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世界探奇】1

紅紅火火半世紀

 

文/蘇文安

 

 

身為關心華人同胞的基督徒,自然應當主動積極去了解:
他們為何受金庸武俠世界所吸引?
他們如何被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所影響?
──然後,與廣大骨肉之親做信仰與人生的對話。

 

「抗金」歲月久且長


1982年,我自臺灣移民美國的前幾天,首次讀到金庸的《鹿鼎記》,猶記得年輕的我,手舞足蹈、捧腹狂笑,不可抑遏……。這下子可不得了!在本該恓恓惶惶兼人仰馬翻的出國前夕,竟身不由己通宵不寐,再接再厲拼完了金庸另一大部頭鉅著《神鵰俠侶》,直至人已在太平洋之上三萬呎的高空,還為楊過與小龍女這對至性至情的苦命鴛鴦,長吁短歎、低迴不已……


當然,我與武俠小說的淵源絕非自1982始。


十歲左右,我就已常抱著老收音機躲在家中貯放冬被的大壁櫥裡偷聽臺語武俠說書節目。初中時期,在臺南古意盎然的巷弄中那窄小昏暗的小說出租店裡,一站數小時,耗盡原已少得可憐的零用錢,速讀一冊又一冊字小紙黃的武俠小說,又每天追讀報紙副刊上的武俠連載。


在面臨高中聯考和父母嚴厲管教的巨大壓力時,也曾興起「上山拜師學藝」之念。上山不成,也曾整整一年黎明即起,在自家樓頂臨街的屋脊上,頭壓厚書巨帙、頸背腰桿挺直、快速地來回行走,DIY(自學)苦練「輕功入門」,滿心盼能為有朝一日真個飛簷走壁扎下功底。數年後,有次從大學放假回家,重履昔日練功現場,當場目眩神搖、嚇出一身冷汗,幾乎是危危顫顫爬著下屋的。習武夢難圓,乃千千萬萬我輩熱血少年的無奈悲歌,在此按下不表。


移民新大陸之後,每隔數年,總會心血來潮,將共三十六冊、總字數逾三千萬的《金庸全集》,從車庫角落的紙箱中挖出來重溫一遍。可以說,金庸玄幻多彩的武俠世界,成為我離鄉背井後變遷起伏歲月中的精神伴侶,轉眼已近三十個寒暑。想像中,自己彷彿魯益師(C. S. Lewis)《納里亞傳奇》中那四個孩子一般,隨時都可能由現實世界瞬間「乾坤大挪移」至另一個奇幻天地裡去,做一番奇妙遊歷。


至於金庸作品改編的連續劇和電影,雖明知很可能會因與過去的文學想像落差太大而大失所望,仍盡可能擇要瀏覽;而評析金庸作品的著述,只要在南加州社區或大學圖書館中找得到的,也都儘可能翻閱了。彷彿,跟自己、也跟金庸武俠世界訂下「終身之盟」,時時觀察、搜集、關注,樂此不疲。


一九三○、四○年代,中國最紅火的政治口號是「抗日救國」。在我幼年的上世紀五○年代,臺灣最誏誏上口的政治口號為「反共抗俄」,而海峽彼岸則「抗美援朝」喊得震天價響。不料時至八○年代,我個人卻進入「抗金迎朝」時期。此話從何說起?千年前的宋代人才須「抗金」,我這現代人「抗金」所為何來?其實,我指的是「抗拒金庸小說的魅力」,方不致常常通宵達旦、忘寢廢食,淪為「宅男」。至於「迎朝」,當然非指支援北朝鮮,而是指督促自己在苦練「金派武功」之餘,仍能迎接朝陽,照常生活與工作。

 

基督徒也讀武俠小說?


那麼,「基督徒為何要讀金庸武俠小說?」此一問題的答案,與2010年出版的拙著《品奇書,覓真我》一書中的核心叩問─「基督徒為何要讀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奇書?」是相通的。


金庸武俠小說自1955年面世,至今早已蔚為普世億萬華文讀者的集體記憶與共同話題,既有通俗文學之暢銷廣傳,又具經典文學之歷久不衰,甚至有評者稱金氏為「曹雪芹《紅樓夢》以後第一人」。身為關心華人同胞的基督徒,自然應當主動積極去了解:他們為何受金庸武俠世界所吸引?他們如何被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所影響?─然後,與廣大華人同胞做信仰與人生的對話。


有一點要特別聲明:因「金學」已繼研究《紅樓夢》的「紅學」之後,成為華人文學研究的「顯學」,著述如汗牛充棟,且在網路上極易查閱,故本文將採取類似中國大陸央視《百家論壇》深入淺出的大眾化表述風格,而非以正規的學術論文形式呈現。

 

金大俠出山


讓我們還是先從人稱「金大俠」的金庸其人其事說起吧!


