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世代教会模式之一】异军突起的家教会
专访纽约史德顿岛家教会杨彰兴医师
本刊采访小组:苏文哲、沈琅、翁静育
教会如何突破、蜕变,一直是有心服事的你我关心、思考的课题。三十多年来在纽约史德顿岛(Staten Island)辛勤参与教会服事的杨彰兴医师(上图),对教会的运作模式一直在做深刻省思。2004年,他毅然脱离传统教会的窠臼,积极推动家庭教会,本刊特别专访杨医师分享其理念与做法。
每个礼拜日,我们去教堂做礼拜,一个教会少则几十、多则几千会众一起崇拜并聆听牧师讲道,这大概是一般基督徒在信主后就连带接受过来的模式。然而,在这个「天经地义」的模式中,一股股无形的张力却成了束缚教会发展的网─
‧不少教会把大部分奉献用在自己教会的租金、维修、建堂、神职人员及行政同工支薪的花费,所剩经费不足以宣教,传福音的大使命要如何完成?
‧因著依靠会众的奉献,奉献多的人发言往往更有份量,牧师、传道人在牧会时不敢得罪会众或长执会,教会运作产生了偏差。这样的教会,神的真道要如何传开?
‧因著对教会人数的盲目追求,有的牧者不满被其他教会「偷羊」。这样狭隘的利益观不打破,教会与教会之间很难团结合作,神国怎么会壮大?
‧因著一些职业的需要,有的医生护士、餐饮业者必须在週日守在岗位,然而不去主日崇拜常被视为不敬虔,这样的挣扎又有谁知道?难道在週间不可以敬拜主?
‧因著20%的人服事80%的人,牧长同工服事到身心崩溃、顾不上家庭的现象时有所闻,这难道就讨神喜悦?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与现有的教会模式有多大关系?现有的教会模式该做哪些改变?未来的教会又要往哪里走?
教会模式新探寻
我们不得不承认,好的传统是一个国家与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沈淀了先人智慧的结晶;同样,基督教现有的教会传统也是基督教的宝贵财富。根据文化学的研究,传统可以被分为显性与隐性两部分。显性传统包括服饰、食物、仪式等外在表现;隐性传统则指表面之下所蕴藏的理念、意义或价值观。教会传统也可分为显性与隐性两方面,即教会模式与其内涵。
缺了隐性传统的内涵,显性传统则成了没有意义的空架子;例如,在现有传统教会的模式下,若忘记得人是为主赢得灵魂、使生命悔改,单单追求教会人数的壮大,那么,人数再多都是空的。而许多真心委身的牧者服事了几十年,教会仍然没有起色,又该怎么办?显性传统若阻碍了福音的广传和教会的成长,或是过度坚持而造成教派之间互相抨击、自以为义,则此模式的改变与未来走向必定成为一个亟待思索的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开始了e世代教会模式的探寻和尝试。来自纽约史德顿岛的杨彰兴医师,便是这样一位先行者。2004年,在圣灵的引导下,杨彰兴医师读到《改变世界的家:迈向廿一世纪的教会新架构》,在这本书中,作者所提到的「家教会」模式让杨医师豁然开朗,在许多祷告、请教、寻索与服事省思中,决定将家教会的模式加以实践。
家教会是以家庭为核心概念,聚会地点与时间都更为弹性的模式。杨医师相信,不论是传统教会或家教会,各种教会模式都有其存在必要。有鉴于美国家教会趋势已风起云湧,他很乐意抛砖引玉,分享纽约史德顿岛家教会(以下简称史德顿岛家教会)的理念与落实。
1. 爱宴交流,肢体互通
聚会开始时间一般定在週间晚上七点半至八点,早来的人可参与十五分钟会前祷告。之后立刻进行爱宴,肢体交通。因为用餐时间最轻松,有助于彼此敞开心,交流生活近况,也可藉此分享祷告蒙应允的见證,或请求代祷的需要。下班后直接来此共进晚餐,可节省时间不必回家煮饭;一家一菜,可节省预算;家长负责提供白饭、茶水或汤品,可节省精力减轻服事重担。
2. 坚守圣餐,记念主恩
爱宴结束后,立刻进行圣餐仪式,由当天带领的家长主持,每次聚会都守圣餐,这是家教会的特点之一。「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参考哥林多前书11:23-26)圣餐的设立是遵行主的吩咐,以提醒会众记念主耶稣在十架上为我们受死,激励大家更要活出主的样式,在宝血的遮盖下再次连结于主耶稣基督,生命更新而变化。
