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圣母院之火
文/林敏雯
▲莊严的门面与细緻的结构,哥德式建築经典之作的巴黎圣母院,耗费近一世纪才大致完成。
圣堂著火
初春的巴黎带点寒意。日照渐长,傍晚的天空是清澈的法国蓝。骤然一股浓烟升起,从塞尚河畔的巴黎圣母院屋顶,吐出熊熊火舌。在市民瞠目结舌,还来不及反应的瞬间,消防车队已穿梭于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奔向这幢宗教、艺术、历史价值深远的哥德式教堂,希冀挽救这份联合国文化遗产。
天色暗了,网路上传出的图片与信息,纷纷飘荡如灰烬,烧灼著人们的情绪,却又在刹那间冷却、湮灭─高耸入天的尖塔倒塌了,木造屋顶继续燃烧;院内收藏的画作、圣物(relics),殿里珍贵的管风琴、玫瑰玻璃窗,不知是否能倖存;巴黎市民群聚街头,遥望天际隐约的火光,或合掌,或屈膝,或拭泪,唱出一首又一首的古老诗歌。
巴黎圣母院创建于12世纪后期,耗费近一世纪的时间与无以计数的人力、财力、物力,才大致完成。经典文学中详尽记述了莊严的门面与细緻的结构,例如雨果的《钟楼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法文原著书名单单称为《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以及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In Search of Lost Time)。建築物里外结合力与美,是遊客必定参观的地标,亦是市民日常作息的背景。
瀰漫空气中的浓烟渐渐散去,尘埃落定后,检视大火造成的损失:除了一位消防队员受重伤,所幸没有人丧生;所收藏的文艺复兴时期画作,和包括据说是耶稣受难时所戴荆棘冠的等等圣物,都及时抢救,得以保存;管风琴虽受水的洗礼,总算免遭火吻,不致全毁。这座敬拜的殿堂历经岁月及战争的摧残,几度重建,不断整修。此番遭遇火炼,是否也能浴火重生?
▲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大火,使蔚蓝的天空蒙尘。
(By Wandrille de Préville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8085901)
火后馀烬
遗憾的是法国政府爱莫能助,因受限于世俗化的法律条文,文化部能拨出的经费有限。所幸民间财团、世家,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忠诚天主教徒踊跃出资,大火后没几天便募得约十亿美元的重建基金。媒体讚歎为人性的光辉。
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不以为然的声音。放著民生疾苦不管,这么一大笔钱就用来复原一座古老建築,犹如当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安东妮皇后对没有麵包吃的饥饿农民说:「给他们吃蛋糕吧!」何况圣母院早已成为没什么实质功用的建築,日常参加弥撒的人数寥寥无几,来往人潮都是遊客,充其量不过是栋有著教堂外形的博物馆。
当国际网路间充满难捨、惋惜舆论之时,却也夹杂著「报应论」之说:这是清末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报应;这是神的震怒,审判一个远离信仰的国家;这是对天主教会腐败的警示。
除了尖塔倒塌、火光熊熊的影像,很快在社群媒体上出现一张图片:烟尘瀰漫、断垣残壁的圣堂中,金色十字架熠熠生辉。许多基督徒解读为基督战胜死亡的象徵;也有奋兴灵命才是要务的声音出现。
的确,法国的基督信仰彷彿古旧的圣母院,徒具外观,却已失去实质内涵。神也早从旧约时代便再三告诫祂的子民远离偶像,建築、雕刻并非膜拜的对象。然而在高举人文主义和只著重属灵意义的两极间,基督徒还能如何看这把燃烧圣母院的火?教堂的建築与历代的艺术品,可有任何的神学价值?
▲烟尘瀰漫中,金色十字架熠熠生辉,许多基督徒解读为基督战胜死亡。
精緻会幕
神是灵,要我们以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祂;天地的主宰宣告,祂不住人手所造的殿。然而祂选择指示百姓建造会幕、圣殿,作为敬拜的场所,象徵祂的同在。
即便在旷野,以色列人在会幕的建材与架构上,精细準确地按著神吩咐所做,一点也不马虎。这群匆忙逃离奴役的人,只能携带有限家当,却甘心乐意奉献贵重金属、各色丝线、皮革、布料,让会幕内的各式器皿、布幕,不仅实用,更是近乎奢华地精緻、美观。会幕并非屹立不动的建築,需要跟著以色列人迁移。沙尘荒漠中,真有必要为一座随时要拆、要搬的建築,在美观上煞费心思?
