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3】苦難奪不走的信心
——流離他鄉重建屬靈家園的緬甸卡倫族
採訪/鄭瓊瑜
圖片提供/黃光祿
▲黃光祿(臺上穿西裝者)帶領卡倫族基督徒敬拜神。專一跟隨主 ——黃光祿服事得力祕訣。
2007年4月一個星期五,當時義務擔任「隱基底」事工主任1 的核能工程師黃光祿如往常般,到「敞開的門」事工(Open Door Mission)講道。那是位於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Omaha, Nebraska)的基督教遊民服務機構,設有一間二手商店,專供低收入戶免費索取日常用品、衣物、食品等,但必須先在附設會堂聆聽半小時福音信息。那天黃光祿發現二手商店出現了幾位亞裔新面孔,說著不知名的言語,與其中一位男士英語寒暄後,得知他們是初扺當地的緬甸卡倫族難民(Karen people)。
那天卡倫族都留下來聽講道,由那位男士翻譯。結束後,那位卡倫族男士向黃光祿表示,卡倫族有許多基督徒,移居當地後已向一家黑人教會商借場地,開始主日崇拜,會眾約一百二十多人,但沒有專任牧師,希望黃光祿能到他們教會傳講主日信息。
幾個星期後,黃光祿便每個月一到兩次去卡倫族教會主日講道,供應靈糧。漸漸地,會友需要探訪、代禱,或舉辦洗禮、嬰兒奉獻禮、追思禮拜等,都會請他協助。
逃離故土追求自由
緬甸有上百個民族,卡倫族是第二大少數民族,佔緬甸總人口7%,主要居住在緬甸東南部山區。十九世紀初美國浸信會宣教士將福音傳入,許多卡倫族信主,文化傳統帶著濃厚基督教色彩,長久以來,一直被以佛教立國的緬甸政府視為眼中釘。據統計,遷入美國的卡倫族有55%為基督徒。
二次大戰時,熟悉山勢地形的卡倫族為當時統治緬甸的英國效力,抵抗入侵的日軍,條件為戰勝後協助該族脫離緬甸獨立。但事後英國不僅未履行承諾,還出賣卡倫族陷於險境。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獨立後,境內戰亂不斷,1962 年緬甸軍事政權得勢,實行高壓統治,清剿境內少數民族,與卡倫族衝突最烈。幾十年來,緬甸戰亂不斷,死傷無數,許多卡倫族人不得不離開故土逃入鄰國,泰緬邊界因而設立了許多難民營。
二十世紀末,數以萬計的卡倫族難民在聯合國與國際人道組織協助下,陸續遷往世界各地二十幾個國家。2005年,大量卡倫族移入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便是重要據點之一。
美國政府接納卡倫族難民時,須以家庭為單位移入,每家需有一個具勞動力的男子,因此遷徙來美的卡倫族雖然有老有少,但平均年齡相當年輕,約在二十八歲至三十出頭,並有許多兒童。
難民營生活非常艱辛,在那裡成長的青壯年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大多由宣教士教導,獲得同等學力,一般說來,高中畢業便算是不錯的學歷了。
由於缺乏專業技能,加上英語能力有限,許多卡倫族只能從事按時計酬的勞力工作,加上收入微薄,夫妻雙方均需外出打工。不過卡倫族單純愛主、不怕吃苦,近幾年已有不少家庭累積了一些本錢,經營雜貨店、修車場等,物質生活漸獲改善。
▲左:穿著傳統服飾的卡倫族少女。
▲中:肩負幼子與僅存家當逃離戰火的年輕卡倫族母親。
▲右:家園被毀,無數親友失去生命。為生存,卡倫族人不得不帶著簡陋行囊,逃往泰緬邊境的難民營。
毫無保留的信心
