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領導力】系列3
帶領別人 建造生命,成為鼓勵者
口述╱陳德堅‧整理╱林敏雯
領導力就是影響力。發現生命意義後,就要帶領自己走上活出生命呼召之路。這條生命旅途不容易,需要鼓勵、帶領我們的導師和幫助者,就是愛的天使。如果願意從內裡產生改變,進而形諸於外,我們也可以成為這樣的鼓勵者,發揮影響。
提到「帶領」,腦中浮現的是甚麼畫面?是帶領者在前面走,被帶領者在後頭跟?那麼一旦帶領者不在了,被帶領者如何繼續往前?耶穌對門徒的帶領,並沒有在祂升天後結束;就算沒有耶穌在身旁的耳提面命,門徒依然在祂的帶領下,實踐使命。
▲在活出生命呼召的道路上,帶領者的角色是陪伴、支持、鼓勵。
「帶領」並非控制,而是建造(build up)─建造被帶領者,使其生命成長,活出呼召。這是領導力第三階段的關鍵詞。建造的最終目標,是盼望被帶領者成為下一個帶領者,持續鼓勵、影響人,活出基督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有「領導學之父」美譽的本尼斯(Warren Bennis)教授曾說,「成為領袖,和成為你自己,其實是同義詞。」(Becoming a leader is synonymous with becoming yourself.)因此,活出上帝眼中真實的自己,就是一個領袖。
本文將從帶領者的角色、眼光、模式,來探索如何建造別人,成為你我期盼的鼓勵者。
最佳配角,僕人領袖
曾否參加旅遊團?或看過當地導遊帶團遊覽名勝?在新的地方,全體團員坐上巴士前往景點,這是導遊事先規劃的路線,也是團員都願意參與的行程。到達目的地後,熟悉當地風土人情、文化歷史的導遊,會詳細介紹,並推薦幾個值得多花時間駐足欣賞的點。接著是自由活動,團員按著導遊提供的資料,自己探索、享受美景、美食。藉由旅行經驗,團員對此地有更清楚的認識,留下美好回憶,激發喜愛旅遊的心,將來能呼朋喚友再次出行。
導遊是旅行團的帶領者,好的導遊卻只扮演支持者的角色,讓團員成為這趟旅行的主角。到達景點不是旅遊的目的,讓團員享受這段經驗,並受啟發願意向人推薦,是旅行更大的收穫。
一個好的導遊,通常是:喜歡旅行;對路線、景點熟悉;樂於分享旅行的美好。具有天國領導力的帶領者,也喜歡活出生命意義的旅程;知道別人對自己幫助的寶貴;樂於分享神在生命中的作為,期盼他人受激勵,找到意義,活出呼召。這樣的帶領者,就是「僕人領袖」。
以「鼓勵」著名的聖經人物裡,首推巴拿巴;他的別名「勸慰子」,甚至勝於本名約瑟。當其他門徒尚對保羅懷著疑懼時,巴拿巴主動接納這位「前基督徒逼迫者」,引薦他與耶路撒冷的教會領袖見面,為他背書,開啟保羅事奉之途。
在安提阿教會成長過程中,巴拿巴找到保羅一起服事、建造教會,為此後的宣教之旅鋪路。為了一度跌倒的馬可,巴拿巴不惜與保羅力爭,甚至分道揚鑣。而馬可得到鼓勵、建造,重回服事行列,最終成為於保羅有益的同工。
聖經提到巴拿巴和保羅這對宣教夥伴,初時把巴拿巴的名字放前面,後來就是保羅的名字放前面。單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巴拿巴帶領保羅到一個階段後,扮演支持者的角色,支持保羅活出他的生命呼召。
恩典眼光,看主所看
巴拿巴所做的「勸慰」,難道只是說說讚賞、肯定的話?他從保羅和馬可身上看到甚麼,以致願意力排眾議,陪伴、建造別人不看好的人?耶穌所召的12個門徒,哪個是符合眾人心目中理想領袖的模式?祂從這些無知小民身上看到甚麼,甚至託付他們建立教會、傳揚福音的使命?
帶領者需要看到人的價值和優勢,即便需要付出代價,也在所不辭。但如何能有這樣的眼光?
