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期神国知行-关系 Knowledge & Practice

【天国行动力—亲子篇】系列3

以心连接,信而顺服

 

口述、供图╱陈德坚‧采访╱林敏雯

 

 

「我的乖宝宝一进入青春期,动不动就生气,难道开始叛逆?」

 

「怎么青少年的孩子那么不听话,这就是叛逆?」

 

提及青春期的孩子,相信不少家长听过、说过类似的话。青春难道一定就叛逆?父母要如何应对似乎不再温顺的孩子?亲子间又能如何互动?

 

其实无论孩子年龄多大,亲子关系的基础仍是「因爱而信,因信而行」,维系关系的方式是一起「发现爱、接受爱、分享爱」。当青少年孩子表现出想要推开甚至推翻父母、权威、既定的模式,感觉他们关上房门也关上心门时,盼望父母能先打开自己的心门,让神爱的光进来,从心与神连接。再用从神来的温暖和爱,与孩子的心连接,使得亲子在恩慈的主耶稣面前,得以重建对神和对彼此的信任,以致信而顺服。

 

一般提到亲子关系,多是让父母「向外看」,给予各种管好孩子的方法。在此鼓励父母「向内看」,跳出盲点,回看内心。当父母的心回转,孩子的心也会非常奇妙地被爱医治和改变,从而恢复美好的关系。

 

「青春」=「叛逆」?

 

你喜欢孩子「听话」,认为这就是「乖」,就是「好」吗?当孩子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再事事听从,甚至在言行态度上反驳或顶撞,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吗?到底甚么是「叛逆」?

 

其实当人意识到自己有自由意志和独立选择权,并以言行来表达时,就有可能叛逆。有些幼儿对所有的事情说NO;廿来岁的青年选择创业,而非找个铁饭碗;中壮年期本该计画退休,却决定变卖家产去宣教……,不都是某种程度的「叛逆」?

 

 

孩子年纪小时,父母准备青菜就吃青菜,准备红萝卜就吃红萝卜,这并不意味顺服,而是幼小尚未知道选择;长大一点,会从青菜和红萝卜中挑喜欢的吃;再大一点,问要吃青菜还是红萝卜时,孩子就懂得可以选择吃肉,或是不吃。

 

幼儿期可能不知道有不同选项,也不知道有选择权,就算知道也尚未有能力为自己选择。心智随年纪逐渐发展,发现不但有选项,还有选择权,甚至为了要看看自己能有多大的独立性,故意不按常理出牌,做出与父母期待或规划不同甚至相反的决定。

 

不按既定规则、异于常态的决定,并非就是「叛逆」,而是孩子慢慢成熟的过程。这种对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渴望,其实始于内心。在完美的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本与神有亲近关系,神也给了他们充分选择的自由。只不过当他们意识到有选项(园中一切的果树与另一棵树―分别善恶树)和选择权(吃或不吃)之际,做了错误的决定,违背了神的吩咐。

 

我们曾否「选择」不做该做的事,反倒去做不该做的事?或即便不敢公开表现,却在思想和态度上暗暗反抗?对孩子的「叛逆」觉得不舒服时,父母或许在责备之前先省视内心:我的生气、难堪、失望等等的负面情绪从何而来?我是否也曾叛逆,有隐藏的苦毒需要得到医治?

 

父母是否把亲子关系看为如何改变孩子的任务,却忽略了回到自己的内心,解决产生焦虑感和失控感的根源?与其把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言行贴上「叛逆」标签,把自己困在抱怨中,父母是否愿意从内心接纳且庆贺这些改变,发现孩子其实在成长,从而转换思路,改为持续建造孩子的生命,并与他共同成长?(见图一)

 

 

在13-18岁的阶段,父母的角色如同球队的教练。正如训练多时的球员终将凭自己的力量进行比赛,孩子也期待发挥自己独立的决定力和影响力。最好、最有能力的教练,也不能取代球员上场参赛。青少年是为进入成年预备;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决定和选择负责,不能让别人代劳。在此鼓励家长,与其跟孩子争夺选择权/控制权,何不花心思力气培训、锻链孩子独立做决定的能力?

 

▲教练训练球员,但不能代替球员上场比赛。父母也可成为青少年孩子的教练,训练却不代替孩子做选择。

 

从「青春」进入独立

 

父母当然想给孩子最好的,或许就认为自己经历多,思考周全,为孩子画出的愿景也全是为了他好。曾几何时,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只让他感觉像刺眼的阳光,却感受不到温暖?