自1955年在香港《新晚報》上開始連載發表《書劍恩仇錄》起,迄今小說、電影、連續劇、舞臺劇、歌曲、漫畫、電腦遊戲、文學評析、學術論述、網上「金迷」社群方興未艾,營造出「海內外四代華人共同記憶」的金庸,究竟何許人也?


許多研究者歸納,可以用「作家」、「報人」、「企業家」、「學者」九個字來概括金庸其人。而這四組名詞,乃是依其影響力與成就的大小高下來排列的。這話說得沒錯。世人一提到金庸,必然立刻想到他所創作的武俠小說,至於他辦了什麼報、創了什麼企業、發表了什麼論文,除非刻意查索,否則知曉者少之又少。


原名查良鏞的金庸,1924年生於中國浙江省海寧縣。八歲初讀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對武俠世界深為嚮往。1948年赴香港,1950年轉赴北京任職於外交部,因不適應官場文化,旋即辭歸。


一般研究者多輕輕略過這件發生在金庸二十餘歲時的「人生小插曲」,而筆者卻認為:此一「掛冠求去」、看似年少氣盛的衝動之舉,其實對金庸本人、對普世萬千讀者、對現代中國文學史,都攸關重大!它讓金庸幸運地逃過一連串的政治運動、逃過文革浩劫,在可自由創作、發表、出版、且與全世界通暢連結的香港,十七年逍遙自在隨興筆耕、數十年好整以暇反覆修訂,至終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力最大的俠義小說作家。

 

▲世人一提到金庸,必然立刻想到他的武俠小說,既有通俗文學之暢銷廣傳,又具經典文學之歷久不衰。


1980年左右,當初各以不同政治理由查禁金庸作品的臺灣和大陸先後解禁,金庸武俠小說遂在短短數年內,成為全世界不同居住地域、不同政治立場、不同教育程度的華人讀者的共同語言。隨著全球化的潮流,金庸作品陸續被譯為多種外文,許多國家的大學授予榮譽博士、教授、院士頭銜;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金迷」網上社群日益壯大;隨著龐大商機不斷湧現,各類媒體的再創作層出不窮……。尤有甚者,「金學」儼然成為繼「紅學」之後,最多華人學者投入的文學研究標的。


金庸武俠作品溯源


在正式伴諸位看官共探金庸武俠世界之前,讓我們先探探金庸作品的根源,也就是中國的武俠小說傳統。


針對金庸武俠小說寫了一系列評析著述的陳墨先生,在1997年初版、2008年修訂的《賞析金庸》一書中對此做了詳盡的研究。他指出,武俠小說這種形式,在中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源遠流長,才會有金庸,才會有「金庸熱」。它的遠祖甚至可以追溯至西漢司馬遷《史記》中的「遊俠列傳」。這批「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的古人,其豪氣逼人的英武形象,可謂栩栩如生。


至於唐人傳奇,其中相當多的篇章無疑可視為當今武俠小說的先河,較著名的有《紅線》、《聶隱娘》、《崑崙奴》等等。


到了明朝,「說話」盛行,演述武俠故事的「話本」也就應運而生,如《李湃公窮途逢俠客》、《楊謙之客舫遇俠僧》等等,其情節更為曲折、內容更為豐富。至於說儕身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奇書的《水滸傳》已包含武俠小說的主要故事元素,誰曰不宜?


清朝末葉,長篇俠義小說紛紛出現,第一部是文康的《兒女英雄傳》,其次是石玉昆根據評話底本整理的《三俠五義》,還有《七劍十三俠》、《英雄大八義》等等,這些小說「意在敘窮俠之士,遊行村市,安良除暴,為國立功」。其後,《施公案》、《彭公案》、《劉公案》等等融俠義、推理、警匪等敘事元素於一爐的「公案小說」亦相繼登場。


民國成立以後,尤其是二十世紀二○至三○年代,武俠小說更是風行,《江湖奇俠傳》、《蜀山劍俠傳》、《青城十八俠》、《大刀王五》、《草莽英雄傳》、《鐵騎銀瓶》、《七殺碑》……,不勝枚舉。


總而言之,武俠小說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1985年在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擔任小留學生團契輔導時,契友為蘇牧師與師母留下的「神恩俠侶」肖像。


武俠小說為何令華人著迷?


