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熒長夜燈,暉光照孤寡

再訪紐約「多加事工」

 

口述/毛黃慶賢

整理/周瑋瑋

 

▲多加事工的標誌—縫紉機與手工縫製的衣服,紀念創始時服事車衣場血汗勞工的異象,今日再接再厲,於社區服事同胞大眾。(周瑋瑋攝影)

 

2006年,本刊於第5期報導「多加事工」與當時剛設立的「多加中心」。隨著社區生態改變,事工由1970年代牧養車衣廠女工轉型為服事新移民同胞。核心同工毛黃慶賢姊妹、李碧嘉傳道與毛榮燊弟兄,老驥伏櫪,二十餘年如一日,活出基督內的忠心與良善。

 

順應生態,廣耕社區


回首1987年,神以箴言三十一章8至9節,賜給我異象︰「你當為啞巴開口,為一切孤獨的伸冤,你當開口按公義判斷,為困苦和窮乏的辨屈。」我這平凡的家庭主婦,隨著外子毛榮燊甫結束駐外公派,返美不久便一頭栽進陌生的紐約車衣廠服事,對勞工階層全然無知,僅僅單純回應神的呼召,開始外子戲稱的monkey business(被人輕看的事業)。


我和同工李碧嘉傳道,穿梭在曼哈頓區的唐人街大小衣廠,播放粵語福音錄音帶,讓那些終日與縫紉機為伍、不見天日的女工們的心靈得安慰。沒想到monkey business蒙神賜福,一眨眼二十多個年頭過去,結實纍纍。


911事件之後,唐人街許多衣廠生意重挫被迫關門,隨著業主將工廠轉往大陸,女工也紛紛轉業到餐館或家庭護理工作,大批華人湧入布魯克林,「多加事工」看見移民同胞的需要,再接再厲,租用臨近「華人播道會」的一層樓面來提供社區服務。慷慨的義大利房東支持新移民,樂意將這間原為沖洗暗房的樓層低價租讓,「多加中心」因而誕生。

 

▲毛榮燊及毛黃慶賢伉儷,二十多年如一日,活出基督的忠心與良善。(毛黃慶賢提供)


「多加」蒙神賜福,2007年更買下租址的整棟樓宇,地上三層與地下室共四層,除了照顧原來衣廠的勞工,更將觸角深入華人社區,以英文班、電腦班、英文代書、翻譯等服務來幫助新移民適應環境。兒童課外輔導班、兒童暑期聖經營、青少年吉他班的開辦,分擔了新移民謀生壓力下教養子女的重擔。由於交通便利且提供多元社區服務,「多加中心」很快成為布魯克林華人口耳相傳的好去處。

 

與孤兒寡婦同在


約翰福音一章14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有感於耶穌「道成肉身」的榜樣,多加的同工團隊定意深入移民的生活,提供「與他們同在」的服事。


許多服事中,成長速度最快的就是兒童與青少年事工,第一年兒童暑期聖經營只有二十五人,往後逐年升高,目前多到一百三十五人。相信在「多加中心」長大的孩子都是蒙神揀選的器皿,有些調皮難纏的小子經歷主愛的管教與保守,日後居然成為青少年輔導。而這批新血更為日漸老化凋零的「第一播道會」英文堂帶來新氣象。


我有時會幽默地形容,從新移民進「多加」的門尋求各樣生活幫助,到將人帶進「播道會」認識福音,是我們提供的「一條龍服務」。「第一播道會」慨允我們使用會堂,成立「華人播道會」。華人會眾中有為數不少的寡婦,丈夫多因移居異鄉,心理抑鬱或操勞過度而早逝。面對這群寡婦孤兒,雅各書一章27節如鎚頭字字敲在我心頭:「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


為方便照顧鄰舍的需要,我和榮燊經常就近住在「多加」辦公室樓上—我們的「第二個家」。當「珊迪颶風」橫掃肆虐紐約,「多加」在第一時間裡捐錢出力,幫助華人災民恢復生活常軌。幾個寡婦家庭在這場浩劫裡亦無倖免,我們立即將保留給宣教士的頂樓房間,挪出給急需的家庭免費使用。


寡婦不願突顯身分,教會暫時沒有為她們成立團契,但常打電話問候、關心近況,建立了親如家人的情誼。這群可愛的姊妹常呼朋喚友、領著孩子、攜帶零食,上「多加」串門子,如同現代版的「撒馬利亞婦人」,領受生命的活水以後,向四周傳揚耶穌的奇妙作為,把「多加」帶進人群中。


▲中心牆上掛著數典念祖的圖片,邀請人探索真理的源頭。(周瑋瑋攝影)


憑主愛收納義子


神體貼孤兒寡婦的心意,一天天顯明。我常思量,若不是開始這份服事,我永遠不懂如何關懷別人的需要。


2000年感恩節一大早,正忙著張羅過節,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婆婆手提著兩袋沉掂掂的衣物,蹣跚走進「華人播道會」,身後跟著一個滿臉無辜的稚童。「唉!小強這孩子我沒法養了,妳替我看著辦吧!」


隨著婆婆到她家裡了解情況,在狹小陰暗的住處堆著拾荒的大小罐頭,處處留下水管失修的潮漬霉爛,叫人瞠目結舌,這樣的地方也能住人?婆婆老淚縱橫地說:「小強的爸媽離婚後,就我這七十歲的老太婆帶這孩子,他又皮又不聽話,兒子和媳婦在外州打工,幾星期才回來看他一次,我自己都養不活,哪能再養他?」


