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社群是一本杂志

 

文/马瑞欣

 

 

网路把文字唱红了,成为一种流行的节奏。

 

从前文字跟读书人有关,文字书写既正式又多规矩,是高级沟通媒介,也属于高等文化气质专用的工具。

 

曾经,提起笔,是如此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如今,就在担忧阅读者越来越少的同时,写字的人却越来越多了。随口讲讲的聊天,变成随手写写的朋友圈;围成面红耳赤的大小声的讨论圈,形成社群里的文字高楼。

 

让人读一本书很困难,但让人关注一个公众号或博客就容易许多,如果让人在一个有归属感的社群里,透过文字互动,让思想心灵被影响,那可是悄悄地、每天都在发生的「小动作」。

 

▲如果让人在一个有归属感的社群里,透过文字互动,让思想心灵被影响,那可是悄悄地、每天都在发生的「小动作」。

 

从背对读者到双向沟通的文字平台

 

从前幕后默默振笔疾书的人,刚开始,真的不太习惯读者就在身边或是眼前。曾经,我对自己的写作行为心存侥倖,想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成章,丢在读者跟前就跑,不需要看任何人读后的表情,更不需要接受质问。

 

我承认自己是鸵鸟,写文章出书,有那么一点玩心,喜欢把头埋入一方稿纸、一台萤幕前,背向读者说:「啦啦啦啦,看不到、看不到、看不到你们!」因此,我率性,没有太多顾忌地去写,习惯自作多情地下笔,用单向思维去和可能存在或不存在的读者沟通。对很多作家来说,写作本来就是忠于自己,不需要牵掛读者反应。

 

相信自古以来,许多优秀的作者从自己灵魂深井里挖凿湧出的泉水,能为千万未曾相识的读者心灵滋润解惑。生命相通,面对共同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的确不需面对面,也可写出触及人心的文字语言。但放眼望去,有如此天分的作者还真的不多。

 

沟通性书写最大的魅力,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更多人对文字的拿捏、使用。对特定的人群、性别、共同关注的议题,或分享自己生命中的片段,或对某一个特别有感触的主题畅写看法或感受,希望能够引起共鸣。如果能和读者互动,就能注入更丰富、具体的内容。

 

铅字时代,受发表平台限制,沟通性书写只能在想像中发生,一个专栏写了两三年,收不到几个读者回应。直到网路打开这条路─现在作家无论怎么深居简出,除了纸本文字,几乎都另闢一个即时互动的平台。连老一辈网路外星人作家,也有出版社找人帮他们搭建管理博客、脸书专页。

 

而一些当红千禧代作家,更是花大把时间经营与读者互动的网路平台,让自己的读者形成一个社群来进行文字对话。这些作家写文章引导读者,也让读者的回应引导自己的书写。如此的创作成品属于作家,也属于整个社群的共同创作。

 

从发表的实际考量来看,在乎博客数量什至比印刷媒体更什,有其道理。因为一本书的发行量,或是杂志所能招揽来的读者,也许还不如一个博客的订阅量大。更别提出书的难度了,对新手作家来说,要写到哪一天才能出书?投稿或刊登也困难重重,出了书,刊登的文章有多少人读?那又是另一番揪心的猜测。

 

▲过去的作者,只是在幕后振笔疾书的文字人,用单向的思维面对读者。

 

被社群平台拓宽版图的文字宣教

 

从印刷出版,到网路築窝,到社群平台,文字也从被动等候读者靠近,到靠近读者,再到生活在读者中间。如今,文章不再只是一座座心灵宫殿等人来访,也是星巴克咖啡屋,让人边聊边饮。

 

文字版图的增大,象徵文字事奉範围的拓宽,而发表模式的改变,也象徵文字工人的角色和发表平台在更新。

 

最近,脸书宣佈推出改革,全新的社交平台设计将以社群为中心。脸书这个公共场所,开始转为以社群私密空间为主的平台。此看法无独有偶,恰恰呼应专门管理网上品牌的著名公司HootSuite(脸书是此公司的客户)提出的2019社群网络大预测。

 

2018年底,HootSuite针对3,000位商务人士展开调查,製作一份展望 2019 年的社群网路趋势预测报告,包含网络社群的趋势。其中有些分析非常值得关切:首先,人们开始厌倦无边界的网路閒逛,对公开阅读的平台感到怀疑,不知何为真假。他们更多渴望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群,自己不是观察者,而是互动者。其次,人们对社群的需求将不再是收集资讯,而是期待故事,深入分享。

 

未来社群的分类也会越来越清楚。一堆人什么都聊的社交群体已经褪色,人们在选择社群时,希望参与有特定互动方向、兴趣、热情的真心交流平台。

 

网路社群走向对文字工作者的启发是什么呢?如果人们减少公共平台的阅读,那么,这些闭门社群是否可能成为新开发的书写平台呢?

