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在佳美之處

——一名華裔女牧師看非裔教會的伸張公義之路

 

文/梅國蘋(Rev. Grace May) 譯/吳信惠

攝影、照片提供/Manni Lee

 

▲紐約市因種族問題發生警察被殺害事件,梅牧師在教會的禱告會為女警和家屬迫切禱告。

 

他說:「聖餐不是給配得的人,而是給需要的人。」
這話使我安心與充滿感恩,
因我不必「夠好」,主耶穌才是最好。

 

神真的很寵愛我。我在華人教會成長,從小接觸主日講壇、團契活動、禱告會、查經班、暑期或冬季營會,在弟兄姊妹的帶領及耳濡目染之下,教會活動成為我的生活重心。主日學老師和團契輔導帶我觀察飛鳥,請我去看有生以來第一場美式足球賽,陪我散發福音傳單,把聖經教導生活化,有困難時關心輔導我,也給我機會學習領導。華人教會為我施洗、培訓,一路鼓勵我走上神學院學習之路。


當我牧養華人教會十年後,神帶領我到現今所在之處─以馬內利長老教會,一個座落在紐約東下城地區,大部分是美國非裔的跨族裔教會(有關對亞裔女性封牧的回應,請參閱文末註釋)。1 且讓我分享在非裔教會生根服事的經歷。

 

神的公義胸懷


在神學院時,我首次聽到「神有正義的胸懷」。聖經中字字句句顯示造物者對「孤兒寡婦」的關切,以及對以色列掌權者的提醒,強調他們對貧窮的、弱勢的、外來居民等負有關懷的責任。聖經歷代先知竭力遏止凶暴及不公義的行為,譴責那些對惡行視若無睹的君王。這些掌權者通融有錢有勢的人、剝削窮困的人,對他們痛苦的呼求充耳不聞。雖然我在福音派教會聽道多年,卻不能感覺或看見神在這方面的心意。


是的,好牧人總是回來尋找失散的羊,但全能的君王也有意願救贖整個社會。我們的救主已經注意到弱勢者的困境,祂渴望醫治受傷的、被忽略或受虐待的人。救贖主與聖靈保惠師不也執意修復社會、政治與經濟應有的秩序?福音使人從罪中得自由,同樣的,釋放的大能也使整個國家從「心」復興─從改善教育機會、工資、健保、國宅建設、更好的治安管理、清廉的政府及改革移民法等做起。

 

▲梅國蘋牧師(左三)跨族裔的服事,與所牧養的紐約以馬內利長老教會部分會友合影。

 

從傷痛中倚靠神伸張公義


然而在建造神的國度時,教會參與這類拯救事工的比例又有多少?對於組織的惡行又如何看待?美國非裔教會積極主張社會公義及平等,諸如此類的教會歷史,是我引頸期盼加入的原因。從神學院畢業後,我被差派到波士頓的若斯貝理(Roxbury)長老教會,一個非裔教會。雖然我是會堂中唯一不黑的亞裔面孔,但大家親切的問候與接納,沒人打探我出現的緣由,隨和輕鬆的態度,總讓我感到很安心。


若斯貝理教會的敬拜總是生氣勃勃,會友們熱情高唱聖歌,有時也從心底深處詠唱福音詩歌或靈歌。美國黑人過去被視為奴隸,因此歌曲力如深潭。這些詩歌是從經歷悲傷之人的內心深處譜寫而出的靈歌,聲聲傳遞難以言喻的苦楚及飽受歧視的憂傷。主耶穌忍受凌虐、鞭打,鬍鬚被人無情扯下,身軀被殘酷釘在木架上,如此劇烈的傷楚,只因扭曲的公義所陷,使祂為不曾犯的罪行受罰。


有哪個美國黑人沒有受過種族歧視所帶來的傷害?但這些弟兄姊妹並沒有讓怒氣及怨恨潰爛成傷,也沒有容許整個社會體系持續壓迫或不被管制。許多非裔教會挺身而出,他們首先讚美那坐在父神右邊的耶穌基督,請祂保護並恩待人民,再經由政治管道及抗議聲明來請求政府善盡應有的責任。在美國歷史中,非裔教會成為敬拜及社會運動的催化中心,在公眾領域裡為人民發聲,妥善運用其影響力。

 

從回饋社區與家庭團聚做起


在若斯貝理教會,我們定期為總統、政府機關及全世界代禱,政治人物也常來探訪。市長會商請當地的非裔牧師提供建議或輔導。我在教會擔任實習傳道的第一項服事,就是關懷未婚懷孕的青少年,與社區衛生單位合作,為年輕的未婚媽媽提供照顧與醫療協助。


非裔教會深深了解社區營造與教會興旺的息息相關。若斯貝理教會中有退休的法官、醫生、老師、商人、科學家及在波士頓公家機關上班的公務員,也有罹患鐮刀型貧血症的家族、上癮成疾和被監獄管束的會友。不管是何種背景或從事哪種行業,教會期望每個人都回饋社區。這不就是基督徒的呼召?「回饋」不止於家人或朋友,也要以有效的服務及支持社區的活動來「回饋」鄉里。


