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期神國知行-文化 Knowledge & Practice

【文化之旅】

在絲路上遇見誰

中亞訪宣手札

 

文/張聖華

 

 

2019年9月,和外子前往中亞哈薩克(Kazakhstan) 和吉爾吉斯(Kyrgyzstan)訪宣。行前行後,提起中亞,總有人問「在哪兒?」;不諳地理的朋友一臉茫然「Kar?Ker?」;只有幾位尋找商機的朋友和關心跨文化宣教的基督徒對中亞不陌生。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銜接東西方的橋樑,宣教10/40之窗的穆斯林地區。近年中國一帶一路通往俄羅斯、歐洲、西亞和中東等地區,陸路第一站;古代絲路樞紐,駝鈴和馬蹄聲中,形形色色懷有不同目的和夢想的人,穿梭於此歐亞通道。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古代絲路的樞紐,是銜接東西方的橋樑。
(圖片來源: https://images.app.goo.gl/4YZhC5FwAjivzoBJA

 

政經變遷

 

參觀了位於阿拉木圖的哈薩克中央國家博物館,藍色圓頂白色高柱,外觀氣派。館內上下七層,除了有關二次大戰與近二、三十年現代史展覽,其他都是野生動物標本、化石、古代文物、工具,及繪畫等等。另有展示游牧民族服飾配件、兵器戰袍、樂器等等,卻沒有歷史文物。之後參觀吉爾吉斯歷史博物館,也以游牧民族文物展覽為主,看得出游牧民族在中亞文化和歷史上的重要性。

 

中亞是千餘年來歐亞東進西出、南下北上必經之地;漢朝張騫兩次出使,開啟古代絲綢之路。歷史上除了當今五個國家疆域,還涵蓋今日西藏、新疆、蒙古,及阿富汗一些地區。歐洲視中亞為文明邊陲;中國稱西域,鄙視游牧民族,稱為「番邦」。

 

訪宣時,團友享受當地傳統美食,燒烤、燉煮、煎炒牛羊馬肉,以及抓飯、各式麵食點心和奶製品;看到博物館的傳統民族服飾,材質多為高級絲綢、羊毛,上面有精美刺繡,連帽子都很講究,與所謂蠻悍原始文化大相逕庭。

 

游牧民族沒有國界觀念,自古四鄰歐亞帝國: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俄羅斯,擴張版圖,鐵騎潮來潮去,決定政治界線,直到蘇聯統治時代(1922- 1991),中亞社會經濟文化發生結構性改變。

 

蘇聯將中亞分為五個自治國,各有主體民族和邊界。1991年蘇聯解體後,成為五個「斯坦」(stan)獨立國家: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Tajikistan)、土庫曼(Turkmenistan),以及烏茲別克(Uzbekistan)。「斯坦」的意思是地方,譬如吉爾吉斯坦是吉爾吉斯族的地方。

 

新手治國,各國統治者幾為前自治國共黨書記,沿襲了蘇聯專制體制。其後雖有選舉,仍是打著民主旗幟的強人獨裁,當權者家族控制政經社會資源。

 

▲哈薩克中央國家博物館,藍色圓頂白色高柱,外觀氣派。
(圖片來源:https://www.wikidata.org/wiki/Q190456

 

何去何從

 

大時代變遷中,小人物總是無所適從。蘇聯時代施行計畫經濟,強制自治國生產指定工業產品,游牧民族不再辛苦放牧,進入工廠。但蘇聯解體後,工廠一家家關閉,百業蕭條,經濟崩潰。

 

巴克伏(Ulan Bakaev)生不逢時,剛從學校畢業進入工廠,很快就失業了。祖先是吉爾吉斯游牧民族,但從祖輩父輩就不再畜養牛羊。他和村落裡很多男子一樣,沒有工作沒有牛羊,貧窮困苦,酗酒消愁。

 

陷在低谷需要被拉一把,然領導人忙於鞏固政治勢力,自顧不暇,遑論福祉人民。幸好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紛紛伸出援手,項目從環境保育到人權維護各層各面。

 

