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期神國鄰舍-社區 Kingdom Neighbors

渾小子變大漢子

從約翰馬可看建造年輕一代

 

文╱黃雲英

 

▲如何在家裡和教會培育年輕一代,成為基督國度裡的精兵?

 

培養和成全

 

七歲的孩子說:「我長大了要當醫生!」媽媽聽了很高興。他接著說:「我要到非洲作宣教士,給那邊的窮人看病!」媽媽的喜樂立刻變憂愁了。

 

孩子這麼說,你會如何回應?培養和成全,或是對宣教戒備森嚴,讓他死了這條心?

 

家庭輔導一般專注在「用一生治癒童年」;從小給孩子使命感和方向感,即可「用童年治癒一生」。培養年輕一代時,如何為他們「開創格局」,而非在將來「收拾殘局」?

 

我們來看看聖經中的一個渾小子如何變成大漢子。

 

馬可福音作者約翰馬可,據考證他從小成長的家,就是五旬節前120名門徒聚集禱告的樓房,後被稱為「馬可樓」。也有學者認為耶穌最後晚餐的地方,也屬馬可父母親所有。他算是富二代,成長在經濟、屬靈環境都優渥的家庭。他膽子小,或可說機靈;耶穌被捉拿時,他光著身子逃跑了。

 

長大後有心事奉,跟著保羅和巴拿巴去安提阿教會,也隨著他們踏上第一次宣教旅途。第一站居比路(塞浦路斯)的福音效果有限,遇到很大的屬靈爭戰。離開那裡,坐船到了別加,要繼續走艱難危險的山路,前往彼西底安提阿。此時團隊的領導從巴拿巴變成保羅;領導風格從溫和鼓勵到剛強驅動。馬可沒法吃苦,就打道回府。這是否意味他的人生目的和意義就此打住?

 

屬靈長輩的輔導和帶領

 

這個膽小、怕吃苦的富二代,如何成為福音書作者,且是初代教會領袖的得力同工?他的家庭環境得天獨厚,常有信徒和屬靈領袖聚集,讓他得以擴張視野。初代家教會老、中、青、少世代相交和傳承,以致他有保羅如師、彼得如父、巴拿巴如兄。他們的帶領、包容、扶持,是他靈命成長的最佳養分。

 

首先來看保羅。他不計生死、困難、被人排斥;把萬事當糞土,看基督為至寶;只要是對的事,不惜得罪權威,當面指責、糾正。相信他的使命感和價值觀,及他為主無保留的剛強和犧牲,深深影響跟隨他服事的馬可。

 

彼得開啟跨文化宣教新頁,熱情衝動,說話做事欠考慮,曾三次不認主。遇見了復活主後生命翻轉,從此講道、宣教、帶領教會,都大有能力。相信他影響馬可,拓寬靈命視野,擴大事奉格局。

 

保羅對馬可在第一次宣教途中逃離,非常介意。「勸慰子」巴拿巴不離不棄,不惜與保羅分道揚鑣,放下回訪第一次宣教之旅所結的果子,專心向馬可一人「宣教」,為要重建年輕人。

 

對於家庭、教會裡的年輕人,要允許他們有犯錯回頭的機會,幫助他們笑看自己和他人的錯誤,在失敗中找到重建的動力。提攜、訓練、成全年輕一代,且提供事奉平台。人才需要挖掘,也需要培養。事奉的傳承,需要從言教、身教,傳遞使命和價值觀,也需要在恩典中等候和培育。

 

渾小子改頭換面

 

羅馬帝國轄下的基督徒信心受到嚴峻考驗,馬可仍陪同彼得待在羅馬。當初落荒逃跑的少年人,如今不畏危險,毅然留在羅馬。

 

保羅於羅馬初次被囚時,馬可和保羅在一起;保羅再次被囚,要提摩太來羅馬時,將馬可帶來,認為馬可對傳道事工有益。之前的宣教逃兵,如今成了神國精兵,提醒我們要給年輕人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同工之間不怕發生爭執、誤會,最怕不能彼此包容、饒恕、和好。當初保羅因反對馬可加入第二次宣教,和巴拿巴大吵一架,之後對改變了的馬可接納成全,一起興旺福音。

 

服事中難免產生不同意見,卻非定要敵對。同工間活出自己宣講的福音,彼此認錯、改過,請求饒恕,以恩慈相待,才能成為更有力的見證。

 

長大成熟的馬可以希臘文寫下接地氣的馬可福音,翻譯多數猶太人使用的亞蘭語,解釋猶太人的習俗,使外邦人能讀懂。他後來往埃及宣教,後世稱之為「宣教的馬可」(Mark the Evangelist),在亞歷山大城建立了第一間教會,公元68年於此殉道。福音在埃及迅速傳播,信徒大量增加,亞歷山大教會一躍成為早期基督教五大教會之一。在教父時代,亞歷山大教會出現許多傑出的神學家。今天埃及的科普特人(Copts),是中東和北非最大的基督徒人口,是該地區最大的少數宗教群體,約占埃及人口的10-15%。

 

誰能想到第一次宣教之旅都沒能完成的馬可,能在宣教史上留下如此榮耀的一頁?!對於身邊未成氣候的年輕同工,我們又如何調整自己的眼光,看見他們的屬靈潛力,容許他們從鍛鍊中培養品格?

