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被「降維攻擊」了嗎?

 

文/李文屏

 

 

聽到「降維攻擊」一詞時,一抹暗光攸地掠過,讓人心驚……。

 

「降維攻擊」,一個因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暢銷而普及的詞彙,指高維度世界從受擊點開始向低維跌落,因失去一個維度而滅亡。例如,太空艇在失去高度時,彷彿置身滾燙無形玻璃上的霜淇淋,從底部開始迅速溶化,變成極薄的一層,能量霎那外釋像撒在平面的火焰—太空艇從三維被降至二維,艇與其上之人成為平面資訊,全數保存。「降維攻擊」一旦發動,急速向整個世界蔓延,若不能以光速逃逸,無一倖免。

 

這樣的攻擊手段非常驚悚,發生時卻稀鬆平常,似乎一點也不危險,完全與「攻擊」二字無關,就像伊甸園中那致命卻平常的一天,蛇施施然與夏娃聊天:「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封面,「降維攻擊」一詞因為該小說流行世界而普及。

 

為何說人被「降維」?

 

人之共同點,是追求幸福。人人渴慕的所謂成功、愛情等,其實都只是到達幸福的途徑。但世世代代的追尋,幸福還是飄渺或短暫,有些哲學家和思想者用凝重的語言,對之做了概括,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就曾說,人「要在自身找到幸福很困難,在自身之外找則不可能。」「生活像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搖晃的鐘擺。」愛爾蘭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對之發出回聲:「人的悲劇只有兩種,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一是得到了。」

 

傑克‧倫敦—由赤貧藍領而逆襲成功的美國著名作家,以為金錢和成功會帶來一切滿足。他帶著無以倫比的動力和勤勉學習寫作,但功成名就的宴會之後卻頗感失落,感歎:我爬到了山顛,情景並不怎麼美好。這,是許多事業成功者的心聲。

 

在個人生活領域的慨歎也許更加無奈。人類前赴後繼地追求愛情,但一心想牽手共白頭的人,也往往發現,本以為是幸福殿堂的婚姻,原來是座外者想進內者想出的「圍城」,甚至是「監獄」;那些為結婚而結婚、為安全感、從眾、生存等原因而進入的婚姻,質量更是堪虞。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生活像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搖晃的鐘擺。」

 

還有人發揮人類預知未來的能力,在通向成功和「幸福」的路口就遙見如此結果,故而連追求的動力都沒有,「還沒開始就已結束」。他們會追根究抵問一問題:「為甚麼?」或「然後呢?」多問幾個「然後呢」,就再沒有動力。這些人常常是終極意義的追尋者,因而「自尋煩惱」,不滿足於溫飽和功名。

 

人類似乎對生命的意義有異常的需求,感受到生命意義的人,在壽命、對抗疾病和困境、獲得生活質素上,都佔優勢。反過來,成功不成功,有愛沒愛,人都容易感到不滿足。他們要麼找到哲學,或具有一些哲思;要麼找到上帝,或喚醒心中沉睡的宗教意識;要麼玩世不恭、及時行樂,或者找到酒精、毒品等。許多找到哲學的人,也往往找到更深的虛無與抑鬱,感受到米蘭‧昆德拉一言以蔽之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幸福更是遙不可及。

 

而如果在獲取成功時動用了不良手段,多數人會有一個「來路不明」的審判官以良心的面目出現,用本人才聽得到的聲音聽到指責。曾在香港黑白兩吃的最大毒梟洪漢義,在妻妾成群、錢多到數不清的日子,卻有了重度憂鬱症、無法入眠想自殺就是一例。而這並不是現代人的「毛病」。《聖經‧傳道書》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人的這種奇特的不滿足感,導致許多奇特的心理現象,不少人用貼切的語言做了表達,如美國藝術家費絲‧蕾格迪(Faith Ringgold)說:「少,是比少還少;而多,是還不夠多。」瑪媞‧魯彬(Marty Rubin)則把這種不滿足描述為「當甚麼都不缺卻覺得缺了甚麼的感覺。」

 

「當甚麼都不缺卻覺得缺了甚麼」,真是悲劇,人為甚麼人會這樣?為甚麼為生存或成功的忙碌,彷彿一種雖有暫時、具體的目標,卻沒有終極歸宿的漂泊—漂泊於人群、工作、性、毒品及娛樂等,但心中總有份說不清道不明的不滿足,卻不知緣由。

 

▲人類前赴後繼地追求愛情,但一心想牽手共白頭的人,也往往發現,本以為是幸福殿堂的婚姻,原來是座「圍城」。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有一份這個世界無法滿足的慾望,最可能的解釋是,我們是為另一個世界所造的。」思想家、文學家兼牛津大學者魯易斯(C.S. Lewis)如是說。

 

那麼,他說的「另一個世界」在哪裡?

 

還是說,那個世界,是我們的「過去」?

