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期:千禧世代專輯

【M世代教會新風貌】千禧世代與教會

——諸多關切,惟一盼望

 

文/溫永勗牧師 譯/林雨

 

 

要寫篇關於千禧世代的文章頗有難處。首先,無法確定是否以偏概全;其次,要分辨所觀察的到底是千禧世代獨特之處,抑或只是全球化發展過程中一種廣泛的轉變,或觸及所謂「近現代」1 的部分現象,並非易事。


同時,在談論千禧世代,或更擴大談論近來現代主義與教會的關係時,引用「新酒與新皮袋」這段聖經比喻,對基督徒圈子來說可能是陳腔濫調。然而這段比喻同時出現在三本符類福音(Synoptic Gospels,譯註:指馬太、馬可、路加福音,又稱對觀福音、共觀福音),正是我們目前所經歷最貼切的寫照。


耶穌在回答關於禁食的問題時,刻意指出出宗教習俗無法承載神藉著耶穌所做的新事。祂這麼說:「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馬太福音9:17,另參馬可福音2:22、路加福音5:37-38)


當然,讀了這麼多關於年輕一代離開教會與信仰的統計數字,讓我們想到再這樣下去,是否「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2 各地教會在許多方面似乎與新興一代的文化感受格格不入,讓我們思考是否需要「新皮袋」(適應文化表現的教會新方式),來盛裝「酒」(耶穌和祂傳講的福音),好讓「兩樣都保全了」。


當我們思索千禧世代與教會的關係時,如同這段經文蘊含的許多關切,我們也同樣看到更大的盼望。期待讀者們一起來探究:為什麼要關切?盼望在哪裡?也寄望福音派教會繼續思考,在這世代轉型的航道上,摸索前行。

 

為何關切


為了新一代基督徒,我們需要「新皮袋」嗎?所有現象都指向「是」。「教會改變是為了保持不變。」這句東正教哲語一語道破教會需要順應時代好維持影響力的觀點,只是也要小心避免改變過多而失去信仰的真髓。目前已有相當多的著作關注千禧世代的獨特性,論及教會為何需要改變,好更有效服事這一代人。3


金大衛(David Kinnaman)用三個詞幫助我們總結千禧世代如何在這「間歇性相異」於之前三世代的大環境中成長─「取用」、「異化」、「權威」。4 金大衛所做的研究極為優秀,本文多少會重述他的論點,即使不完全一樣。他的分類能幫助很快歸納出如何關切千禧世代、千禧世代和教會的關係,以及他們與基督信仰的關係。我們要來看看「舊皮袋」─那些過時的特點或沿習的積弊,也尋索如何走向「新皮袋」。

 

▲古騰堡的印刷術使聖經普及化,引發新教改革。在數位文化中,電子版聖經又將帶來什麼影響? (左為古騰堡聖經,右為手機版聖經。)
(左圖來源:http://library.sc.edu/zellatest/bible/images/Biblegutenberg.jpg)

(右圖來源:http://www.andyfuqua.com/wp-content/uploads/2014/08/DIgitalBible.jpg)

 

取用──


十五世紀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印刷術,可說是從口述文化轉變成文字文化的關鍵科技創新。經由印刷術,聖經能普及人群,至終引燃新教改革,並引起教皇威權減弱的相對效應。同時,印刷術建造了現代世界,知識、訊息的監護人和把關者成為新的權威階級。譬如,在過去數百年的文字文化中,大學象徵最高層知識所在地。不過今天,這個象徵卻掙扎著要保持不與時代脫節,還要努力募款才得生存。大學沒落的起點,應是過去六十年來逐步發展的通訊革命。尤其最近二十年,從電視、個人電腦、網路到各式各樣新媒體,科技革新已經把文化從文字轉為數位化。


不同世代的人們,皆仍在某種程度上經歷這巨變,也在某種範圍內接受或排斥,而千禧世代可說是數位化世界「土生土長」的第一代。5


根據新澤西州普林斯頓(Princeton, NJ)的教育測試機構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最新研究發現,在新穎的數位化世界中,北美千禧世代淪為「世界最不靈巧的人之一」。6 我們即使對這樣的發現哀歎,也清楚其實很有道理。既然學生可以求助於先進的計算機或軟體,為何還要學習逐步解決一道數學難題?既然可倚賴衛星導航系統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何必知道怎麼使用指南針和地圖?當Google和維基百科(Wikipedia)能隨時提供任何想知道或需要知道的訊息時,哪還有必要熱切吸取、消化知識?


