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義&行義專欄】

第3雙眼睛、第三條路線

 

文/吳淑儀

 

 

蘋果=香蕉?

 

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網站上出現一短片,畫面中只有一顆蘋果,旁白提問:如果有人一再說這是一條香蕉,觀眾是否開始懷疑,這到底是蘋果還是香蕉?(請參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uuIPcQ9_I。)

 

「叫蘋果為香蕉」是描述今天文化的奇怪現象:不單是「後真理」,更是「後真相」的時代─充塞著看正為反、看反為正的言辭,政黨意識形態分歧,價值觀兩極化;在疾呼「相容並蓄」的同時,堅持己見,與自己的看法相異的便是錯誤。

 

可是「叫蘋果為香蕉」並非新事,該是歷世歷代人類建立文化社會的「方式」。中國「三人成虎」一詞,早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這聽似荒謬、難以理喻的現象,其實從先祖墮落開始,不分古今中外,已重複又重複了數千年,彷彿一條無形的繩索牽制著人類社會走,竟美其名稱之為「社會主流文化」。就如中國的女子無才便是德,西歐的男強女弱、男主女輔等觀念,數千年來欺騙、壓抑、剝削著婦女;又如以黑人天生質劣而欺壓非洲族裔、堅持白人至尚等說法,不就是以傳統、宗教、輿論壓力,對著蘋果叫香蕉?

 

基督徒,我們是否該以屬靈的眼睛,重新審視手上的這個水果,到底是香蕉,還是蘋果?我們又該如何以屬靈的方式,來面對以反為正所造成的不公義?

 

頑梗的三大歧視

 

歷世歷代的不公義給人類社會帶來說不盡的破壞與痛苦,可是其中以下列三大歧視最為顯著:

 

性別歧視

 

今天幸見#MeToo運動興起不能再逆轉的洪流(相關文章請參閱本刊51期〈2017最讚的事〉)!可是受到侮辱和侵犯,要找回公道,不是再自然不過的行為?為何還需要一個「運動」為其正名?這該稱為「性侵犯」的罪行,居然數千年來不明文地被視為「男人的權利」。如此言辭和觀念包庇著男人,壓抑著女人,她們就成了「無聲」的一群!「叫蘋果為香蕉」的結果,成了歷世歷代不需解釋、不容挑戰的的兩性文化。直到今天,受侵犯的婦女的控訴才開始有聽眾,才開始受正視,才開始得到正面的回應。然而這些聲音宛如零星火花,在第一世界以外的國家,多少婦女們仍然繼續「理所當然」地生活在欺壓淩辱之中!甚有信徒將原是敘述(description)的「你必戀慕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參創世記3:16),當作兩性關係的定規(prescription),從而演繹為男性自我權力的擴張,壓抑婦女。

 

種族歧視

 

種族問題可被稱為「美國原罪」。從開國就與之並存的黑奴制度,與廢奴後的種族隔離Jim Crow法的兩段殘酷史,今天依舊像魅影般存在於美國社會各角落!上世紀六十年代由馬丁路德金等帶導的民權運動,雖受推崇為和平抗暴的典範,也開啟廢除隔離政策之門,種族歧視並沒有在一夕間消除,今天仍強頑不死,影響政策,形成制度性歧視。牢獄中有不成比例的黑人受刑人,即所謂「從學校直接進監獄」的黑人青少年命運。在這個以基督教立國,又居全球政經文化領導地位的國家,豈能盲目「叫蘋果為香蕉」,認為這是黑人自作自受?

 

階級歧視

 

印度、中東等國家本為歷代典型例子,可是今天全球貧富懸殊、權力差距的不公義現象,日益嚴重!但見這世紀的饑荒,幾乎均是人為災難。就如索馬利(Somali)等以政治極權欺壓剝削,而造成的殘酷惡果;又如成千上萬的族群,如敘利亞、緬甸等國家,受到政治迫害、種族屠殺,而被迫逃離家國,造成前所未有的難民巨潮。小孩、婦女受強暴、淩辱,活在被宰殺的絕望中,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為謀求安定的生存環境,忍受人口販子剝削,夢想與生命在海中載浮載沉。廿一世紀的資訊時代,已可建立「地球村」,國際救援本可立即回應,沒有藉口說「不知道」或「辦不到」。可歎至今仍未看到實質與道義的援助,如此的漠視,「叫蘋果為香蕉」,難道不是輕忽這些弱勢族群的生命?