 

人類歷史的清晨,上帝在伊甸園中將自己的氣息吹進始祖亞當的身體,人因而成為「有靈的活人」—因為神是靈,自在永在,按神形象造的人,有了神的靈也有了永恆的意識。之後神吩咐人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世記2:6,16-17)

 

「吃的日子必定死」?亞當並沒有馬上死啊?上帝說的話不準?還是,我們不懂?

 

這「分別善惡之果」不知怎麼成為後世人口中的蘋果,「分別善惡之樹」也成了「知識樹」,彷彿上帝是反智者,是喜歡愚民統治的獨裁大帝。還是說,人一旦按自己的標準判定善惡,就不再以神為準,這份獨立自主,是對神—靈魂之源的脫離,因而伊甸園裡,「天起了涼風」,「死亡」悄然降臨,詛咒籠罩全地。但這個「死亡」,可能不完全是我們說的「死亡」。

 

《三體》中,導致地球降維的,是一種叫做二向箔的武器—信用卡大小的紙片一張,無厚度,無顏色,看起來無害也無力;然而,一旦啟動,它碰觸的世界立刻二維化,只有兩個向度了。

 

單論身體,我們有長寬高三維,但作為整體的人,我們則有靈、魂、體的「維度」。伊甸園內,蛇輕言細語,似乎有理無害,導致的,卻是人類失去靈性的維度,與上帝隔絕。人之所以感覺生活不過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搖晃」,是否其實是因為靈維失落後的空洞感與難以言喻的鄉愁,是忘卻的記憶留在心中的悵惘,提醒著:我們曾有極其重大的喪失。

 

現在許多人在找伊甸園的處所,作為考古學的門外漢,我疑惑:是不是要加上靈性的維度,才可能找到上帝曾實實在在行走其中的樂園?

 

▲一方面人正淪陷在數碼世界裡,被數碼異化,在失去靈的緯度後,進一步在魂的緯度遭到破壞;另一方面,機器人卻日漸聰明,漸漸擁有人的情感、思想等「魂」的緯度。它們會將人取而代之嗎?會成為人在核武器外最恐怖的外患嗎?

 

當今的內擾與外憂

 

母親在房外呼喚:「小剛,吃飯了!」小剛不答,繼續埋頭玩手機。他是高中學生,房間非常淩亂,一隻蘋果半掩在一堆雜物和紙張下,已經熟軟到爛。他的父母焦慮而不知所措,因為小剛被診斷出患有重度憂鬱症,他們怕自己言行萬一不當,加重他的病情。

 

小剛只是i世代(生於1990中期後)的代表之一1。這一代人—未來的主人,與智慧手機一起成長,比他們前三代都更焦慮、抑鬱和孤獨,心理疾患比例高。據研究,玩電腦和手機兩小時以上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心理疾病。但多少孩子每天五小時以上地沉浸在數位世界裡,失去了真實的生活?

 

如果說失去靈性的緯度,讓人類低維化,那麼長時間浸泡在數碼世界的大人及小孩,似乎也被數位化了,人之魂(心理)維正被破壞。這是人在結構上遭到攻擊的「內擾」。

 

與此同時,技術發展正如火如荼,人工智慧研究已走到第四波,到了全面自動智慧化(如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及小數據環境下的人工智慧。

 

而機器人的確在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比如張小明(Xiaomingbot)—中國大陸「今日頭條」使用的機器人寫手,從2016年8月到2017年12月末四個月間,共寫了兩萬多篇體育、房產及國際熱點新聞報導,晝夜不停,平均一小時七篇稿件,閱讀率是16%,與真實記者之文的閱讀率一樣;但張小明在速度、篇幅靈活度方面極佔優勢,讓「今日頭條」的投入成本大為降低。

 

著名的AlphaGo在全勝人類圍棋冠軍後,卻全輸給後起之秀AlphaGo Zero—一個懂得深度學習的機器人,三天內以100比0的戰績一舉擊潰前輩冠軍。

 

還有IBM的Watson技術。製作電影《阿凡達》原型的新西蘭公司,啟用了「數碼」員工Rachel。老總每週第一件事是花一小時與她對話,聽她的建議,因為美麗的她會告訴他:老大呀,這裡在發生甚麼,那裡市場如何,你要注意甚麼甚麼了。而且她溫婉聰慧,是機器人卻不似機器人。假如你是其公司員工,你是否會恐慌?會不會感覺後面追兵不可擋,前面無路無方向?

 

亞馬遜推出的Alexa,一個與人朝夕相處的智能機器,能知道你我購物的習慣,幫忙找食譜,也能當你在半夜走動時用「恰似溫柔」機械聲向你問好。你家有Alexa嗎?

 

人們難免疑慮:「機器人是否能通過深度學習能力獲得與人同等的情感?這樣的情感是否會獨立於人?他們一旦與人類作對,人豈是對手?!」

 

一方面人正淪陷在數碼世界裡,被數碼異化,在失去靈的緯度後,進一步在魂的緯度遭到破壞;另一方面,機器人卻日漸聰明,漸漸擁有人的情感、思想等「魂」的維度。它們會將人取而代之嗎?會成為人在核武器外最恐怖的外患嗎?