事實上這也是金大衛選擇「取用」一詞的來由。好比昔時印刷術使知識大眾化,網路在現今世代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單在內容上,在聯繫上也如此(就像社群媒體)。人們不再只是被動接收信息,還有參與創作和發表的機會及特權(例如維基百科、WordPress、YouTube)。商場大眾化(好比Craiglist、亞馬遜),為公益發聲的能力也是如此(群眾募資Crowdfunding,便是一例)。無論是好是壞,近廿年的科技革新和前所未見的躍進幅度,已儼然造成現代文字世界的瓦解。


在傳遞基督信仰時,這樣的瓦解值得關注,因為教會圈習以為常且持續使用的「舊皮袋」,是在文字時代開花結果的。根據前人魏若博(Robert Webber,1924-1989)的說法,文字世界看重閱讀、寫作、知識、分析、辨明、解釋、邏輯、線性思考;而千禧世代成長的數位化世界,強調的是第一手經驗、投身參與的知識、視覺震撼(如氛圍、環境、空間)、重啟想像力與直覺、對屬靈真實的敏感度。7


魏若博接著說:「現代福音派基督徒已全力使用語言和分析式溝通來接觸與他們同一世代的人。信心被解釋成一套思想體系,特點是內在融會貫通與合情合理。聖經分析化,神學系統化,屬靈生命律法化。」8 這樣的做法對千禧世代和之後的世代行得通嗎?這樣的方法是否至終要和文字時代一般,流逝而去?假若基督信仰與文字皮袋緊密相繫,千禧世代能否認同?

 

▲不同世代是否願意聆聽彼此心聲,尊重彼此意見?

(圖片來源:http://blogs.iriss.org.uk/reshapingcare/files/2011/10/young-and-old2.jpg)

 

異化──


千禧世代也面對一些矛盾的情況:9 他們經由社群媒體與他人緊密聯繫,卻獨自坐在房間裡盯著科技產品才能與人溝通;10 重視關係,慷慨,不過挺自戀;11 有許多泛泛之交,卻少有知己;12 極為自信,有遠大抱負,甚至想改變世界,卻缺乏長期委身追求成就的意願,也很少達到期望中的改變。他們從這一行跳到另一行時,也造成對志業的不確定。13


他們在非傳統家庭長大,或至少看到別人在非傳統家庭長大(金大衛指出,現今的孩子來自非婚父母的比率是嬰兒潮世代八倍之多。14),因此渴慕與上一輩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只是這樣的連結仍然少見。同時,自信的他們對制式機構半信半疑,金大衛指出,年輕人是最不可能前往投票、擔任志工、參與社區活動的族群。15 另一個具多重原因、涵蓋多重層面的社會現象,就是千禧世代延遲成婚生子。16 事實上,很多人還拖長了青春期。17 以上都指向金大衛所說的「異化」。


我們的「舊皮袋」尊崇傳統核心家庭,使得那些單身、離婚、鰥寡,或是沒有孩子的人,在教會的教導和文化上受到冷落。不過何約瑟(Joseph Hellerman)指出在古老的新約時代,手足關係甚至比婚姻關係更重要,因此造成神的家庭中互稱弟兄姊妹的模式。18 換句話說,何約瑟強調新約把教會家庭看得比原生家庭更重要,這與現今大部分福音派架構大相逕庭。19


對千禧世代而言,這樣修正過的「新皮袋」可以帶來新契機,讓那些非傳統家庭長大及尚未成家立業的年輕人,在教會的「家庭」裡感到自在,逆轉他們局外人的感覺,為實質關係提供發展環境。

 

▲初代教會看重教會家庭勝於原生家庭,這對今日教會將是挑戰或機會?

