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期神國知行-關係 Knowledge & Practice

【天國行動力—親子篇】系列2

發現愛、接受愛、分享愛

 

口述、供圖╱陳德堅‧採訪╱林敏雯

 

 

教養兒女時,父母曾否感到焦慮,深怕做錯一步就誤了孩子終生?可曾因網路論壇和朋友圈莫衷一是的意見、比較,壓力山大?或者心有餘而力不足,知道管教方法,卻怎麼也堅持不下去?

 

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中提到,親子相處的根本和動力,是「因愛而信,因信而行」―父母與孩子在愛裡建立親密健全的關係,營造彼此的信任;持續鼓勵和接納,讓父母與孩子在愛與信任中,經歷改變,一起成長。

 

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有不同的特性和需要,教養方式也各有著重點,然而目標不變。「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箴言22:6期許父母:期待孩子「到老」時會是甚麼樣,以終為始,現在就以此為藍圖培養、教導。

 

本篇將針對孩童期的教養,鼓勵父母與兒女共同發現愛、接受愛、分享愛。神就是愛,因此盼望養育兒女不再成為重擔,而是與孩子一同經歷上帝所應許的:主耶穌的同在、愛、管教,和祂饒恕的恩典。

 

讓好奇心成為學習動力

 

孩童期的特性之一是好奇心;喜歡嘗試、探索。學步的孩子,會到處走走、摸摸,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常常拿起來放嘴裡,為的是想感覺。再大一點就開始問「為甚麼」―為甚麼天是藍的;為甚麼不可以不吃飯只吃糖果;為甚麼鳥會飛……。

 

父母要營造安全的環境,在不致受傷的前提下,讓孩子藉由感官、經歷、閱讀、交談等等方式,讓好奇心成為學習動力。當然,追著小小孩跑,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地留意是否有危險,回答第101個為甚麼……,都足以讓家長身心俱疲。父母換個角度思考:我從中學到甚麼?是否能像孩子,再次發現人事物的新奇美好?可否在回答不出為甚麼時,帶著孩子一起找答案?

 

「教導」這個年紀的孩子,可善用他們樂於模仿的特質,以「我做你做」的方式,傳遞知識,模塑態度,並建立合乎真理的價值觀。(圖一)

 

圖一

 

以教孩子刷牙為例。首先告訴他刷牙和不刷牙的後果―牙齒健康能好好享受食物;齲齒會痛,看牙醫不舒服。再來示範具體步驟,持續實踐,每次刷完牙的清爽就是即時可感受的獎勵。親子一起刷牙,讓孩子模仿行為,也示範照顧牙齒和身體的態度。參照這個方式,可培養孩子自理食衣住行的生活機能。

 

試想孩子50歲時,你希望他還願意繼續學習,常以新鮮的眼光看待人事物嗎?你希望他依然愛神、愛人,遇到困難不退卻嗎?不少父母將親子關係視為責任或重擔,錯過與孩子一同經歷、成長的快樂。親子猶如車子兩邊的輪子,同步轉動,才能前進。父母保持好奇,建立成長思維,會讓孩子有樣學樣;親子一起持續成長,生命更精彩。

 

在「信任帳戶」中存款

 

孩童期的另一特點是信任感。父母按時按候給嬰兒餵奶換尿布,以溫暖的褓抱及輕柔的言語,讓孩子感受安全感,因而對父母產生自然而然的信任。漸漸長大,父母設立健康界線,以溫柔堅定的態度和方法「管」、「教」。孩子犯錯或沒有達到期望時,繼續以鼓勵、肯定,傳達對孩子的愛與信任。

 

如同以對方樂於接受的愛之語,在「愛的帳戶」存款,「信任帳戶」也是如此―父母表達對孩子的信任,也讓孩子保持對父母的信任,讓頭充充足足。

 

孩童期當然會有不成熟的想法和行為,教了也不見得能很快做對、做好,也或多或少有嘗試錯誤的情況。父母可曾有「這麼大了還做不來」的挫敗感?請記得成長是個過程,需要充裕的時間和機會練習。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和願意嘗試的態度。父母如何往信任帳戶存款?―無心犯錯,溫柔卻堅定糾正後,給予再次嘗試的寬容;有意違令,也溫柔堅定地提醒,鼓勵認錯和改過。

 

孩子小時,給予的自由度有限;在健康界線內建立紀律,學習責任感。年歲漸長,成熟度增加,自由度也可擴大。這就是先緊後鬆的「漏斗原則」(圖二)。以此建立信任,既不會無原則放縱,亦不致在教導中傷及孩子自尊。

 

圖二

 

父母「說到做到」,幫助孩子學會「選擇」

 

帶來後果」。說了沒做到,界線就模糊,孩子容易放縱;沒說也要做,界線如隱藏的地雷,孩子容易陷入混淆和畏懼。立界線時請三思而後行,並給予適當、可執行的後果。父母要作榜樣,自己也需做到對孩子的要求;父母言行不一,例如要求孩子每天刷牙、少吃零食,自己卻沒有遵守同樣的標準,將破壞親子間的信任。

 

持續在信任帳戶中存款,能給孩子安全感,管理情緒的能力也得以漸漸成熟。青少年期的孩子會因要求獨立,與父母產生衝突和對抗。此時信任帳戶的存款多少,將對親子關係產生關鍵影響。