 

我們是否在自掘墳墓?技術該在甚麼位置?

 

對北韓核武器制約問題在國際政治舞臺不斷演化的背景下,技術舞臺上,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沒有對危機熟視無睹。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2018年1月表示,技術不該被過分使用,所以他不允許自己的侄子使用社交網絡。一位前Facebook的一位高管最近說社交媒體「正在破壞社會的運作」,iPhone的發明者之一也表示,蘋果和其他科技公司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來解決這個問題。2

 

與此同時,許多有識之士也在倡導有限使用手機等移動平臺,他們中有教育者、父母等。這些努力關乎人,尤其是i世代的健康,關乎他們將組建的家庭及後代子孫,因而關乎人類的未來。

 

對於機器人,也有業內人認為我們不必恐慌,雖然引發的問題當起驚醒的作用。據「今日頭條」人工智慧實驗技術總監李磊,寫作機器人目前很難生成深度內容,推理能力及對自然語言的理解仍有限,也還不能針對不同讀者做到個性化。

 

可這些能帶給我們安慰嗎?

 

▲敬畏,作為一種與人類歷史同樣古老的人類情感,直到今天才成為科研的對象,是等待科研探索和發現的「前沿」邊疆,可見人類認知在生命奧秘上的滯後。

 

敬畏—科研的「前沿」陣地

 

與人工智慧一樣方興未艾的幸福學,它用掃描大腦等科學方法研究人的幸福問題,發現了一個饒有興趣的「前沿」陣地—敬畏(awe)。

 

加州伯克利大學心理學教授克爾吶(Dacher Keltner),在2003年與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海特(Jonathan Haidt)共同撰寫了一篇文章〈靠近敬畏:一種德性、靈性和美學上的情感〉(Approaching awe: a moral,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emotion),該文常被引用,催化了許多以敬畏為主題的嚴肅科研項目和成果。

 

敬畏,科學文獻的定義是:「當人面對一種宏大、高於自身、超越現有知識結構的存在物時所產生的感受」,這意味著你需要重新理解世界和自身的位置。

 

敬畏,作為一種與人類歷史同樣古老的人類情感,直到今天才成為科研的對象,是等待科研探索和發現的「前沿」邊疆,可見人類認知在生命奧秘上的滯後。可喜的是,它畢竟在進步中。近二十年來,心理學各路英雄各有發現,共同點是,都認為敬畏之情不僅能預防抑鬱,增加人的幸福愉悅感;而且還能提高對知識的好奇心,讓人真實而深刻地謙卑,並且因此而更健康。新的心理生理學研究還指出,細胞因數(cytokine)的破壞對人的健康是個壞消息,但敬畏感會消除它。

 

「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說。但人類認識自己真不容易!人一直在努力自立、撇棄上帝;但繞了一大圈,發現追尋的幸福感,除了不能離開意義,還不能與敬畏之情分割。沒了敬畏和終極意義,人的生命就失去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以至於總有「當甚麼都不缺卻覺得缺了甚麼的感覺。」伊甸園裡由蛇之巧舌輕輕發動的「降維攻擊」,讓人失去靈性的維度。這個維度,被許多人嘲笑,覺得不真實。這也不奇怪,因為五官用於感知實體維度內的東西,它們不能感知失去的靈性的維度。除非神特別為人開啟,那個維度就惟有「信」能夠抵達,也惟有渴慕和開放的心靈,能夠接收到它所發送的訊號波。

 

▲聖經的中的話語日日成為我們的開啟。

 

這樣的特別開啟,聖經有一些記錄。比如亞蘭王與以色列人爭戰,圍城捉拿支持以色列王的先知以利沙。以利沙的僕人大呼哀哉!以利沙說:「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並求神讓他能看見。僕人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

 

這樣的開啟現在也還有。前面提到的黑社會頭目洪漢義也是因為被施恩,看到地獄和天堂,知道對小弟們真正的義氣是把生命的歸屬告訴他們,從而從黑色老大變成牧師,痛改前非,再世為人。

 

《三體》描述地球的三維文明被降至二維時,若想逃逸,必須在具有光速的宇航艇裡,智力、權利、利益、修行、善行都沒用。基督說,作為道路、真理、生命,祂是通往神、回歸神的惟一途徑,看似霸道,可如果祂是惟一「具有光速的宇航艇」呢?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聖經》作為家書,呼喚人與神重新聯結,通過接受基督的挽回祭得以回歸家園。現在的科學研究,能讓人醒悟並回歸嗎?人們願意以基督的挽回祭為脫離「降維攻擊」的「太空梭」而得救嗎?

 

「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篇19:1)當我們面對自己無法企及的高深、精妙或大美時,心靈的驚訝與震顫,能成為線索和路標,引導我們回歸造物主上帝嗎?

 

註:
1.         關於i世代,請參看本刊51期慕酥的〈家有i世代?畫好三個圓三條線〉
2.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apple-ceo-tim-cook-doesnt-let-nephew-use-social-media-2018-1

 

 

李文屏:旅者—身旅,心旅,靈旅。旅程也是目的。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