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期:金融風暴中的教會與福音機構

【恩典篇】1

逆風而上

 

採訪、圖片提供/易瑋

 

 

有一家國際性、跨宗派、總部位於美國西岸的華人福音機構。以創建年數而論,她彷彿是一位朝氣蓬勃的少年人,然而若以負責同工們的資歷與經驗而論,她卻彷彿擁有數十年的穩健和功力。


這家從事社會公益的服務機構,總部僅有少數幾位支薪同工,TS為負責同工之一。然而,在美國各地,以及散佈全球的分會,再加上網路事工,總共網羅了超過六十位專業人員為特約同工,另外還有近四十位文字、行政、推廣義工,她儼然是個百人大團隊。

 

越冷越開花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全球經濟衰退,大多數教會與福音機構的奉獻收入一路下滑,哀鴻遍野之時,她卻未曾受波及。直到2009年,原本1000美元以上的大筆固定奉獻者銳減,這才開始感受到冷風寒氣吹襲,幸好到了感恩節、聖誕節期間,再度湧入充裕的奉獻,這才收支平衡。進入2010年,事工擴展頻頻,反觀收支竟然平衡,這意味著奉獻不但並未減少,反而增加了30%以上。


在這人心憂危,惶惑不安的大環境裡,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挺住站穩的呢?


TS表示:「是危機意識!風雨飄搖,反而提醒奉獻者更忠心不懈地支持;催促我們更認真努力地事奉。」

 

節流開先機


機構開創之初就訂立了明確而嚴格的節流原則 ─


1.組建有效率肯委身的義工團隊,盡量精簡支薪同工人數。TS認為,義工是非營利機構的命脈,因為人事經費是所有機構和教會「燒錢」最厲害的一項支出。不僅如此,TS回顧,許多人是在參與機構舉辦的各類活動時,目睹同工的品格生命、感受他們的親和馨香,因而建立感情、認同異象、肯定機構的價值,進而委身為義工。義工們出錢、出力、出時間,成為最忠誠的伙伴。如此「這邊進,那邊省」,成效可觀。


總部只有屈指可數的支薪同工,要推動主辦眾多知性感性靈性兼具、口碑廣傳的事工,談何容易?然而,因為有高品質的義工團隊支援,使每位支薪同工都能盡量專心以策畫、領導、牧養為先,不需事事一腳踢。至於一般義工無法承擔的專業事務,若是能外包的,就外包出去,不需什麼都聘人在自己辦公室裡面(in-house)完成。


2.鼓勵各地分會從自立自足起步。總會僅提供教材、講員、策略的支持,由各地分會各就自己特性充分發揮,行政財務完全獨立。如此總會不但不會被龐大的海外「金援」需求拖垮,還能不斷歡迎志同道合者加入大家庭。


3.專注於特色事工。專注於機構同工最擅長、最具特色事工,絕不貪多。當有人求助,或提出事工點子,只要是其他機構已做得很好的,一定轉介給他們,化競爭為合作,省掉戰線無限拉長後,鉅大的糧草(經費)供應重擔。

 

全方位募款


籌措經費是種藝術,TS樂意分享他睿智的宏觀經驗:「募款(raise fund)在於贏得朋友(raise friends),更在於贏得同心的伙伴(raise partners),而最後在於討神的喜悅(please God)!」


募款成功與否,不是取決於每年舉辦一、兩次熱鬧的募款餐會。舉凡機構所有的課程、活動或是事工,都是贏得朋友、同心伙伴,以及甘心樂意奉獻者的契機。不是嗎?好朋友往往是最忠心的代禱者、最無怨無悔的同工,也是最慷慨解囊的支持者。


TS最佩服一位領導某北美華人福音機構的前輩,稱道他是深諳這份藝術的佼佼者,當那些「隨時待命」的支持者接到他的募款電話時,竟會欣喜地說:「神又差天使來祝福我了!」在這背後,包含了多少深度牧養、深切互動的善性循環啊!


TS再次強調,當舉辦營會、特會、研習會或是任何活動時,每走一步、每做一件事,都要呈現出機構特色與異象;要具有創意與前瞻性;要流露親切與溫馨;要發揮生命影響力,好建立長遠的關係。打比方說,募款,絕非從開口或寄信、發電郵的那一刻才開始,就像領人歸主,絕不是從開口邀人參加佈道會才開始。畢竟,具有生命影響力、能建立長期歸屬感的事工,才是募款的頭號利器呀!

