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罩擋不住的榮光

棕櫚灘華人基督教會口罩防疫事工

 

採訪/林敏雯

 

▲棕櫚灘華人基督教會製作、捐贈口罩,在疫情中以愛服事社區。(供圖:王軍)

 

該做點甚麼

 

2020年1月下旬新冠病毒開始肆虐,中國各大都市封城,亞洲數國邊境管制。3月中,美國疫情急轉直下,南佛州各郡宣佈停課。位於南佛州的「棕櫚灘華人基督教會」(以下簡稱「棕櫚灘」),決定停止教會聚會。

 

那陣子媒體充斥著驚悚、沉重的消息:紐約市感染、死亡人數急遽上升;美國東、西兩岸都會區相繼執行「居家令」(Stay at Home Order);人們囤積衛生紙、消毒用品……

 

「棕櫚灘」的王軍和幾個姊妹談起疫情,憂心忡忡,各人心裡都有個念頭:「該做點甚麼。」

 

能做甚麼?王軍得知可以從中國訂購口罩捐贈醫療機構,姊妹們也覺得可行。她又讀到義大利的華人教會發放口罩和福音單張的報導,讓買口罩、捐口罩的意念更堅定。於是開始聯繫廠商,詢問價錢。當時美、中關係緊張,中國製造的口罩出不了、進不來,亞洲其他地區也嚴格限制口罩外流。就算問到可以訂購小額數量的供應商,行情節節上漲,一罩難求。

 

王軍與教會傳道人周奇勇牧師商量,得到很大的鼓勵。「棕櫚灘」向來對新事工採取謹慎的態度,會在多方考量、等候印證,並得到牧者、執事、會友支持後,才開始進行。這次執事們召開臨時會議,卻迅速決定撥款支持並公佈這項防疫關懷事工,邀請弟兄姊妹投入人力、物力、靈力,同工即設立了「愛家群」。

 

同時,「棕櫚灘」北區的孫小燕姊妹發揮嫻熟的縫紉技術和專業的設計才能,已著手做布口罩。「愛家」同工看到布口罩的需要,開始徵召有心參與者,王軍也給所知道會裁縫的姊妹挨個兒打電話。一、兩天內,「巧手群」到位,因為大家都準備好,「該做點甚麼」。

 

▲送到安養院的口罩,讓老人家和工作人員多一層保護。院牧感動地說:教會小,愛心大。(供圖:徐璇)

 

要往哪裡送

 

4月初,訂購的2,000個KN95和1,000個外科口罩送到了。「巧手群」也積極討論、研究了各式布口罩,各家開工生產。防疫關懷接下來的挑戰:口罩要往哪裡送?

 

「愛家群」的徐璇姊妹和丈夫經營網路旅行社多年,業務因新冠疫情大受打擊。就算壓力大,她受王軍和其他姊妹們「要做點甚麼」的熱忱所動,願意在防疫事工上擔起自己的責任。她挑起對外聯繫之責,看要把口罩送到哪裡。首先詢問教會作醫師、護士、超音波技師、檢驗師的弟兄姊妹是否需要,再透過他們了解醫院、診所的需求。

 

南佛州疫情節節升級,州長頒佈居家令後,徐璇很快發現,醫護人員非常歡迎捐贈口罩。只是為了保護教會,她委婉地請院方簽署免責文件。一家全國性醫院的本地分院欣然接受,另一家地區醫院卻表示需要請法律顧問審查,無法立即接受。

 

「巧手群」製作的布口罩也需要送出去。王軍先問教會長輩,與正在或已完成癌症治療的弟兄姊妹。沒想到長輩們如此謙讓,都說不出門,要王軍把口罩送給最需要的人。她問了是否需要幫忙買菜,老人家也說家人會照顧。就在聯繫口罩的過程中,也關懷了教會肢體。

 

許多醫院在門口放個大箱子,讓人把做好的口罩丟進去。雖然省事,同工們決定作好管家,要把口罩「用在刀口上」,畢竟這全來自弟兄姊妹愛心奉獻、製作。

 

王軍得知此地有32家安養院裡的老人受感染,死亡人數不斷增加。徐璇開始一家家聯繫,每一通電話都需要介紹自己、教會、口罩的級別,然而許多安養院因對口罩質量存疑而拒絕。滿腔的愛心和熱心,最終只有六家接受時,徐璇心裡浮現挫敗感,問自己、也問神:口罩沒有用嗎?這個事工不需要嗎?

