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心,宣教情

——從首次全家跨文化短宣看「宣教」

 

文、供圖/周瑋瑋

 

▲作者周瑋瑋全家(左起:先生解永平,女兒祈恩,作者,後立者是兒子祈叡)

 

引言:


從來不敢說自己有甚麼宣教異象,因為宣教士犧牲奉獻的精神實在太偉大: 離開熟悉的環境,放棄舒適的生活,跨越文化的疆界,經歷語言、體能的挑戰,甚至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還要面臨隨時殉道的危險,等等。


初信主時,憑著一股激昂熱血,我開始投身於文字服事,動機純屬「自我實現」的熱情。在一次培訓課程中,突然被老師一席「文字宣教士」的教導當頭棒喝,原來自己舞文弄墨的背後,無形中已承接了更大的宣教使命。


曾在文字培訓中,認識一位弟兄,他和妻子在美退休後,回到臺灣參與鄉村福音事工好幾年。每次讀他的代禱信,敘述他們夫妻倆如何幫助臺灣鄉村弱勢兒童,輔導孩子們的學業與品格教育,總讓我心有戚戚,十分感動,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們夫婦一樣,為臺灣偏遠地區的弱勢孩童貢獻一份心力。畢竟,長於斯,念於斯。能把自己貢獻給養我育我的故鄉,豈不是美事一樁。


今年初,網上傳閱一則介紹臺灣觀光的短片,挑起我心中對故鄉的思念情懷,影片中那些熟悉的人文山水深深牽引著我,幾度讓我淚眼婆娑,心裡暗暗對上帝說,如果可以,帶我回一趟故鄉吧!出乎意料,幾個月後,教會宣道部竟決定在暑假成立一支到臺灣的短宣隊,對象就是偏遠地區的弱勢兒童。嚮往已久的機會,居然這麼快就來了,我豈能錯過呢?與先生商議後,認為一人隻身宣教,不如全家行動。今年適逢我倆結婚二十載,也是他晉升「半百」之年,還是兒子邁入大學之際,若能全家一齊宣教,意義更顯深遠。

 

▲紐約長恩堂臺灣短宣隊和高雄飛揚協會大寮分會的學童們合影。

 

活動設計配合宣教地需要


此趟短宣最大目的是對兩所高雄當地教會的國小學童及青少年,教授暑期聖經課程(VBS, Vacation Bible School)。為了配合臺灣當地學生語言及文化上的需要,行前最大的挑戰便是:研究宣教地的文化,了解宣教對象的背景及需要,自製準備教材,設計與宣教主題相關的活動,工作人員的配置等等。


要準備到甚麼程度才算充分?要準備甚麼樣的遊戲活動,才能引起不同年齡層孩童的興趣?聖經故事要怎麼說才不會枯燥?美勞創作課的材料是從美國買,還是在臺灣買?……


無止盡的問題,不斷地在腦中盤旋。曾經一度因毫無頭緒,以為教材可能就要「難產」了,但上帝的恩典總是夠用。在團員們彼此分工合作,集思廣益的情況下,所有教材和教具終於在出發前幾天,全部準備就緒。


與教會弟兄姊妹一行十三人,我們於臺灣時間8月6日傍晚抵達高雄小港國際機場。迎面而來的悶熱空氣,熟悉又親切,濃濃的南臺灣故鄉味,讓我這滯美已久的「臺灣女兒」,忍不住開心地大吸了好幾口。負責接待的「高雄飛揚福利協會」的年輕夥伴們,迅速又給力地將我們大大小小的行李裝滿了三個小巴,浩浩蕩蕩地駛往第一星期的事工基地 —「大寮和春技術學院」。

 

▲臺灣好朋友騎腳踏車載著祈恩穿梭高雄大寮巷弄中。

 

地域環境與文化


純樸的大寮,由於多處工業區的開發,供給鄰近都會區產業的需要,所以當地人多從事勞動服務業。黎明時分,清亮的雞啼,成群在田野間覓食的雀鳥,遠處丘陵徐徐散去的嵐霧,為大寮人的生活揭開了序幕。狹窄的巷弄間,輕型機車來回穿梭,比鄰而設的早餐店,蛋餅、鍋貼、生煎包在爐上滋滋作響,豆漿、奶茶、咖啡早已裝好被放置櫃上,滿足一波波上班人潮的需要。賣菜阿婆們也趁早把新鮮的蔬果清洗整理好,放在攤上等著顧客上門。國語、閩南語交替的熟悉鄉談,此起彼落地不絕於耳。