 

▲福音書作者約翰馬可,在屬靈長輩的陪伴、提攜、建造下,成為神國大漢子。圖為16世紀荷蘭畫家Frans Hals《四位傳道者》(The Four Evangelists)中的馬可畫像。

 

刻意培育基督精兵

 

培養孩子和年輕同工品格時,要教導馴良如鴿般的「溫良恭儉讓」,也要教導靈巧如蛇,在面對信仰、文化、價值觀挑戰時,知戰、能戰、敢戰。如何餵養、牧養兒女和屬靈後輩,成為有使命感的戰鬥群體,名符其實的基督精兵?

 

要省察是否給予他們過高或錯誤的期盼。期待年輕人「成才」,先要在基督裡成為健康的人,才能在有成就時榮神、益人、益己。先成「人」再成「才」;「人」不對,又如何為神一展長「才」?

 

近來15-24歲自殺率逐年攀升,30歲以下服用抗憂鬱藥物的人也逐年增加。人手一機(智慧型手機)的世代,在虛擬社交圈過早經歷複雜的人際關係,當自我認同出現問題,卻得不到實際幫助,處理挫折和情緒的能力就大幅下降。家庭和教會需要營造屬靈的大哥哥與小弟弟,大姊姊與小妹妹互動的安全環境,刻不容緩。

 

家長和屬靈長輩如何對待年輕人,是過度寵溺,以致讓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或讓他們從小事學習忠心,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大人常以愛為名義,讓孩子成為家庭和教會的「王」,覆蔽犯錯結果,以致他們沒有是非觀念。或者家庭和教會應以適當的界限和獎懲,讓他們學習認錯,得到饒恕,經歷再一次機會的恩典。

 

無論在本地或到遠處,對同文化或異文化宣教,都需要主動與人交往,建立友誼。這需要刻意培養、訓練。何不帶著年輕人從社區服務或短宣義賣籌款開始,籌劃、預備、宣傳?在大太陽下叫賣,汗水換得的,不僅是寶貴的經驗,更是創意、溝通、毅力、與人互動、為他人設想,培養他們擁有領袖的能力和品格。

 

約翰馬可從在意自己,到能愛與自己完全不一樣的「鄰舍」,是因為屬靈長輩投注生命建造他,讓他在基督裡成長。之後以寫作之才服事神、祝福人,成為基督精兵。

 

上戰場前要經過嚴格訓練;父母和屬靈長輩是孩子人生戰場的教練。不只教導如何達標,也要培養抗壓和面對艱難的沉著、失敗了再爬起來的韌力、在恐懼中面對強敵的勇氣。

 

我十歲時受同學霸凌,父親要我自己面對問題。他花了一個月時間,教我「握緊拳頭,打向鼻頭」。同學又來欺負我時,本來不自覺地要在驚慌中逃走,想起父親的話,便勇敢地握緊拳頭,打向他的鼻頭。他流露驚慌的眼神,從此再也不敢欺負我。這個經驗教導我,一生都可勇敢面對、克服強敵和困難。

 

我的兩個小孩在非洲長大,他們的「學校」是我們整個事奉的生活圈、社交圈、事工圈,和 Rift Valley Academy(RVA)教育圈。他們浸潤在非正式學習的大環境中,跟著父母學習:當地語言;察言觀色建立人際關係;購物時議價的談判技巧;事工受攔阻或逼迫時,團隊更加同心合意;在失敗中以鼓勵代替怪罪;被趕出當地、事工歸零時,重新出發。

 

RVA 是專為宣教士子女設立的寄宿學校。為儲備未來的運動人才和培養堅毅的品格,校方刻意舉辦小學生與初中生的橄欖球對抗賽。小學生體能技術都不如初中生,但就是要訓練他們在屢戰屢敗中,操練團隊意志力和向心力,培養默契,了解成全隊友就是成全自己。

 

這樣的訓練是為了讓他們在面對宣教工場的挑戰時不放棄,組建互信互賴的團隊。這也幫助他們返回原居地上大學時,在世俗、競爭的環境中,融入生活圈、社交圈,甚至成為社團骨幹。有人稱宣教士子弟為文化變色龍,他們在職場上有自信,能表達,在多元環境中懂得團隊協作。相信這樣的年輕世代能為主發揮影響力。

 

我們不只要教年輕人正確答案,也要教如何解決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以敏銳眼光分辨真相,以理性思考形成看法,以溫柔堅定的言語表達立場。如同聖經真理,不僅學習知識,更要以真理塑造品格,藉態度、言語、行動活出來。

 

環顧生活周遭,誰是約翰馬可,需要你我投注生命陪伴、建造?或許是自己的孩子,或許是教會裡的年輕一代。無論這些渾小子現在看來如何懵懂、怯懦,相信靠著主耶穌復活的大能、恩慈的救贖,都能長成大漢子,作基督國度裡的精兵。

 

▲讓年輕一代在生活中事奉,在多元環境中學習團隊協作。圖為作者的一雙子女,以父母事奉的生活圈、社交圈、事工圈、教育圈為「學校」。(供圖:黃雲英)

 

 

黃雲英,畢業於美國加州海外神學院。曾與夫婿黃成培牧師(左)在北美牧會,全家曾在非洲肯亞宣教十年,任教於當地神學院,培育牧者及牧養肯亞人教會。現任非洲內地會宣教動員者,致力於宣教動員和宣教士的養成與輔導。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