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各入臺宣教150年特稿】

奔騰不止的家族信仰長河

 

文/高俐理

圖片提供/蘇文安

 

 

之一:從高長家族看早期來臺宣教士的智慧和遠見


今(2015)年是來自蘇格蘭的馬雅各(Dr. James Maxwell,1836-1921)醫生入臺宣教150年紀念,同時也是我的家族信主事主150年紀念!

 

全方位先驅


這位忠心勇敢的醫療宣教士不僅是臺灣教會史與近代醫療史、教育史的先驅,更重要的他對臺灣(不僅是對基督徒)近代發展史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他在1865年的登陸臺灣,掀開了寶島走向因恩典而來的嶄新現代化新頁。


他更是帶領我的曾祖父高長(1837-1912,乃臺灣自1662年荷蘭人離去以後,第一位漢人基督徒與本地傳道人)信主的宣教士。


因馬雅各的勇敢與順服,我的曾祖父認識基督;因著曾祖父的轉變,我的家族成員自1865年至今150年來,蒙受父神豐盛的賜福,開拓千百教會,培養出許多傳道人與醫生,至今延續七、八代,遍佈臺灣各處以及全球各地,代代傳承,以建立教會、榮神益人為人生使命。


單單倚靠神


我雖出生於曾祖父逝世將近半世紀之後,然而他的典範至今仍強烈影響、激勵著我的生活與事奉。正因如此,便特別感念帶領曾祖父信主的馬雅各醫生。


1863年,這位只長我曾祖父不到兩歲的年輕外科醫生,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以後,又前往德國柏林與法國巴黎學習了當時最先進的醫術。回到故鄉,他思索的不是利用這些先進的醫術,來過富足舒適的一生,卻是怎樣將所學用在最需要他的地方。


於是他接受長老會的差遣,搭了八個月的船來到中國的上海。上海的同工告訴他,南方的廈門更需要他,於是他立即南遷到當時相對落後的廈門,勤學閩南話。


1865年,他決定離開當時已有宣教士與醫療團隊的廈門,帶著一名福建人當助手,渡海來到落後危險的臺灣。就在他街邊佈道當中,我的曾祖父遇見神!


從小,在祖母家裡天天都有家庭禮拜,記得晚餐後,大家椅子排個圈便開始唱詩歌、讀聖經、禱告。因此我有幸從我的祖母高許美女士(高長的四兒媳婦)及長輩們的口中聽到許多當年曾祖父高長的軼事。包括他怎樣在去廟裡拜拜求保庇賭博贏錢的途中,從馬雅各醫生聽到福音,接受主,成為馬雅各醫生入臺的第一顆初熟的果子,從而180度轉變人生方向與路線,不僅改變了他自己的家族歷史,也把從神而來的恩福帶給數以百計所建立的教會,及透過這些教會所帶領牧養的人。


曾祖父從1865年直到過世的1912年,只靠行囊裡的羅馬字拼音聖經、一袋蕃薯籤與一只鍋子、一套換洗衣服,背記在腦袋裡的八首平埔臺灣調的聖詩,便靠雙腿勇敢地走遍臺灣各處傳福音建立教會。


這成為我今天的典範與激勵。如果當年的曾祖父,沒受過教育(嚴格說來並不識漢字)、沒車、沒馬、沒舒適旅館、沒我今天所有的一切配備(電腦手機汽車飛機旅館加上各種中英文解經參考書),單單靠耶和華的名,教會被建立,人的靈魂得救,生活、事奉中隨時自然而然地經歷神蹟奇事,那麼,今天我有什麼不能的?只怕今天我們可以靠的太多太多了,惟獨缺了倚靠神!

