧师在讲坛上曾否提及家暴议题?教会中是否有促进夫妇沟通、为感情增温的课题和讨论?或者可以成立彼此支持、鼓励的团契(support groups)或是督责(accountability)小组等。会友若能以爱心帮助未信主的受害者,未尝不是传福音的好机会,因为只有耶稣能改变人心、解决问题。

 

教会是发出光与散播爱的处所。许多家暴受害者经历苦难,面临家庭破碎,带著孩子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深感无家可归的痛楚。愿他们能从教会得著实际的帮助,因认识耶稣基督,找到属天的平静与安稳。(编按:本文亦发表于《风雨过后迎彩虹,单翼展翅更高飞》一书中。)

 


 

新书推荐

 

《风雨过后迎彩虹,单翼展翅更高飞》单亲生命故事与关怀手册,温英干、詹章以滇编著,美国溪水旁关怀单亲家庭协会出版,2019

 

「溪水旁关怀单亲家庭协会」当初创办的异象,是致力于对日益加增的单亲家庭提供关怀与辅导,引导单亲家庭学习倚靠神度过艰困时光,活出精彩人生。

 

这本新书集结溪水旁关怀事工多年来累积的资源,有系统地编写成一部单亲辅导手册,内容包括:

 

关怀单亲事工简史、亲子关系、家庭暴力、情绪管理、饶恕及休息、理家与理财,以及再婚等议题。每篇章附有真实故事与讨论问题,原则与实务兼备,对单亲家庭在生活上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实用的帮助。这本手册也很适合教会或基督教辅导机构作为教材,培训对单亲事工有负担的同工。

 

试读本请浏览:https://issuu.com/one-lna/docs

 

本书亚洲总经销:台北橄榄华宣出版社(cclm.tw);台湾各大基督教书房有售。北美地区:请洽使者书房(afcresources.org)。

 


 

延伸阅读:
‧《单亲不孤单》,蒋海琼著,溪水旁关怀单亲家庭协会、国际真爱家庭协会、天恩出版社联合发行,2009
‧《逆境中的拥抱─绝处逢神单亲路》,黄丽薰著,天恩出版社,2018
‧《祂知我所行的路:单亲家庭手册》,黄瑞西著,美国荣主基督教视听图书中心,1995
‧《更新关怀辅导系列:面对家庭暴力(Living with an Angry Spouse)》,爱德华‧韦尔契(Edward T. Welch)著,Milltown,NJ:更新传道会,2016
‧《窗外依然有蓝天》,黄维仁著,财团法人爱家文化,2002
‧《单亲之路》,琳达韩特(Lynda Hunter)著,刘淑琼译,宇宙光,1999

 

参考网站:
‧        美国溪水旁关怀单亲家庭协会:www.usbsow.org
‧        中华民国溪水旁关怀单亲家庭协会:http://bystreamsofwater.org/
‧        真爱单亲家庭关怀事工网站:www.fk-spm.org
‧        国际真爱家庭协会:www.familykeepers.org

 

 

汤淑美,台湾出生长大,喜爱文学、心理学。半世纪前赴美求学,关心社会、家庭问题。退休后仍退而不休,从事关怀、辅导、福音事工,对单亲家庭特有负担。深切领悟惟有神能改变人、医治人,但愿自己的生命能够成为别人的祝福。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