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內的竹籬

 

文/彼明

 

 

不知道怎麼跟父親溝通;不想都聽他的,又不願頂撞他。

雖然每次都想表達愛父親的心,最後卻總是惹他生氣……

 

黃昏時分,回到家裡。照例將車子暫停在車道上,鎖好車門,拿了鑰匙,向社區的人行道邁去。午後那場雨,還在濛濛地飄灑著;天空暗沉得很,空氣悶得要命,還沒開始今天的快走,就出了一身汗,黏搭搭的感覺真不好受!


匆匆繞社區行走一圈,算是對每天二十分鐘的例行運動交了差。回到家,把車停好,抱出手提電腦及一大袋資料,「唉!今天又是一事無成!」要打字的文稿仍毫無進展,待整理的資料也紋風不動。這一整天,又這樣坐在八十歲的老父對面,大眼瞪小眼;看看報紙,帶他出門拿藥、提錢,再做些雜事,就混過去了。心裡構思好的文章,一個字也沒寫,都快急出心臟病來了。


上樓淋浴吧;浴室鏡子裡那張哭喪的臉,顯得那麼無奈,一點兒也沒有運動過後的滿面紅光。洗完澡,換上寬鬆衣褲,坐在客廳沙發上。頭頂的電扇有氣無力地晃動出些許微風,人就那麼癱著……一點兒勁道也提不起來!

 

刀光劍影


想起剛才的對話:「爸,星期天我會提早半個鐘頭接你,因為輪到我當值,要準備敬拜前的東西。」


「喔!」


「這禮拜天,我要開三個不同方向,去接三個人到教會;一個來回大約半個鐘頭,我得提早一個半小時出門。唉!想到就累!要做個好信徒還真是不容易呢!」


父親立時接嘴:「那好啊,從今以後,你就別再當基督徒了,日子會過得比誰都快活……」


一時語塞,但仍心有不甘,回他:「有你這麼安慰鼓勵人的嗎?不就是說說而已,幹嘛那麼正義!」心裡感到萬分窩囊……


其實,退休後在教會服事:主日來回接送人、提前去迎新、輪班教主日學,週間探訪、去團契作見證;勸解夫妻吵架,協調親子不合;傾聽誤會、了解紛歧;為他們尋找實質上的幫助、心靈上的支持……這些都是我很樂意去做的事,只是偶爾疲憊時,想要得到父親的一點諒解、支持和鼓勵,才不至於感到灰心。


然而,從父親那兒得到的常是言語上,甚至心靈上的傷害。每當有急事趕著完成,沒時間陪他時,父親總說:「這怎麼成!你不幫我,誰幫我?」


我常想,為什麼其他兄弟姊妹不做,父親都能體諒,要他們盡量去忙手邊的事,我卻非得把自己重要的事情放在一旁?難道他認為我的事一點也不重要,沒必要為我著想?


這種時候,常覺得自己是個沒學識、沒地位、不會賺錢的人,還爭什麼呢?總覺得特別懊惱,為什麼命不好,要生在家裡經濟欠佳、供不起我念大學的時候?為什麼自己沒出息,後來有機會上進時,又不加倍努力?

 

雨過天晴


陰天,不代表沒有太陽。父親雖然不善於表達對子女的關心,卻常在別人面前誇讚我的孝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他為什麼只把良善、恩慈的一面向著別人,卻吝於把溫暖、關懷給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呢?


想想,自己有時候也是這樣,就像聖經上說的,立志行善由得我,可是行出來由不得我!人,實在是渺小又軟弱!雖不喜歡老爸爸那樣待我,但我不也常用同樣的模式回報他嗎?


有句名言:「一個人的個性,造成他一生的命運!」難道,是錯在自己的個性嗎?從前母親生病時,一肩挑起長子的重任,除了照顧母親,還要安撫父親。有急事時,又不忍心要求年幼或工作辛苦的兄弟姊妹一起分工。


家人勸我,不要以為自己該擔負起每件事的責任,這世界如果一天沒有我,地球仍會照常運轉。其實,家中其他兄弟姊妹都可以分憂解勞,何苦全攬在自己身上?


