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社群是一本雜誌
文/馬瑞欣
網路把文字唱紅了,成為一種流行的節奏。
從前文字跟讀書人有關,文字書寫既正式又多規矩,是高級溝通媒介,也屬於高等文化氣質專用的工具。
曾經,提起筆,是如此有儀式感的一件事。如今,就在擔憂閱讀者越來越少的同時,寫字的人卻越來越多了。隨口講講的聊天,變成隨手寫寫的朋友圈;圍成面紅耳赤的大小聲的討論圈,形成社群裡的文字高樓。
讓人讀一本書很困難,但讓人關注一個公眾號或博客就容易許多,如果讓人在一個有歸屬感的社群裡,透過文字互動,讓思想心靈被影響,那可是悄悄地、每天都在發生的「小動作」。
▲如果讓人在一個有歸屬感的社群裡,透過文字互動,讓思想心靈被影響,那可是悄悄地、每天都在發生的「小動作」。
從背對讀者到雙向溝通的文字平台
從前幕後默默振筆疾書的人,剛開始,真的不太習慣讀者就在身邊或是眼前。曾經,我對自己的寫作行為心存僥倖,想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成章,丟在讀者跟前就跑,不需要看任何人讀後的表情,更不需要接受質問。
我承認自己是鴕鳥,寫文章出書,有那麼一點玩心,喜歡把頭埋入一方稿紙、一台螢幕前,背向讀者說:「啦啦啦啦,看不到、看不到、看不到你們!」因此,我率性,沒有太多顧忌地去寫,習慣自作多情地下筆,用單向思維去和可能存在或不存在的讀者溝通。對很多作家來說,寫作本來就是忠於自己,不需要牽掛讀者反應。
相信自古以來,許多優秀的作者從自己靈魂深井裡挖鑿湧出的泉水,能為千萬未曾相識的讀者心靈滋潤解惑。生命相通,面對共同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的確不需面對面,也可寫出觸及人心的文字語言。但放眼望去,有如此天分的作者還真的不多。
溝通性書寫最大的魅力,是在交流的過程中,激發更多人對文字的拿捏、使用。對特定的人群、性別、共同關注的議題,或分享自己生命中的片段,或對某一個特別有感觸的主題暢寫看法或感受,希望能夠引起共鳴。如果能和讀者互動,就能注入更豐富、具體的內容。
鉛字時代,受發表平台限制,溝通性書寫只能在想像中發生,一個專欄寫了兩三年,收不到幾個讀者回應。直到網路打開這條路─現在作家無論怎麼深居簡出,除了紙本文字,幾乎都另闢一個即時互動的平台。連老一輩網路外星人作家,也有出版社找人幫他們搭建管理博客、臉書專頁。
而一些當紅千禧代作家,更是花大把時間經營與讀者互動的網路平台,讓自己的讀者形成一個社群來進行文字對話。這些作家寫文章引導讀者,也讓讀者的回應引導自己的書寫。如此的創作成品屬於作家,也屬於整個社群的共同創作。
從發表的實際考量來看,在乎博客數量甚至比印刷媒體更甚,有其道理。因為一本書的發行量,或是雜誌所能招攬來的讀者,也許還不如一個博客的訂閱量大。更別提出書的難度了,對新手作家來說,要寫到哪一天才能出書?投稿或刊登也困難重重,出了書,刊登的文章有多少人讀?那又是另一番揪心的猜測。
▲過去的作者,只是在幕後振筆疾書的文字人,用單向的思維面對讀者。
被社群平台拓寬版圖的文字宣教
從印刷出版,到網路築窩,到社群平台,文字也從被動等候讀者靠近,到靠近讀者,再到生活在讀者中間。如今,文章不再只是一座座心靈宮殿等人來訪,也是星巴克咖啡屋,讓人邊聊邊飲。
文字版圖的增大,象徵文字事奉範圍的拓寬,而發表模式的改變,也象徵文字工人的角色和發表平台在更新。
最近,臉書宣佈推出改革,全新的社交平台設計將以社群為中心。臉書這個公共場所,開始轉為以社群私密空間為主的平台。此看法無獨有偶,恰恰呼應專門管理網上品牌的著名公司HootSuite(臉書是此公司的客戶)提出的2019社群網絡大預測。
2018年底,HootSuite針對3,000位商務人士展開調查,製作一份展望 2019 年的社群網路趨勢預測報告,包含網絡社群的趨勢。其中有些分析非常值得關切:首先,人們開始厭倦無邊界的網路閒逛,對公開閱讀的平台感到懷疑,不知何為真假。他們更多渴望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群,自己不是觀察者,而是互動者。其次,人們對社群的需求將不再是收集資訊,而是期待故事,深入分享。
未來社群的分類也會越來越清楚。一堆人甚麼都聊的社交群體已經褪色,人們在選擇社群時,希望參與有特定互動方向、興趣、熱情的真心交流平台。
網路社群走向對文字工作者的啟發是甚麼呢?如果人們減少公共平台的閱讀,那麼,這些閉門社群是否可能成為新開發的書寫平台呢?