在美國非裔文化中,家庭是非常被看重的。記得某個主日,有位身穿棕色西裝、頸繫領帶的小男孩來聚會。自我介紹時,這個未滿十二歲的男孩毫不膽怯地站起來,胸有成竹地報出姓名,解釋他是來探望祖父母的,由此可見,男孩的媽媽把他教得很好。許多非裔家族經常舉辦家族大團圓,不僅邀請核心成員,也網羅各地親朋好友,這樣的家族大團圓需要一整年的時間精心策劃及儲蓄,也需要組一個籌備會來進行,我的禱告同伴中就有一位是家族大團圓的會計。許多成年兒女每日打電話給父母傳達關心,或只是說:「我愛你!」

 

▲熱情溫暖的擁抱,亞裔牧師與非裔會友在主裡一家親。

 

有對話的講臺


故事能使信息廣傳。在非裔教會中,傳講生活化的信息及激勵親情的話語是不可或缺的,聖經的字句、故事、比喻在抑揚頓挫的節拍與韻律中變得又真又活。成長過程中,我曾參加此類福音派聚會或復興特會,但在非裔教會,這是每週的聚會型式。互動式的敬拜能鼓勵聽者自然而然大聲表達情緒,即使是在講道中,也是如此。


一位非裔牧師(也是我的良師益友),被派到華人教會服事。華人會友大多以安靜聽道來表示對講員的尊敬。幾個禮拜後,牧師感到很氣餒,因為沒人回應她。在一次退修會中,牧師對會友提到,她習慣聽者與她互動,表達對信息的認同與參與。隔天,當她在臺上講道,華人會友們舉起自製的「阿們」和「說的好!」的牌子來聚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牧師不禁跟著大家哄堂大笑!

 

▲梅國蘋牧師(右一)與WOW(Women of Wonder,譯為「我們團契」)同工團隊歡喜合影,幫助姊妹發展神所賜的才能,盡心竭力榮耀神。

 

敬拜中的可安歇之地


在若斯貝理教會服事的五年裡,每週信息都讓我的心思意念被激勵、被改變,使我願意與神更親近。信息的末了,牧師呼召有需要的人到臺前接受祝禱,為眼前的挑戰祈求神賜下能力,加添力量。我們的信仰是璀璨榮耀的,對我來說,參與非裔教會的經驗讓我堅信神所賜的一切─情感的、理智的、身體的都是屬靈的一部分。當我舉起雙手,隨著音樂緩緩搖擺,或高聲讚美,或傾前禱告,都讓我真正躺臥在內心可安歇之地。


我仍不時聽到牧師邀請會眾領聖餐,他說:「聖餐不是給配得的人,而是給需要的人。」這話使我安心與充滿感恩,因我不必「夠好」,主耶穌才是最好。


踏入非裔教會服事,牽引我來到一個自由與被接納的天地,明白我是領受福分的人,因此需要耐心與仁慈,我所需要的飲食,是金錢買不到的。當我最缺乏時,主耶穌不曾吝嗇,不要我靠自己掙扎求取救恩,不要求我達到祂的高標準,祂單單用愛尋找我、征服我。因著愛與接納,我張開雙手擁抱這位全世界的天父、上帝,祂不被文化所限,卻是仁慈的具體表現。我體驗到神的平安能把高牆移開,成為耶穌所喜悅的愛心社區。宣教不需始於奔赴遠方,只需從接待鄰舍開始。


當然,我不用老是描述神如何出現在我們教會,但我知道祂會出現。人生不就是這樣?聽聞神的聲音,親眼見神,從參與世事來經歷神的愛與大能。凡是奉主的名聚集,我們就能體驗神同在的豐盛。相信神必持續引導,使我更多經歷祂,我想這是神讓我在華人教會成長,卻在非裔教會深耕(生根)茁壯的原因。

 

註:
‧ To reflect on the issue of women’s ordination in an Asian context or to lead your congregation through a helpful journey of discovery, consider the suggestions in “The Way Home: Sisters and Brothers Serving Together” by Grace Y. May and Peter K. Yi, chapter 6 of Honoring the Generations: Learning with Asian North American Congregations, ed.  M. Sydney Park, Soong-Chan Rah and Al Tizon (Valley Forge, PA: Judson Press, 2012), pp. 100-119.

 

 

作者小檔案
梅國蘋牧師目前是美國紐約市以馬內利長老教會的牧師,也是WOW(Women of Wonder,譯為「我們團契」)的執行長。WOW由一群全心委身婦女事工的基督徒所組成,旨在幫助姊妹發展神所賜的才能,盡心竭力榮耀神。梅牧師生長於紐約市,畢業於耶魯大學及戈登康威爾神學院。曾在波士頓非裔教會及華語教會牧會,也在紐約市第一長老教會及中宣會牧會過。本刊特別邀請她與讀者分享跨族裔與跨文化的服事心得。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