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故事】3 喜見豐榮新生命(上)

專訪倡導兩性並肩事奉天父的劉秀嫻教授

 

採訪/周瑋瑋

 

 

不甘背負傳統包袱


在封建守舊的中國傳統社會裡,男尊女卑的認可,讓兩性地位有著天壤之別。男人不僅有權威,更有絕大多數的決策和權柄;女子則被視為男人的附屬品,是沒有聲音的弱勢。那個三從四德、在家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形象,似乎成了所有女人的命定。


上學求知對當時的女性而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正如俗諺所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多少女子守著丈夫和孩子,庸庸碌碌一生,任由青春耗盡,年華消逝。

 


生長在那樣一個年代末的劉秀嫻,雖不是直接的受害者,卻經常從祖母嘴裡嗅出重男輕女的味道。祖母常說:「如果我們家沒有錢,要借錢送兒子去上學;如果我們家有錢,也不會輕易送女兒去上學。」


祖母的一番話,常讓秀嫻聽來很不是滋味,難道女孩就註定一輩子守著這樣的宿命?懵懂的她,對男女不平等懷有許多問號。


一天放學後,秀嫻心血來潮教不識字的祖母寫自己的名字,沒想到祖母居然興致勃勃,舉筆不放,還一邊道出自己小時候未受教育的遺憾。甚至當她成為五個孩子的母親時,還想盡辦法利用每日空檔,跑到住家附近的學校旁聽。秀嫻恍然大悟,原來表面重男輕女的祖母,其實是傳統包袱的受害者。


祖母的故事,引發秀嫻想進一步研究中國女性角色。高中三年級時,有機會以此為題寫了一篇報告。找尋資料的過程中,美國宣教士家庭出身,也是長住中國的作家賽珍珠女士,給了秀嫻深刻影響。


從賽珍珠眼中,她看到中國社會對女性的忽視,形同靈魂的扼殺,女性無法如男性擁有受教育的機會,導致在家庭及社會中總處於卑微地位。了解中國女性受傳統束縛的無奈,她體會祖母不鼓勵女兒念書的偏見,原來是大環境世襲的盲點。


至於秀嫻的母親,似乎稍能跳出那個老舊的思想架構,開放進步許多。在她的眼中,母親聰明上進有智慧,既鼓勵秀嫻受大學教育,也認為女子有求學問的權力。但是論及進一步深造,母親則未置可否。當時女子能擁有一張大學文憑實屬罕見,從實際面考量,既然將來要為人妻母,大學教育對女性而言已經足夠。


不容忽視女性身分


喜歡讀書的秀嫻進入大學後,知道自己能鑽研學問的時日不多了,特意選擇學分多的科系,延長在校的時間。藥劑系六年的課程先吸引了她,有感於記性不好,最後選擇了自己感興趣並有五年課程的建築系。


豐富的大學生活,讓秀嫻求知若渴的心稍得滿足,一想到求學腳步就此打住,心裡有種戚戚然的憂傷。既然無法深造,就得過且過吧!那種漫無目標、隨波逐流的感覺,讓秀嫻大失所望。然而在保守的世風下,沒有選擇未來的權力,只能無奈作個順服的乖孩子。


大學畢業後,秀嫻有幸在建築領域中發展。工作四年後蒙神呼召,開始在教會服事,神似乎要把女性在教會中的弱勢現象向她顯現。事奉卅多年來,她親眼看見許多優秀的女傳道遭遇不公平的待遇與壓迫。


譬如,多數女傳道在教會服事的薪資比男傳道低。按基督豐榮團契在2001年對北美女傳道的調查顯示,80%的女傳道月薪在三千美元以下;2010年同類調查,薪酬雖有進步,90%的女傳道月薪在四千美元以下。在生活水平提高與通貨膨脹的考量下,如此薪酬調整就算不得什麼了。她們之中77%有神學院碩士或以上學歷,服事的擔子不比一般男性牧師或傳道人輕省。


在按立女牧師方面,根據2000年秀嫻在新加坡神學院部分同學所屬教會(包括新/馬/港/臺/印尼)的調查,在一百○一位已按立的牧師中,只有十位是女性。從2009年香港女教牧的調查中看見,女牧師只佔所有女傳道同工的十分之一。在北美一般華人教會的教牧團隊,弟兄佔大多數,說話較有分量,女性被按牧的比率遠比不上香港或一般東南亞地區。


根據種種數據與實例,秀嫻正義感油然而生,開始對女性身分、角色與地位,做更多的研究。她進入神學院進修,為全職事奉暖身,先後在西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western Baptist Seminary)獲基督教育碩士,在重視聖經原文的西敏寺神學院(Westminster Seminary)獲聖經系碩士,並在克萊蒙特神學院(Claremont School of Theology)獲教牧學博士,專研舊約文體與基督教育。


喜見姊妹特殊角色


神學院的造就扎實深入,秀嫻彷彿一塊飢渴的海綿,充分吸取新知。她對神的話有更進一步的領悟,從新約使徒保羅的角度,發現神對姊妹的期待與愛很廣,並非像人那樣狹隘地規範。神給男女不同恩賜,希望兩造同心合意、相互幫補,不論性別,每個人在神眼裡皆是可貴。


秀嫻驚喜地發現,原來女性在新舊約的記載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像是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以撒的太太利百加、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等,對當時社會均有深遠影響。秀嫻和兩位與她有相同看法的姊妹─邱清萍、吳淑儀,針對聖經中不同時代的女性,以及神對她們的啟示與旨意,合著《還我伊甸的豐榮》一書,對神賦予姊妹的特殊角色有諸多剖析。