(圖片來源:http://uvillage.nd.edu/assets/63474/original/potluck_joy.jpg)

 

權威20──


簡單來說,數位化時代營造出一種均等環境,讓年紀輕輕的千禧世代習慣有話就說,並常以提供意見表示參與。問題在於教會的「舊皮袋」多半組織與階級分明,而不給青澀的千禧世代一席之地。「新皮袋」要從閉塞的階級結構,朝向鼓勵參與、開放式的領導模式,營造會眾需要的參與感,好讓他們投身教會的宣教與事工。21 若非如此,許多千禧世代仍舊覺得無力,反倒攔阻了他們更多有意義、有果效地參與教會。

 

惟一的盼望


雖然從上述的諸多關注中,觀察到諸多面對千禧世代及他們與教會的關係時,理當考量的議題,我們仍要提醒自己無需過度憂心。如同「新皮袋」的貼切比喻,在文化變遷時,實踐信仰與教會生活的方式也需隨之改變。從另一方面來看,強戴羅(Darrell Johnson)對這比喻提出一個不同的解讀。他建議在教會歷史的每個時期,面對教會發展的不同階段,都需要「新皮袋」。這不見得一定就是周圍文化變遷迫使我們得跟上潮流,反倒可能是因為「新酒」(耶穌基督)如此濃烈香醇,以致沒有任何表達信仰或教會的外在形式,足以長久承載而不致破損。22 這「新酒」過於豐美,沒有任何皮袋足以包裝,無可避免會出現裂縫,必得經歷更新。應用於崛起的新世代,新酒是我們的盼望。萬有之主耶穌基督也會親自建造教會,我們其實無需擔憂。「陰間的權柄(門)不能勝過。」(參考馬太福音16:18)


既然無需憂慮,我們只要認真探究以下兩個課題:第一,此時此地耶穌正在做什麼?第二,此時此地我如何參與祂正在做的事?23 這樣一來,我們一方面信靠耶穌動工,另一方面切實完成祂的心意(當然包括祂對千禧一代的心意)。如同耶穌描述天國的比喻:「又說: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馬可福音4:26-28)我們忠心撒種,耶穌「叫它生長」(參考哥林多前書3:6-7);我們忠心倒水,耶穌變水為酒(參考約翰福音2:1-11)。我們無需為千禧世代過於憂心,因為耶穌正不斷創造、救贖、托住屬祂的世界。正因如此,祂也要吸引新一代,就算這些草根性的原創運動在我們這些局限於「舊教會樣式」的人看來相當陌生,但這個「舊皮袋」畢竟已經開始破裂了。 24


歸根結柢,我們所領受的呼召是忠心維護耶穌基督和祂傳講的信息,作為我們惟一的根基(參考哥林多前書3:10-11)。放任被世俗文化主導、擔憂現有世代或讓未來世代過度影響我們,其危險性是導致對「文化的包容」,逐漸取代真正根基。最後,這樣的「工程」也會顯露出必毀壞的本質(參考哥林多前書3:12-15)。


是的,現今世代需要「新皮袋」來盛裝「新酒」,因為「舊皮袋」本不可能永久使用,也不能再用。然而「新」的源頭和動力在於對耶穌基督自己和祂的信息忠心,而非出自我們對新一代的懼怕、擔憂、關切。


我們永恆的「新酒」耶穌基督是我們盼望的源頭,教會若對基督和祂的信息與話語真誠持守,「出於自然」,千禧世代仍要得救。25 他們的「新皮袋」會裝盛「新酒」,直到為了祂接下來要做的工,祂的豐足與勁道使這皮袋破裂。此時,耶穌仍然呼召我們加入祂正在做的事。

 

(所有資料來源與作者註皆刊登於本期英文單元10至14頁。)

 

 

作者小檔案

溫永勗牧師,資深千禧世代,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州惠敦大學(Wheaton College)及加拿大溫哥華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曾任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青年部牧師。將於2015秋攜妻子與兩個兒子赴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攻讀神學博士,主修系統神學。過去幾年來溫牧師在北美和臺灣服事各年齡層的學生,期待進一步修習信仰教義與社會倫理交會的議題。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