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聖母院之火

 

文/林敏雯

 

▲莊嚴的門面與細緻的結構,哥德式建築經典之作的巴黎聖母院,耗費近一世紀才大致完成。

 

聖堂著火

 

初春的巴黎帶點寒意。日照漸長,傍晚的天空是清澈的法國藍。驟然一股濃煙升起,從塞尚河畔的巴黎聖母院屋頂,吐出熊熊火舌。在市民瞠目結舌,還來不及反應的瞬間,消防車隊已穿梭於車水馬龍的街道上,奔向這幢宗教、藝術、歷史價值深遠的哥德式教堂,希冀挽救這份聯合國文化遺產。

 

天色暗了,網路上傳出的圖片與信息,紛紛飄盪如灰燼,燒灼著人們的情緒,卻又在剎那間冷卻、湮滅─高聳入天的尖塔倒塌了,木造屋頂繼續燃燒;院內收藏的畫作、聖物(relics),殿裡珍貴的管風琴、玫瑰玻璃窗,不知是否能倖存;巴黎市民群聚街頭,遙望天際隱約的火光,或合掌,或屈膝,或拭淚,唱出一首又一首的古老詩歌。

 

巴黎聖母院創建於12世紀後期,耗費近一世紀的時間與無以計數的人力、財力、物力,才大致完成。經典文學中詳盡記述了莊嚴的門面與細緻的結構,例如雨果的《鐘樓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法文原著書名單單稱為《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以及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In Search of Lost Time)。建築物裡外結合力與美,是遊客必定參觀的地標,亦是市民日常作息的背景。

 

瀰漫空氣中的濃煙漸漸散去,塵埃落定後,檢視大火造成的損失:除了一位消防隊員受重傷,所幸沒有人喪生;所收藏的文藝復興時期畫作,和包括據說是耶穌受難時所戴荊棘冠的等等聖物,都及時搶救,得以保存;管風琴雖受水的洗禮,總算免遭火吻,不致全毀。這座敬拜的殿堂歷經歲月及戰爭的摧殘,幾度重建,不斷整修。此番遭遇火煉,是否也能浴火重生?

 

▲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聖母院大火,使蔚藍的天空蒙塵。

(By Wandrille de Préville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8085901)

 

火後餘燼

 

遺憾的是法國政府愛莫能助,因受限於世俗化的法律條文,文化部能撥出的經費有限。所幸民間財團、世家,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忠誠天主教徒踴躍出資,大火後沒幾天便募得約十億美元的重建基金。媒體讚歎為人性的光輝。

 

與此同時,出現了許多不以為然的聲音。放著民生疾苦不管,這麼一大筆錢就用來復原一座古老建築,猶如當年法國大革命時期安東妮皇后對沒有麵包吃的飢餓農民說:「給他們吃蛋糕吧!」何況聖母院早已成為沒甚麼實質功用的建築,日常參加彌撒的人數寥寥無幾,來往人潮都是遊客,充其量不過是棟有著教堂外形的博物館。

 

當國際網路間充滿難捨、惋惜輿論之時,卻也夾雜著「報應論」之說:這是清末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報應;這是神的震怒,審判一個遠離信仰的國家;這是對天主教會腐敗的警示。

 

除了尖塔倒塌、火光熊熊的影像,很快在社群媒體上出現一張圖片:煙塵瀰漫、斷垣殘壁的聖堂中,金色十字架熠熠生輝。許多基督徒解讀為基督戰勝死亡的象徵;也有奮興靈命才是要務的聲音出現。

 

的確,法國的基督信仰彷彿古舊的聖母院,徒具外觀,卻已失去實質內涵。神也早從舊約時代便再三告誡祂的子民遠離偶像,建築、雕刻並非膜拜的對象。然而在高舉人文主義和只著重屬靈意義的兩極間,基督徒還能如何看這把燃燒聖母院的火?教堂的建築與歷代的藝術品,可有任何的神學價值?

 

▲煙塵瀰漫中,金色十字架熠熠生輝,許多基督徒解讀為基督戰勝死亡。

 

精緻會幕

 

神是靈,要我們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祂;天地的主宰宣告,祂不住人手所造的殿。然而祂選擇指示百姓建造會幕、聖殿,作為敬拜的場所,象徵祂的同在。

 

即便在曠野,以色列人在會幕的建材與架構上,精細準確地按著神吩咐所做,一點也不馬虎。這群匆忙逃離奴役的人,只能攜帶有限家當,卻甘心樂意奉獻貴重金屬、各色絲線、皮革、布料,讓會幕內的各式器皿、布幕,不僅實用,更是近乎奢華地精緻、美觀。會幕並非屹立不動的建築,需要跟著以色列人遷移。沙塵荒漠中,真有必要為一座隨時要拆、要搬的建築,在美觀上煞費心思?

