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篇】
你所不知道的偏鄉貧窮問題
文、圖/陳在惠牧師
【編者按】:因不忍見到偏鄉部落孩童受到不平等待遇,陳在惠牧師從多年牧會服事退下,轉而投身於臺灣偏鄉部落事工。多年來,他在各個部落中設立「星光教室」,致力輔導孩童的學業及品格教育。除此以外,他還設立劍道班、繪畫班、音樂班等。因著陳在惠的全然委身中,孩子們改變了!劍道班一絲不苟、劍及履及的訓練,培養出孩童個性上的冷靜堅韌;在繪畫班裡,孩童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受啟發,學習以藝術媒介來抒發內心壓抑的情緒;音樂班裡,沒有學校成績門檻的壓力,孩童盡情用原始純真的歌聲來敬拜神。
然而服事期間,牧者夫婦的道路並非順暢通達,兩人身體都曾經承受無比的病痛煎熬:師母腦血管破裂;牧師罹患肝癌,歷經長達七天的手術,收到過40張病危通知,當他奇蹟式地存活下來,連醫師都不能置信。在身體遭遇癌細胞無情攻擊之際,陳在惠也曾對神有所埋怨,但最終被十架上犧牲的愛挽回,認定耶穌那樣無私奉獻的愛,是他終其一生要學習的榜樣。
▲花蓮星光課輔班享用送來的豆漿。
是可忍,孰不可忍?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二千多年前孟子說過的話。沒錯,人都有基本的同情心,向身邊貧困的人伸出援手,大部分的人都能做到。我不知道大家對貧窮的認知從何而來,但是對於貧窮的深度感觸,應該不是表面數字看得出來。上世紀80年代,全世界每天約有40,000人因貧困而死亡,現在已減少到17,000人。不至讓人想像到目前世界仍然有十億的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
民國84年(1995年),我從臺北回到花蓮,準備接任一家基督教醫院的院牧,正高興上帝差派給我一個重要的工作之際,也是首次親眼目睹貧窮所挾帶的恐怖力量,竟能撕裂人性,甚至摧毀一個家庭。一名六歲的小女孩,因為家庭貧困,被父母以臺幣30萬元賣到風化區,本是天真無邪的年紀,卻被迫要一天接30個嫖客。這樣人神共憤的事,叫我何以忍受?自己身邊有這麼殘酷案例,我的直覺是:天底下還有甚麼是比這更重要的事?
貧窮怎麼可能無法解決?不是多給補助就好了。過去30年來,很多聰明又富足的人不斷努力尋求解決貧窮的方法,不少非營利組織投入龐大資源來擴展偏鄉教育、創造就業機會等;另一方面,政府輔助弱勢族群的因應政策也陸續推出。但結果令人詫異:當社會財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時候,偏僻地區貧困的問題始終沒有辦法解決。
▲星光兒童繪畫班─孩童們在老師指導下,盡情揮灑想像力。
弱勢族群為甚麼被邊緣化?
20多年前開始在部落服事之初,一次聚會中,我問現場的小朋友:「這裡有阿美族的小朋友嗎?請舉手!」結果沒有人舉手。我又問:「有沒有太魯閣族的小朋友?」也沒有人舉手。原來在那個原住民被歧視的年代,沒有一個孩子敢承認自己的身分。20年後的今天,政府已經制定了許多輔助弱勢團體的政策,為能得到政府的補助,現在的原住民想盡辦法找出證據來證明自己的原住民血統。然而「殘補式的救助方式」不僅無法消彌部落中的貧窮,甚至還間接地抹煞了原住民原有的自信和堅韌的生命力。
多年來在部落裡面工作,我發現原住民的孩子因為長年居住在深山野林中,比都市孩子更能面對環境中的困難和挫折。同時也因為在大自然樸實中,養成寬闊的心胸,使他們對現狀很容易滿足,往往一小塊麵包就可以讓他們高興一整天。然而,原住民的貧窮不是來自於物資、金錢的匱乏,主要是來自於社會體制中「不公平的對待」。
▲星光劍道課─參與孩童藉著運動培養自信及好品格。
貧窮有哪些隱藏的原因?