作家南帆在他的《紙上的江湖》一文中說得好。在呵欠連連、繁瑣無聊的日常生活中,看夠了猥瑣無賴的凡夫俗子、嘗盡了力不從心的無奈滋味,這個時候,最想做的事就是:「溫二兩黃酒、讀三五章武俠,借一注頂天立地的俠氣洗滌心腸,想一想男兒本色丟在什麼地方?縱使明知書中故事純屬虛構,仍忍不住要朗聲長吟、心嚮往之,誠所謂: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人生留得丹青在,縱死猶聞俠骨香……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骨恐無多……。」


據筆者與同好們切磋交流的心得,可藉以下四大理由來說明武俠小說何以如此吸引人─


第一,是純粹「國貨」。無論是琴棋書畫、山川地理、陰陽五行、醫卜星相、佛道哲理、詩詞歌賦,甚至吃喝嫖賭的描繪,若非生長於中華文化氛圍、浸潤於中國語言文字的人,是絕對寫不出來或寫不道地的。恰如鴨掌、雀舌、雞屁股、臭豆腐……,非我族類者豈能窺其妙處耶?此即本土化的魅力所在。

 

▲《射鵰英雄傳》插圖—郭靖與黃蓉攜手漫遊。


第二,是「中國功夫」。高手對決,生死一線。能將精神力量(殺氣)與潛能(內功)提升凝聚至極限,甚至突破極限者,方為贏家。由《水滸傳》、《七俠五義》中所描述的,人類尚有可能經苦練而習得的「武藝」,「修鍊」至奇幻化、文學化,全然虛擬、血肉之軀不可能做到的「武功」,這正是現代武俠小說最吸引人之處,其神妙尤勝於西洋的「超人」(Superman)、「蜘蛛俠」(Spiderman)、「金鋼人」(Iron Man)。可見超越自我的限制、為人之所不能為,是古今中外身陷天災人禍和無常境遇的世人共同的憧憬與追尋。

 

▲《射鵰英雄傳》插圖—楊過觀看小龍女練功。


第三,是熱鬧的「江湖」(或稱「武林」)。中國的萬里河山上,見山必立派、逢河必結幫、遇城必設鏢局、登島必巧遇前輩高人、入洞必覓得神功祕笈……,憑空架構出一個門派林立、正邪纏鬥的虛擬世界。在這世界中,男男女女攜刀帶劍、熙來攘往、出入客棧酒館茶樓賭肆,受著門派、幫規、江湖道義的制約。偶然有人不拘一格、脫穎而出,就成為小說中的主角。在這個世界中,遇見僧道、弱女子、乞丐最好小心一點,因為他們不是絕藝在身的少林、武當弟子,就是人美心刁的蒙古郡主、峨嵋掌門,或是人多勢眾的丐幫長老。碰見小孩子更不能隨便欺負,說不定他家學淵源,一出手就讓你這位武林名宿栽個大筋斗,又或者,他是你惹不起的使毒專家四川唐門的寶貝少爺。武林中人雖身懷武功,遊走於常規社會邊緣,但人就是人,由人組成的社群,必有人性的碰撞與掙扎,這是所有好故事的基本元素。


第四,是「附會歷史」。無論中國歷史上什麼朝代、什麼戰役、什麼帝王將相、名士美姬,均可順手拈來,與書中主角的經歷糾結互動。中國歷史何其源遠流長,歷史人物和事件何其豐富繁多,題材自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啦!故事一有了歷史感,自然就增添了厚度與深度。

 

適逢其會數金庸


那麼,在這中國武俠小說的四大特色上,金庸為何又能一枝獨秀,塑造出特色中的特色呢?或者,我們應當這樣問:在如此眾多的現代武俠小說作家中,為何金庸能將其他人遠遠拋在後面,甚至發生排擠效應,使其他作者與作品在他的巨大身影下很難獲得應有的關注呢?


