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生的堅持

——媒體宣教士彭蒙惠

 

文╱廖美惠

 

▲從少女到暮年,金髮成銀絲,歲月可能改變了彭教士的容貌與體態,卻無法奪去她的天真與熱情。記者(廖美惠)與彭蒙惠合影。

 

她有很多稱呼,有人叫她「桃樂絲」(Doris)、有人喚她「利百加」、有人稱她「彭老師」、有團員喊她「阿母」,更有穆斯林朋友封她「萬國之母」(Mother of All Nations)。她不在乎自己被稱什麼,因為自始至終,她知道自己最重要的角色,是一名宣教士。

今年八十八歲,在臺灣居住超過一甲子歲月,臺灣的大眾愛戴她,臺灣的教會以她為榮。她受獎無數,她的學生遍佈全球,她宣教的腳蹤走過世界五大洲,她是神的使女─彭蒙惠(Doris Brougham)。

 

回應中國召喚的宣教士


有「2300萬人的英語老師」之稱的彭蒙惠,1926年生於美國西雅圖,從小生長在一個敬虔的基督徒家庭,家中有八個孩子,她排行老六。十二歲立下心願,要傳福音給中國人。


十二歲那年的暑假,彭蒙惠參加暑期聖經夏令營,講員計志文牧師是來自中國的佈道家,從計牧師口裡,她聽到了這個遠在東方的古老國家……「早期的宣教士到中國,其中不少是付上生命代價的。」每次聽到宣教士犧牲、殉道的真實故事,彭蒙惠不但沒有畏懼,反而深受感動和激勵。


「有誰願意去中國,去幫助那裡人民的需要?」一隻小小的手臂在人群中舉起來。大家對這個小女孩的舉動付諸莞爾一笑,沒有人把這個承諾當真。但在彭蒙惠小小的心田中,清楚知道這次「舉手」是她對神的立約,對中國召喚的承諾。


1948年,彭蒙惠二十一歲,在故鄉西雅圖碼頭向家人揮手說再見,從此踏上宣教路,遠行中國,那也是她一生中最後一次見到父母。


1948至1949年,國共內戰慘烈無比,彭蒙惠親眼目睹了那個大時代的悲劇。從上海逃到重慶,再到蘭州,最後在兵荒馬亂、情勢危急中,跟著差會撤退到香港,最後彭蒙惠選擇到可以自由宣教的地方,那個汪洋中的小島,叫作「福爾摩莎」,又稱「臺灣」。


「宣教士的人生是不能回頭的」,彭蒙惠從香港到臺灣,發現教會主要集中在西海岸城市,另一端傍著太平洋的東部幾乎一片空白。「從淡水到屏東,都設立了教會,尤其臺南更是蓬勃發展,只有花蓮還是一塊荒土……」就這樣,1951年彭蒙惠來到花蓮落腳。


在花蓮的日子,她在玉山神學院教音樂、成立小小教會、帶領只有九個小朋友的主日學、組成兒童合唱團、訓練主日學老師、編寫詩歌……成為當地原住民的好朋友。

 

開創「空中英語教室」和「天韻詩班」,雙翼飛翔的宣教士


「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最快地讓最多人聽到基督信仰?」1950年代的臺灣還沒有電視,最主流的媒體就是廣播。於是臺灣第一個福音廣播節目就在彭蒙惠的催生中誕生了。1960年彭蒙惠從花蓮搬到臺北成立「救世傳播協會」,1962年「空中英語教室」、1962年「天韻詩班」在彭蒙惠的推動下一一成立。


1960年初,為了讓「救世傳播協會」不必經常搬家,必須買地建樓。彭蒙惠只好回到美國與加拿大募款。「開口向人『要錢』總是會難為情,但是想到這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神,就敢大膽開口了!」這是彭蒙惠給自己打氣的方式。


「救世傳播協會」的創始同工們與彭蒙惠一起親眼目睹神一步步開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期間遭遇過水災、地震等無數困難與挑戰,但「關關難過,關關過」,他們格外感恩。


如今「空中英語教室」、「天韻」已經過了五十歲生日。「天韻詩班」是臺灣第一個基督徒全職的音樂團體,除了上廣播與電視之外,也積極在海外各地宣教。「音樂無國界,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幾乎沒有人不喜歡音樂,除了歌聲,團員的生命見證,也是在宣教。」本身熱愛音樂,小喇叭幾乎成了彭蒙惠的「註冊商標」。想到用「音樂宣教」,除了這是她擅長的,也是來自神的帶領。「行動派」,的彭蒙惠總是在最需要的時候,推出恰到好處的新點子。

 

創意活潑的宣教士


「怎麼樣有效傳福音?」「如何讓更多人更快聽到福音?」「怎樣把握機會幫助有需要的人?」「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像耶穌基督一樣『給』出去?」這些是彭蒙惠一生在思考並實踐的基本信念。


一向,她就是不一樣的宣教士。教英文、辦晚會、成立詩班、成立查經班……諸多的巧思,層出不窮的創意。加上到政府單位、民間企業、校園、臺灣、中國……各處演講,目標卻是始終如一:和華人分享基督的信仰。


