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天空,與心靈對話

——專訪IC之音品質與創意總監李知昂

 

文/林敏雯 供圖/李知昂

 

▲IC之音‧竹科廣播品質與創意總監李知昂,視電台為橋樑,傳播理念、知識,也分享基督之愛。

 

位於北臺灣新竹的IC之音竹科廣播電台,自2003年正式成立以來,已三度獲得廣播金鐘獎最佳專業頻道。電台優質的節目是以理性與感性為起點,要與桃竹苗地區的聽眾進行心靈對話,並進入社區舉辦藝文、公益活動,豐富了人的生命。


這背後的策劃動力,相當程度源於電台的品質與創意總監,李知昂。然而,進入廣播界,原本不在他的生涯規劃中。

 

打開客家天空


李知昂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後,曾考慮留學深造,誰知興趣改變,開始從事科奇幻小說寫作,成績斐然。獲得「第三波奇幻文學獎」、「倪匡科幻獎」首獎後,開始全職寫作,出版《鏡之國》系列(筆名梅林. W)、《創世半島》等等。


寫作是李知昂最愛,謀求一份固定報酬的工作卻是必須。彼時恰巧前往IC之音接受採訪,基於他兼具理工/文藝背景,節目主持人王瑋便邀請他加入這個科技/人文電台。李知昂也想起,其實之前因服事所認識的基督徒朋友,音樂人黃介文與作家陳韻琳,也是電台的節目主持人。


只是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像他這樣從未涉足廣播界,甚至說不上是個忠實聽眾,真做得來嗎?李知昂禱告半年後,終於轉換人生跑道,於2006年接受IC之音的企劃製作職務,由當時的台長姜雪影聘任,進入電台。


第一個接手的節目《打開客家的天空》,是電台與客家福音協會合力製作的五分鐘單元,介紹客家習俗民情、語言歷史、戲曲、餐飲等文化風貌。


短短五分鐘內容,對李知昂卻是極大挑戰。


首先要學習把文字化的敘述,轉變為聲音化的稿子;再是要從基督徒的角度,來介紹客家傳統理念,且不直接提到福音信息。更何況他對客家文化一點也不了解。


從做中學,不斷嘗試、不斷改進。因為他相信,這個節目提供聽眾當中佔極大比例的客家族群,一個與信仰對話的管道。節目主持人是客家歌手黃翠芳,由客福的曾政忠牧師(參閱本刊19期專訪)介紹,盼能藉由打開客家文化的天空,進而打開福音的天空。


正巧當年廣播金鐘獎設立單元節目獎,時間上限恰為五分鐘。《打開客家的天空》參選、入圍,讓李知昂在進入廣播界的第一年,便以製作的第一個節目,得到第一座金鐘獎。

 

數字的幸福


得獎給予李知昂相當大的鼓勵,也是神給的肯定:繼續做下去。除了製作,他開始獨立主持。《數字的幸福》便是他從企劃、提案、邀請受訪來賓、主持,一手完成的半小時節目。受訪者在節目開始提出一個數字,說明這個數字對自己的意義;透過不同的數字帶出包羅萬象的議題,並闡釋這些議題如何影響聽眾的幸福。


位於西太平洋的海島臺灣,幾乎每年都是颱風必經之地。在一般民眾心目中,強風暴雨總是帶來災害。然而,真是如此嗎?


一次《數字的幸福》節目中提到27%這個數字。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主任李清勝破解迷思,指出颱風帶來豐沛雨水,可佔全年雨量27%。若有哪一年沒有颱風過境,當年幾乎一定乾旱。


本刊總編蘇文安牧師曾於2013年接受該節目訪問,談「當金庸遇上信仰」。他提出的數字7,是指文字人必須修習的「七每運動」。一如武林高手需要內外功兼備,文字人除了不斷琢磨寫作技巧,也需要時時提昇內在品格與靈命。

 

▲媒體工作是整體團隊的組合,也是各種有形無形資源的匯聚。圖為李知昂(右二)與〈我的家‧我的愛〉系列廣告團隊。

 