坦白說,我從來沒想過社群可以是一個發表文章的平台,儘管社群的事工,也可以稱之為「文字事工」,因為的確要用大量文字為媒介,但那種文字,對作者來說,真的就只是文字工具。
▲「用心生活」網路交流平台,作者以信仰原則與會員分享家庭、婚姻的學習。
不小心,建立了一個社群
從中國政策改變,出版大大受限之後,我在挫折的情緒中抬頭,突然發現神三年多前把我放在「用心生活」的社群裡,其實是場佈局。當有福音意義的文字發表平台被鐵幕圍起,我赫然領悟到網路社群提供的書寫機會大大存在,而且還有很多發展空間。
當人們對網路資訊產生更多的質疑,而趨向有意義、互動,並且需要建立關係的社群時,這在告訴我們:會有更多人不一定信任博客或某公眾號讀到的文章,卻在參與優質經營的社群中,因有互動關係的基礎,而敞開心扉交流,包括閱讀社群提供的文章。
「用心生活」起步的前三期,學員們的學習教材是書摘,和討論並操練。第四期起,除了制定教材外,我為社群的學習主題寫文章,成為必讀資源,領受到社群書寫的以下特點:
1. 讀者的心已經準備好。有價值和有意義的社群讀者,對文章的態度比一般瀏覽博客公眾號要認真得多。
2. 文字人練就「在乎讀者」的好功夫。社群裡的書寫有針對性,不是朝空氣放槍。作者可藉著平台扎實地操練文字工人的各般文功筆力。
3. 讀者群數量大。大的社群一次有上千個讀者,認真閱讀裡面的文章。這種數量和質量不亞於公眾號、博客。以「用心生活」來說,每次提供的文章,都有非常高的點擊率。
4. 社群的互動激勵作者寫作的想法和方向。作者永遠有盲點和不足,社群互動過程中,作者得以觀察,聆聽,提問,因此對作者而言,也是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
5. 微寫的習作平台。對無法寫千字文,或文筆尚疏淺的作者,社群的互動書寫是個非常得力的操練平台,讓人學習微寫影響人的文字。
6. 社群書寫是關係主導。作者是文字陪伴者的身分,可以與讀者建立情誼。書信文體之感人,是以作者與讀者的情誼為根基,在社群互動,宛如書寫信件,收信者又可以快速回覆,彼此互動。
7. 社群書寫使非基督徒減低防備性。在「用心生活」裡看到,非基督徒只要認同一個社群,他們會和其他參與者一樣互動,由於可以快速看到他們的反應,福音預工文字要寫到甚麼程度比較容易拿捏。無論是我發的完整文章,或是互動時的片段,要進行福音文字對話的機會很多。相較於目前中國出版或公眾號博客平台,社群書寫的信仰交流度更大。
▲讀者的心已經準備好了;拜科技所賜,讀者們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社群閱讀與回應,雙向溝通已不受時空與地點的限制。
不用攻頂也能書寫,千變萬化的文字服事趨向
文字事奉的範疇很廣,單就寫作這一塊,也有不同層次的作者,除了繼續期待華人基督徒寫出文學經典,出版膾炙人口又深觸人心的好書之外,我們也要很實際地關注那能攻頂之外的,可能一直在山腳下或在山腰爬行的大多數文字人。他們的操練場在哪裡?可能貢獻的文字平台在哪裡?有沒有另一些文字人的角色更適合他們投身書寫的呢?
如果以文字主導的網路社群是一個可能,那麼,是否建立一個社群,就像辦份刊物一樣,架設的不單是一個群體,更是一個文字平台,所以為了管理這個平台付上的代價其實很值得,也是文字事工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有這異象的夥伴去發展好的社群(文字平台),讓文字陪伴者能夠在裡面用文字滋潤讀者。我們也需要有更多的創意,能夠經營出一些優質社群,讓文字力量在社群中發揮出來。
文字在這個世代既可以霸氣,又可以低調;既是主流,又可以是暗流;既傳統,又可以千變萬化。
文字,到底有多少可能?我禱告,懇求無限的神繼續開啟我們信心的眼,直望到天空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