 

▲150年前首位來臺宣教的馬雅各醫生。

 

活出天國品德


十九世紀的臺灣早期信徒在物質上是極其缺乏的,而且為了堅守某些信仰的原則,常遭孤立、排擠、攻擊、陷害。連橫先生所著《臺灣通史》宗教篇的基督教欄,便記載了當時曾祖父被陷害而關在地牢,後得英國宣教士奔走營救的事蹟。基督徒是真真需要走十字架的道路,也非常需要在社會文化當中活出天國的見證。因此,他們在待人處事上,講究情理、信義,非常認真而有原則。


據家中長輩描述,當時臺灣土匪為患,沒有今天的郵電運送系統,若要將物品從一地送到另一地給家人朋友,只有委託熟識友人幫忙,卻時有風聞貴重物品被搶被盜之事。曾祖父因經常遊走各處傳道,朋友便託付他幫忙傳遞物品,他幾乎從未有任何閃失地將物品送達目的地。傳說連土匪都互相約定:「長伯的東西不可碰,因為那個人有神保庇。」


他告誡自己家人與信徒:「信主的人更要照顧自己的親人,若連親人都不照顧,那我們便比不信的更不如了。」早期臺灣信徒因著面對各種社會及文化習俗的質疑,尤其在不拜祖先的原則下遭致許多詆譭與誤解,卻因而反倒在孝順父母、關愛親友上更有實際的見證。


高長過世之前告訴他的子孫,他一生事主,沒有留下任何地上的財寶,所留的惟有一份「活產」,就是神的話,只要子孫信靠神的話就必蒙福。這成為他的品德遺囑(ethical will),也是今天我所奉行並傳承的。

 

歡歡喜喜出征


當然,最令人感動的還是那些來自異國的早期宣教士。他們遠渡重洋,抱著必死的決心,在故鄉的歡送會上興奮地與家人朋友告別。這些福音勇士深知自己很有可能一輩子不再回來,再見面是在天上的家鄉。而果真當年許多宣教士因各種原因在宣教工場過世。


他們憑著毅力與決心,加上神的奇妙幫助,多半都能說一口優雅流利的臺灣話,比本地人還優雅道地!令社會人士不得不佩服尊敬。即使被人威脅侮辱,或被欺騙或惡意攻擊,他們多以幽默、以忍耐,平和又有尊嚴地面對,怎不因此令人肅然起敬!

 

活出豐盛生命


十九世紀來臺的宣教士還有一個特色,他們不僅傳福音,也扮演著社會改革先鋒。當時普羅大眾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他們就建立學校;多數成年人幼年沒機會上私塾,不能讀漢字,宣教士就建構了以羅馬字拼音的閩南語拼音文字系統,翻譯出閩南語聖經。從此,即使不識字的男女,只要學會羅馬字母二十來個音,以及拼音原則,就可以讀聖經,也可以用來寫信記事聯絡。


當年,即使會漢文的祖母也時常以羅馬字書寫,字跡優美流暢。幼時看到祖母的羅馬字書信,以為她寫的是英文呢!她以羅馬字寫信給當年在北平念書的家父,開頭是「我所疼愛的兒子,耀民」,這個開頭,令人深深感受從父神傳承下來的母愛!


宣教士不僅教聖經,也教導處事原則、生活習慣、新知科技、運動健身。我的家族成員多酷好運動,大家喜歡比誰跑得快跳得高有體力有耐力。


多年來經常飛往各處講道服事,父親未中風前常常為我提行李送我到機場,我不好意思讓眾人尊敬景仰的牧師父親總為我做這些差事。但父親樂此不疲。他說,他的祖父(我的曾祖高長)對兒女們說過:「你們中間有誰服事主,我就服事他。」曾祖父生活在清代,卻完全不受禮教的束縛,因為他奉行的是天國文化。


這一切,在在影響著我後來創立「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的異象。「神國」的一個重要使命,便是落實神國的文化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激勵神的兒女真正經歷那「更豐盛的生命」。

 

典型在夙昔


具體而言,早期來臺的宣教士們如何在他們的宣教工場和日常生活中,活出天國文化、影響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長遠的宣教前景呢?