「雖然《空中英語教室》不是被歸類為宗教性雜誌,但讀者都知道,老師們都是基督徒,因此基督信仰的價值觀無形中已經在傳遞影響讀者了!」彭蒙惠強調:「傳福音不只是口裡掛著說『耶穌愛你』,更要在生命中活出來,真正關心周圍人們的需要。」


有一回,彭蒙惠在臺北坐計程車,向駕駛傳福音─


「你們喜歡去教會,去天堂,我比較喜歡這個世界啦!」駕駛如此說。


「你喜歡這個世界很好啊,這個世界的確是個很好的地方,神既然給我們這個世界,祂一定會給我們一個更好的天堂……」彭蒙惠試著了解他的立場。


這位計程車駕駛可能從來都沒想過這問題。


「彭教士不會用強迫的方式讓人接受學習東西,而是在必要的時候,用輕鬆的態度推你一把!讓你用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天韻的一位團員表示,很多在彭蒙惠身邊的人,都曾「受惠」於彭蒙惠關鍵性的「一推」。

 

▲高齡八十八的彭教士與「天韻詩班」在新澤西州若歌教會一起彩排,中氣十足地吹奏小喇叭。

 

▲2014年3月28、30日天韻美東巡迴音樂佈道會。

 

永不退休的宣教士


彭蒙惠一生一直在實踐的一個理念是─「施比受有福」。


宣教六十七年,彭蒙惠這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幾乎都在臺灣度過,然而她沒有自己的房子、車子;衣服、皮包、手飾幾乎都是人家送的。惟一的一樣專屬物是一把小喇叭。「我把錢都給神了,祂比我會管。如果我有需要,祂一定會供應!」彭蒙惠指著手上的智慧型手機對筆者說:「你看,這是我的好朋友王雪紅送給我的!」(王雪紅是臺塑集團王永慶女兒,宏達電創辦人。)


六十幾年來,彭蒙惠桃李滿天下,影響無以數計的生命。從少女到暮年,歲月可能改變了她的容貌與體態,卻無法奪去她的天真與熱情!八十八歲的她不但熟悉電腦操作、經常上網、使用智慧型手機,還利用空暇學習潛水。


認識彭蒙惠的人都有這個印象:她是個喜樂的人。作了一輩子宣教士,她在生活裡體驗到一件事:當人把自己放下,交在神手中,就會經歷真正的喜樂。


採訪尾聲,彭蒙惠竟然帶著筆者唱幼年學過的一首歌:「JOY的J是Jesus(基督),O是Others(別人),Y才是You(自己)……」

 

▲彭教士桃李滿天下,影響無以數計的生命。2014年3月許多往日「空中英語教室」的學生們專程到「天韻」美東演唱會來看望她。


難怪彭蒙惠是一生喜樂的宣教士,因為她待人處事就是按照這個順序─基督、別人、最後才是自己。


「有想過退休這個議題嗎?」筆者問了最後一個問題。


「多年前想過這個問題,也請教過葛理翰牧師(Rev. Billy Graham,今年高齡九十五,世界知名佈道家),我現在已經有很清楚的答案了─『基督徒沒有退休可言』。如果還有能力做事,為什麼要放棄機會?我寧願被燃盡,也不願無由消失。」


目前仍擔任《空中英語》教室總編輯的彭蒙惠,不但自己不退休,還影響許多原本準備退休的基督徒繼續為神工作。包括曾任職世界展望會、現已蒙主恩召的魏華夏先生,最後被她邀請到「救世傳播協會」擔任董事長一職,一做就是十八年。


彭蒙惠表示:「救世傳播協會」不是屬於她的,就算有一天,她離開人世,這個機構仍然會運作得很好。因為每個同工都各司其職,每個同工都有使命感,每個同工都知道,真正的老闆是神。

 

這個十二歲舉手、與神立約的小女孩,如今已是金髮成銀絲。小時候的心願,至今仍是一生的堅持。小時候的歌聲,至今仍在心裡縈繞迴響;彭蒙惠與臺灣一起成長,可貴的不在於她「偉大的成就」,而是她「真誠的付出」。彭蒙惠,一個不一樣的宣教士;一生堅持付出愛的宣教士。

 

後記:

▲檯面上她教的是英語,生活中她教的是生命!

 

2014年3月下旬,彭蒙惠專程回到西雅圖接受美國國會議員頒贈「終生榮譽獎」,並第五度率「天韻」到美東巡迴演唱。採訪時間正好遇到晚餐時間,同工們請彭教士先用晚餐,她卻表示「吃飯是小事,要配合讓記者完成採訪比吃飯更重要。」

 

採訪過程,處處感受到彭教士的體貼與真誠。彭教士讓記者看了一本相本,照片包括與馬英九總統、成龍……等各界名流及各地學生的合影。其中有一張是她與林書豪(Jeremy Lin)的合影,彭教士見記者對林書豪似乎特別有好感,居然主動的說:「如果妳喜歡這張照片,可以送給妳!」末了,又親自送了一本簽名的書《一生的朋友─彭蒙惠》,讓記者真真實實領受到,她的一生一直在實踐「把好的東西給別人!」這也包括,把她自己最美好的春青,奉獻給了臺灣。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