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期神國知行-關係 Knowledge & Practice

【天國行動力—親子篇】系列4

在愛裡起飛,在愛裡回家

 

口述、供圖╱陳德堅‧採訪╱林敏雯

 

 

我是家裡的長子,從小到大受父母保護。中學時有機會去另一地區就讀非常好的學校,爸媽不放心,代替我拒絕了。真正「離家」,是住進和家在同一城市的大學宿舍,不過幾個月後便因與室友生活習慣不同,又搬回家。雖說一直得到很好的「照顧」,我仍渴望離開父母的保護。大學一畢業,放棄他們幫忙找到的本地工作,去到另一城市,就想自己闖一闖。


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就是在這樣的微妙之中進退:父母心知該放手讓成年子女離巢,卻有許多牽掛;孩子的歲數算是成年了,心智卻不見得夠成熟,既想獨立,又想依賴。


成年孩子的父母還是父母,並不因為孩子成年或離家,親子關係就告一段落。既是父母,愛與信任仍應為親子關係的基礎,只是互動的方式需調整。成年孩子也仍然是父母的兒女,並不因為想遨遊屬於自己的天地,就不需要安全休憩的巢。因為與父母有心的連接,孩子願意「起飛」,卻仍可以放心「回家」。


孩子,還是大人?


對孩童期子女,父母以模仿為教導方式,建立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喜愛學習的動力。對青少年,父母則以教練方式的鼓勵,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做決定的能力,與孩子一起向神打開心門。


兒女進入成年期,就算看起來不成熟,父母也應該學習以尊重的態度對待,甚至在說話的口氣、態度、內容,都需要適度調整。我的女兒剛剛上大學,一次她在電話中鄭重地告訴我:「爸爸,你以後跟我說話時,不要再叫自己是Daddy,說Dad就好。我已經不是小孩了。」讓我意識到,她真的是大人了,我也應該微調用詞,認同她這個成人的身分。


單單在用詞、口氣上改變,溝通可能還是會不通。父母可以用心傾聽,孩子到底想表達甚麼?陳述的背後,顯示了哪一層的渴望?


史丹福大學的教授Dr. BJ Fogg指出,通常人的需要有六種驅動因素:盼望、恐懼、社會接納、社會拒絕、快樂、痛苦。那麼父母與孩子在不同時期,在溝通和對孩子的需求認識上,是否可能存在差異?(圖一)

 

圖一


對小一點的孩子,父母可能比較著重於衣食住行,和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與氛圍,孩子的這些需要得到滿足,就很快樂,許多父母對這一層次的需求都不陌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會希望找到自己的定位,得到同伴的接納和認同。此時如果父母還只一味針對孩子衣食住行的需要,而不與孩子討論他們歸屬感的需要,孩子常常就會覺得父母很囉嗦,不了解自己,因而不願意與父母講話。父母最好是上升到與孩子在社會歸屬感層面溝通。孩子成年了,在接受更高教育或進入職場時,父母是否還停留在關心日常所需的層面?是否意識到孩子需要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而且希望得到肯定,並且找到容許發揮天賦的領域?


好比使用不同的頻率無法進行通訊,若非在同一需要層次溝通,父母再怎麼以噓寒問暖表達關懷,都難以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導致溝通效果減低,以至於慢慢失去對彼此的信任。

 

不少成年兒女遇到的是人際關係的挑戰。大學中室友的相處,職場裡同事和上司的應對,這些與知識、技術、能力無關,卻對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孩子抱怨室友太吵、不打掃、占用櫥櫃空間;抱怨同事爭功勞、上司推卸責任、公司制度不完善……這些帶著怒氣、受傷、挫折的傾吐背後,可有甚麼弦外之音?父母又如何應對?


的確,看到孩子遇到難題當然心疼,也會想出手解決。鼓勵父母不急著給處理方案;嘗試透過提問,幫助孩子不直接以情緒回應狀況。例如:事情怎麼發生的?你覺得是哪一方面不公平?是怎麼跟對方溝通的?你當時內心的需要是甚麼?從對話中聽出孩子哪個層次沒有得到滿足,是認同、肯定,或是需要找到生命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建議父母:提醒(而非訓誡)聖經的原則;分享(而非抱怨)過去的經驗;鼓勵(而非指示)。以尊重、和善的態度,幫助孩子找出和平的解決之道。


