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期神国家人 Kingdom Families

文字路上的天使

 

文‧供图╱廖美惠

 

 

起飞的梦想

 

自幼就喜欢塗塗写写,母亲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从小住在纯樸的台湾桃园富冈乡下,那时小镇街道上连红绿灯也没有。母亲虽然教育程度不高,却是一位喜爱艺文的感性女人。「不要死读书,要会读书也要会玩。梦想不需要很大,抬头看看蓝天,把握夕阳馀晖,珍惜眼前的片刻,写下对生活的感受,活在当下,有梦就去追!」母亲的话,塑造成今日我的性格—把握当下,敢于追梦,永不放弃。

 

记忆中的母亲,在厨房,总是一面做饭,一面听收音机,有时什至一面跳舞。儿时家中经济并不宽裕,母亲竟同意我订阅《儿童国语日报》。小学四年级起,她让我一人独自搭火车到板桥阿姨家过暑假,连续数年。每次从板桥火车站走到阿姨家途中,天桥下甜不辣店隔壁的那家书店,是我必定造访之地。先吃一碗甜不辣,垫垫肚子,再到书店,看两、三个小时的故事书。浸泡在文字天地,对当年11岁的我,简直是天下人间最满足、最幸福的事!

 

 

如今回顾,我对文字的嚮往,与故事的结缘,从天桥下的那家小书店,已经开始。从小学到高中,从《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到《未央歌》,到《红楼梦》。高中时阿姨搬离板桥,我也不再去那家书店。但文字、故事,已是我生命中永不缺席的朋友。

 

儿时的梦想是当小学老师,到了高中,梦想成为「无冕王」―记者。第一志愿政大新闻系落榜,记者梦也落空。大学毕业后,与治元结婚,赴美留学,三年后返台。夫妻俩同时进入工业技术研究院,我任科技编译,翻译日文,也算是与文字沾上了边。

 

中年移民来美,没想到,文字依然在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过去20年的写作之路,共有四位「天使」对我影响深远。

 

▲与《汉新月刊》总编辑李美伦(中),一同出席社区活动(2016年农曆年)。

 

《汉新月刊》总编辑李美伦

 

2001年夏天全家移民美国新泽西州。有一天从好友手中接到第一本中文杂志—《汉新月刊》。也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勇气与灵感,翌日就主动打电话给总编辑李美伦,毛遂自荐。感谢她给了我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在一间可以望见樱花树的办公室阅稿、写稿。第一天下班回家后,我在日记上写道:「在天大地大的美国,竟然拥有自己的一间小小办公室,感觉真棒!」

 

李美伦总编辑曾经给过我一句评语:「有新人的热情,没有新人的青涩!」或许是因为新移民的干劲,也或许是还年轻,在《汉新月刊》工作的头几年,写得非常起劲,每月写稿上万字,有工商稿,有采访稿,也参与校稿。每每出刊之前,特别忙碌,有时赶工到半夜,却一点儿也不觉累。

 

我爱写也敢写,从来没有人教我如何成为一名记者,靠著模仿与大量阅读杂志,我无师自通。观看美国最有影响力之一的非裔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Oprah Winfrey),模仿她如何采访;观看网路上的中国知名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学习主持人如何问好问题。就这么一面看,一面拿著笔,在采访本子记下佳句。

 

《天下》、《远见》、《台湾光华》、《宇宙光》,这些经常阅读的杂志,成了我的老师。就这样一步一步慢慢摸索,我这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记者,日后竟然还获纽约独立媒体深度报导首奖,连自己都深感意外!

 

《汉新月刊》开启了我在美国长达15 年的业馀记者生活。那段时间写过几个自己颇喜欢的专栏:【不一样的大学路】、【360行】、【老了住哪儿?】⋯⋯。认识许多各行各业的华裔菁英,看到各式不同的移民家庭。因为记者的工作,似乎比别人多活了好几辈子,看尽人生百态。体悟到:不论大人物、小人物,人在异乡,面对生存,谁也没有悲观的权利。但我告诉自己,不要为了生存,放弃了梦想。

 

▲生命恩师苏文安牧师(图中),2009年神国文字营于宾州马利亚修道院。

 

KRC的文字牧者苏文安牧师

 

他是《真爱》杂志、《神国》杂志总编辑,是文字教练,是心灵导师,也是我个人的生命恩师。2002年抱著好奇心来到KRC文字营,没想到,发现有一群「玩真的」的文字人。不知不觉中,受这群文字人吸引,与这群文字人连上线,也与那位创造宇宙万物的真神连上线。连续15年KRC营会的薰陶,我的生命不再一样。

 

苏文安牧师在课堂上多次强调,文字事奉要兼具内外功—内功是生命的底蕴与厚度;外功则是写作的招式与技巧。只有外功,没有内功,只能沦为花拳绣腿,无法感动人心;而若只有内功,没有外功,也写不出动人文章。