顛覆性思維:2008年,我領受了神的呼召與帶領,開始一個直接進入職場的事奉。我的一位基督徒美國好友說:「妳真是傳承你的家族使命呢!」我說他們大半是牧師、宣教士與醫生,我卻在工業界與企業界。他說,沒錯,妳的確在傳承他們。


十九世紀中葉之後的近百年,是醫療與全職傳道,而這個時代則是各行各業,特別是全球企業職場!主耶穌在祂的宣教當中,是極具顛覆性的。馬雅各昔年在人潮匯聚的廟口傳福音,不因那是異教大本營而避之惟恐不及,正是顛覆性的思維。


分工合作:1865年來自蘇格蘭的馬雅各從南部入臺;1876年來自加拿大的馬偕從北部入臺。從此他們有個協議,蘇格蘭差會負責濁水溪以南以及花東地區,加拿大差會負責以北包括宜蘭地區。如此分工既有果效又有效率,讓我學到事工要注重分工與合作,使資源不致重複、浪費。當時如此,現在更是如此!


永恒的眼光:從我的家族150年來的事奉史,讓我學習到有些事的果效必須看到幾十年後甚至幾百年後,甚至直到永恆。我們往往太早放棄,又太早下定論!以長期甚至永恆的眼光來面對事物,是從主耶穌的時代就開始的,150年前,宣教士們所擁有的眼光,今天仍舊需要。


全球化的胸懷:自主耶穌在大使命宣布「直到地極」,基督教的全球化便已經展開。而廿一世紀的今天,這個世界才藉著網路,從二十世紀末期的國際化慢慢走到今天的強調全球化。早期宣教士學自基督的全球化眼光是今天宣教上所急需的,否則就沒有當年那種前瞻性與突破性的事工與影響力,就很可能像今天的許多教會和宣教機構,在一些瑣碎事上產生爭論與攔阻。


產生文化影響力:神國雜誌的七個特質(亦是對內容的自我要求)—前瞻力、突破力、挑戰力、實用力、知識力、感動力與行動力,不是我的原創,乃是長年生活在一個宣教家族當中,所領受到的,更是我在當年宣教士的宣教策略、信仰告白、教導培育與生活行動當中所觀察到的。這些都是這時代的宣教所不可或缺的原則。這樣的宣教,結出的果子便不只是一些單單用頭腦決定或受心靈感動的信徒,而是身心靈都落實在天國文化,真正能影響社會、帶來所在地進步與祝福的基督精兵。

 

之二:從許朝家族看福音的奇妙大能


就在歡慶馬雅各入臺宣教150年的今年6月,我從神國雜誌總編輯蘇文安牧師手上,接獲這本他耗時費工指導編審的寶貴力作:《盡忠傳家—許朝長老生命故事館》。許朝(1879-1958)是蘇牧師的外公。全書厚達近400頁,我卻連讀了兩次,愛不釋手。

 

 

小人物的大決定


這本書以許朝傳道為中心,卻不僅講一個人;它承先啟後,從太平天國、鴉片戰爭、日俄戰爭、甲午戰爭、日據時代、國民革命、盧溝橋事變到中日戰爭與二次世界大戰,到國民黨時代,橫跨175年(見該書〈歲月淘淘主掌權:本書相應年代大事記〉)。書中人物,一個個真真實實地活在他們所處的大時代裡,被時局所牽動,而非單單活在信仰的象牙塔裡。他們關心周遭的一切,必須與和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南轅北轍的親友們來往,掙扎於各種信仰、親情、職場的決定當中。有血有淚、有時得勝有時失敗。


許朝這位生於中國南方軍人家族的邊緣人物,卻在大時代的舞台當中,以平凡到幾乎是個龍套的角色上場,只差一點,他就可能終其一生僅是個龍套人物,卻因著做對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最終在舞台中心謝幕!他晚了我的曾祖父將近半世紀出生,卻同樣因著信仰的決定改變了他的家族歷史,以及子子孫孫的人生。

 

▲廿世紀初臺南的福音隊。

 