父母從旁的關懷與肯定表達了愛與信任,相信能幫助孩子建立對神和對自己的信心,磨練應對不同處境的能力。職場經歷豐富的孔雷漢卿長老,在本刊68期〈尊重每個生命,活出最好的自己〉一文中說到,妥善處理衝突能帶來祝福:增進了解,建立更好關係;換位思考,謀求最好結果;彰顯生命,顯露美好見證。相信這不僅是職場原則,也適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生命的不同階段。


衝突與挫折,是人生必經的挑戰。從中的學習與成長,將幫助孩子成為心智成熟的「大人」。


發現生命的意義


進入成年期的孩子,需要做許多關於未來的決定:升學還是就業?哪個學校?甚麼科系?繼續發展興趣,還是選好找工作的專業?這些重大決定的考量標準,是收入或技能?要跟隨外在趨勢,還是內心所愛?


不同世代會有不同看法,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也不一定能實現。其實要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不見得要從底層的需要開始;有趣的是,當人能實現自我價值、發現真正的生命意義時,甚至可以不那麼在乎衣食住行等等的需要。此時,孩子與父母的想法和計畫會不盡相同。父母與其因期待落空感到失望,不如尊重、鼓勵孩子找到容許他們發揮特質與天賦的舞台,發現專屬自己的生命意義。父母只需提供適宜的助力,賦能(empower)孩子活出上帝在他生命中的美好計畫。


讓我們從這四個問題思考,也是四個維度的觀察:幫助孩子尋找他們生命的意義、熱情與呼召。(圖二)

 

圖二


1)我所熱愛的是甚麼;
2)我所擅長的是甚麼;
3)我能以甚麼來賺取收入;
4)我能滿足世界的甚麼需要。


這四個維度的交集分別是:
1)熱愛+擅長=熱情(Passion)
2)擅長+收入=專業(Profession)
3)世界的需要+熱愛=使命(Mission)
4) 世界的需要+收入=天職(Vocation)


四個維度的核心,便是生命的意義。發掘並實現生命意義,能夠使人從內裡得到持續的喜悅,這與外來的認可不同;不在於我做(doing)了甚麼,而在於我是(being)誰。認清自己的身分與價值,就不容易受社會風潮影響。而在個人與世界的需要之上,還有從神而來的呼召;屬天的身分與價值,更具推動力與持續性。(更多四個維度的思考與應用,請參閱本刊管家單元63期〈發現嶄新的生命意義〉。)


孩子不是神託付我們管理的產業嗎?父母需要詢問上帝這個主人如何管理。產業是創造主奇妙的設計,也惟有上帝知道如何讓這些精細設計發揮最大影響力,榮耀神,祝福人。


父母也是神的孩子,也是神精心創造的產業,也有神美好的計畫。幫助孩子發現生命意義時,親愛的家長,你我是否也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學生→學習者→領導者


進如成年期,可能開始工作,或者接受更多教育。無論如何選擇,「學生」身分終有完成的一天;「學習者」則不然。孩童期培養的好奇心,青少年期訓練出的批判性思維,依然是成年階段的學習動力。


學習不一定限於知識、技能,可以是身心靈的更新與變化,可以是透過新眼光看人事物。學習也不一定限於年齡、場所,可以活到老學到老,可以從生活方方面面擴張境界。父母和孩子對「學習」有了更寬廣的認識,「讀書」就不再只為了得學位、找工作;學習不再只是責任,而成為喜好。


我自己是在離開校園很多年,家庭、工作看來都穩定時,花了七年時間,獲得領導力碩士學位。驅使我願意再踏進教室的動機,是看到、感受到王祈和雷洛美兩位親子教育講師的生命特質,心嚮往之。於是仿效她們,也開始修習領導力課程。


當時一面工作、一面上課,真是不容易。因著妻子、孩子的支持,以及幾位生命導師的陪伴和鼓勵,終於堅持完成。之後我盼望把所學用來幫助更多人,開始經由不同平台,以自己擅長的AI人工智慧,服事青少年。服事越來越多,工作一樣忙碌,我卻做得很起勁,因為發現自己喜歡與人在和諧的關係中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不僅是我的熱愛,更是呼召。