3. 圣灵感动,心灵诚实
八点半敬拜讚美,是聚会最重要的时间。敬拜是为了经历神的同在,以心灵、诚实与敬畏的心来会见主。家教会的敬拜不限于特定乐器、形式或技巧,即使开放场地的家庭没有乐器可伴奏,什至没有司琴同工也无妨。大家翻开诗歌本独唱、点唱或齐唱,或站或坐皆可。重要的是在敬拜中遇见神,完全释放地亲近神,凡是被圣灵感动的人都可以分享神赐下的话语、启示或生命亮光。
4. 彼此餵养,多元学习
信息时间,以大家商量选定的优良属灵书籍、福音节目来进行分享、讨论与自我省察。例如以「建立充满爱的家庭」为主题,由各家分享家中现况,检讨自己过去一週有没有落实神的教导?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杨医师相信,家教会的多元学习更切合弟兄姊妹生命的需要,彼此餵养则可避免传统教会由单一牧师主讲,信息可能流于一言堂、偏颇或缺乏互动的弊病。有时候,他们也会从外地请来牧者、传道人或事工领袖一起参与聚会,先敬拜神,主里交通,再进行事工分享。最后是报告及彼此代祷,大家领受祝福,聚会于九点半至十点结束,历时约两个半小时。
5. 联合敬拜,大型节庆
除了每週定期的聚会,还可以几个家教会联合起来,于感恩节、圣诞节举办大型福音节庆,邀请未信主的亲友参加。联合敬拜人数可小可大,大的话就到餐馆去,预定容纳一两百人的场地。只要凝聚众人的感动与共识,服事方式可以相当多元。
6. 探访服事,福音出击
此外,家教会还可以不定期展开福音出击:或组成探访服事,探视老人、关怀贫病或社区服务。由于家教会在週间聚会,许多在週末或週日举办的社区活动,如:乳癌防治健行,可以弹性参与,打破一般人觉得基督徒不参加公众活动的印象,增加更多福音的触角。
7. 信徒受洗,其乐融融
家教会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结出福音的果子。感谢讚美主!今年刚过的复活节,有位姊妹在史德顿岛家教会受洗了。这位姊妹的孩子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为母亲祷告了十多年。母亲因为家教会的温馨与爱,聚会三次就在杨医师与弟兄姊妹的见證下,受洗归入主耶稣的名下。
家教会六大特点
相较于传统教会,家教会的模式更容易执行,不虚耗资源,亦没有资格与门槛的限制,可以归纳出下列六大特点:
1. 服事轻省乐无忧
相对于传统教会20%的同工服事80%的会众,家教会的模式有著不可比拟的优势。史德顿岛家教会从五个家庭开始第一个家教会,当时有三家愿意开放场地,由场地主人担任家长,轮流带领聚会。这样的好处是减轻各家负担,避免传统教会因单一家庭服事过多或小组长负担太大而无法享受主的同在。假使其中一家需要度个长假,聚会也不必因此停顿,可以换到其他开放的家庭,互相支援。
从一个家教会建立开始,弟兄姊妹皆被鼓励参与服事,在服事中成长。因为聚会人数仅由几个家庭组成,管理相对简单;家教会以爱为基础,弟兄姊妹彼此熟悉,生活与信仰结合。这样下来,80%的人服事20%的人,服事压力不致过大,每个人都很乐意服事,可避免传统教会太多服事压在少数人身上而服事到崩溃的情形。
2. 时间自由增殖快
家教会的存在目的,是为了随时随地、更自由地敬拜神!弟兄姊妹可根据彼此工作需要及行程安排,决定每週聚会时间。个人若需要临时加班,亦可换到不同时间举行的家教会。喜欢参加聚会或有心传福音的基督徒也可参加两三个家教会,相当有弹性。
人数方面,主耶稣说:「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20)按著圣经,只要两个人以上就可以进行家教会。一般家庭空间最多容纳八到十二人,史德顿岛家教会的做法是每超过十四人,就分殖成两个,再邀请新朋友来(不同家教会可自行商议适合人数)。从2004年至今,史德顿岛家教会已增殖为四个,每个家教会状况不同,其中一个还选定每週一上午十点,在大型购物中心的美食广场聚会;几对退休夫妻相约健行,再一起享用餐点并聚会敬拜神!