大寮學區內的孩子們多半來自當地鄰里,彼此間非常相熟,他們經常成群結伴,以「鐵馬」(自行車)共乘制的方式去學校上課。這群大寮孩子,身形雖然嬌小,騎起自行車來,技術卻相當嫻熟,每天往返住家與學校間。共乘的小夥伴們,或是側坐在前,或是站立在後,中途還經過早餐店,給自己和朋友們帶份早餐。小小年紀已經懂得分享互助,真是少年出英雄。


因著當地傳統守舊的文化,孩童們對外國事物充滿了好奇。記得第一天午飯時間,就有小孩子跑到我身邊,輕聲地問:「老師,你們是美國人嗎?」「你們為甚麼會講英文?」「美國好玩嗎?」「坐飛機去美國要多久?」雖然對美國的一切感到陌生,然而他們喜歡學英文,用英文背聖經經句,對我們從美國帶去贈送的各樣糖果、獎品和貼紙,更是愛不釋手,逢人就把得到的獎品亮出來,開心地說:「你看,這是美國來的呦!」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收回口袋裡,好像得著了珍貴的禮物。

 

▲祈叡和其他青少年夥伴帶領團康活動。

 

民間信仰與文化


民間信仰在明末鄭成功入臺(西元1661年),便隨漢人經商、開墾、移民、奉迎家鄉的守護神來臺而逐漸傳播開來,早期如觀音菩薩、保生大帝、玄天上帝、關聖帝君、城隍爺、土地公等,清代以後才逐漸發展成以媽祖(天上聖母)和各姓王爺普遍信仰的現象。


臺灣民間信仰並沒有嚴密的教派組織或教團,崇拜多在地方信仰中心的宮廟、神壇、家廟、宗祠等。臺灣民眾看似複雜而難以理解的信仰行為,反映了民眾敬天、崇祖、感恩、求福報和平安的內心祈願,及對於現世生活的期望。註
我們拜訪大寮的時候,適逢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因此各地廟會及家家戶戶,一早就香火鼎盛,空氣中盡是裊裊香煙。每日拂曉步行去吃早餐的路上,只見沿途居民焚香膜拜家中的各式神像,躬腰屈膝間的虔誠,訴說著世襲信仰對百姓們根深蒂固的影響。聽見我們「耶穌愛你」的問候,阿公阿婆的反應總是淺淺一笑,連忙謝謝,然後不置可否地把頭撇過去。

 

▲祈叡(正面一排的左二)和祈恩(左四)與其他夥伴一起帶領敬拜讚美。


家庭裡的傳統祭祀文化,也深深影響大寮孩子們對信仰的觀念,許多營區內的孩子,自然地以為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勸人為善,不管信哪一個,都會得保佑,多信一位神,就多得一份保障與福氣。


一天早上,在禮拜堂聚會開始之前,隱約聽見學生們在座位上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他們長得不像阿度仔(閩南語:外國人)啊?都是黑眼睛,黑頭髮,真是從美國來的嗎?」「聽說他們要教聖經,我們家是拜媽祖的,有關係嗎?」「沒關係啦,我媽說多拜一個神,多平安啦!」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對話,讓人聽了不禁莞薾,卻也透露出家庭遺傳對孩子思維的潛移默化。


讀國小三年級的得琳是家中獨子,父母告訴他,他的誕生是因為他們每天在「關聖帝君」面前虔誠祈求而來。得琳很喜歡聽聖經故事,聰慧且具喜感的他,很能掌握故事的重點,並且與日常生活連結。但是好幾次在被詢問:「是否願意跟隨耶穌?」時,得琳總是怯怯懦懦地猶豫不決。我試探性地問他,得到的回應是:「我怕關聖帝生氣,怕爸媽罵我啦!」

 

▲(左圖)美國短宣隊青少年與臺灣的好夥伴Hank(中立者)快樂合影。
▲(右上)喜歡祈叡哥哥(左一)的小朋友們。

▲(右下)祈恩(左一)和她臺灣的新朋友。

 

家庭背景與文化


「高雄飛揚協會」為財團法人福利單位,在大高雄市共有六個工作站:九曲堂、旗山、鳳山、梓官、大寮、大樹。該協會主要宗旨是幫助各工作站所在地區的弱勢家庭孩童,給予他們課後學業輔導及品格教導,使他們能克服家庭中困境,正常地受教育並成為將來社會中有用的人力資源。通常符合協會資格的孩童,他們的家庭背景可分四類:低收入、單親、外配、隔代教養。而這次在大寮舉辦的暑期聖經夏令營,以大寮及鳳山兩個工作站的國中、小學生為主。總計國小生有65名,國中生有33名。