我現在不僅繼續組織青少年的 LeadingAI,開展學習AI人工智慧賽車與領導力的課程,也在網上培訓遍及歐、亞、美服事青少年的同工,在家庭讀書會中鼓勵、陪伴青少年的父母。從學生、家長、同工身上,從服事機會中接觸到的種種,讓我不斷學習,持續成長。我的兩個孩子把這段經歷看在眼裡,相信對他們是鼓勵和啟發。將於2023高中畢業的兒子找到他的熱愛,申請大學時以此為考量,並且自己找到實習的機會,親身參與他想發展的領域。


孩子也好,父母也好,當發現了生命意義,回應屬天呼召,就不太需要外界的催促,會推動自己學習、成長。父母可以從日常對話中,分享自己得到甚麼新知,學到哪種新技術,對經歷有何樣的新體會。無論在職場或校園,孩子若是提出想做甚麼、學甚麼,只要安全、合法,不違背真理,就可鼓勵他們試試看。許多機會需要刻意發掘、爭取,就算做了之後結果不盡理想,過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和成長。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search?format=search&query=6881380

 

放手在擁抱時


父母總想把孩子攬在懷裡寶貝他們,想把手臂伸得長長地保護他們。就算把孩子拉在身邊,豈能留住他們的心?為孩子遮風蔽雨的同時,是否也擋掉韌勁的磨練,局限了讓孩子生命成長、成熟的更大可能?親愛的家長,你從孩子身上看到甚麼?是經驗不足、考慮不周全、待人處事不成熟……?或是誠懇、熱心、創意、勤勉……?你對孩子說的話,多是批評、指點,還是肯定、祝福?


主耶穌公開傳道前,尚未行任何神蹟,天父已經宣告:「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天父對耶穌的愛和喜悅,單單因為祂兒子的身分,而非在於耶穌做了甚麼。


的確,孩子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孩子,就怕他受到傷害。使徒約翰曾說,愛既完全,就驅除了懼怕。我們再怎麼努力上親子課程,也很難對孩子有完全的愛;而神對孩子、對父母的愛是完全的。


我們曾如小鷹,上帝提供有形無形的資源,攪動我們離巢;疲倦、受傷了,祂並沒有責備我們的不足、不配,反而以恩慈的雙翅承接。孩子不也如此?雛鷹再怎麼弱小,已從父母得到飛翔的能力;回巢得到片刻安歇,是為了再度振翅。孩子離巢前,緊緊擁抱他們,再以滿滿的愛與信任為風,托著他們展翼上騰。


孩子又像戰鬥機,需要起飛執行上帝指派的任務。若是怕孩子受傷,把他留在停機坪,豈不辜負機上精密配備,也錯失任務?親愛的家長,你我是否願意成為航空母艦,承載孩子進入洋海,提供起飛的跑道?你的任務不是到此為止,還要預備安全的環境,迎接戰鬥機回來,得到補給,等候下個任務。


遺憾的是,我也聽過、見過父母過度干預成年兒女朋友、科系、工作,甚至婚姻對象的選擇,使得親子關係漸漸疏離,甚至決裂。


可曾想過為何不願放開孩子的手?怕孩子做錯決定,或怕失去對他們的影響?鼓勵各位家長以傾聽和討論開啟對話,容許孩子表達想法,且尊重他們的選擇。你會發現:父母越尊重孩子,他們也會越尊重我們。當尊重成為親子間的橋梁,父母才有可能繼續影響(而非操控)孩子;父母就可用建造的方式帶領孩子,讓他們找到並活出生命的呼召。


若孩子真跌倒了,也讓我們以浪子比喻裡的父親為榜樣,以恩典為擁抱的雙手,迎接他們回家。


你我不也曾是浪子?天父也曾等候我們回轉。如約翰一書所說,愛裡沒有懼怕。因為確信祂的憐憫與恩慈,我們可以安心歸家,回到祂愛的懷抱。

 


 

思考與行動:
•  請把眼睛與心靈打開,發現自己心中愛的能力,幫助孩子發現愛的能力,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種能力?
•  親子間在小事上就溝通。用鼓勵的言語和態度來點火―燃動孩子的潛力,而非灌水―以說教方式澆灌知識和道理(或許也澆熄了孩子的熱忱)。
•  成年的孩子回家時,陪著做他喜歡的事,準備他喜歡的食物。盡最大可能不嘮叨。

 

 

陳德堅,Executive Leadership領導力碩士,斯坦福大學 Dr. B.J. Fogg 教授認證的Tiny Habit Life Coach。國際真愛家庭協會特約講師及青少年團契的總教練。是一雙青少年子女的爸爸、教練,和最好的朋友。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