我的家‧我的愛


目前李知昂放下主持的職務,肩負品質與創意總監的責任,規劃、執行許多節目。節目主持人來自學界、文藝界、音樂界……,所談內容有極大自由度。電台雖有相當比例的基督徒主持人,卻也有非基督徒專業人士,主持人本身或有一般信徒不能接受的理念或生活形態,李知昂認為電台不干預他們個人在其他場合的言論。但他和製作同仁需要具有高靈敏度,一旦節目內容真出現與基督教信仰有衝突的論點,或做剪輯,或有禮貌地與主持人溝通,卻必定持守立場。


李知昂為電台所呈現的品質把關,不單對節目內容如此,廣告也需經過嚴謹審核。


IC之音是營利電台,廣告是主要收入之一。為了堅持原則,並且不違背信仰,李知昂需要對某些廣告說No。明顯的例子是佛教法會的宣傳不能接,也曾因某種健康食品標榜的療效誇大不實婉拒贊助。李知昂坦白地說,若是播了這樣的廣告,心裡不平安。選舉期間也需要與候選人溝通,不播攻擊、謾罵的廣告,而要是正面、積極的內容。


如此一來,業務部會不會抱怨:好不容易拿到的客戶,還要放棄?經過幾年的磨合,同仁已能尊重這樣的理念,甚至談廣告專案時,已能避免不應該接受的客戶了。


2015年金鐘獎提名時,在現任台長田麗雲帶領下,IC之音「我的家‧我的愛」系列廣告入圍非商品類廣告獎,可見對廣告品質的堅持,一樣能受肯定。

 

I Care.  I Can.  I Change.


IC之音名稱由來,不僅因為所在的新竹科學園區,IC(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是許多高科技公司所熟悉的產品,更期許能帶給社區、聽眾更大、更持久的影響力。電台核心理念是 I Care.  I Can.  I Change.(我關心;我能夠;我改變),除了藝文活動,更致力於推廣弱勢扶助。


「大嬸婆愛心攤」活動,將二手衣物用品義賣所得,襄助弱勢團體。「聖誕鞋盒」活動,將禦寒衣服和聖誕禮物放在鞋盒內,送給偏鄉孩童;舉辦多年來,從第一年的七十份鞋盒逐年增加,2014年共收到11,600份禮物。聽眾熱烈反應,以愛回饋社區,超過想像。


李知昂看電台為橋樑。廣播節目能將政策、科技、文化等不同領域的知識、理念帶給聽眾;公益活動能成為捐贈者與受助者媒合管道。更重要的是從中展現基督的愛,因為IC還有In Christ (在基督裡)之義。


IC之音沒有把自己定位為「基督教電台」,少用教會界慣用辭彙,沒有直接引用聖經經文。為何「隱藏」福音信息?李知昂的回答是沒有隱藏,只是選擇以不同方式呈現。


清晨節目《早安我的朋友》中有信仰見證和心靈小品;《歌中之歌》播放詩歌,並介紹背後的信仰故事;資深廣播人楚雲主持的《晚禱‧寧靜時分》,則是以禱告沉澱一天的忙碌。


其他節目也盈溢著信仰在生活方方面面精彩的體現。李知昂相信「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IC之音當然有信息要傳遞,只是承載的方式並非如一般基督教電台或教會講壇那麼直接,而是像朋友間以輕鬆活潑的對話,流露不一樣的價值觀、道德觀,讓聽眾感受到,原來信仰可以如此平易近人、貼近人心。


這樣的傳達方式,亦得到教會界的肯定與正面回應,並樂於和電台合作,透過公益性與綜合性節目的窗口,觸動民眾的心靈。

 

▲IC之音藉由藝文和公益活動,與聽眾進行心靈對話。圖為詩人鄭愁予參與「詩念家鄉」的朗讀。

 