總部位於吉爾吉斯首都的CAMP Alatoo 致力於山林保育開發,和改善山地居民生活。巴克伏偶然接觸到CAMP Alatoo,得以起步。消沉多年,他珍惜機遇,勤奮工作,在專家指導下學習最新畜牧和繁殖技術,現在擁用一個小牧場。

 

巴克伏是比較幸運的。獨裁政府腐敗,社會動盪經濟惡化,年輕人沒有前途。有些遠走國外打工,在異域受歧視剝削。不論留在家鄉或遠走他方的年輕人, 都相當鬱悶,容易受到伊斯蘭極端份子蠱惑,思想變得激進,接受恐怖襲擊訓練後鋌而走險,不僅中亞各國境內恐怖活動猖獗,也在歐美發動恐襲。

 

▲巴克伏原本窮困,得到非政府組織CAMP Alatoo協助學習畜牧後,現在擁有一個小牧場。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nY92HfG-E&t=312s

 

興學樹人

 

瑞費爾(Ravil Ma)生長在吉爾吉斯小城托克馬克(Tokmok),母親是東干人,父親是中國人。蘇聯解體後,父親見中亞新共和國百業待興,前來吉爾吉斯做生意,未待瑞費爾出世就拋棄他回中國。母親在市集打工維生,傳統伊斯蘭社會裡,母子備受歧視,生父曾短暫回家居住,只留給他拳打腳踢的身心傷痕。

 

一位宣教士帶他進入當地基督教恩典中小學(School of Blessing)就讀,直到興亞國際大學(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Central Asia)畢業,瑞費爾現於烏克蘭首都基輔宣教。他有一手好廚藝,嚐過的都讚不絕口。有人問他烹調秘訣,他笑說, 最重要的食材就是愛。

 

恩典中小學,是中亞傳奇華人宣教士楊嘉善長老在吉爾吉斯開辦的第一家政府立案基督教學校。楊長老原是航運公司大老闆,一生與海為伍,六十多歲蒙神呼召,放下事業來到中亞山國宣教。摸索後明白神心意,72歲開始興學,從2000年到2017年他歸天家,在吉爾吉斯一共開辦五家基督教中小學、孤兒院及殘障兒童之家各一所(參考https://www.casa-mission.org/schools-and-orphanages),和興亞國際大學(參考http://www.go-iuca.org/index.php/zh/),每年約有一千六百多名貧窮學生受惠。除了德智體群全方位教學,聖經課程讓穆斯林孩子們從了解聖經進而尊重聖經教導,有些成為基督徒。

 

在阿拉木圖的哈薩克國際學校,亦由宣教士開辦,卻和恩典中小學很不同。該校學生的家族非貴即富,不然就是跨國企業外派或外交官。創辦人崗納斯嵐(Daniel Gunaseelan)來自印度,個子不高,精幹俐落。他覺得這樣背景的孩子以後成為領袖機會很大,培養未來有品德和聖經價值觀的政商領袖,成為該校宗旨之一。320名學生來自30 個不同國家,包括哈薩克專權家族後輩。教育為樹人大業,願學生能成為行公義、好憐憫,心存謙卑的領袖。

 

▲楊嘉善長老興學宣教,讓穆斯林孩子們得以認識並尊重聖經教導。圖為楊長老與恩典中小學學生。

(圖片來源:https://www.lettherebelighttw.org/story/page/103

 

營商宣教

 

崗納斯嵐的另一頂帽子是跨國上市公司總裁。初到哈薩克宣教,當地人覺得他遊手好閒不理他,直到開始做生意,才和當地人有來往。縱橫商場多年和龍蛇交手,他感慨萬千,以致定意興學培養有品德和聖經價值觀的未來政商領袖。崗納斯嵐還有一頂最喜歡卻不能公開戴的帽子,就是牧養教會;經商是他的副業,宣教是他的主業。

 

獨立初期中亞各國歡迎宣教士,1990 年代大衛和史提芬從美國來吉爾吉斯宣教,居民看他們不工作相當排斥,有多種猜想,甚至懷疑是美國來的間諜。後來藉著飼料經銷生意接觸當地居民、傳福音、建立教會,現在飼料運輸團隊由當地基督徒組成,是他們事業和宣教夥伴。