人權律師侯嘉里(Gary Haugen),是國際公益使命組織(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的執行長與創辦人。2015年,他在TED演說〈對現今世界必須正視的貧窮隱藏原因〉中提到:「我突然意識到,對兒童所提供的資助、微貸款、反貧窮的傳統方案等等,沒有一樣能夠遏阻腐敗的社會暴力,而貧困就是社會暴力下的產物。」所以身為司法人員的他,積極制定適用的法律來有效阻止社會腐敗暴力。事實上,在南亞及世界上許多地區,因蓄意欺凌而遭司法處置的機率比「被雷打到」還低。當我們一面努力集結物資去幫助數十億人脫離貧窮的同時,那些橫行猖狂的社會惡勢力團體也一面以可恥的掠奪行為,把受助者手中所得的日常必須品奪去,絲毫不受任何司法制裁。因為如此腐敗的亂象,不論外界捐助多少,貧窮者仍歸貧窮。
1970年代臺灣人口販賣問題十分嚴重,引起聯合國人權組織前來調查,宣稱臺灣有十萬名雛妓,尤其以花蓮地區最嚴重。有鑑於此,民間社福團體主動發起制定「兒童性交易防制條例」,來阻止人口販賣的問題。這是臺灣第一條由民間草擬而在立法院通過的法令。法令通過宣佈實施,我有幸參與並加入監督執行的工作。花蓮人口販賣雛妓的問題很快就獲得相當大的改善。
然而,臺灣偏鄉貧窮的問題癥結並不全然在於法令。Q School創辦人劉庭安專欄【我所見的世界】中,一篇〈貧窮者的思維〉發人省思。他提到偏鄉孩童之所以繼承貧窮,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有更好的選擇,缺乏「做出好決定」的眼界。他說:「都市孩子從小知道自己應該要申請甚麼實習、參加甚麼社團、交甚麼朋友、進入哪個行業以後才會有前途。但偏鄉的孩子對這些一無所知,他們去餐廳端盤子、去電器行修電腦、去工地搬磚。這些工作可能賺錢更快,但對他們所學的專業、嚮往的職涯,卻一點幫助都沒有。」
貧窮者恆貧?
這就是「貧窮思維」,這種負面影響,還會繼續影響到他們從學校畢業之後的出路。為此,劉庭安認為需要打造新型態的學校,提高老師的素質和眼界,才能幫助偏鄉學童突破固有的思維枷鎖。在新型態的學校當中,因為要具備有豐沛社會經驗的教師,故此必須延攬各個領域的傑出人士,將他們的獨特思想、眼界和第一手觀察,傳遞給學生。
若說偏鄉的貧窮是繼承平庸,也言過其實了。因為偏鄉中普遍存在隔代教養的問題,教育資源短缺,要老師沒老師、要人才沒人才、要設備沒設備,連基本的生活教育都不能好好學習,遑論學校教育?除此以外,臺灣偏鄉教育經費並沒有妥善規畫,考試要靠原住民加分政策才能考上,上了大學也不見得能讀得下去。各項政府的經費補助只有少數人懂得申請爭取。結論是:貧窮的人仍然貧窮。
但是偏鄉的貧窮真的和我們沒有關係嗎?神照顧孤兒寡婦。聖經裡常提到貧窮和社會正義,「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19:17)「你的弟兄在你那裡若漸漸貧窮,手中缺乏,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樣」(利未記25:35)。闗偏鄉貧窮的問題,應該是基督徒和教會關注的大事。
20年前,因著一個天真無邪的六歲女孩生命靈魂受催殘,我毅然離開牧會工作,走向部落事工,期待社會能更公平地對待部落族群。這些年來的全身投入,讓我清楚明白社會福利機構絕不能僅專注於個案的解決,乃是要從根本的家庭問題做起,否則終將徒勞無功。
▲鶴岡部落柚樹認養活動,希望有更多企業和資源共同參與。
製造雙贏,啟動公益慈善事業與企業連結
2011年「花蓮谷若思全人關懷協會」創立,期待能以目的性導向的思維,重新規劃輔導孩子的方法,重新出發,導入有效教育資源和策略。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獨立面對社會、獨立生活,我多方尋求更為專精的教育協助。
偏鄉貧窮的根源,就在於部落的產業未能得以好好開發,於是再創立了一個社會企業來提升部落產業。舉例來說,這幾年來我四處奔走,為鶴岡部落尋求文旦的銷售出路,雖然這個社企一年只能賣出4,000盒柚子,但己經看到部落生活明顯改變。然而,部落產業的提升,不能僅靠一家企業獨撐,而是需要各個不同企業和資源共同參與,才能產生更具體的果效。
2018年啟動全國性的「中華民國種籽公益慈善協會」,讓我看到惟一能真正改變部落的人,必須是部落中的居民,鶴岡長老教會即是這部落最堅實的力量中樞。舉凡有關部落中的推動發展、在地生活及文化扎根、整理在地人脈資源並與外部資源接軌,鶴岡長老教會的角色舉足輕重。
而「中華民國種籽公益慈善協會」的功能,則是擔任起企業及部落間合作的媒介管道,一方面統合在地資源,另一方面在大都會中積極凝聚企業能力技術,將社會資源有效地投入部落,運用企業智慧來發展部落產業等。如此一來,偏鄉部落成了吸引人的產業據點,貧窮的問題迎刃而解,社福機構所承受偏鄉經濟的重擔,也頓時減輕了。這樣雙贏互惠的策略,使偏鄉與都會都得益處。
世界上值得做的事太多,有些可能是我今生無法憑己力完成的,或許也不見得能在歷史長河中立即被賦予任何價值。惟靠在基督裡的信心、盼望與愛心,引導我們向前邁進。正如使徒保羅所言:「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