 

▲今日全球貧富懸殊,權力差距的不公義現象,日亦嚴重。

 

「創造─墮落─重贖」的救恩歷史

 

創造─人原是按著神的形象受造,不分種族、階級、性別,都享有同等的尊榮與價值,領受同等的人生使命。

 

墮落─人類墮落後,就按著罪性規劃社會,因性別、種族、階級不同,相互踐踏、欺壓。某些人、某些群看自己比他人更尊榮,更有價值,因而剝奪另一些人、另一些群的基本人權與發展潛能。如此有強勢,有弱勢,而這些歧視的罪行反被社會正常化、合理化!

 

重贖─耶穌的救贖,就是要把墮落了的文化,帶回神創造的原意:「不分猶太人、希臘人(種族),自主的、為奴的(階級),或男或女(性別),在基督裡都成為一了。」(參加拉太書3:28)

 

人類墮落以來就有的三大不公:性別、階級、種族的歧視,都是系統性、社會性的罪行。這些歧視在明處藉由政策顯現,在暗處透過人的意念、言行傳達。這些歧視亦非侷限於教會之外的「世界」,若不深思明辨,只怕信徒以謬解的真理,也把歧視正常化、合理化。

 

耶穌已完成救贖。基督徒,你我又該如何活出生命原有的價值,又當如何以尊榮待人,以屬靈的眼光回應社會的不公不義?

 

回應文化不公的四部曲

 

可見社會公義不單是意識型態的課題,更是神學與屬靈的課題,需要神學的回應和心靈的省思。以下可提供回應「叫蘋果為香蕉」,正反顛倒世界觀的四部曲:

 

醒覺─培養對社會不公的觀察與體觸;
析辨─析辨不公課題的社會、文化、世界觀;
判斷─認識核心課題,並從神學與靈命的角度進行省思;
行動──回應社會不公,以行動實踐救贖的公義。

 

(1)醒覺─如何看?

 

每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都受歷史、文化等背景影響。「肉體眼睛」看著有樣學樣,久而久之沿襲以往所教所授,不自覺地便以「傳統眼睛」去看人事物。這些歷史包袱漸漸左右我們決定甚麼該做、不該做;甚麼合乎體統、不合乎體統;怎樣觀察、評估、批判。

 

傳統、文化順理成章成為社會正統的規劃。要察覺、辨識古今中外「叫蘋果為香蕉」的歪曲文化,委實不易。究竟是蘋果還是香蕉,需要用傳統文化以外的眼睛去細察、明辨─以真理的「第三雙眼睛」去「看」。耶穌示範的榜樣,不是「看甚麼」,而是「如何看」。在馬太福音五章28節,耶穌的登山寶訓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與她犯姦淫了。」當時傳統文化單方面歸咎、責備婦女,但耶穌看到姦淫是在男人心中形成。

 

(2)析辨─如何問?

 

人生是一連串的尋求。最重要的不止於尋到對的答案,還是有否問對了問題!

 

觀察這個正反顛倒的社會時,我們到底要「問」甚麼?該以甚麼角度來提問?為甚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事情出了問題嗎?有何差錯了?換句話說,我們該用第三角度去問問題。

 

在埃及人奴役希伯來人已四百年的世代裡,長於埃及王宮的摩西在心中思問:「一個民族為甚麼有特權奴役另一個民族?」摩西「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參希伯來書11:24-25)。至終他領受神的呼召,帶領希伯來人離開埃及為奴之家,完成了歷史上撼動天地、最偉大的社會公義之舉!

 

(3)判斷─如何想?

 

社會不公的核心課題,都是生命心靈的終極價值問題,其辨識與尋索,得從神學省思著手。眼前的社會課題中到底何為對、何為錯,需要以耶穌救贖的眼界來斷定。

 

若從今天的美國社會著眼,這是左、右嚴重對立的世代。社會極度多元化,同時也極端個人化,對主流文化的批判,卻又框囿在非「左」即「右」的政治思維裡。在這「叫蘋果為香蕉」,正反不辨的文化裡,要尋找答案,我們得放下原來一貫的二元判斷方式,不再只見到你錯我對。反倒要從傳統思維中走出來,從神的救恩歷史「創造─墮落─重贖」的範疇重新釋經,以第三觀㸃去反思釐清神的心意─「左」有「左」的對與錯,「右」有「右」的利與弊,端看基督救贖要如何恢復神起初創造的心意。

 

▲社會主流文化彷彿是條繩索牽動社會走向。

 

(4)行動─如何做?

