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或轉機?
跨文化宣教士的人生轉變期
文/嘉嘉
每個人生命中都不斷在經歷各式各樣的「轉變」(transitions),徒而為─轉變,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或大或小的影響。多數人卻很少思考這些轉變對自己人生的影響,因精力都花在應付這些轉變了。如能好好面對各種轉變─特別是那些具挑戰性的轉變,就能把危機 (crisis)化為成長的轉機(opportunity)。
「轉變」,成長的機會?
多年前的冬天,我和幾位朋友在沿海的山徑上走著,風很大很冷。抬頭眺望海邊,看見有大約十個黑球浮在岸邊。原來是一群冬天衝浪的精英,他們穿著保暖潛水衣,抱著衝浪板,在水中靜候大浪到來。我心裡很有感觸:大浪對一些人來說,是一個衝擊,可能會把他們打沉。但對這群衝浪健兒來說,就是當他們準備好、一心等候的機會和挑戰。
跨文化宣教士要面對很多轉變:離開熟悉的家人、朋友及屬靈群體,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化環境,又得定時回家報告工作進度,身邊的同工也來來去去……。這些都是很大的轉變,在工場時間久了,會開始出現耗損。他們沒有注意到轉變帶來的影響,以為不需做任何調整,單靠意志或信心,就可繼續達成在異鄉的事奉目標。
「轉變」是個很複雜的課題。一個人如何處理和面對轉變,和成長背景、性格、生命處境等有密切關係。轉變的頻率(transition frequency)、變化的幅度(例如從健全變殘疾)、轉變的類型等,雖然都構成衝擊的因素。但調查顯示,面對轉變最重要的是心態(perspective)。
無論轉變有多大、多突然或多困難,心態和眼光直接影響人們面對各種轉變的能力。因此,跨文化宣教士和宣教團隊的各方都需要明白這些轉變會怎樣衝擊當事人或身邊的人,給他們空間去面對和處理。在過程中關心他們,學習切實地去愛,幫助他們藉轉變成長、蛻變。
「結束」,是一個勇氣
轉變雖有不同種類,過程卻大同小異。威廉‧布瑞奇(William Bridges)把一個「轉變」分成三個階段:結束(ending)、轉折(neutral zone)、新的開始(new beginning)。這樣細分,能幫助我們更仔細了解整個轉變的過程。
轉變的開始,必須是「結束」。意思是:如果要好好經歷「轉變」,必須「先」有好的「結束」。
我很喜歡看雜技團空中飛人的表演。演員在空中晃來晃去,時間的配合與技巧都必須準確。表演者在空中飛,表演換手把,他必須要完全放開緊握的第一個手把,等候同伴在瞬間接住他。如果他不願放開原來的手把,就無法轉身投向新的手把。
跨文化宣教士去到工場,如果不能確定自己的呼召,或放不開家人、往事,就很難完全投身工場的開拓。宣教士回國也一樣;我從亞洲回到美國時,以為已經結束了工場的事,但實際心裡還不願結束在亞洲的服事,因此也就無法完全投入新的生活,有新的開始。事實上,要有「新的開始」,必須有「好的結束」。這「好的結束」不等同完全斬斷舊的記憶、關係等,而是心裡不再「抓住」舊的身分或生活所帶來的記憶、憧憬和安全感,而且願意踏進一個未知的、探索性的新領域。
轉變需要極大的勇氣。那些空中飛人,放開原來手把的一刻,並沒有百分之百確定能抓住晃過來的新手把。但若不放手,肯定抓不住新的手把。這勇氣,就是能經歷轉變,把危機變成轉機的一個關鍵因素。
▲空中飛人若不願放開原來的手把,就無法轉身投向新的手把。
充滿挑戰的「轉折期」
「轉變」的第二個階段是轉折,這不只是靜止「地區」(zone),更是一個過程(journey)和階段(stage),說它「轉折期」或「適應期」,更能體現它的實義。
在實際生活層面,「轉折期」沒有具體的開始或結束,而且長短也無法預測。對一位剛出去或回國的跨文化宣教士來說,處於「轉折期」 時,會有下列特質:
壓力大幅度提高:熟悉的人與事都消失,迎來的大多是陌生和未知。初到新的環境,並不代表新的階段開始。面對不熟悉的語言、文化、風俗和社會規則,心裡會有極大的壓力和隱憂,需要更多心力去度過每一天,在這「轉折期」時身體會特別容易累。
對自我的價值和肯定會動搖:舊的階段已結束,新的階段還沒開始。「語言真的一年後能掌握嗎?新的工作真的能開展嗎?我會失敗嗎?」……宣教士會被這些思緒影響,若嚴重的,會陷入情緒波動。除非自我價值清晰,否則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
渴望儘快離開這階段:宣教士剛進入新工場時,幾乎沒有能掌握的事,而一些在工場多年後歸家的宣教士,回家後適應家鄉生活更具挑戰。「能重新投入自己熟悉的文化嗎?能找到工作嗎?前面的方向該如何?」……所有的未知都讓人不想待在如此的時空,希望儘快能進入新的階段。進入新階段有困難的人,自然就想回到過去,不願滯留於混沌模糊、無法控制、無法確定的狀態。
表面看來,有些人放不下過去,不願進入新的身分、新的階段。實際上,也許他沒有勇氣面對「轉折期」中的不安和焦慮;也可能他為適應「轉折期」而心力交瘁;或害怕處於無法預期的「轉折期」,所以常懷緬過去,渴望安穩。不過,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
這「轉折期」極具挑戰性,但也充滿可能性。如何把它轉化為讓生命成長的階段呢?