 

采访营课堂中他说过,世界上有两种悲剧:一种是会写却没有故事,另一种是有故事却不会写。这些年在苏牧师的指导下,我期许自己锻鍊出又有故事、又会写的功力;勉励自己内外功兼备,不譁众取宠,不卑躬屈膝。写作,不是为讨人喜悦,乃是讨神喜悦。

 

所有参加过苏文安牧师写作课的学生,都会铭记在心—「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七每运动」;「生命的一车水」⋯⋯。苏牧师不只是传授写作技巧,更注重生命气质和生活型态的更新重塑。苏牧师手把手教导我写作,20年来透过《真爱》家庭杂志,不仅磨练笔力,也将采访所得的教导,应用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

 

▲神国创办20週年,作者与俐理老师(前排左)及部分同工合影。

 

《神国》杂志创办人高俐理老师

 

没有高俐理老师创办的文字营就没有今日的我。俐理老师对神的委身、认真与热情,深深激励我。

 

清楚知道自己是个急性子,常常提醒自己「快步妈妈,要学习慢慢走!」回顾自己的人生故事,在一篇篇的文章中,看到自己一次次的挣扎,一次次的犯错,有时也看到自己偏行己路,觉得自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用尽力气,想要藉用文字抒发内心最深的感情,却总觉得笔拙词穷,满腔热血,欲抒无门。

 

在文字路上又滚又爬,很多时候,自觉陷在文字泥淖之中,爬不出来。写作路上,很多次很多次摔得头破血流,想放弃写作,想作文字逃兵,但又一次一次被「神国」同工及俐理老师以爱心挽回。

 

2021年初我计画出书,一度也想放弃。圣灵感动我,打电话给俐理老师。在电话中,我们长谈近两个小时。

 

「神不论断妳,妳为何自己论断自己?妳就是妳,独一无二的妳。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不需要与自己较劲。妳是上帝的至宝,妳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俐理老师的话,好像把我从灰烬中拉拔出来,再次学会接纳自己,看自己合乎中道。

 

▲作者与莫非老师(右四)及班上同学们欢乐合影。

 

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创办人莫非老师

 

她在基督教文学界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是基督徒文字工人的陪伴者、牧者、代祷者、领航者。她鼓励文字人,在每个恩典的故事前,人人皆可自许为作者;她带领一群文字精兵,徵召千万好笔,为神而写。我期许自己成为她口中那千万好笔的其中之一。

 

初到文字营就久仰莫非老师之名,她写的每一本书,我几乎都收藏。她手中的笔变化万千,铿锵有力,让一个个文字串接成活灵活现的故事,人物、情节,跃然纸上。2005年,在「神国」文字营进深班,第一次成为莫非老师的学生。

 

莫非老师应我要求,利用空档和我进行一对一的写作「门诊」。那一次她给我的「诊断」,至今难忘。

 

我问:「我喜爱文学,但写不出有文学浓度的文字,如何突破困境?」

 

莫非老师用坚定的语气望著我说:

 

不能只靠一点对文字的喜爱,和若有似无对文学的欣赏。呼召,是让一个人可以从文学爱好者转为文字事奉者的重要关键。美惠,妳是一个写报导型的文字人,神的国度需要大量的文字报导记者,千万不要小看自己。加油,不要怕,只要写。得时,不得时,都要写!为神而写!」

 

同一年的营会,在最后一天,莫非老师呼召,愿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笔献在祭坛上,我勇敢地举手回应。

 

营会回来不久,收到莫非老师寄来厚厚的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其中有两大本《时报文学奖》。从泛黄的书页推想,这些可能是她多年的藏书。莫非老师对文字人的用心与栽培,我全然感受到了。

 

▲2017年夏,美惠庆祝儿子、女儿研究所及大学毕业。

 

四位天使,四种功课

 

四位天使教我四种功课。李美伦总编辑教我看得「广」;苏文安牧师教我看得「细」;高俐理老师教我看得「远」;莫非老师教我看得「深」。

 

感谢母亲,是她,开启我对文学艺术的天窗;是她,给了我一双飞翔的翅膀,给了我追梦的勇气。除了感谢四位天使老师,也感恩多年来,在神国文化营遇到的每一位同学也成了文字同路人。

 

多年来试著将KRC营会所教导的,与我的生命、家庭生活、教会服事融汇整合。摸索著如何将信仰揉进生活的土壤,让承载信仰的文字不那么沉重,而是让文字带著翅膀,轻盈地飞传出去,把基督的爱,藉著文字传扬出去。

 

▲2018年神学院毕业,2021年完成第一本书《飞越人生》,勇敢展翅,去到神带领的地方。

 

(本文部分摘自作者新书《飞越人生—从美国到世界的尽头》。)

 

 

廖美惠,得奖记者,毕业于北美中华福音神学院(CESNA),本刊特约撰述。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