原本以為,我們僅僅十三位同工的編制(七個成人,六個青少年)要應付近百位學生,必定人員短缺,捉襟見肘;卻沒想到,體貼的接待單位,早已為我們安排數名小老師,給予額外的幫助。這群以大專生為主的小老師們,平日就擔任小朋友們的「課輔老師」,他們自己多半也是來自弱勢家庭,曾經也是課輔班的學員,因為長期受惠於該協會課程的幫助,所以如今本著感恩的心,反饋來幫助學弟學妹們。


在大寮工作站服事已逾七年的孫永浩傳道表示,許多家庭中的父親常因工作不穩定,就隻身離家,留下妻子一人苦撐家庭。該工作站裡的孩子,有許多是由母親一手撫養的單親孩子。家庭裡「父親」的缺席,常讓孩子不懂該如何與男性兄長相處。也有些孩童,因長期處與複雜的家庭關係中,幼小的心靈受創,情緒被壓抑,不知如何舒解。(關於事工的詳細報導,請參閱本期社區單元「有血有肉的愛,住在他們當中」。)


儘管家庭問題常困擾著這群半大不小的孩童少年,所幸透過飛揚協會提供的「品格輔導課程」,這些弱勢家庭的第二代得以有機會,不輕言放棄,學習努力進取,獨立順服。每天飯前,中年級以上的孩子被指定要參與端湯端菜的服事;而在飯後,所有的學生除了要負責清洗自己的餐具,還得輪流洗廁所、洗地、清馬桶,這在美國孩子眼裡看來稀奇的事,可是大寮學童每天的例行任務。

 

穿越文化差異的壓箱寶


由於平日沒有太多與外籍團體接觸的機會,這群獨立天真的學童,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原本以為他們不太能聽明白華裔青少年的「洋涇浜」中文,沒想到孩童們配合度極高,每天敬拜時間,都開心熱情地跟著叔叔、阿姨、哥哥、姊姊們,手足舞蹈地盡情歡唱英文詩歌、玩團體遊戲。開朗的笑聲叫聲,常從教室傳出,迴盪在長廊上,久久不能散去。


一到午飯時刻,孩子們三五成群捧著便當,圍著我們唱歌、說話、開玩笑、交換電郵地址。在沒有冷氣空調的走廊上,午後南臺灣熾熱的豔陽,把一個個青春臉龐,襯托得紅撲撲、暖洋洋……。由於營會中也有不少臺灣當地的青年同工幫忙,美籍青少年因此也與他們搭起友誼的橋樑,學著用中文輸入,谷歌翻譯,在臉書和簡訊上用中文交流。這群在美國排斥學中文的華裔第二代,如今因著大環境中的需要,對中文產生了濃厚興趣,並且認同第二語言在當今地球村生活型態中所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曾經以為文化的差異、語言的障礙會隔絕兩地孩子的溝通,然而上帝巧妙地用那最自然原始的共同語言—「愛」與「接納」,讓彼此的距離消弭於無形。

 

血濃於水的情感喚起宣教情


坐在返美的飛機上,一張張可愛純真的臉龐清晰地浮現在腦海裡。真是奇妙,才短短兩個星期,怎麼就激盪出如此令人難忘的回憶與情感?先生記得那個有著渾圓身軀,在手臂上、腳上畫滿十字架的阿強;兒子念念不忘那個每天跟著他玩捉迷藏,卻連話都講不清楚的謙謙;八歲女兒手中捧著當地好朋友給她的Melody娃娃,口裡不斷問著:「媽媽,我們明年還會去臺灣短宣嗎?我好喜歡臺灣,可以把它搬回家嗎?」


短宣的「大使命」固然是要把福音傳出去,然而福音要真正深入人心的前提,必須有「情感」做橋樑。正如耶穌「……看見許多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36)


一次短宣,要談成效可能太早。太多複雜的家庭因素,我們愛莫能助;太多信仰文化的迷思,我們無法一次說得清楚;更多大環境中的差異,並非我們能立即扭轉。然而就當盡力撒福音種的同時,一份揮之不去、血濃於水的連結,正讓沉潛於內的「宣教情」,漸漸揚起……。


一旦動了善工,宣教的步伐便不再停留原地。寄望更多的裝備學習,期待下次的相聚,帶來更深的情感交織與悸動……直到莊稼都收齊了!

 

註:資料源於中華民國文化部─臺灣世界宗教博物館網站http://www.mwr.org.tw/tw_religion/introduction/tw.htm )

 

 

記者小檔案

周瑋瑋,來自臺灣,紐約州公立高中教師,熱愛教育工作,獻身文字事奉。醉心用故事描寫人性,以文字捕捉屬天靈感。與先生解永平育有一子一女。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