接過婆婆手中衣物,內心大聲呼求:「主啊!這孩子是祢的,教導我怎麼做吧!」外子和我幾次進出法院,完成領養手續,成為小強臨時的法定監護人。我們兩個孩子都上了大學,早已忘記怎麼帶一個五歲小孩。小強患有先天性過動症(ADHD),精力旺盛,再加上原生家庭裡缺乏管教,每晚還習慣尿床。我總得半夜起來更換床單被褥,十分折騰,我常抓著頭皮對神說:「請賜我力量和智慧吧!」

 

「赫式小子」效應


幸好,小強的班導愛心十足又有經驗,在學業上引領他步上軌道,又有兒童主日學的教導及教會好孩子的影響,小強慢慢開啟封閉的心扉,變得活潑自信。他十一歲那年,我的一位朋友從賓州赫氏樂園(Hershey's Park)旅行回來,不經意間分享「赫氏寄宿學校」(Milton Hershey School)的種種優點。


這所由清教徒赫氏家族按照基督信仰建立的學校,旨在提供清貧家庭子女享有高等教育的機會,接受幼稚園(Pre-K)到十二年級的學生。學校老師大多數是基督徒,教學嚴謹,強調品格教育。每十個學生便有一對「寄宿父母」管理生活起居。申請者一旦符合資格,通過入學面試,學費全免。畢業總成績在八十分以上的學生,校方還頒發美金八萬元作為大學贊助金。過去一百年,赫氏辦學績效卓越,造就出許多傑出的學生。於是榮燊和我替小強申請入學,經歷繁瑣的程序和面談,這孩子順利成為「赫氏小子」。


因為親身體驗「赫氏教育」的好處,我們向許多清寒家庭推薦這條新出路。多數新移民家庭對寄宿學校沒有概念,不敢輕易嘗試。我們苦口婆心勸告:「放就是生,抓就是死!」當這些父母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落入神的臂膀裡,就是成長的關鍵。


神的恩典豐盛,繼小強之後,我們陸續協助八個孩子申請,順利進入「赫氏寄宿學校」就讀。雖然申請耗時(平均一個孩子要花五天填表送件,加上兩天往返賓州校園面談的時間),然而看見孩子的生命轉變,我和外子覺得一切都值得了!令人驚歎的是,被接受的「赫氏小子」大多數是教會中寡婦的子女,顯明神是孤兒寡婦的神,也是大有憐憫慈愛的主。

 

有形有體的基督愛


小林2012年10月剛從福州移民來美,前幾天在「多加」前的路口遭一輛急駛快車撞擊,司機肇事逃逸,留下不省人事的小林倒在血泊中。林太太顫抖驚慌,撲在小林身上放聲大哭。救護人員急救時,我扶起情緒激動的林太太,她淚汪汪地哀求:「妳懂英文,拜託妳一起去醫院好嗎?」不假思索,我立刻跳上救護車,直奔醫院,一路上緊緊握住林太太的手,一面帶著她禱告,一面安慰身旁驚魂未定的林家小孩。


急診室裡,醫生護士忙著搶救,不知過了多久,確定小林沒有生命之虞,大家正鬆口氣,昏迷的小林突然醒過來大嚷:「毛阿姨,我不要留在美國了!我要回中國!我要回家……」讓正在縫傷口的醫生無法下手。我安撫小林:「現在什麼都別想,專心療傷!有教會及『多加』的弟兄姊妹在,這裡就是你的家啊!」憂急的小林聽進我的話,不再掙扎,安靜下來讓醫生繼續縫針。

 

離開醫院時,黎明晨曦正和煦照耀大地,雖然一宿未眠,能陪伴林家度過難關,心中卻有說不出的欣喜,這就是「多加」的精神—披戴基督,關懷孤苦。當鄰舍有需要時,以同理心相伴扶持,基督的愛才能有形有體地顯明出來。

 

【後記】

 

毛黃慶賢鼓勵教會跨越「四面牆」的局限,不將自己囿於封閉的會堂內。效法主耶穌的宏觀與身量進入社區,祂不是高高在上,乃是「道成肉身」,充充滿滿住在人群中間。


在布魯克林,「多加中心」彷彿照亮當地的一盞長夜燈,閃爍著熠熠光芒,灑落在異鄉客旅身上。只要鐵門捲起,就有絡繹不絕的人上門,「有問題找『多加』!」成了華人圈子內流傳的一句話。新移民帶著各樣疑難雜症到「多加」找毛叔叔、毛阿姨和碧嘉傳道。他們親切的關懷與幫助,讓人有如吃了「定心丸」,心頭陰霾全消。


數算神在「多加」成就的一切,慶賢懷抱信心地說︰「神的應許,在信靠祂的人身上,一個都不落空!」有人問:「你們年紀大了,未來接棒人在哪?」她仍是那句老話,幽默地說:「走著瞧!神既興起,祂必成就!」


(多加中心位於6611 Fort Hamilton Parkway, Brooklyn, NY 11219; 電話: 718-748-5241; 網絡http://www.dorcas-nyc.org/)若您有感動要奉獻,支票抬頭請寫:Dorcas Ministries 美國奉獻可抵稅。

 

 

記者小檔案

周瑋瑋,現任紐約公立高中中文教師,與先生育有一子一女。忙於家庭、工作、教會服事間,仍寄情文字捕捉人生百態。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