e世代生活节奏快,城乡差距因网路大幅减少,世界地球村使众人密切往来,像家一般温馨的家教会更容易吸引慕道友前来。相较于传统教会,家教会的增长和发展更快。当人数增长到一定程度,在原家长的带领和培训之下,一个新的家教会可以分出去,开始自己的聚会。家教会平时服事中的操练,可帮助每个人独当一面,分殖时自然有适合的家长出任。这模式简单易学,有心传福音的人参加几次后,也可展开家教会。这样一分二、二分四地增殖下去,家教会可望成为21世纪传福音的新利器。
3. 潜移默化暖人心
每次聚会提供场地的那个家庭,开放的不仅仅是家庭,更是整个生活方式。他们的家庭互动完全透明敞开,这样真切的生活见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著每位弟兄姊妹。担任家长的人完全出于自愿,非靠投票决定。重要的是有心把家奉献给神使用,使家成为神的祭坛,如此可避免传统教会小组长由牧者选派,无心或过于忙碌而服事无以为继的困境。
家教会从吃饭到信息讨论,大家都能尽情分享,这种归属感让每位成员乐意不断前来,弥补了传统教会因人多受冷落而流失的缺憾。有位在传统教会服事十多年的同工,多年菸瘾戒不掉。后来跟著太太来到家教会,在弟兄姊妹支持代祷下,终于说出心中重担。这位弟兄受到鼓励,决定完全不藉助尼古丁贴剂或药物,单单倚靠神来戒菸,只要一有菸瘾就立刻祷告,目前已超过三年都没碰菸(一般公认六个月到两年就算戒菸成功),而他能突破心防、勇敢面对自己的软弱,正是家教会敞开、温暖与爱的环境所致。
杨医师还亲自带领过几位离开教会很久的基督徒回到神的面前。有一对基督徒夫妇,先生因著过去在教会受伤的经验,已经很久不去教会。如今却受到家教会温馨、亲切的互动气氛,现在常来聚会,也喜欢聚会。
4. 初代教会是鼻祖
传统教会模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然而,初代教会其实是家教会的鼻祖。教会历史上,第一个礼拜堂乃于西元325年,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宣佈以基督教为国教以后,接收异教庙宇而成,目的是为了确保所有老百姓都走出家中聚会,开始上教会。
然而,并不是只有去到教会建築物的地点聚会,才算是上教会;最重要的是一群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愿意奉主的名聚在一起,随时随地在生活中敬拜,在生活中传福音,也就是在任何时间、地点、环境、人数都可以敬拜主,也都可以跟未信者接触。这正是家教会所要突破并回归初代教会的重要观念!