臺灣的明天‧明天的臺灣


在構思節目企劃案時,李知昂需要隨時觀察社會與文化動態,激發創意。先規劃、提案、找資料、設定整體議題,再尋找懷有共同宗旨的企業贊助。


自2015年一月起播出的《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便是與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合作,並邀請前元智大學校長、現任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的彭宗平主持節目,每週半小時就臺灣目前經濟、社會、科技、政策的現況,來設想、期許未來的發展。曾涉獵的主題包括教育及人才培育、少子化、能源政策等,然而無論是何題目,出發點皆是「探索真相,追求永續」。


2015年金鐘獎IC之音八項入圍,歷年來已拿過廿座金鐘,其中最受矚目的三座,是專業頻道獎。這個獎項是對電台整體專業表現與社會貢獻的肯定,相當於電影展中的「最佳影片」大獎。2008年《新竹之春音樂節》獲文馨獎的最佳創意獎,這是第一次頒予廣電節目。


李知昂在工作上的成就亮麗耀眼,除了自身的創意和表達能力,另一股重要的動力,亦是他對所有職場人的期許,便是神在創世之初的託付:治理這地。


他相信「治理」並非高高在上的轄治統理,而是腳踏實地關心斯土斯民中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其中或有負面的危機,也可能有正面的知識。身為媒體人,李知昂渴盼從節目中表達對腳掌所踏土地的關懷,在闡釋現象的同時,也探究真理。

 

▲聽眾熱烈回應「聖誕鞋盒」活動,以愛回饋社會,電台也成為捐贈者與受助者的媒合管道。

 

IC「知音」


曾專職寫作,後投入廣播,李知昂看這兩個領域頗為相似─都需要自得其樂,才能忍受必定的寂寞。


他慨歎:「寫作是拿著筆,想像眼前不存在的讀者;廣播是拿著麥克風,想像眼前不存在的聽眾。」


若有足夠資源,他曾想繼續寫作,認為其他的責任對寫作會是種干擾。但回首這段廣播界的歷練,李知昂體會:「當初覺得可以寫的,並非非寫不可。」而這些所謂的「干擾」,卻打開了他的眼界,累積了生命厚度。


其實媒體工作不孤單。從聽得見的主持人、來賓,聽不見的企劃、編撰、剪輯、工程師,到需要聆聽回應的聽眾,這是團隊的整合,也是各種有形無形資源的匯聚。


如此運作方式與理念,與KRC異曲同工。


多次與KRC合作,邀請高俐理、蘇文安牧師、溫英幹教授,及郭淵棐、劉永齡老師接受專訪,並協助介紹臺灣營會,IC之音實在是KRC的「知音」。李知昂贊許這個以寬廣角度來看文化的機構,從《神國》雜誌可讀出「治理全地」的視界。他珍惜彼此合作關係,期待更多以開放心胸與文化對話的機會。


在廣播界這些年,讓他接觸產官學和文藝界的知名之士,為電台締造一次又一次榮耀紀錄。然而讓他最難忘的場景,是在一次訪談錄音後,與幾位青年基督徒一起禱告─他跪在錄音室地毯上,領受這些年輕弟兄的祝福。在那片刻間李知昂深受感動,彷彿天開了,神就在錄音間的密室之中。

 

是的,IC之音品質與創意總監的職分,這份原在生涯規劃之外的「工作」,其實是神所賜的福分,亦是祂的託付。

 

 

記者小檔案
林敏雯,文字工作者。從觀察人、事、物中,記錄美麗,呈獻盼望。

 

 

 

受訪者小檔案

李知昂,IC之音‧竹科廣播品質與創意總監。他自詡為「有笑有淚的廣播人」,在廣播劇裡扮過老生,演過奸臣,為聽眾帶來歡笑;也曾在關懷老人、偏鄉孩童的節目裡紅了眼眶……。與團隊合得三次金鐘獎,兩次與客家有關,甚至成了個客家女婿。他熱愛科幻小說,渴望以文字與廣播傳遞神所喜悅的價值觀。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