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KRC 宾州营会报导】3 生命的风景线
——纪录片赏析应用与微纪录片制作
文、摄影/廖美惠
▲台湾电影界评论李靖惠:“她是个用自己的人生与受访者搏感情的纪录片导演。”
说故事高手 李靖惠导演
去年夏天,当高俐理老师宣布,今年将邀请远从台湾而来、曾获邀三十个国际影展纪录片的导演李靖惠,来KRC营会开设“纪录片赏析应用”暨“实际操作”两门课程,我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上完靖惠老师的课程,才了解俐理老师的用心良苦与慧眼识英雄。靖惠老师不仅用镜头带领我们一窥纪录片拍摄的堂奥,也让我们了解如何善用媒体,发挥宣教的力量。
身为第三代基督徒的靖惠老师,身上似乎流着电影的血液。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正好外公家隔壁就是电影院,童年岁月对她而言,就是一部部电影的微型。
1996年,正当她准备赴纽约攻读电影硕士,却听到微小声音,要她放下自己的留学梦,留下来照顾年迈的外公、外婆。因着外公、外婆陆续住进安养院,心思细腻、观察力敏锐的靖惠老师,开始拿起摄影机,从小爱扩大为大爱,不仅记录了外公、外婆人生最后一阶段,也发展出以安养院为背景的一系列感人故事。
靖惠老师是台湾第一位以第一人称拍摄老人题材纪录片的导演。她把照顾者、被照顾者及老人的世界,用影像真实记录,让社会了解弱势的老人多么需要关怀。台湾电影界如此评论其作品:“她是个用自己的人生与受访者搏感情的纪录片导演。”
“用纪录片说故事,刻划主流媒体忽略的社会隐形人”这样的念头,深深影响着靖惠老师后来一系列的作品。这次,靖惠老师让我们欣赏她的五部作品:《家在何方》、《阿嬷的恋歌》、《思念之城》、《面包情人》及七分钟短片《亲亲我的爱》─她外公人生最后两周的纪录。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阿嬷的恋歌》这部作品,讲述八十多岁爱唱歌的老阿嬷,以歌唱串起家中四代婚姻的故事,2003年这部影片荣获韩国首尔女性影展首奖。
靖惠老师强调:所谓纪录片就是“真实的素材,做有创意的处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表达一个“观点”(Point of View)。自1998年她开始拍摄纪录片《面包情人》,纪录五位菲律宾籍女性离开故乡,来到台湾北部某安养院当雇佣,照顾一群生病与孤苦无依的老人。在长达十三年的拍摄过程中,靖惠老师曾四度赴菲律宾,十三年来她与这五位“菲妈”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相惜,她很珍惜这份难得的“跨国女性情谊”,从影片中的“菲妈”,我们看到一种属于亚洲女性的生命力。
《面包情人》是靖惠老师“家国四部曲”系列的最后一部,获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入围。历时十三年完成,耗费的不仅是金钱,更是靖惠老师“无价的青春”。靖惠老师笑称:“自己把嫁妆都赔进去了!”但因出于神的托付,她无怨也无悔。目前靖惠老师还有几个拍摄计划,有可能在美国开拍,她表示将会更加火热,坚定倚靠神,完成他的托付。
▲靖惠老师(左三)于《面包情人》纪录片放映后,与俐理老师(左一)及修道院的修女们合影留念。
微纪录片制作 不可能的任务
在第二阶段实做教学中,靖惠老师“拼命三娘”的个性表露无遗。第一天早上立即进行提案故事发表,选出哪几个故事值得拍摄。全班十二位学员,大部分已年过半百,最后选出四个故事,分为四个小组。每一组再分出三个分工:制片、导演、技术。制片组:负责安排拍摄与采访的所有联络行政事宜;导演及编剧组:负责拍摄大纲的企划与结构并访问受访者;技术组:负责摄影及剪接。
▲微纪录片班全班合影。
靖惠老师请俐理老师做为受访者,让我们实际操练拍摄采访,并教导我们如何做拍摄大纲、访问问题及访问技巧。基本镜头概念、摄影机用法、如何打光、收音、三点式打灯法、脚本讨论、实际拍摄、剪接教学……哇!这么多摄影专业术语与实际操作,我们竟然在短短三天两夜中,一一实际去经历了。
“拍摄了三个小时,要剪接出最精采的三分钟影片”,学员们个个大叹:“纪录片大不易!”此时,我们也真正了解拍摄与剪接纪录片箇中的辛苦。
最后一个下午,利用iMovie软体进行剪接,有的学员从下午做到半夜三点,有的搞到凌晨五点才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四组影片最后在结业式中放映,获得全场热烈掌声。这完全要归功给靖惠老师与品雯助教。
▲“拼命三郎”与“拼命三娘”认真的做最后剪接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助教连品雯于结业式最后一刻,在许宗实牧师带领下,决志信主了!这道美丽的风景线,全场为之激动、庆贺;这感人的一幕,也为仲夏的KRC文化营,画上美丽休止符。
▲摄影运镜教学。
▲采访实习。
▲打光练习。
▲全神贯注做最后剪接。
▲全班合影。
▲纪录片赏析班结业式合影。
▲助教连品雯(图中),在许宗实牧师(左二)带领下,决志信主,为2014年营会画下完美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