 

▲棕櫚灘教會在疫情緊急時站在破口中。圖為捐贈寄養機構的口罩,布料樣式以大自然為主題,盼望給孩子一點鼓勵。(供圖:徐璇)

 

人比事重要

 

馮晶師母在「棕櫚灘」主導福音部門,常領著弟兄姊妹在華人超市發單張。停止實體聚會後,她和丈夫周奇勇牧師,帶著來自中國弟兄姊妹愛心寄來的口罩去探訪,也周告鄰里,有需要就來找她。

 

防疫關懷一動員,她也加入縫製布口罩。前一年生日才收到新的縫紉機作禮物,正好拿出來用。平日就跟小組成員有緊密互動,此時她做口罩的專注和俐落帶動周圍的姊妹。其中翟紅衛姊妹在醫院服務,常需自我隔離,便利用這段時間做口罩。不曾用過縫紉機的她,起先用手縫,後來跟著姊妹們學習,越做越喜樂。

 

雖然各自宅在家,透過社群媒體和電話互通消息、彼此鼓勵。在設計、製版上更是一起腦力激盪,有甚麼好的點子,立刻舉一反三,看要怎麼做,才能讓口罩戴起來最舒服、方便、好看。

 

顧慮到醫護人員需要一整天戴口罩,長時間下來耳背都磨破了。「巧手群」裡發了張照片,可以在髮帶上縫扣子,把口罩的鬆緊帶掛在扣子上。接著有人嘗試在鬆緊帶上縫扣子,兩邊交叉,就可讓男士們也有方法免於耳背磨破。後來把能伸縮又柔軟的舊T恤衫裁成長條,代替鬆緊帶。馮晶觀察到,姊妹們的同心,激發了想像力和智慧。她甚至要限定大家一天最多做50個,不然真會沒日沒夜地做下去。

 

布料從哪兒來?布店不營業,網購費時又常缺貨,巧手難做無布之口罩。姊妹去二手店詢問,沒想到老闆捐出一大批柔軟、細緻的布料,提供了貨源,也振奮了服事的心。

 

聚焦於「事」的時候,馮晶也意識到不可忽略「人」。她學習以謙卑的心聆聽不同的意見,並委婉表達自己的看法;她也意識到太在乎自己的理,口氣、態度有點強硬時,會給別人壓力。做口罩總會告一段落,肢體間的連結卻是長長久久,若非攸關原則,其實不需太在意做甚麼、怎麼做,甚至做了之後結果不如預期。神的心意比防疫更大,祂更看重服事的人。

 

▲布口罩配色、縫製細緻、精心,宛如創作藝術品。(供圖:孫小燕)

 

光照在人前

 

同工翟舒泠姊妹細心、精緻地把布口罩和所設計的經文卡包裝起來,並為了調度口罩數量,在縱跨60英里的北、中、南三區間來回奔走。徐璇不斷聯繫安養院,訂單陸續進來,外科口罩、KN95、布口罩,各有需要。她記得一位院牧說,之前從沒聽過「棕櫚灘」,這麼小的教會有那麼大的愛心,深受感動,開放後一定帶老人家們去拜訪、致謝。此外還聯繫上寄養(foster care)機構4Kids,給大人、孩子提供布口罩。

 

跟其他機構給出上萬個口罩相比,「棕櫚灘」捐贈的數量算是非常少。然而心意一點不小,把有限的資源智慧地給出去,與社區連接,在最需要的地方負起責任。這樣的心意不僅在團隊裡發揮,也在個人身上顯出。

 

長期借用教會廚房的「墨西哥捲餅團隊」,疫情期間仍為遊民準備飯食。事工負責人陸仁笛不單收到「巧手群」做的布口罩,更透過教會姊妹居中牽線,從2019年KRC文字營學員張敏娜收到外科口罩,讓服事遊民的同工得到保護。(關於陸仁笛和遊民事工,請參閱《神國》雜誌58期文化單元文章〈千里之行〉。)

 

▲戴上巧手姊妹製作的口罩,醫院同事光彩和笑意盈盈,怎麼都擋不住。(供圖:翟紅衛)

 