 

戴德生與以利亞同行


TS分析,華人教會與福音機構所採取的募款方式可大致分成兩種類型 ─

 

▲戴德生募款模式:絕不舉債,也不公開募捐,而是去禱告,讓神親自感動人來補足需要。

 

戴德生模式


中國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Hudson Taylor, 1832-1905)的名言:「神的工作,用神的方式,絕不缺神的供應。」


戴德生憑著信心,按照神的呼召去事奉。當出現財務缺口的時候,絕不舉債,也不公開募捐,而是去禱告,讓神親自感動人來補足需要。

 

▲以利亞募款模式:清楚並積極地講明自己的需要,並鼓勵對方以實際行動來回應。


以利亞模式


在舊約的時代,當先知以利亞遵照神的吩咐到達撒勒法,看見一個窮寡婦出來撿柴,他就迎上去,清楚並積極地講明自己的需要:「請妳給我拿些水喝好嗎?」、「請再給我拿塊餅好嗎?我餓極了。」


遍地饑荒,這位姊妹也已經很久沒吃過飽飯了,她為難地述說自己的困窘。「不要怕,」以利亞鼓勵她,而且指出參與他的事工將得到神的賜福,「神會看顧妳和妳的兒子的,因為耶和華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裡的油必不短缺,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


婦人進屋做了一個餅,跑了出來,遞給以利亞。並且驚喜地宣告她經歷了神的大能、誠實與慈愛(參考列王紀上17:8-16)。


TS說,兩種募款方式都是美好合宜的,其實不必偏廢其中某一種,相反地,卻可以結合並用,「我們既可以主動積極地出去分享異象、事工、使命與需要;同時也可以懇切禱告,祈求神將我們帶到願意回應的人的身邊,也將願意回應的人帶到我們身邊!」


TS認為,評估一個機構的事奉是否有果效?是否有繼續存在的價值?奉獻絕非唯一的指標,然而,「足夠的奉獻收入」,往往能具體反映出該機構的健全生態。正因如此,TS建議,若是奉獻不足,機構要正視現實的挑戰,檢討反思陷於窮乏的原因何在?


‧負責同工的品格典範以及生命影響力夠強嗎?
‧對經費需要的訴求有否足夠的說服力?
‧是否提供與潛在奉獻者切身相關,對教會、社區及家庭有貢獻的事工?
‧事工是否具有創意與前瞻性?或者,只是老生常談,可有可無?

 

有效的創意經營


就實務角度而言,TS指出,不論中外,許多機構都會推出一份刊物成為旗艦,通過這個櫥窗來展示特色,建立能見度與影響力,藉此讓自己的異象被認同,讀者群則成為最忠實的奉獻者。TS形容,一份品質優良的期刊,廣受歡迎,不啻該機構最長期、固定、有效的另類「募款文宣」。


比如,在北美華人福音機構中,「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的《神國》雜誌;「真愛家庭協會」的《真愛》家庭雜誌,其他如《使者》、《海外校園》等等亦然,TS所屬的福音機構當然也不例外。

 

▲一份品質優良的期刊,可以建立能見度與影響力,藉此讓自己的異象被認同,是長期、固定、有效的另類「募款文宣」。


港臺、北美出版的基督教書籍,尤其是婚姻家庭、親子教養類的,汗牛充棟,重複性極高。TS的機構有鑑於此,於2007年起陸續策劃推出具有特色的實用教材系列─精美生動的手冊,附加課程大綱、討論題目,含CD;適用於自修,以及教會小組、團契、主日學、讀書會的閱讀討論。而這些產品是只「送」不賣的─只當作送給奉獻者的贈品。讀者家庭及教會需要教材,機構則需要奉獻,這不是雙贏嗎?若經營書房,就不能只賣這幾樣,故必須耗費大量人力與資金來建立庫存規模和維持營運,且產品的「附加價值」也不會這樣高。據TS觀察,少數幾個如此做的機構,似乎成果都相當豐碩。

 

根本核心原則


最後,TS誠摯地提出忠告,他坦承,因各機構事工性質、神學立場、負責同工性向的不同,募款當然會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做法。然而,有幾個核心原則卻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


‧時時儆醒,作神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不要忘記,即使什麼都不做,也沒接到任何奉獻;機構只要開門一天,就不斷在花錢─花神所交託的錢。因此,隨時掌握機構的財務狀況,常常將需要帶到神寶座前懇求,並誠實面對數字來檢討與前瞻。財務處理透明化,按照聖經原則來處理是蒙神賜福的。


‧不要一味訴苦缺乏了什麼,更要分享完成了什麼。其實,仍然有許多人等著奉獻,他們在分配奉獻金額時,總會優先投資於那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工,而且是經營得法的事工,以確定自己的奉獻是交在忠心又有見識的神國管家手中。

 

‧機構財務穩定的根本之道:在於健全體質;開源節流;妥善管理。

 

 

記者小檔案

易瑋,文字工作者。關心社區生態與互動,尤其是殘障、弱勢家庭。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