 

成為孩子的屬靈導師

 

在教導生活技能和情緒管理的同時,父母也要成為屬靈導師,「牧養」孩子。這不是教會的責任嗎?教會的確能提供許多資源,但父母永遠是孩子最親近和信任、相處時間最多、影響力最大的老師、教練、牧者。

 

孩童期的好奇心和信任感,讓親子可以一起探索:學習聖經故事也學習上帝的話,認識祂的屬性;不單談論聖經知識,也在日常中付諸實踐。父母向孩子示範合乎真理的行為,以及與神的關係。

 

若說上帝是愛,父母如何讓孩子感受、經歷愛?若說上帝有恩慈憐憫,父母如何示範恩慈憐憫?若說上帝同在,孩子可真感受、經歷祂的同在?

 

父母若非靈命100分的基督徒,如何牧養孩子?其實就是作榜樣:學習認識並經歷上帝;向主耶穌求智慧、恩典、能力來作父母;犯錯了,來到主耶穌面前請求饒恕和重新來過的機會。對於養育兒女,父母該做的很多,實際能做到的有限,結果如何也沒人敢保證。在上帝給予「作」父母的身分時,我們也是祂的孩子;上帝教養、對待祂兒女的心意、方式,我們也可模仿。父母對上帝的渴慕和信靠,正是啟發孩子以好奇心學習真理,並保有對上帝的信任。

 

有恩典也有真理

 

成長背景教我「百鍊成鋼」,因此對一雙兒女嚴格管教。他們小時候服從威權,年齡漸長就開始「叛逆」,頂嘴、不聽話、鬧脾氣……。我陷於苦惱:孩子到底怎麼了?在參加親子課程,學習領導力後,我開始改變教養的態度和方法。

 

許多父母可能認為「管教」就是糾正、處罰,讓孩子不再犯錯。其實不止於此,還要教導、訓練正確的態度和行為;除了條條規規的「不能做」,還要佐以正面積極的「可以做」與「應該做」。父母不再是隨時隨處取締違規的糾察員,而是溫柔堅定的老師和教練,有恩典(容許犯錯後改過)也有真理(不放縱)。孩子不僅學到正確的行為,更在愛與信任中成長。

 

女兒在小學四、五年級時,我才懂得這樣的道理。要替換根深柢固的教養招式和觀念並不容易,但我知道這是對的方法,便一直堅持。女兒高中時,一次和我在談話間產生誤會,一生氣跑進房間。我向來以溫柔且堅定的方式和她相處,就沒有刻意在當下找她解釋。不到十分鐘,她自己從房間出來,態度不一樣了,很友好地向我道歉,並願意繼續溝通。

 

這就是與孩子建立長期信任的結果。她從心裡了解爸爸愛她,若是爸爸做錯了,會主動道歉;她覺得自己錯了,也會如此行,主動修復關係。2022年8月女兒就要進大學,感謝主,過去幾年我們就在愛與信任中成長,經歷不愉快也經歷和好,為她在大學獨立生活,打下穩固基礎。

 

▲以溫柔堅定的態度教養孩子,親子在愛與信任中一起成長。圖為作者和一雙兒女。

 

以愛與信任為厚墊

 

體操選手練習各種動作,從起初的生疏到技巧熟練、協調性增加,身體越來越有力。再有天賦的運動員,也會失手。教練不僅示範、指導,也要鋪上厚厚的墊子,吸收一次次摔跌的衝擊。

 

父母也要如此示範、指導,並以愛與信任為厚墊,承接兒女成長時摔跌的衝擊。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親子都需要耶穌。在一次次的摔跌中,承認過錯,請求饒恕。因著主耶穌憐憫的赦免與恩慈的指正,父母和孩子一起發現、接受神無條件的愛和恩典。

 

父母需要與孩子分享這份愛,也需要和其他父母分享這份愛。作家 Paul Scott 曾說:「人需要師傅,不然人生太寂寞了。你需要有人告訴你:『繼續走下去。』」無論哪個年齡層,教養孩子都不容易;無論家庭是否健全,親子相處都有挑戰。父母可與其他父母,彼此扶持、鼓勵,一起來到主耶穌面前,經歷祂的醫治、管教,和無條件的愛。

 

這樣做,正是我們向孩子示範―發現愛、接受愛、分享愛。

 


 

思考與行動:
1.  你是否真的認同愛與信任比世上財富和成就更重要?
2.  你願意在生活中做出甚麼改變,好持續投資於愛與信任的帳戶?如果這麼做,你覺得孩子到了50歲時會不會感謝你,並以你為傲?
3.  找到有愛與信任的團體,經歷並實踐發現愛、接受愛、分享愛。

 

延伸讀:
• 《用心做父母》(Parenting with Heart: How Imperfect Parents Can Raise Resilient, Loving, and Wise-hearted Kids, by Stephen James and Chip Dodd),2019,時報出版,臺灣。

 

 

陳德堅,Executive Leadership領導力碩士,斯坦福大學 Dr. B. J. Fogg 教授認證的 Tiny Habit Life Coach。國際真愛家庭協會特約講師及青少年團契的總教練。是一雙青少年子女的爸爸、教練,和最好的朋友。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