 

孩子做出不同选择时,我们曾否说过、想过:十几岁的孩子懂甚么;这样做以后会吃亏……亲子进行意志拔河,争夺决定权,在我对你错的心态下,让步就是输。然而就算孩子一时屈服,却损伤关系,他到了独立自主的年纪,便迫不急待要挣脱父母「管辖」,最后谁输谁赢?

 

始祖在伊甸园违背神心意的选择,以致世世代代的人类深陷罪中,错用神给的自由意志。若是亚当先来到神面前求问:「神啊,祢喜悦我怎么做?」「吃哪棵树上的果子对我最好?」情况会不会完全不同?

 

让我们先求问神:「祢喜悦我成为怎样的父母?」「甚么才是对孩子以及亲子关系最好?」和神保持亲密的沟通,不仅帮助我们成为合祂心意的父母,按着神赋予孩子的特质,帮助他发挥天赐才干,也给孩子榜样:坦然来到神面前与父母面前,寻求沟通。

 

以家庭旅行为例。父母说去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玩;孩子不愿意,宁可跟朋友一起。你会如何反应?「不行!我花了心思计画,你还不合作?」亲子关系弄僵了,就算孩子「听话」,全家去了国家公园,在美景前摆着一张臭脸,旅游意义何在?

 

或者换个回应,「说说为甚么你想跟朋友一起。也许可以与家人去优胜美地,另外也安排你和朋友一起玩的时间。」以家庭会议的方式,跟孩子一起策划行程、研究景点,给予每个人适当的任务,成为全家都参与的旅行。当然,说好让孩子跟朋友一起玩,也不要找借口推托,让孩子觉得父母言而无信。

 

要求孩子做父母喜欢的事(去国家公园),那么父母是否也愿意做孩子喜欢的事(跟朋友一起)?过去我对棒球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儿子参加了棒球队,就勉为其难坐在场边看。起初懵查查,花了点工夫认识规则、技巧,且持续看他比赛,也可以跟他聊上几句,不至于完全在状况外。现在我已成了半个棒球迷,很欣赏儿子对球队和比赛的热情,儿子也因此更愿意与我沟通和分享他生活与学习的状况。曾有位爸爸为了跟女儿有共通语言,还去学了化妆、穿搭,成了女儿和闺蜜的时尚参谋。

 

对于移民父母,亲子间还有语言、文化隔阂,怎么办?没有捷径,只能付出代价,熟悉他们的语言和喜欢的事物,寻找共通话题和喜好。很家常地在晚餐桌上、接送途中,分享生活、讨论议题,会是理解和接纳的开端。

 

▲从某个时候开始,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对他们来说,犹如刺眼的阳光,不如过去般的和煦温暖。

 

在此也提醒父母:以聆听赢得说的权利。就算孩子的论点不成熟,甚至离经叛道,也不需要当下教训或争辩。「这个看法很有意思」,可以给父母一点时间反应;「请说说怎么有这样的感觉」,邀请孩子继续对话,也是父母训练同理心的最好机会。

 

孩子的意见不是听听就好。在合适的界线内,容许他执行选择权,能锻链「独立」肌肉。如同上期文章所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放宽自由度和信任度,也要容许孩子承担选择的结果,在恩典的环境中,让他学习自制力与责任感。鼓励他培养思考、做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算错了或是不完美,也帮助他从中学习、成长,回到神面前寻求帮助。

 

青少年可以在学业上表现优异,物理、化学、微积分都难不倒他们。但是身心灵的发育尚未稳定,仍会有冲动的、看来「不经大脑思考的」言语行为。就像任何能力与技巧,父母可帮助正处于发展独立思考阶段的青少年,建立批判性思维,增加控制情绪的能力,并鼓励他清楚表达想法感受,对孩子的成长、成熟很重要,也会给亲子关系加分。[注]

 

我们和青少年孩子一样,都以三个问题来表达三种基本需要:

 

1)我可以自由选择吗?(存在感);2)我有用吗?(价值感);3)我可爱吗?(安全感)。亲子可从自主(让孩子感到有选择权)、胜任(让孩子建立自信)、联系(让孩子感受家庭和团队的接纳与温暖)三方面,来满足这些需要。

 

▲父母是否愿意付出代价,进入孩子的世界,和他一起面对挑战,共同成长?