细看出埃及记36-39章里的记载─会幕里的幔子以蓝、紫、朱红色线织成,并绣上基路伯;连接各幅幔子的钮扣是蓝色,搭配金鈎;以精金製作灯台,带有杏树的设计,有枝子,有球有花。祭司的圣服更是极尽精细手工之大成─蓝、紫、朱红色线与金线作绣线;胸牌上镶著十二种宝石,象徵十二支派,且以精金拧成鍊子,穿过金环;袍子底边缀上丝线做成的石榴与精金铃铛,悦目且悦耳。
再看负责设计与执行製造的工匠们,有知识、技艺、能力。出埃及记35章提到匠人和所做的工,都以「巧」字来形容。「巧」,是设计,是艺术,是心里的智慧。因为神的灵充满他们,他们的作品反映出赐能力与智慧的神。
因为在会幕中人们敬拜的神,是智慧、全能的主,是以奢华的美丽、艺术、精緻、巧心,创造天地万物的主。
▲林布兰的〈浪子回头〉,传递画家对「回归」的解读,更启发后世人们对福音的省思。
艺术巧工
历世历代以来,人们透过手所做的巧工,反映赐能力与智慧的神。
所罗门所建的圣殿,用了当时最好的建材:香柏木、精金、铜。被掳归回的犹太人所建的第二圣殿,虽然规模小多了,经过希律王的扩建、整修,仍是富丽堂皇。从新约的记载可知,每逢节期,散居各地犹太人来到耶路撒冷,要在圣殿聚集,纪念神在子民中的作为。
圣殿成为犹太人信仰与社群生活的中心,也是民族的骄傲。
再回头看巴黎圣母院的典型哥德式建築,在设计中蕴含神学意象:圆拱型的圣坛是基督的头,讲坛是基督的心,侧堂是基督的双臂。圣但尼圣堂(Royal Abbey of Saint-Denis)是位于巴黎北面的另一座精典哥德式教堂,悠久历史中,12世纪修道院长舒歌(Abbot Suger)在整修后,用意良苦地记下教堂窗户的照明功用:「为了照亮人心,好透过真实的光线穿越基督之门,到达真光。」1 圣堂的设计其实具有福音意义。
走访各地美术馆不难发现,许多画作、雕刻皆具信仰深意。林布兰的〈浪子回头〉(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by Rembrandt)把耶稣的比喻定格在父子相会的刹那,从父亲的双手、小儿子的衣著、大儿子的冷眼旁观,传递画家对「回归」的解读,更启发后世人们对福音的省思。
文艺复兴时期几位艺术家的旷世名作,多以经文为主题,如米开朗基罗的〈创世记〉与达文西的〈最后晚餐〉,把文字化为图像,从视觉触动心灵。除此之外,尚有许多无名工匠,以慧心巧手製作出精緻小品,传递自己对神话语的解释。
以收藏于费城美术馆的〈天使宣告〉2,这幅15世纪英国雪花石膏雕刻作品为例。左上方头戴金冠的头像,对著勇敢站立、展开双手的马利亚吹气(圣灵),让人一看就懂了抽象的「圣灵感孕」。
▲无名巧匠生动雕刻出〈天使宣告〉,让人一看就懂了抽象的「圣灵感孕」。
活出荣耀
精緻的艺术品中可以找到真理的信息,可以激起对信仰的追求。活出精緻,更可以是一种敬拜的方式。本刊人才单元【双手打造敬拜】系列文章(请上杂志网站http://www.shen-guo.org/talents.html,参阅第23-26期),采访几位基督徒以双手精心製作的成品,包括养生饺子、手工艺品、雕塑、手工提琴,作为他们向神的奉献。
然而若没有神的灵在其中,再宏伟的圣堂,再精緻的艺术品,也只是一栋建築、一幅画作。如同神透过先知以赛亚对子民的控诉:「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以赛亚书29:13)
在欧洲,称自己为基督徒的人当中,只有24%相信神是如圣经所说;在英、法、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几个国家中,约有56%-60%的人从未进过教会。3 莊严、富丽的巴黎圣母院内所举行的礼拜,对一个心已远离神的社会与文化,是否真能引发人们对神的敬畏?圣母院大火后,曾任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牧师的圣公会艾格文(Gavin Ashenden)如此感歎:「基督徒明白火的意义:不是审判的烈焰,就是医治的精炼,为了修复、医治、重生做準备。其中的区别就在悔改。」4 燃烧圣母院的火,属于哪一种?
耶稣受难前,以圣殿比喻自己的身体,在拆毁后三天要重建。圣母院大火发生于耶稣受难週,因此有人说巴黎提前过受难节了。盼望在积极募款重建的同时,亦见到信仰也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复兴,毕竟受难节过后,复活节就在眼前。祈愿美丽的圣堂不仅恢复荣光,更因为神的同在,彰显荣耀。
神的荣耀并非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形而上的灵,却是明明可见、可触、可听的实体,因耶稣选择「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有恩典有真理。」
如今身为基督跟随者的你我,是否也愿意从可见的精緻中,寻见神的荣耀?是否也愿意选择以道成肉身的方式,活出神的荣耀?
1.〈在圣母院,受难日来得早了〉(At Notre Dame, Good Friday Came Early, by Matthew J. Milliner,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9/april-web-only/notre-dame-cathedral-fire-gothic-style-history-good-friday.html)。
2.费城美术馆〈天使宣告〉(Annunciation, https://www.philamuseum.org/collections/permanent/49341.html?mulR=772850433|186)。
3.欧洲信仰统计(https://www.usatoday.com/story/opinion/2019/04/18/notre-dame-cathedral-fire-france-macron-god-christianity-religion-column/3488597002/)
4.艾格文对圣母院大火的回应(https://twitter.com/gavinashenden/status/111790854013007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