5. 奉献自由零开销
家教会不存在教堂租金、维修、建堂、同工支薪等问题,奉献方式也更自由。当然,不同的家教会对奉献做法肯定略有差异,本文仅以史德顿岛家教会为例。为了避免快速分殖后金钱流向的纷争,减少家长的管理负担,史德顿岛家教会本身不收奉献,从不设自己的银行帐户。他们藉由每一、两个月举行的联合家长敬拜来呼籲奉献,有计画地鼓励弟兄姊妹自行奉献给更有需要的地方;算起来,只有极少部分用于家教会之内弟兄姊妹或慕道友的急难救助,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奉献到家教会之外。
举凡凭信心作主工、未领固定薪水的宣教士(如某位八十六高龄,仍殷勤宣教服事主的传道人)、忠心事主的福音机构(如真爱家庭协会)、成效卓越的基督教文化媒体(如神国杂志、好消息电台)、急难救助、社会赈灾、社区公益,什至是自己过去主日崇拜的传统教会等,皆可奉献。弟兄姊妹也可以推荐合适单位,让大家按著圣灵的感动奉献。
至于奉献收据,由于史德顿岛家教会不收奉献,自然没有开立免税收据的困扰与问题。家长推荐的那些福音或慈善机构多是合法经营的单位,会开立正式的免税收据。不过杨医师特别强调,若对方是异象高远、使命坚定的机构或凭信心生活的传道人,就算无法开立免税收据,史德顿岛家教会也不会因此消灭圣灵的感动而拒绝奉献。
6. 决策迅速动员快
由于每家人数在十人上下,决策过程迅速也带动了福音事工的效率。家教会广纳弟兄姊妹的意见,透过讨论、倾听与彼此顺服来达成共识。举例来说,一位担任家长的姊妹电话中分享有负担去探访老人院,几分钟内,大家立刻召齐有相同感动的人,準备展开福音出击。不像过去传统教会的长执会,因为人数多必须执行多数决,讨论冗长,长期下来服事者的时间、心力上耗费太多在次要事务上,反倒离大使命渐行渐远。
家教会几乎不必开同工会等行政会议,而是全力投入福音事工,可以透过每一、两个月只限家长参与的家长联合敬拜来进行各家现况交流,观摩学习、主里交通、分享讨论、解决困难、呼籲奉献与代祷。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消息一传出,大家立刻自发奉献,不到两天,两千多美元就透过福音机构转送到灾区。因为不需要经过传统教会开会层层批示,家教会办事效率往往更高。
家教会的领袖养成
读者或许会问,在家教会迅速扩张以后,如何培养更多合格的家长,来适应家教会增长的需求?这些家长难道不需要上过神学院?
家教会的领袖养成观,主要源自跟随耶稣基督的榜样。主耶稣呼召门徒:「来跟从我。」正是要我们从做中学。好牧者不一定是高学历,也不一定非受过神学训练不可。家教会的学习方式很多元,有心当家长的人不用刻意到神学院去修课,可以直接从服事中实地操练,从生活中向主学习。
根据2001年3月29日巴纳民意调查显示,美国超过40%以上的牧师没上过神学院。畅销书《活出美好》的作者约翰‧欧斯汀(Joel Osteen)牧师不是神学院出身;杨石林牧师没有念神学院,却成立了廿六间教会,皆为深感抢救灵魂的迫切之故。
「很多传道人在神学院毕业后就被派到教会去了,他们只学到概念,却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最好是先有工作经历,带职事奉,再进修神学装备。」正如杨医师多年的专业体会,「惟有亲身经历过病痛、体恤病人之苦,才懂得当更好的医生,才了解病人最需要什么帮助。现今医学院也意识到,过去七年医学专业知识的灌输,不是训练傑出医师最有效的方式。最新的医学教育,是让医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就参与实习,从临床实习中,往往学得更扎实。」
同样的,神学生有社会上的历练,才能真正体会民间疾苦;否则,给予弟兄姊妹的谘询与建议将脱离现实。不可抹煞的是,每个念神学院的人都有心服事神,但要破除「服事神得具备神学院资格」的迷思;因为流于知识的传授,很容易忽略生命的见證与榜样。
以前,传福音是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现在是把家教会这模式传出去;真正有心传福音的基督徒,很容易学会。家教会的服事操练对一般传福音已绰绰有馀,其实,主耶稣根本不偏重学问好的专业人士,祂乃是看重我们跟著祂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做个好门徒,藉此把福音传开来。
很多传统教会的牧者也是蒙神呼召、感动而献身,从实际的服事中透过退修会、佈道会、圣经讲座等「在职训练」来进深,不一定得接受几年的神学教育或专门训练才是最有效的牧会训练。很多教会都遇过这个问题,为了符合所有聘任资格,反而找不到合适牧师,更何况现在连牧师都不够了,神的大使命谁来接棒?
那么,全职事奉的牧者在家教会中可不可能找到自己事奉的空间?支薪情形又是如何?