平凡的智者


雖是小人物的生平故事,卻引起我內心很深的感動。掩卷之後,許多情節不斷在腦海中迴盪,令我彷彿親眼目睹當時的場景。他是個平凡的人物,做著平凡的事情,過了平凡的一生,但所有這些「平凡」卻讓我看到深邃的「不凡」。在他逝世後,眾人才猛然一驚:啊!原來在我們當中有個偉人,他是個仁者,更是位智者!他擁有從天上來無比的智慧。


書中並未將許朝描繪成信仰超人。他曾經多年掙扎於信仰邊緣,但他慎重做了決定,而且自此無怨無悔。他的人生沒有因為信主耶穌一帆風順,甚至可以說,為了信仰,他更堅持原則,以致於沒有追求原本可得的利益,甚至多次放棄自己的權利與獲利機會。


他與夫人的一見鍾情令人羨慕,而他對因裹小腳而行動不便的夫人的濃郁愛情,一生一世的犧牲奉獻,讓一個女人如此幸福微笑地過一生,是少有人能做到的,這個男人絕對不凡!套句現代的話,是那種「乍看之下不起眼,再看之下魅力十足」的男人啊!


這位受過良好詩書教育的清朝士子,於改國換代之際,在良心與信仰的原則下,不顧知識份子情面,樂意從事鐵路建築的苦工,完全打破儒家讀書人的格局。


他擁有六個聰明貌美的女兒,卻惟獨沒有兒子,這在當時的社會絕不令人羨慕。信了耶穌也沒有生兒子的福,他卻依然忠心事奉主。不僅如此,即使經濟上如此困難,他總是盡力投資在女兒們的教育上!


的確,認識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我們看到天國文化再度彰顯在這個家族中。而當眼光放遠,我們看見半個到一個世紀之後的現在,這些女兒的後代中產生了哪些人,更令我們不禁稱奇讚歎不已!(見該書〈榮神益人代代傳〉圖像篇和譜系篇)。

 

▲許朝和他一生一世寶愛顧惜的妻子魏饌。

 

豐富美好真性情


他的生活是那樣豐富美好,這絕非單靠物質的擁有就能夠做到。隨著季節種在房子四處的花,美到令人驚艷!他對於各種蔬菜的種植、烹煮、醃製,令我心嚮往之,直想去追隨、品嘗。


他對於物品的愛惜保養令人動容,對生活的用心誠懇與仔細,絕不是今天那些口口聲聲說要追求簡單生活,而充其量只不過是因著不肯用心而湊和著過日子的基督徒所能比擬的。沒錯,他過的是真正簡單、卻充滿無限創意與品味的生活,是完全不用錢去堆砌的!哦,原來,他真的是位十項全能的居家男人!


許朝長老的品格是那樣令人敬愛!他從來不斥責人,對不同意的行為,亦以包容、尊重的態度與方式來對待。從他現年九十一歲的孫女盧錫金女士所分享的許多例子,看出他不操控、不說教,一味以真以愛來禮遇周遭的人,是真正有基督性情的人。


觀察書中〈信仰藏菁閣〉及〈親友會心齋〉等單元,可以想見,許多細節出自書中人物的日記或筆記。可以推測,本書主角許朝長老是一位經常自省、仔細記錄的文人,讓我們在四分之三世紀之後,還能夠一窺當時的人物、生活、街景、社會動態。也可能深入了解並學習宣教士們的信仰生活與教導。


對於我,這本書又有多一層的意義。它記錄了許多我家族中的人物,包括高長、高金聲牧師,以及其他眾多親友,甚至書末圖集中還有我家族的照片!那個時代,信徒們真正是一家人,常常互相幫助,互通有無。

 

▲作者祖輩親人高金聲牧師於1907年就任於臺南太平境教會。

 

信實的神必賜福


許朝所處的時代,教會信徒有許多令人感動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在我年幼時,也曾親身經歷的。記得父親曾經有一段時間在一個相當貧乏的農村牧會。教堂與牧師館都是竹子作樑、泥土為牆的簡陋建築。信徒們多半從事農作或雜工。但我們經常有眾人送來的新鮮雞蛋、蔬菜、以及稀有肉類(包括蛇羹)可以品嘗。只要任何一家有好東西,一定有牧師家的一份。如今回想,還令我深深懷念感恩!