 

行動出自心靈的催動;基督的言行是我們的動機與動力。耶穌在世時,雖往往站在傳統文化的對立面,祂仍教導我們與文化銜接。如何在與文化對立中仍與文化並立?在反抗文化時仍服事文化?耶穌道成肉身「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參腓立比書2:7),這便是與服事的對象認同連結。

 

面對社會不公,耶穌一貫的策略是認同世界的痛苦與災難:衪常與貧困的、卑微的、被棄的、邊緣化的、局外的,「稅吏與罪人」同邊站;與弱勢無助的為伍,與社會階層低下的為友。祂也這樣要求基督跟隨者,甚至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參馬太福音25:40)

 

耶穌不僅與哀哭的人同哭,祂自己亦承擔痛苦,為的是贖回因罪受苦的我們,也呼喚我們以神的安慰來安慰世界的苦難。這正是十字架的真諦:「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參以賽亞書53:4-5)惟有十字架的道路才能真正為不公義的社會文化帶來答案:人與人之間破裂的關係得以徹底和好;受傷害的心靈得到完全醫治;侵犯者的良知得到真正赦免!這就是耶穌的第三條路線─十架的道路!這也是抗衡社會不公所要走的路線!

 

▲耶穌指出的第三條路,是同擔、贖回的十架路。

 

第三條路線

 

不沿隨傳統觀念,以第三雙眼睛分析社會文化;從醒覺、觀察、判斷以至於行動,我們才能揣摩得到耶穌「登山寶訓」第三條路線的震撼教訓。

 

然而這第三條路線是要與整個文化和傳統對立啊!

 

當眾人把犯姦淫婦人帶到耶穌面前時(參約翰福音8:1-11),我們可以看到祂對當時的社會文化「如何看?」、「如何問?」、「如何想?」、「如何行?」:

 

當社會領袖們對姦淫的「看法」是「用石頭打死她」時,耶穌卻以另一雙眼睛去看姦淫而「問」:「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可以先拿石頭打她!」耶穌提醒眾人,要兩個人才能犯姦淫的罪!咄咄逼人的執法者,最終一個一個離去了,耶穌對婦人說:「我不定妳的罪……從此不要再犯罪了!」要人蒙赦免、得痊癒,是神的最終與惟一的目的!

 

我們面對所謂的傳統的社會文化,何等需要用第三雙眼睛慎思神學,反思靈命;何等需要用第三條路線秉持真理,堅持神義!

 

▲耶穌關注的課題,教會是否關注?譴責個人的同時,是否輕忽社會的不公義。

 

耶穌關注的課題,如今教會又關注多少?再者,教會在譴責個人罪行的同時,竟忽略、縱容不公義的社會罪行,豈非一如當年準備對行淫婦人丟擲石頭的執法者!在不公義面前,我們不應低頭、不該妥協。耶穌的第三條路線的典範,亦非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卻以和平對抗,以尊重融化憎恨,以愛感化仇敵!祂來是為救贖,而非定罪。

 

在此後「慕義&行義專欄」的系列文章中,盼與讀者繼續從經文和實例中,並在靈命塑造的基礎上,深思社會公義的課題。並期待基督徒受激勵、得啟發,進而為真理發聲,為公義行動。

 

 

吳淑儀(Lily Lee),在美國大學教授數學二十多年。西敏寺神學院城市宣教學士及護教學碩士。《還我伊甸的豐榮》、《兩性復和》合著者。基督豐榮團契創辦人之一,前任董事會主席、現任會長。曾任角聲佈道團國際董事會並執行董事會主席,紐約勵馨關懷中心創辦人並董事會主席,中國兒童村事工創辦人之一,曾任董事、委員會主席兼院監。2007年獲 Christians for Biblical Equality International (CBE) 頒發終身成就獎。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