抵達奧馬哈市不久,卡倫族信徒便向當地一所黑人教會借場地,隨著越多族人遷入,教會人數很快從最初的一百二十人增加至三百人,聚會場地已不敷使用。
一個星期天下午,教會六位弟兄開車在路上兜轉,尋覓更大場地。途經一間白人長老教會時,大夥兒眼睛一亮,但這是神要給他們的新場地嗎?對方願意出借嗎?租金貴不貴?六個弟兄馬上跪在長老教會門前的草地上禱告,尋求神的心意,從下午禱告至傍晚仍未起身。一位鄰居見狀,致電那個教會的牧師,牧師當晚緊急召開長執會,決定免費提供卡倫族聚會場地(但善良的卡倫族仍每月支付一些費用)。就這樣,憑著禱告不懈的單純信心,他們在一天之內覓得了新的聚會場地,不久後正式建立了屬靈的家——卡倫族基督復興教會(Karen Christian Revival Church)。2013年初,教會成人已超過五百五十位,並有近兩百位的孩童,以及一百多位青少年。
禱告對卡倫族教會來說,是親近阿爸天父最自然不過的管道。教會牧師和服事同工每週六下午六點過後,便開始為隔天的主日聚會禁食禱告,直到主日下午四點之後才恢復進食,數年如一日。
在奉獻上,卡倫族亦是盡全力擺上,不因收入微薄而有所保留。有一回,白人長老教會要差派宣教士至歐洲宣教,請會眾奉獻支持。卡倫族當場奉獻了五千多美元,令長老教會意外又感動。
除了奉獻金錢,還有食物。有位弟兄背了一袋米到教會奉獻,他表示每天淘米煮飯時,便留下十分之一,盼望幫助教會中比他更窮困的弟兄姊妹。
▲ 左:黃光祿(左5)席地而坐,與卡倫族人以該族傳統用餐方式共享午餐。
▲ 右:卡倫族基督徒復興教會人數快速增長,主日聚會座無虛席,遲到的會眾幾乎擠不進會堂。
教會持續增長
搬遷至新聚點不到三年,人數已倍增至六百多人,每個主日聚會均塞得寸步難移,顯然又需要換場地了。這次,神給教會牧者與同工的帶領是想都不曾想過的─買地建堂。
會眾雖不富裕,但多願盡心付出,神奇妙供應所需,使卡倫族教會於2010年秋天買下十二英畝的土地,興建新會堂。
地買到了,但建堂費用更可觀,目前募集到的金額與實際所需還相差甚遠,可是單純信靠神的卡倫族並不擔心。他們想法很簡單,也很堅定─既然神帶領他們踏出建堂的第一步,必會負責到底。
此外,由於教會持續增長,亦需要專職牧者。早期沒有牧師,還請黃光祿義務牧養,但他還需兼顧全職工作、家庭及其他服事,非常辛勞。隨著教會穩定發展,這幾年陸續從泰國難民營中聘請四位卡倫族牧師,都在泰國難民營的神學院教書,非常謙卑優秀。2011年,卡倫族教會亦按立多年來竭力盡心服事他們的黃光祿為教會牧師之一。
除了聚居在奧馬哈市,這幾年有一千多位卡倫族陸續搬到鄰近的內布拉斯州首府林肯市 (Lincoln),因此教會已從2011年起在林肯市建立分堂,2013年初已有四十多位會眾參加聚會。
內布拉斯加州是美國摩門教重鎮之一。有些族人對真理認識不深,以為摩門教與基督教沒有分別,加上摩門教徒對他們幫助甚多,便轉而加入摩門教。雖然目前人數不多,卻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是卡倫族教會現今面臨的挑戰之一。
將下一代圈在神的話語裡
1977年,年輕的黃光祿赴美求學,同一年,美國政府接納越南難民移居美國。有許多越南青少年赴美後在學校被欺凌、輕視,卻得不到協助與引導,於是加入幫派組織,以暴力尋求自我定位。數十年過去了,越南幫派問題仍為美國治安上的死角。
一天夜裡,黃光祿在睡夢中忽然想起這段歷史,立時驚醒。他想到卡倫族青少年,男孩身強力壯、女孩清麗動人,若缺乏正確帶領,這些身處叛逆期的青少年豈不成為建立或加入幫派的好材料?