耶魯及哈佛大學教授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提出「推論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理論,說明人如何一步步從觀察到的事實、數據,加上自己的經驗,透過選擇性地賦予意義並做出假設,得出結論和決定,所形成的觀點、信念,成為行動的基礎。
(供圖:陳德堅)
「眼見是實」,真是如此?我們不都戴著濾鏡,看到的不是片面就是扭曲的所謂的「事實」?根據偏差的「事實」加上選擇性的詮釋,做出的假設和結論,不就可能帶著偏見與歧視?許多時候,我們覺得很難鼓勵人,是因為帶上了舊人/屬世界的濾鏡,看缺點多於優點。基督徒重生後,應主動換上全新的耶穌濾鏡,就是恩典眼光,看人看事,結果截然不同。
「推論階梯」不只是「換位思考」。在思考之前,我們已經不自覺地根據心中的濾鏡,選擇、過濾了數據。若要真正了解對方,更需要「換位觀察」。我們所看到的,經過內心價值、意義的過濾,成為下意識的假設,通過心中的決定,一步一步強化或減弱信念,這即是聖經所說,信心可以逐漸成長。重點是屬靈的眼睛─基督價值觀。行動實際上是信念表達的最後一步。史丹利(Andy Stanley)牧師建議這樣禱告:求主讓我看見耶穌所看見的,因而有力量行出耶穌要我所行的。WWJD(What Would Jesus Do,耶穌會如何做)始於SWJS(See What Jesus Sees,耶穌會怎麼看)。
巴拿巴全力推薦保羅,與他同工,也是因他以不一樣的濾鏡看見了不一樣的保羅。其他門徒只看見迫害基督徒的人,巴拿巴卻以上帝給他的眼光,看見蒙上帝使用、將福音傳給外邦人的使徒。巴拿巴成全人、鼓勵人的價值觀,進一步推動他的選擇和行動,與保羅同工。這對應了本系列上一篇:行動(源於)選擇(源於)價值觀/內心爭戰的行動模式。
現實生活中遇到不守時的同事,帶領者若用一般的眼光,可能無意中過濾了其他的優點,下意識只「選擇」觀察他遲到的事實。如果遲到的現象沒有轉變,甚至會在推論階梯向上走,認定他的不守時,就是不尊重人,甚至認定這是一位不好的同事。這種信念會向下強化濾鏡,下一次看到又遲到,就再次強化信念:此人不可教。結果導致溝通、信任的裂痕。
要打破上面自我應驗的負面預言,成為鼓勵人的領導者,需用恩典眼光的濾鏡,進行觀察。一旦認定上帝將我放在職場與他合作,有重要的原因,就是將上帝的光(通過我)照在人前,成為見證。我可以選擇從對方的角度看遲到的事實:是否有原因導致他不能準時?是家裡其他人非常需要幫助,以致不能兼顧?還是工作習慣讓他沒意識到遲到對項目和其他人的影響?「換位觀察」後,我們的假設和結論就會截然不同,就會以同理心來幫助他解決遲到背後的原因。若要更進一步幫助他成長,就需讓他看見基督徒領導者如何以耶穌的愛和恩典來幫助他人。
帶領年輕一代也是一樣,許多時候就社會現象和他們爭論,都在行動和信念的層面(例如,不同意他們出去示威,甚至對抗維護秩序的公權力)。可能沒有想過,不同世代在「觀察」層次,看到的是不同數據。眼中的濾鏡已經在個人心中產生不同的意義和假設。若停留在行動上的爭吵和對立,難以進入理性討論。
一旦換成耶穌的眼光看待這些社會現象,用主的智慧、恩典和憐憫彼此相待,才有化解矛盾,加深了解的可能。如聖經所說:律法只能讓人知罪,惟有耶穌基督的愛和恩典,使人悔改。
愛和寬容難道不會造成放縱?我相信「人種甚麼就收甚麼」,若在恩典和寬容下,對方選擇不改變,環境也會讓他嘗到挫折。通過加深與年輕一代的了解,就能建立彼此的信任,以致將來他們從鼓勵和信任中,明白律法和恩典並行的重要性,再次回到上帝面前。
發掘特長,適時帶領
若說領導是影響而非控制,那麼是否有模式可循?以下是以工作和關係為縱橫座標的「情境領導」(Situational Leadership)四式:
S1 指令式:多指導,少支持―給予明確清晰的指令;
S2 教練式:多指導,多支持―給予指令的同時還要說明原因;
S3 支持式:少指導,多支持―多給鼓勵但少交代工作;
S4 授權式:少指導,少支持―帶領者放手、放心,交由被帶領者發揮。