講起自己,現在少有人曉得,我的脾氣有多古怪!從小就不愛搭理人,老師、同學、爸爸、媽媽、家裡的客人,全都只能見到一個到處躲藏的影子。我內向、拘謹,不善與人交往;別人都以為我傲氣,大概因為如此,我不知道怎麼跟父親溝通;不想都聽他的,又不願頂撞他。雖然每次都想表達愛父親的心,最後卻總是惹他生氣。該怎麼做才好呢?

 

順先於孝


最近和朋友相處時,提起他年近九十的母親。近幾年來,老母身子骨越來越不行,脾氣卻越來越古怪;遇事執意照自己的想法做,偏偏又堅持得不在道理。因此,凡事不能都順著她,只好打馬虎眼,他的母親就嘆自己老了不中用,沒人肯聽她的!


常言道,子女是父母的冤家;子女不能體貼父母的時候,父母就像高粱稈子空了心─隨風飄盪,沒有著落的定點,心裡空蕩蕩的。有位朋友,勸誡另一位對子女感到失望的母親,說:「可曾見過贏了子女的父母嗎?」


昨天,弟弟帶著他念大二的二兒子,在我家歇了一晚。他們父子倆打算半夜三點多起床,出發去車程七個小時的地方,接回即將大學畢業的大兒子。臨睡前,弟弟告訴二兒子早睡早起,因為需要他分勞,輪流開車。結果兒子看小說,太晚睡,隔天出發前還叫不醒。弟弟遲了半小時叫他,見兒子睏成那樣,還直懊惱應該再晚半個鐘頭叫醒他的。真是天下父母心!沒道理可說。


朋友告訴我,順從父母的心意,比孝敬他們的行為更重要。如果父親執意給我一點錢零花,我覺得過意不去不肯拿,就會惹他生氣,自己心裡也難受;那麼不如收下,讓他高興,自己也開心。他說,像我們這個年紀,還有父母在身邊,且有機會陪伴、照顧他們,是莫大的福氣!他要我記住:順,比孝重要;年老的父母,永遠不會向子女認輸,他們一定要贏!

 

愛的城牆


也曾有人提到,老人家的心很難理解。有時候老年人對晚輩表示客氣,像捨不得自己吃好東西,要留給子女或孫輩吃,就推說自己不愛吃;晚輩們通常信以為真,絕不會特意去關心他們話裡真正的含意。


而當長輩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忍不住對小輩發脾氣時,小輩也絕不想去分辨:是否年紀大的人內分泌不協調,才會發生這種情形?反而把失控的情緒記在心裡,從此和老人家保持距離,少惹麻煩,甚至感到灰心,不再關心老人家的生活。其實,我自己就常犯這種錯誤。


知名作家劉墉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回饋的愛》,呼籲大家要對父母真正盡孝。他說:


「我認為當我們小時候,長輩常用強制的方法對待我們,叫我們一定要吃什麼,又不准吃什麼!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愛護我們!而在他們年老,成為需要照顧的『老小孩兒』時,我們則要反過來模仿他們以前的做法。用強力的愛!


這不是強迫,而是看穿老人家裝出來的客氣,堅持希望他們接受晚輩的孝敬。如此,當有一天他們逝去,我們才可以減少許多遺憾!因為我們為天地創造一種公平的回饋,以及─無怨、無悔的愛!」


劉墉認為:「年輕人要真正的去了解老人家的身心狀況,才不會產生令人後悔和痛心的事情!」而這強力的愛,不就是人際互動中不可或缺的「立界線」?親如父母子女,也需要設定這愛的城牆嗎?


想起上次和父親起衝突時,難過至極,曾去請教一位學輔導的好友,請他給一點建議。朋友這麼說:「不行,再這樣忙碌下去,你會生病的!你一定要學會設定界線;無論做任何事情,和任何人相處,都需要定下界線才行。你看過那本《過猶不及》的書嗎?趕快找來看一看!」


如今我知道,人與人相處的確需要保持適當的界線,否則人際關係會產生許多衝突與磨擦,生活將總是忙亂與疲憊。

 

聖經裡那位頹然跌坐樹下的先知─以利亞萬念俱灰時,神不是對他說:「起來,你當走的路甚遠」嗎?既然跟父親的關係是一輩子的,需要長久維持下去,祈求天父賜給我更多的智慧和能力,學習開開心心和父親溝通,才不枉費當初想要陪伴、照顧父親的一片初衷。

 

 

作者小檔案

彼明,喜愛文字工作,曾視為人生的第一優先。近年,願以照顧老父取代之。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