弟兄姊妹對濟助、慈惠事工向來熱烈參與,例如海地大地震、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風災、汶川大地震等等。這次因情勢所需,近距離關懷社區,能即時動員,資源也到位,剛好於最關鍵的時刻站在破口上。徐璇看到,教會確實可以成為燈塔,當服事的對象跨越國籍、文化,在社區得益處的同時,弟兄姊妹也得鼓勵。

 

關懷不僅對機構,更是對個人。弟兄姊妹把外科口罩或布口罩拿到服務單位發送,傳達愛心,讓職場的同事成了防疫的戰友。有位姊妹和同事戴著口罩,只能看到瞇瞇的眼睛,但臉上的光彩和笑意盈盈,怎麼也擋不住。

 

王軍回顧這陣子的忙碌,縈繞腦海的是兩處經文─「離了主,我們不能做甚麼」,以及「點燈要放在燈台上,讓人看見好行為,歸榮耀給天父」。「棕櫚灘」沒做過防疫關懷,當中也曾遇到很大的挑戰,然而如此的具體事工,讓所有參與的同工,無論扮演甚麼角色,都學習倚靠神,也都經歷神,把過去打下的真理基礎付諸行動。

 

馮晶師母提到,宣教是贏得靈魂,傳福音是傳神的愛。人們生活安好時,很難去想信仰。因著疫情,教會抓住機會,透過實質的幫助,進到他們的生活圈,建立關係。在關懷需要時,讓人感到溫暖、看到愛。

 

▲家人成為巧手同工的支持。圖為翟紅衛和父親一起做口罩。(供圖:翟紅衛)

 

喜樂的榮光

 

王軍、徐璇、馮晶三位姊妹一致認為,「棕櫚灘」的防疫關懷能發揮功用,是因團隊有著一樣的心志,彼此扶持,在關懷社區的同時,激勵了肢體。姊妹們打電話談做口罩時,問一聲「妳好嗎」,有人會說「不太好」,「怎麼了?我們一起禱告吧!」

 

團隊中各人恩賜、個性不同,猶如把拼圖各具色彩、形狀的片放在一起,成就繽紛亮麗的圖。有人負責關懷同工;有人負責聯絡受贈機構;有人負責包裝口罩;有人為口罩設計、打版;有人做立體口罩;有人做長方口罩。這些「才幹」可能平時沒太多機會發揮,但對神順服和對人關愛的內蘊,讓同工們在最緊要的時候站出來。

 

「巧手群」裡有具專業水平的熟手;有第一次碰縫紉機、必須從繞線開始學起的新手;有人眼力衰退,光穿個針就得半小時;有人以綿密、工整的針腳,一針一線地縫。大家想的,不是「我不能做甚麼」,而是「我要做甚麼」。口罩的質量不因「量產」,不因免費贈送,更不因看不到、不認識收到口罩的人,而略打折扣。配色、縫製,都放進百分百的謹慎和細心,宛如創作藝術品。且在做的同時,為收到口罩的人禱告。

 

無論是買的或做的口罩,大環境看來資源缺乏,當樂意服事的心到位,神的供應也到位。除了金錢上的奉獻,弟兄姊妹更捐出手中的床單、縫線、鬆緊帶等等材料,把不用的縫紉機也借出來,彷彿籌集戰備物資。

 

當教會開始討論如何恢復實體聚會時,同工也商量要留一批口罩給弟兄姊妹用。有人提及之前受贈布口罩的醫院反應已經用舊了,便決定先湊一批給醫院。於是收集已做好的,加上趕工做出來的布口罩共300個,補上外科口罩,再次捐出。王軍想,這下手上沒多少口罩了。此時得知孫小燕又做了一批,王軍也收到一箱同事捐贈的布料。看來給出去越多,神回給的也多。

 

無論是聯絡、製作、包裝、分送,絕大部分時候是自己一個人,此時家人成為同工最大的支持。因著他們的包容和擔待,不嫌縫紉機吵,不怨晚飯做得遲;更有父女、母女搭檔服事。

 

大家有同感,把口罩送出去時,是最最喜樂的時候。這種喜樂超乎收到口罩的人或機構所表達的感謝,大過自己得到的滿足和成就感。好像神的名得榮耀,服事的人跟著沾光。

 

這樣的喜樂,如同神的榮光,怎樣也擋不住。

 

 

 

林敏雯,文字工作者,主日學老師,喜愛學習、分享神的話。本刊編輯、特約撰述。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