杨医师强调,家教会异军突起是顺应e时代的趋势而生,传统教会仍会存在,两者并不衝突。部分史德顿岛家教会的弟兄姊妹还是会回到传统教会去参加主日崇拜,主要是跟神国的大家庭团契,一起庆祝主耶稣复活或参与儿童主日学、敬拜团等,彼此服事。杨医师也常在主日,前往孩子位于布鲁克林的传统教会参加敬拜。因此,牧者或传道人并不会失去事奉的空间。
「至于现有传道人,不妨支援当地的家教会,成为家教会的『宅配牧师』、『福音智库』,因著自己的服事专长,当家教会有需要时,协助教导圣经、参与探访、福音佈道、退修会训练等。家教会特别强调没有专任的牧师,牧者和传道人可担任顾问的角色,达到联盟的作用。」
有几位牧者和传道人非常喜欢来史德顿岛家教会,他们都是认同家教会的理念而来。但方式并不像传统教会,单纯藉由这些神职人员释经讲道并主导整个聚会。而是一起参与家教会的敬拜、祷告、信息分享,让大家在主里交流。当这些牧者面临服事上的需要时,史德顿岛家教会就发动弟兄姊妹奉献支持,而不是提供他们固定薪水。
神国蓝图开新局
「传统教会是星期天聚会,但是在家教会推广增殖之后,因时间弹性、地点自由、适用于任何教派、教会文化等特点,期望每个基督徒一生中能至少成立一个家教会的经历,可以很快看到全世界不仅是星期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有一群人、一群爱主的人在传福音、在敬拜神。这是何等令人振奋的图画!」
这是杨医师最深的愿景。求神祝福各位为神国尽心竭力的牧者同工,在圣灵引导下决定是否采用这初代教会盛行的模式,盼此文引发您的反思和探索,为e世代神国蓝图开创新局面!
【杨彰兴医师由衷的感谢】
感谢神的启示与带领,从2004年到现在,有许多牧者与传道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给予彰兴直接、间接的帮助:提供历史、圣经等有关家教会的资料,加上鼓励、建议、代祷、祝福与劝勉,使史德顿岛家教会从无到有,每日成长。
下列牧长、家人与弟兄姊妹常在我心中浮现,感谢不已:
范野声传道、杨永庆牧师、高俐理姊妹、杨石林牧师、苏文安牧师、王国华夫妇、曾平凡牧师、陈仲辉牧师、张亚伦牧师、Pastor Adolf Pagliarulo、郭渊棐与刘永龄老师等。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史德顿岛家教会的所有家人、弟兄姊妹,若没有他们爱心、同心一起在生活中同享敬拜神的喜乐,这一切都将只是理论。
如同神的挪亚方舟
家庭教会不只是从新约时代一直生存到君士坦丁大帝时代而已,我的历史观察也告诉我,基督的身体─教会─在黑暗时期能够真正生存下来,也是因著家庭教会。会众式教会中的家庭教会,就像是神的挪亚方舟,使团契一直没有死亡,信心的火燄也得以持续燃烧。~《改变世界的家》64页
圣经中的家庭教会
马太福音10:13 「那家若配得平安,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若不配得,你们所求的平安仍归你们。」
路加福音10:7 「你们要住在那家,吃喝他们所供给的,因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不要从这家搬到那家。」
使徒行传16:32 「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五旬节圣灵降临在一个家庭聚会中
使徒行传2:2 「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
基督徒定期在家里聚会
使徒行传2:46 「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著欢喜、诚实的心用饭。」
提摩太前书3:15 「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改变世界的家》81至84页,因篇幅有限,仅摘录部分经文。
如解决缺乏领袖的问题
家庭教会是由长老所领导,而他们只是:比多半人年长,却不一定真是上了年纪。长老不一定是具有讲台魅力或是学识渊博的老师。一般谦卑、可靠的父亲或母亲,就可以称职地担任这个职分。他们可能信主多年,拥有成熟的基督徒生命,通过人生的种种试炼……,并不是非要从神学院毕业,才可以执行宗教职分。这样的领袖很容易找到、也很容易培养的。
~《改变世界的家》31页
【参考资料】
‧《改变世界的家─迈向廿一世纪的教会新架构》(Houses that Change the World)渥夫根‧辛森(Wolfgang Simson),以琳,台北,2001
‧“Why Home Churches are Filling Up”, Time Magazine, March 01,2006,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167737-3,00.html
‧“Search for the Right Church Ends at Home”,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9, 2001, 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C05E2DC1E39F93AA15757C0A9679C8B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