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篇】
單親也是一個家,更需要「愛加倍」
文、供圖/黃麗薰
引言
廿一世紀的家庭結構正在不斷惡化,單親家庭不管在美國、臺灣或中國,其比例年年增長。教會如何回應這世代的呼聲,提供單親家庭的心理、情緒、社交、信仰等方面的需要,使孩子與成年人都能在單親生活中健康成長,是新世代刻不容緩要應對的挑戰。
然而,目前許多教會事工的重點,不外乎建堂、植堂、或差傳事工等。若有重視家庭事工者,也多是針對已婚夫妻關係,例如:如何建立幸福的家,夫妻同心同行之樂等幸福婚姻之道,以單親家庭為關懷對象的事工極少。
教會注重信徒婚姻的美滿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在這過程中令失婚或喪偶者感到被教會忽略,使犯錯者或婚姻失敗者在教會感到無地自容的話,這便是教會的過失。主耶穌曾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馬太福音9:1)正是暗示任何人都有生病需要醫治的時候。我們都是罪人,都會出現婚姻不完美的情況,都是需要被神醫治的一群。
單親家長面對的難題與掙扎
成為單親家庭是個心理上很難調適的轉換過程。在家庭生命週期(family life cycle)發展過程中,若是一個家庭或個體在家庭正常順序中脫節,將影響後來生活的穩定。成為單親的衝擊改變,迫使個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新的角色調整,才能恢復平衡狀態。單親家庭的確比雙親家庭要面對更多的難題,而單親家長最常面對的掙扎可分以下幾類:
A. 情緒困擾
無論是何種原因成為單親,內心所受的打擊,是一種極痛苦的經驗。單親所感受的孤單、無助、希望的破滅、自尊心的打擊、對命運的無奈與悲憤、對前途的恐懼與徬徨等,不是局外人所能完全體會的。成為單親的初期,在心理和情緒上都會經歷震驚與否認,迷惘與困惑,孤寂與淒涼,抑鬱與哀傷等心理歷程,稱之為「劇痛期」。例如: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下突然伴侶死亡或遭遇離婚,令當事人呈現震驚和否認的心理狀態,或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如何走。有時半夜噩夢驚醒之後,不知道自己活在世上有何意義;在人群中出入時,若看見成雙入對的夫妻,而自己卻人單影隻,不免觸景傷情。這種情緒最低潮時,便會陷入抑鬱中。
若能了解這些其實都是自然且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幫助當事人在傷痛中學習如何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才能從陰霾中走出來。
B. 子女教養的憂慮
單親家庭由於父母角色有部分欠缺,在「母兼父職」或「父兼母職」的情形下,常常因角色負荷過重而面臨諸多困擾及挑戰。主要原因是單親家長在兼顧家庭和工作的同時,已經筋疲力盡,導致對孩子的關懷、陪伴與溝通方面的質量難免下降。若孩子課業不佳,或行為表現偏差時,單親父母無形中會產生極重的心理負擔。
另一種憂慮是子女生病時,單親家長常會擔憂自己不能專心照顧孩子,產生心情沮喪和罪惡感。
當孩子到適婚年齡時,最大的憂慮則是:孩子是否會因成長於單親家庭,而對其將來婚姻有不良影響?是否會對「婚姻終生委身」的信念有所懷疑?
單親家庭面對生活中的另一個難題是「節日憂鬱症」(holiday blues)。平日生活忙碌,一旦遇上節日,如感恩節、聖誕節等長假日,看著左右鄰居夫妻帶著小孩出遠門的幸福模樣,更令單親者倍感淒涼孤單。有的單親媽媽雖也想帶孩子出遠門,卻擔心方向感不好,路途遙遠無法獨自長途開車而作罷。有的單親爸爸不知如何煮一頓豐盛的食物與孩子一起過節。父親節或母親節,往往是單親家庭孩子情緒糾結的時刻。比如有的小學老師,父親節時會讓孩子製作父親節卡片送給父親,此時父親「缺席」的孩子,常因不知如何處理那張卡片,而陷入情緒低谷。對許多單親家庭而言,節日不僅是空洞的名詞,還帶給當事人更多的孤寂落寞。
C. 生活經濟的壓力
成為單親後,另一個現實又急迫的問題就是經濟狀況往往大不如從前。根據研究顯示,美國60%單親家庭生活落在貧窮線下,其中又以女性為主的單親家庭最為嚴重。原因是:1)許多女性工作薪資比男性低。2)單親女性為了照顧子女,以致縮短工作時間;也有不少單親女性原是家庭主婦,缺乏工作經驗,一旦家庭一分為二,主要收入者離去,留下的單親家長則需面對突增的經濟壓力。3)一些未取得監護權的父親,面對膳養費、子女教育費等問題,僅提供少許費用,甚至有不負責任者,一走了之,迫使另一方過著十分艱辛的日子。也有單親家長在離婚過程中因各種法律官司,累積了龐大的律師費用,造成日後生活的經濟問題。
▲國際真愛家庭協會單親事工成員。
D. 人際關係的壓力
由於社會對單親家庭的負面評價仍在,所以在面對周遭異樣眼光時,單親家長容易自卑,或過分敏感,在心理上認定所有人都歧視自己,而不願主動與朋友交往,形成自我孤立。
成為單親後,有的人不願與前配偶的親屬,或從前雙方的朋友接觸,因此難免會失去一些親人與老朋友;也有人是因避免觸景傷情,而搬離原居地,連帶失去一些知己朋友;也有些人因為工作轉換緣故,使原先已建立的人際關係有了改變;更有甚者,有因兼任雙親的忙碌角色和生活經濟問題,而忽略了與外界的接觸。
單親家庭的孩子輔導
有研究顯示,單親家庭的孩子,特別是父母離婚的孩子,也會有類似大人所經歷的各種情緒困擾。其中27%的孩子約需兩年時間才會復原;另外34%的孩子則需要約三到十年,因這類的孩子會把傷痛藏在心裡,特別是男孩子居多;最後,有39%的孩子從來就沒有從憂傷中復原。這樣的孩子,在成長後對親密關係既有期待又易受傷,比其他小孩更敏感,更怕被人拒絕、背叛或拋棄,缺乏「承受失落」的能力。在事業或人際關係上遇到挫折或失敗時,特別容易受傷,常感寂寞、絕望、缺乏愛與保護。
但也有學者研究指出,對75%至80%的子女而言,父母離婚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永久性傷害,可能是絕大多數的子女在父母離婚兩年後,都適應了,且走上康復之路。因為,與其置身在父母離婚前經常出現的衝突中,還不如在充滿愛的單親家庭裡成長,後者對子女心理發展相對而言反而更有利。然而,若單親家長不假思索地相信「單親家庭對子女有害」,這個想法即會造成不良的後果。因為這些孩子可能認為自己真的不正常,長期以為自己有問題的結果,是使他們真的產生偏差行為。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就是「別人期望你不正常」,最後你「真的變得不正常」。單親家庭的孩子,若受到過去深重的創傷,除了需要藉著專業輔導的幫助走出傷痛外,教會可成為這些單親孩子的「第二個原生家庭」。在這裡,他們能敞開自己的內心,接受上帝無條件的愛與醫治,在健康中成長,一生蒙神的恩典與祝福。教會是神的家,在這家中,任何心靈傷痛者都可得到醫治,單親家庭也不例外。
盼望教會能重視、關懷單親家庭,幫助他們確實體會到:神不只有恩典憐憫、安慰醫治,更能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單親父母若能相信神要做新事,使他們的苦難變成「化妝的祝福」,那麼教會便要成為單親家庭的泉源之地,讓他們得以昂首,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