這四個模式不見得需要循序漸進,評估以何種模式帶領時,更多是看帶領者與被帶領者的關係、信任度,以及被帶領者的意願與進程而定,因此是「情境」領導。例如:若跳過教練式、支持式,從給予指令(S1)直接進入放手(S4),反而可能變成放任,而非授權。這些過程,父母作為家庭中的領導者,也可同樣應用。
過程中需要發掘被帶領者的特長,提供適當的資源(例如教導技能、給予練習的機會、適時放手等等),在鼓勵和支持下,最終被帶領者也能成長為帶領者,繼續發揮影響力。
我和20位義務同工與教練,2021年1月到3月間培訓了22位高中生,學習Amazon AI賽車,並從中教導領導力。
Nathan是內向、安靜的學生,原本對AI的領域完全陌生,不過他很喜歡動手的項目。開始的幾個禮拜,教練同工們清楚地告訴學生該做甚麼、如何做,同時傳達培訓的目標:不僅學習AI,也學習領導力。這是「指令式」帶領。
(供圖:陳德堅)
看到Nathan每次做好作業,學習興趣很高,我開始邀請他進行分享。我給他一個框架─真實地分享學習的經驗,無論成功或失敗。不習慣在人前發言的他,第一次的分享並不完美。然而教練們給他肯定,代替指點、批評。教練和學生都抱著彼此學習的態度,不以提問為恥,營造出安全的「作真實自己」的環境,給Nathan和其他學生很大的鼓勵。這是「教練式」帶領。
Nathan對AI的認識增加,主動做本地賽車服務器,教練團隊認可並支持。他做得相當好,反過來培訓大家。這是「支持式」帶領。暑假教練們計畫給Nathan和其他幾位優秀學生獨立進行AI項目的研究,我們在背後支持。這就是「授權式」帶領。期待Nathan和學生們成為帶領下一批高中生的助理教練。
Nathan沒有變,仍是內向、安靜,願意多做少說,並非甚麼都懂;Nathan變了,他主動詢問其他同學是否需要幫忙,主動要求做項目,主動要求分享。有整個教練團作愛的天使,賦能(empower)予他,他成長了。雖然他還不在「領導」的位置,內心已經成為一位領袖。
在主面前,一同成長
認識了如何發揮領導力,至終要把人帶領到哪裡?其實是幫助他人回答這三個問題:
我是誰─尋找自己的身分定位,關乎存在感;
我有用嗎─尋求自己對世界的影響,關乎價值感;
我可愛嗎─尋求世界對自己的看法,關乎安全感。
若是由帶領者來定義「標準答案」,誰能保證方向正確?我們是神所造,祂也按個人獨特的生命呼召我們。帶領者的任務,是如歌羅西書1章28節所說:「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
再看巴拿巴。他成為保羅、馬可的鼓勵者,是看到他們在神國度裡的潛力。當他把這兩位帶領到神面前時,神就在他們的生命中行大能,透過他們做大事。
領導力就是影響力。要發揮影響力,我們要了解自己,帶領自己,然後成為他人的鼓勵者,正如我們也期待有「巴拿巴」的鼓勵一樣。林豐樑長老常說,他期望自己成為找到下一個保羅的巴拿巴。我們生命中遇見的導師、屬靈領袖,身體力行主耶穌教導,作真實的僕人領袖。他/她們的生命見證,必定鼓勵我們勇敢前行。
這樣的過程看似循序漸進,卻不一定就是康莊大道。遇到挫折,甚至跌倒,又該如何?如何通過周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s)加強和修復與團隊成員的信任關係?下期文章中將與讀者分享,如何在失敗中看到希望。
▲當我們以上帝的眼光,看見人的價值和潛能,便可成為「巴拿巴」,帶領人在主裡一同成長。
思考與行動
• 本文是否幫助您改變了看人看事的眼光?在情境領導、僕人領導上有何學習?
• 您是否願意成為愛的天使,帶領別人?遇到甚麼挑戰?又有何成長?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分享經歷。
• 請觀察周遭是否有人需要愛的天使,求神賜下恩典眼光,帶領和鼓勵他人,一同來到神面前,發現生命意義,活出生命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