 

「青春」与信仰

 

对信仰认真的父母,一定关心如何让孩子也有坚定信心,尤其看到许多研究指出,上了大学的年轻人,离开教会或信仰的比例很高。父母如何持续「信仰传承」?

 

敬拜、灵修、短宣、服事……都是帮助孩子打稳信仰基础的砖石。然而父母在生活中展现对神的信心,诚实面对自己的软弱、挑战、疑问,也让灵修、敬拜,不仅成为规律的日常,更是渴慕的享受。让孩子看得到也感受得出父母真实的信仰。

 

遗憾的是,父母的言行不一,常是孩子形成真实信仰的阻碍。

 

当孩子质疑神学观念、信仰实践、教会传统时,亲子能否对话、讨论,甚至理性和平地争辩?我们若以权威划定是非黑白,是否因为自己不曾想过,没有答案?若是父母人前人后有不同态度、主日和周间有不同表现,又如何要求孩子有真实信仰?

 

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浪子」期,也不需要责备自己。我们当中不少是「信一代」,若是大能的福音能感动我们在青年甚至中年才接受耶稣为救主和生命的主,当然也可以挽回一时偏行己路的孩子。我们所信的,也希望孩子信的,是「救赎」的神―拯救、赎回;而神为了救赎,付出极大代价。

 

本刊管家单元企编林丰梁长老和我带领一个父母线上读书会,参加的人不少是非基督徒。借着讨论《用心做父母》一书,林长老和我坦承在亲子关系上曾有的难处,以及从中的学习。看见我们敞开,书友们也愿意分享各自的挑战,彼此鼓励把所学的付诸实行。

 

邓先生夫妇的青少年儿子沉迷于手机和网路游戏,成了中辍生,也不喜欢与父母讲话。我们鼓励从改善夫妻关系开始,让孩子看见爸妈相互沟通和对彼此的敬爱。父母也不再对孩子严苛要求,从言语行动上表现出真实、温暖的关怀。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天爸爸特地带孩子出门兜风。回到家,甚少开口的儿子说出:「爸爸,你辛苦了!」这对夫妻在错愕中大受感动。爸妈的付出,儿子看到也感受到;当孩子接收了爱,他就会以爱回应。

 

就像主耶稣「必须经过」撒马利亚,遇到井边的妇人,进入她的世界,我们是否也愿意「必须经过」青少年的世界,进入他们的心?耶稣指出妇人不光彩的景况,却完全不带严苛的论断,反倒向她宣告「弥赛亚」的身分,让她感到受重视,也因此得到医治。

 

要与孩子的心连接,让我们先看到自己的心,若也是紧闭的,怎能要求孩子敞开?或许是想维持父母自己「完美」的形象,不愿也不敢承认错误和不足。如此,不仅把孩子关在心门外,也把挽回、修复的恩典关在门外。

 

当父母愿意付出代价,贴近孩子的心,进入他的世界,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不再只是刺眼的阳光,而是带着温暖的爱。

 

惟有自己先敞开心门,让光进来,在公义恩慈的神面前寻求饶恕,让神圣的爱恢复我们正直的灵,让我们的内心得到神的医治,才能释出爱与温暖,吸引孩子打开心门。通过亲子的实践和行动,父母「向内看」,尽力作成长的父母。

 

父母真实回转归向神,孩子清楚看见我们对神的信任和爱,也会真实从心里悔改归向神。亲子都归向神,因此能如圣经所说,父亲(母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母亲)。亲子以心连接,重建信任,进而顺服。

 

 


 

注:
关于青少年大脑发展,请参考:https://www.nimh.nih.gov/health/publications/the-teen-brain-7-things-to-know

 

思考与行动:
1.  是否相信并看见神在你生命中所给的爱?
2.  以爱回应周围的人,从夫妻/家人开始。
3.  父母和孩子都要尽量寻找追求生命成长的团体,得到同伴的鼓励。
4.  只要不违背真理,加入孩子的「队伍」,一起做他喜欢的事。然后再邀请孩子加入你的兴趣。

 

更多资源:
【如何带领青少年】系列讲座:作者在罗马磐石教会的10次分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amBVOl144&list=PLlWS5uvhg9rlXC0bynHkMOcI42m9e35fb)。

 

 

陈德坚,Executive Leadership领导力硕士,斯坦福大学 Dr. B.J. Fogg 教授认证的Tiny Habit Life Coach。国际真爱家庭协会特约讲师及青少年团契的总教练。是一双青少年子女的爸爸、教练,和最好的朋友。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