 

細看出埃及記36-39章裡的記載─會幕裡的幔子以藍、紫、朱紅色線織成,並繡上基路伯;連接各幅幔子的鈕扣是藍色,搭配金鈎;以精金製作燈臺,帶有杏樹的設計,有枝子,有球有花。祭司的聖服更是極盡精細手工之大成─藍、紫、朱紅色線與金線作繡線;胸牌上鑲著十二種寶石,象徵十二支派,且以精金擰成鍊子,穿過金環;袍子底邊綴上絲線做成的石榴與精金鈴鐺,悅目且悅耳。

 

再看負責設計與執行製造的工匠們,有知識、技藝、能力。出埃及記35章提到匠人和所做的工,都以「巧」字來形容。「巧」,是設計,是藝術,是心裡的智慧。因為神的靈充滿他們,他們的作品反映出賜能力與智慧的神。

 

因為在會幕中人們敬拜的神,是智慧、全能的主,是以奢華的美麗、藝術、精緻、巧心,創造天地萬物的主。

 

▲林布蘭的〈浪子回頭〉,傳遞畫家對「回歸」的解讀,更啟發後世人們對福音的省思。

 

藝術巧工

 

歷世歷代以來,人們透過手所做的巧工,反映賜能力與智慧的神。

 

所羅門所建的聖殿,用了當時最好的建材:香柏木、精金、銅。被擄歸回的猶太人所建的第二聖殿,雖然規模小多了,經過希律王的擴建、整修,仍是富麗堂皇。從新約的記載可知,每逢節期,散居各地猶太人來到耶路撒冷,要在聖殿聚集,紀念神在子民中的作為。

 

聖殿成為猶太人信仰與社群生活的中心,也是民族的驕傲。

 

再回頭看巴黎聖母院的典型哥德式建築,在設計中蘊含神學意象:圓拱型的聖壇是基督的頭,講壇是基督的心,側堂是基督的雙臂。聖但尼聖堂(Royal Abbey of Saint-Denis)是位於巴黎北面的另一座精典哥德式教堂,悠久歷史中,12世紀修道院長舒歌(Abbot Suger)在整修後,用意良苦地記下教堂窗戶的照明功用:「為了照亮人心,好透過真實的光線穿越基督之門,到達真光。」1 聖堂的設計其實具有福音意義。

 

走訪各地美術館不難發現,許多畫作、雕刻皆具信仰深意。林布蘭的〈浪子回頭〉(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by Rembrandt)把耶穌的比喻定格在父子相會的剎那,從父親的雙手、小兒子的衣著、大兒子的冷眼旁觀,傳遞畫家對「回歸」的解讀,更啟發後世人們對福音的省思。

 

文藝復興時期幾位藝術家的曠世名作,多以經文為主題,如米開朗基羅的〈創世記〉與達文西的〈最後晚餐〉,把文字化為圖像,從視覺觸動心靈。除此之外,尚有許多無名工匠,以慧心巧手製作出精緻小品,傳遞自己對神話語的解釋。

 

以收藏於費城美術館的〈天使宣告〉2,這幅15世紀英國雪花石膏雕刻作品為例。左上方頭戴金冠的頭像,對著勇敢站立、展開雙手的馬利亞吹氣(聖靈),讓人一看就懂了抽象的「聖靈感孕」。

 

▲無名巧匠生動雕刻出〈天使宣告〉,讓人一看就懂了抽象的「聖靈感孕」。

 

活出榮耀

 

精緻的藝術品中可以找到真理的信息,可以激起對信仰的追求。活出精緻,更可以是一種敬拜的方式。本刊人才單元【雙手打造敬拜】系列文章(請上雜誌網站http://www.shen-guo.org/talents.html,參閱第23-26期),採訪幾位基督徒以雙手精心製作的成品,包括養生餃子、手工藝品、雕塑、手工提琴,作為他們向神的奉獻。

 

然而若沒有神的靈在其中,再宏偉的聖堂,再精緻的藝術品,也只是一棟建築、一幅畫作。如同神透過先知以賽亞對子民的控訴:「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以賽亞書29:13)

 

在歐洲,稱自己為基督徒的人當中,只有24%相信神是如聖經所說;在英、法、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幾個國家中,約有56%-60%的人從未進過教會。3 莊嚴、富麗的巴黎聖母院內所舉行的禮拜,對一個心已遠離神的社會與文化,是否真能引發人們對神的敬畏?聖母院大火後,曾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牧師的聖公會艾格文(Gavin Ashenden)如此感歎:「基督徒明白火的意義:不是審判的烈焰,就是醫治的精煉,為了修復、醫治、重生做準備。其中的區別就在悔改。」4 燃燒聖母院的火,屬於哪一種?

 

耶穌受難前,以聖殿比喻自己的身體,在拆毀後三天要重建。聖母院大火發生於耶穌受難週,因此有人說巴黎提前過受難節了。盼望在積極募款重建的同時,亦見到信仰也在這片土地上得到復興,畢竟受難節過後,復活節就在眼前。祈願美麗的聖堂不僅恢復榮光,更因為神的同在,彰顯榮耀。

 

神的榮耀並非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形而上的靈,卻是明明可見、可觸、可聽的實體,因耶穌選擇「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

 

如今身為基督跟隨者的你我,是否也願意從可見的精緻中,尋見神的榮耀?是否也願意選擇以道成肉身的方式,活出神的榮耀?

 


 

1.〈在聖母院,受難日來得早了〉(At Notre Dame, Good Friday Came Early, by Matthew J. Milliner,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9/april-web-only/notre-dame-cathedral-fire-gothic-style-history-good-friday.html)。
2.費城美術館〈天使宣告〉(Annunciation, https://www.philamuseum.org/collections/permanent/49341.html?mulR=772850433|186)。
3.歐洲信仰統計(https://www.usatoday.com/story/opinion/2019/04/18/notre-dame-cathedral-fire-france-macron-god-christianity-religion-column/3488597002/)
4.艾格文對聖母院大火的回應(https://twitter.com/gavinashenden/status/1117908540130074624)。

 

 

林敏雯,文字工作者,主日學老師,喜愛學習、分享神的話。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