 

最近他們將離開吉爾吉斯分道揚鑣,不是兩人之間有衝突或心萌退意,而是神呼召他們去不同地方開荒。飼料生意和牧養教會已交給有商業管理訓練的年輕宣教士接手,他們帶著營商宣教經驗,要到未得之地繼續服事。

 

近十多年,中亞各國和其他穆斯林國家一樣停發宣教士簽證,營商宣教是此地宣教主要策略。宣教士從事農畜、針灸、牙醫、旅行社、建築、美容化妝品、幼教、語文學校和專業學校、工廠、進出口貿易、高科技、石油等等行業,以基督徒價值觀經營生意,接觸社會不同層面的人。

 

社會公義

 

當女兒被綁架,一般人一定使盡全力營救。在中亞,男人綁架中意女子,強押到自己家,男方親友軟硬兼施說服女孩成婚,女孩父母竟也趕到劫持女兒的人家裡,加入遊說行列,勸她留下。因為女孩遭劫到男家後,就被視為不再貞潔,如果拒絕成親,會讓娘家蒙羞。

 

這種「搶婚」陋習,雖然法律禁止,仍存在於偏遠村落和城市裡。

 

2019年吉爾吉斯上映以搶婚為主題的電影《After the Rain》,敘述一位年輕女子被擄去當新娘,父母和兄長沒有嫌棄她,歷盡艱辛營救她。電影廣受好評,當局曾經考慮推薦此片代表吉國角逐奧斯卡外語片。韓裔美籍製片人尤荊妮(Eugenia Chung)是前學園傳道會宣教士,在校園服事時,見到近乎強暴的搶婚仍受社會默許,相當震驚,最不可思議的是女孩父母的態度。神感動她以吉爾吉斯語拍攝有關搶婚電影,焦點放在受害女孩父母心態,從籌備到發片歷經五年。尤荊妮表示,得到好評很高興,若能引起父母反思,是女兒幸福重要或自己面子重要,進而改變傳統思維和習俗,將是她最大欣慰。

 

搶婚習俗反應中亞女人社會地位,受到家暴婦女常常無處可投訴,但在阿拉木圖市郊有位哈牧師幫助這些婦女。他回應神呼召,從小村落到阿拉木圖宣教,很能體會弱勢群體和邊緣人的痛與無助。他的客廳裡有修好的舊輪椅,準備送給有需要的人;樓上有幾架縫紉機,教受虐婦人學車衣;門前停了幾輛舊車,供出獄更生人學修車。他說自己甚麼都沒有,遇到有需要的人,只能跟上帝求,上帝就讓他遇到能提供資源的人。

 

▲韓裔美籍製片人尤荊妮盼以搶婚為主題的電影《After the Rain》,引起反思,進而改變傳統思維和習俗。圖為首映典禮上尤荊妮(右)與作者訪宣隊俄文翻譯Aisuluu合影。(供圖:Aisuluu)

 

遇到了誰

 

一次耶穌從猶太地去加利利,刻意經過猶太人避之惟恐不及的撒馬利亞。當地一位生命破碎的女人遇見耶穌,生命就此得以翻轉(參考約翰福音4 章)。

 

黃沙漫漫,形形色色懷有不同目的和夢想的人穿梭於此歐亞通道─商旅、使節、冒險家、亡命者、僧侶、騎兵;帶著使命的楊長老、崗納斯嵐、大衛和史提芬、尤荊妮、哈牧師,以及來自各地的宣教士和慈惠機構。

 

如果巴克伏沒有遇到CAMP Alatoo,瑞費爾沒有遇到宣教士,他們今天會是如何的景況?未來又會有怎樣的遭遇?

 

絲路迢迢,相信人所踏下的腳步,必留下足跡;與神相遇的生命,必不再一樣。

 

 

張聖華,曾任軟體工程師,現居北加州,提筆服事,喜歡旅遊、研讀歷史和學用新Apps。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