 

坦白说,我从来没想过社群可以是一个发表文章的平台,儘管社群的事工,也可以称之为「文字事工」,因为的确要用大量文字为媒介,但那种文字,对作者来说,真的就只是文字工具。

 

▲「用心生活」网路交流平台,作者以信仰原则与会员分享家庭、婚姻的学习。

 

不小心,建立了一个社群

 

从中国政策改变,出版大大受限之后,我在挫折的情绪中抬头,突然发现神三年多前把我放在「用心生活」的社群里,其实是场佈局。当有福音意义的文字发表平台被铁幕围起,我赫然领悟到网路社群提供的书写机会大大存在,而且还有很多发展空间。

 

当人们对网路资讯产生更多的质疑,而趋向有意义、互动,并且需要建立关系的社群时,这在告诉我们:会有更多人不一定信任博客或某公众号读到的文章,却在参与优质经营的社群中,因有互动关系的基础,而敞开心扉交流,包括阅读社群提供的文章。

 

「用心生活」起步的前三期,学员们的学习教材是书摘,和讨论并操练。第四期起,除了制定教材外,我为社群的学习主题写文章,成为必读资源,领受到社群书写的以下特点:

 

1. 读者的心已经準备好。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群读者,对文章的态度比一般浏览博客公众号要认真得多。

 

2. 文字人练就「在乎读者」的好功夫。社群里的书写有针对性,不是朝空气放枪。作者可藉著平台扎实地操练文字工人的各般文功笔力。

 

3. 读者群数量大。大的社群一次有上千个读者,认真阅读里面的文章。这种数量和质量不亚于公众号、博客。以「用心生活」来说,每次提供的文章,都有非常高的点击率。

 

4. 社群的互动激励作者写作的想法和方向。作者永远有盲点和不足,社群互动过程中,作者得以观察,聆听,提问,因此对作者而言,也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

 

5. 微写的习作平台。对无法写千字文,或文笔尚疏浅的作者,社群的互动书写是个非常得力的操练平台,让人学习微写影响人的文字。

 

6. 社群书写是关系主导。作者是文字陪伴者的身分,可以与读者建立情谊。书信文体之感人,是以作者与读者的情谊为根基,在社群互动,宛如书写信件,收信者又可以快速回覆,彼此互动。

 

7. 社群书写使非基督徒减低防备性。在「用心生活」里看到,非基督徒只要认同一个社群,他们会和其他参与者一样互动,由于可以快速看到他们的反应,福音预工文字要写到什么程度比较容易拿捏。无论是我发的完整文章,或是互动时的片段,要进行福音文字对话的机会很多。相较于目前中国出版或公众号博客平台,社群书写的信仰交流度更大。

 

▲读者的心已经準备好了;拜科技所赐,读者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社群阅读与回应,双向沟通已不受时空与地点的限制。

 

不用攻顶也能书写,千变万化的文字服事趋向

 

文字事奉的範畴很广,单就写作这一块,也有不同层次的作者,除了继续期待华人基督徒写出文学经典,出版脍炙人口又深触人心的好书之外,我们也要很实际地关注那能攻顶之外的,可能一直在山脚下或在山腰爬行的大多数文字人。他们的操练场在哪里?可能贡献的文字平台在哪里?有没有另一些文字人的角色更适合他们投身书写的呢?

 

如果以文字主导的网路社群是一个可能,那么,是否建立一个社群,就像办份刊物一样,架设的不单是一个群体,更是一个文字平台,所以为了管理这个平台付上的代价其实很值得,也是文字事工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有这异象的夥伴去发展好的社群(文字平台),让文字陪伴者能够在里面用文字滋润读者。我们也需要有更多的创意,能够经营出一些优质社群,让文字力量在社群中发挥出来。

 

文字在这个世代既可以霸气,又可以低调;既是主流,又可以是暗流;既传统,又可以千变万化。

 

文字,到底有多少可能?我祷告,恳求无限的神继续开启我们信心的眼,直望到天空发白。

 

 

马睿欣,文字工作者,文章曾散见报章杂志,曾任《宇宙光杂志》、《真爱杂志》专栏作者,现任《北京根基杂志》作者。
同时多年经营网上博客,并有脸书专页书写。著书《遊子足音》,《理家理心》,《管教的智慧》。「私塾夫人」博客,「给我,你的真心」博客,「是祢」博客,「抢幸福」脸书专页。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