金庸武俠作品最龐大的讀者群當然在大陸。對於上個世紀八○年代開始延燒、迄今仍紅紅火火的「金庸熱」,陳墨先生從文學現象與文化現象的角度來分析,認為是一種「消費文化心理的反彈」。


金庸、梁羽生、古龍等人的「新派武俠小說」,在港、臺、海外地區雖然從五○年代初期就已經蔚然成風、影響頗大,然而彼時大陸尚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封閉和禁錮之中。民眾所能見到的「文藝」,大多標榜其「意識型態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則被刻意忽視,而「娛樂功能」就更被貶低排斥了。


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禁錮、壓制,而在初初改革開放之際,恰恰碰上像金庸武俠小說這樣好看的故事。因而一旦「文革」在1976年落幕,大陸經濟、文化急遽開放,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及休閒娛樂需求亦隨之破土而出、勢不可當,以久旱逢甘霖之姿,面對面迎上了適逢其會順勢「登陸」的臺灣瓊瑤(言情代表作家)與香港金庸(武俠代表作家) ,遂照單全收、趨之若鶩,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僅僅以「消費文化的心理反彈」來解釋這已逾半世紀仍方興未艾的「金庸熱」,其實尚遠遠不足以說明問題。─金庸武俠小說究竟好在何處?對基督徒有何啟發?且待下回分解。(本文圖片摘自網路)

 

以下為筆者整理之金庸武俠作品概覽,盼能成為您繼續閱讀以下各講時之實用工具。


金庸武俠世界鳥瞰


書名

問世
年份

故事借用之
歷史背景

男主角

女主角

頭號反派

神功舉隅

蘇氏賞讀指數

書劍恩仇錄

1955

清,乾隆年間
(1740)

陳家洛

香香公主
/霍青桐

張召重

三分劍術
/瘋魔杖法

☆☆☆

碧血劍

1956

明末
(1630)

袁承志

溫青青

玉真子

金蛇祕笈

☆☆

射鵰英雄傳

1957

南宋初年
(1200)

郭靖

黃蓉

歐陽鋒
/楊康

九陰真經/一陽指
/降龍十八掌

☆☆☆☆☆

神鵰俠侶

1959

南宋
(1240)

楊過

小龍女/郭芙

金輪國師

九陰真經/黯然銷魂掌
/打狗棒法

☆☆☆☆☆

雪山飛狐

1959

清,乾隆
(1756)

胡一刀

苗若蘭

不詳

苗家劍法

☆☆☆

飛狐外傳

1960

清,乾隆
(1745)

胡斐

袁紫衣
/程靈素

田歸農

胡家刀法

☆☆

白馬嘯西風
(短篇)

1961

清初

李文秀

陳達海

不詳

☆☆

倚天屠龍記

1961

元末明初
(1350)

張無忌

趙敏/周芷若

陳友諒

九陽真經
/乾坤大挪移

☆☆☆☆☆

鴛鴦刀
(短篇)

1961

清,乾隆
(1750)

袁冠南

蕭中慧

卓天雄

夫妻刀法

☆☆

連城訣

1963

明清時期

狄雲

水笙/戚芳

花鐵幹
/戚長發

神照經

☆☆☆☆

天龍八部

1963

北宋
(1100)

喬峰
/段譽/虛竹

王語嫣
/阿朱/阿紫

慕容博

六脈神劍/北冥神功
/凌波微步

☆☆☆☆☆

俠客行

1965

明末清初

石破天

丁璫

石中玉

俠客行武學總訣

☆☆☆

笑傲江湖

1967

明朝中葉
(1450)

令狐沖

任盈盈

岳不群
/左冷禪

葵花寶典/獨狐九劍
/吸星大法

☆☆☆☆☆

鹿鼎記

1969

清,康熙
(1650)

韋小寶

雙兒/阿柯

馮錫範

神行百變

☆☆☆☆☆

越女劍
(短篇)

1970

春秋
(470BC)

范蠡

阿青

越女劍法

☆☆

 

※說明:
1. 表中所列「問世年份」,乃指該小說首度連載發表於香港報紙上之年份。《越女劍》雖最後發表,但係短篇,而長篇的《鹿鼎記》於1972年才連載完畢,故稱「封筆之作」。
2.「故事借用之歷史背景」所列年代為概估,請容許前後十至二十年之彈性。
3. 金庸作品中。男主角通常十分明確,女性角色卻較複雜,有時不易選定一人為女主角。
4. 「蘇氏賞讀指數」乃本文作者純就個人對各作品之喜好程度而做的評比,且是以金氏作品互相評比,而非與其他武俠小說作者之所有作品做比較。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