 


為了還原神賦予姊妹的最初樣貌,她以解經來深究神對女性的心意。歷時六年研經查考,該書的出版得到各地姊妹極大迴響。然而秀嫻發現,姊妹們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無法靠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得解決,還需實際教導。有感於此,她在所服事的各教會姊妹查經團契,將理論與實際結合,並進一步延伸教材,引導姊妹在家庭、工作及教會中,應用合神心意的服事態度,奉獻發揮自己的恩賜才幹。


帶領團契的過程中,秀嫻察覺許多姊妹屬靈洞察力很強、很敏銳,但因對自我認知有偏差,無法在服事上全心奉獻。譬如一些有領導才能的姊妹,因怕被冠上「女強人」、「不順服聖經教導」等非議,對服事裹足不前。或者當自己委身服事後,卻遭批評而流淚沮喪。秀嫻以自己的經驗來勸慰姊妹,憑信心接受神給我們的位分,投入教會服事前,首要把家裡份內的事做好,並以忠心謙卑的態度處事待人。她並強調,姊妹需要了解自己在神眼裡的獨特價值,學習不讓自己受人言干擾。


隨著團契人數漸增,秀嫻心裡有迫切的使命感─要為姊妹正確的自我定位鋪路。這樣的更新運動與傳統文化相抗衡,是條漫漫長路。她自喻為撒種的人,現時的種子雖小,深信假以時日必有開枝散葉的一天。另一方面,她也積極培育教導人才,對象包括弟兄和姊妹,她強調男女都應有平等學習的機會,相輔相成,拓展神國的真理。


勤奮著述挑旺生命


個子嬌小的秀嫻,語氣溫柔謙和,不卑不亢,充滿信心。與她對話,能感受她內裡有股力量,驅動服事的熱情與堅韌。雖有灰心時刻,秀嫻積極正面的個性及清楚的自我認知,讓她不易被沮喪打倒。


在寫作《還我伊甸的豐榮》一書的過程中,曾發生一段插曲。某次為了帶領專題聚會,她回到西敏寺神學院的圖書館蒐集資料。一個素不相識的在校生─某位美國弟兄與她閒聊,得知秀嫻著書的動機及即將帶領專題的計畫後,居然批評她不聽話、不順服。


他怒斥身為該校校友的秀嫻,既知女性不許講道,還明知故犯,並恐嚇到審判日那天,她會受審判。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教訓」,秀嫻並未與對方展開辯論,反以堅定從容的口吻,告知自己做事的動機,是尋求過神並做過詳細調查研究,清楚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對方最後還是憤憤不平地離開……


劉秀嫻教授歸納多年研經解經心得─神看重女性細膩的心,賜愛和憐憫給她們,使姊妹領受特別的恩典。然而,教會是否有相同的看法?為何女傳道人在牧養教導的服事中面對重重挑戰?請待下期分曉。


【新書預告‧敬請期待】

如同雲彩的見證人

聖經婦女查經系列

劉秀嫻/著


自1997年與邱清萍、吳淑儀合著《還我伊甸的豐榮》後,許多姊妹紛紛透露作為女性的掙扎,其中最常出現的感嘆就是「我不能、我不敢、我不要出頭」!


累積多年觀察與研經心得,劉秀嫻體會到神是一位愛顧、培育及使用婦女的神,心中不免盼望更多姊妹得著同樣的肯定與釋放,於是開始編寫教材,供教會姊妹團契或小組使用。過去十年來得到許多美好的迴響,決定編製成書,名為《如同雲彩的見證人》。


全書共四單元,包括「基督的先姆」,「神所重用的婦女在舊約」,「神所重用的婦女在新約」及「父權社會下的犧牲品」,每單元各有十個聖經婦女故事。每一課裡,她帶領讀者細查經文,藉著問題來思考其中深意,並且提出「起而行」的敦促。例如:


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那麼撒拉的信心?這位以色列之母跟隨丈夫「移民」,得知神應許後裔多如眾星,甚至想方設法為丈夫娶妾得子,她經歷何樣的信心之旅?從暗笑到喜笑的撒拉,她生命與靈命的扭轉對當今信徒又有什麼提醒?


再如猶大的媳婦他瑪,因個人不幸被夫家掃地出門,卻在耶穌家譜中被記念。神藉由這個故事到底要我們看出祂的何樣屬性?


每節查經都先帶出一個與現代婦女息息相關的課題。探討的目的,是希望讓廿一世紀的姊妹們從中肯定自己女性的豐榮身分與地位,勇敢放下傳統包袱,忠心成全神的期盼,就是按所得的恩賜在基督的肢體中與弟兄並肩同盟,拓展主基督的國度!


姊妹復興必讀!
如欲購書,請上神國網站查詢
http://www.e-krc.org

 

 

受訪者小檔案

劉秀嫻高中時從香港移民來美,加州大學建築系畢業四年後蒙召,在數間華人教會全職事奉卅多年。先後在西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western)獲宗教教育碩士,在西敏寺(Westminster)神學院獲聖經研究碩士,又在克萊蒙特(Claremont)神學院獲教牧學博士。秀嫻與夫婿王靈輝現居加州,任職聖地牙哥主恩堂靈命培育傳道。

 

記者小檔案

周瑋瑋,來自臺灣,現居紐約,為公立學校雙語教師。忙於家庭、工作與教會之間,仍寄情於寫作,享受創作中與生命源頭接軌的時刻。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