▲每個人生命中都不斷在經歷各樣的轉變。
極富潛力的「轉折期」
「轉折期」雖然充滿不確定和挑戰,卻是孕育新眼光和新方向的最佳時期─只要我們願意好好檢視這時期出現的情緒、思想和掙扎,願意敞開自己,接受新思想和事物,必能突破當前的挑戰。以下建議可以幫助跨文化宣教士面對「轉折期」:
首先必須接受自己正處在此階段:接受此時期可能沒有效率,會不斷失敗(因為要不斷嘗試新的事物),會有各種莫名的情緒或想法等。一旦接受自己在此階段的「混亂」和「無能」,就能給自己空間去探索和成長。
跨文化宣教士需要有能理解與彼此支持的群體。必有不同聲音此起彼落,但要明白,每人的過程都不同:背景、年紀、經歷……,各方面都影響轉折過程,所以他人不一定都明白宣教士們所面對的摸索和混亂。
嘗試新的眼光和方法:願意放開以往的經驗、累積給我們的「智慧」或「本能」。一位從事跨文化宣教的朋友回美後,經濟艱難、適應困難,加上各種挑戰,她感覺快要被淹沒了。當她和生命教練談話時,教練說:「不如試著沉下去,待在水中。我就在這裡,握緊著妳的手,不要怕,感受沉下去的感覺。」朋友閉上眼睛想像她沉進水中,發現水中很寧靜,待在當中很舒服。她也不怕淹死,因為她會游泳,也知道教練就握著她的手。
這經歷幫助她突破懼怕。本能告訴她,被淹沒時,要努力把頭浮在水面,不要沉進水裡。但如果沉在水裡不會被淹死呢?如果她會游泳,而這水不能成為她的威脅呢?生存的本能有時會使我們忘記,天父不會放開我們。儘管放膽嘗試、探索,才能看清所處的環境,或此處孕育了多方的可能性,而不僅僅是用本能去解決問題。
給自己空間和時間去經歷:不要懼怕嘗試新的看法和做法,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去好好探索「轉折期」。和願意聆聽的朋友交談,能幫助在此過程中整理混亂、走得穩。這些朋友也要帶著督責 (accountability)的態度,誠實地提問。當我們有空間自由地去嘗試和摸索,會孕育出新眼光,讓生命得著再次的更新。
新的開始
經過「轉折期」之後,便已接近轉變過程的尾聲:進入新的開始。我們沒法預計,何時才經歷完「轉折期」並「準備好」新的開始,因為「準備好」是一種心態。如何知道是已準備好,可以展開新旅程呢?最明顯的,即是對將面對的人與事,產生出新的期盼和動力。願意有個新的角色、進入新的環境、有力量面對新的挑戰、有了新的目標。
這與知道要面對轉變時,因憧憬所生出來的動力,是不一樣的。例如,跨文化宣教士清楚明白去海外宣教的呼召,出發前,總會憧憬外面如何好、希望做甚麼大事……。雖然可能會有些懼怕,但相較於憧憬,這些負面情緒並不起眼。當然,這些憧憬絕對會帶來期盼和動力,卻是一種未被「煉」過的動力。真正的挑戰,是落地後所經歷的各種不適應和陌生孤獨感。當跨文化工人經歷過這些衝擊後,裡面孕育出的期盼和動力,即是真正準備好進入新階段的動力。
▲給自己空間和時間,孕育新的眼光及認識自己,在新的階段使用儲存好的力量,面對挑戰,展翅高飛。
結語
跨文化工人每天都在經歷大大小小不同的各種轉變。轉變過程錯綜複雜,一方的改變意味著影響各方。「轉折期」所孕育的新的眼光和對自己的認識,能幫助宣教士在新的階段走得更穩,並有個更寬廣的世界。
在「轉折期」,雖沒有方向,卻是儲力和準備的階段,在新的階段,能用那儲好的力量,展翅高飛!願我們在各種轉變的衝擊中,仍可以誠實面對自己,將不同的挑戰,化為生命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