懷著這樣的負擔,加上已有多位牧師分擔講道,黃光祿遂與教會商議,將他的服事重點轉向國高中階段的青少年。
這些孩子有著原住民的樂觀、勤奮、善良天性,和其他移民族裔的第二代一樣,進入中學後逐漸不願和父母一同以母語聚會,漸受美國大眾文化影響,憧憬擁有iPhone等父母難以負擔的高價產品。
黃光祿知道,只有將這些孩子圈在神的話語中,才能保護他們平安成長,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每週五晚上,黃光祿和教會同工開車帶卡倫族青少年到教會參加團契,教導他們英文聖經。這些孩子很喜歡參加聚會、讀神的話,即使父母常因工作來不及為他們預備晚餐,他們寧願餓肚子,也不願錯過聚會。
此外,看見這群孩子對美國社會的其他族群,及將來可以投入的職業選項所知不多。黃光祿與同工還找機會帶著他們到不同工作場所參觀,拓展他們的視野。
卡倫族有早婚的傳統,有些孩子不到十八歲就想結婚,黃光祿常苦口婆心地勸勉他們一定要接受大學教育,畢業後再組織家庭。但這些孩子的童年在難民營與移民美國的忙亂中度過,沒有機會接受扎實的基礎教育,學業表現落後其他族裔的孩子一大截,幾乎不可能被大學接受,而就讀大學的高昂學費也是另一個難題。
為了幫助這群孩子接受大學教育,黃光祿和同工為他們補習功課,並與當地一所基督教大學洽談。那所大學於2012年開始提供卡倫族獎學金與入學名額,已有幾位孩子受惠成為大學新鮮人。
邀請卡倫族青少年短宣
卡倫族青少年很熱衷傳福音、敬拜、禱告,特別的成長經歷與單純的信心,使他們的見證充滿感人的力量,年輕的活力與原住民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讓聚會活潑生動。
這群孩子們很喜歡到別的教會搭配傳福音、作見證,分享神的愛。黃光碌常把握機會安排他們外出事奉,不僅可以讓其他族裔認識卡倫族,也幫助這群孩子走出社區,接觸不同族群、延伸屬靈的視野。
註:
- 關於「隱基底」事工的跨文化遊民服事請見《神國》雜誌31期26至29頁。
- 歡迎邀請卡倫族青少年前去服事,有感動的教會請與青少年事工部聯繫。
電話︰(402) 671-9808,
(402) 598-4935,
電郵:[email protected],
教會網址: http://kcrcusa.org
專一跟隨主 ——黃光祿服事得力祕訣
黃光祿自臺灣輔仁大學畢業後赴美求學,畢業後擔任核能工程師至2011年退休,和妻子育有兩個已成年的孩子。曾在法院擔任口譯義工多年,擁有最高法院口譯證書的黃光祿才剛卸下工程師工作,便繼續在內布拉斯加州及其他州的法庭上擔任口譯及文譯的半職工作。
1.做好時間管理
除了繁忙的工作,黃光祿還投入無家可歸者、臺灣工福、卡倫族等多項服事。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兼顧這麼多工作?他表示有智慧地善用時間是關鍵。服事神的人生活一定要簡單、規律、有計畫,不要投注太多時間在上網聊天、閒逛等不重要的事情上。
2.愛妻支持
此外,妻子的支持也使他毫無後顧之憂。
黃師母生性嫻靜,雖不常跟著丈夫外出服事,但總是默默支持,將家裡打理得妥貼舒適、為丈夫禱告、製作點心招待卡倫族青少年,並盡心養育兩個子女,已成年的他們不僅在工作上表現出色,且都熱心服事神。黃光祿感性地說,若沒有妻子支持,他便不可能心無旁鶩地從事神託付的工作。
3.奉獻人生
多年來,黃光祿一直以義工身分服事,有時還自掏腰包。但他體會到,只要回應呼召往前邁步,神就親自供應,完全不虞匱乏。他目前在法庭的口譯及文譯工作便是神的供應,不僅能從工作中幫助不諳英語的華人,獲得的收入還可幫補事工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