書中所描述,許朝傳道在晚年生活的艱困,是今天許多牧者們正在經歷的。今天的教會能夠一起來做什麼,好讓那為我們勞苦的傳道人能被加倍的敬奉與供應!


最近,我多次聽聞退休牧者的艱難生活情況,老實說,若不是對主的信心,有時也不免為自己的將來憂心!友人就說:「唉,其實只是沒有人知道罷了,如果他們說了,大家一定幫忙的。」但我必須說,我們不要期待牧者自己開口,因為許多牧者的心態如同愛兒女的父母,絕對不願去提自己的難處。


另一方面,就我親眼所見,正如聖經上應許的,義人的後代沒有討飯的。從許朝傳道的人生,我們看到供應的乃是神,不是人。他事奉神,並且定睛只仰望神的供應,神也奇妙地帶領他走過一次又一次的艱難。祂是信實的!


我自己是高長的第四代後裔。最近聽聞我們家族的第七代已經有多位傳承事主,甚至被按立為牧師。這是令人最感恩歡欣的事,特別讓我感到神恩典的奇妙。有人問我,要怎樣才能將信仰代代傳承?老實說,我沒有答案,也不準備提供公式,因為我真的相信這完全是神的恩典。祂記念與高長、與許朝的約定,因此賜福了他們的子孫。我實在完全不配領受這個恩典,因為能夠事奉祂本身就是祂極大的恩典,我能夠做的只是更忠心用心盡心去服事神幫助人,來報答天父的恩寵。


最後,正如書中第380頁,指導編審本書的蘇文安牧師所指出的—「縱使出身於不敬畏神的家族,亦有可能因某一成員在生命旅途中的某一時刻幡然歸向祂,而帶動、引發全家族信仰與家道的大逆轉。」


若您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我相信你的家族會因為你的決定不再一樣,神同樣要賜福了你以及你的後裔直到千代!

 

▲蘇文安牧師令堂謝守(二排左三)為許朝五女。圖為她1941年1月2日結婚之日與娘家親人留影(二排右二為新郎蘇銅鐘)。

 


 

盡忠傳家是家族蒙福的途徑


余國亮


今年(2015年)6月16日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因為這是英籍宣教士馬雅各入臺宣教150週年紀念日。對筆者來說,這天也是特別蒙福的一天,因為筆者的恩師蘇文安牧師和師母選擇這天題字贈送一本名為《盡忠傳家─許朝長老生命故事館》的好書。筆者喜出望外,深感受寵若驚。


收到後,深愛該書,已重讀了兩遍。由於寡聞陋見,以前從未聽過許朝長老的大名,讀書後才知道原來他是蘇老師的外公。深恐有讀者犯同樣的錯誤而錯失好書,故執筆為文以推介該書。


一般的傳記都是敘述偉人的一生,強調主人翁令人景仰之處,但讀者可能會自形卑微,難以認同。《盡忠傳家》一書卻不避諱許朝不足之處,但同時強調神的恩典和憐恤。既然神接納包容他的不完全,仍賜福他的家族,神也會這樣待我。


本書敘述許朝熱愛神的家,他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都以禱告來支持和交託。他又讀神學,奉献自已事奉神。雖然遭遇經濟困難,也不改奉獻的初衷,神也賜福他、讓他可以用養蜂賺錢維生。


他一生謹守德行,待人誠實,愛家愛主。他相信神會賜福給敬畏祂的人,直到千代,故看重後代教育和聖經的教導。他盼望子孫成為天國子民,並多做主工,常為他們禱告,自己也身體力行,尊敬宣教士。


真神是萬福之源。神賜福他,讓他後代中產生了工程師、醫生、牧師、神學院院長、作家等天國人才,盡忠傳家實在是家族蒙福的途徑。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