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就是游於藝
文/莫非
創意是甚麼?
臺灣創意人詹宏志曾說:「創意思考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至少是一種可訓練的技術。」
甚為同意!創意不是在某時某刻瞬間發生的事,而是一種可以操練出來的生活習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操練時時活在一種創意思考的狀態裡,讓人生各樣際遇和感受都成為創意的養料。在生活裡、工作上、服事中,都盡量採用富有創意的態度來思考和面對。
創意思維又是甚麼呢?就是面對每天生活中發生的人、事、物,盡量朝下列幾個特點去努力:
創意,是從一個問題開始
賴聲川說:「創意就是出一個題目,然後解這個題目。」
創意研究家Ray & Myers說:「或明或暗,創意永遠是從一個問題開始……你創意的品質也決定於問題的品質。」1
如果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創意。我寫過一篇小說〈脫軌〉,就是想要了解靈恩裡的醫治。面對這樣的題材,我先問通常甚麼樣的基督徒會尋求醫治?他們和從不渴慕參予醫治權能的基督徒有何差別?是否有可能原本不相信醫治特會,但若有朝一日自己親人罹患重病,藥石罔效時,也會想要一試?然後,又是甚麼樣的人會被神使用成為靈恩醫者?這有醫治權能的人一朝若犯罪,是否還能繼續成為醫治能力的管道?
▲創意,從一個問題開始。
至於得到醫治的疾病,好像醫治大會裡聽到的得勝例子,最多的是長短腳、頭疼或癌症之類。如果今天是想要醫治心理問題呢?可不可以得到醫治?再推一步,如果是得了唐氏症或重度智障呢?……整篇小說可以說是被一連串問題推著創意走。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故事就要設計相關的處境和情節來尋找解答。
然而,出題雖是創意的源頭,出甚麼題目本身也需要很多的創意,一個深有創意之人,常會問出讓人心中一亮的問題。然後解題也需要創意。簡單的題目會創造簡單的挑戰;複雜而具深度的題目,則會促使創作者尋找複雜而具深度的解答。
作家安東尼‧傑(Anthony Jay)說:「沒創意的頭腦可以看出錯的答案,但需要有創意的頭腦才能看出錯的題目。」
賴聲川也說:「創意真正的深度在於題目本身擬定的過程。」而這又和個人的深度、情感、欲望和智慧有關。超凡的智慧能夠提出超凡的題目;超凡的方法能夠作出超凡的解法。2
很多研究者都發現最有創意的團體,擅長找到新問題超過解決舊問題。3對一些問題和衝突若要有新的答案,就要有新的問題。所有的藝術家和發明者其實都不在發明解決辦法,而是發明問題來找到答案。如果你的問題無法把你帶到新鮮創意的想法,就回來審查問題。
「如果你想改變你的現實,就先改變焦點。如果你想改變焦點,就改變你問自己的問題。」—Tony Robbins.4
也可說你若想要一個絕無僅有的想法,就要有一個絕無僅有的問題。
創意,是一種深刻咀嚼經驗的工夫過程
「創意不能超乎一個人的經驗之外。」─詹宏志
若說創意是一個過程,這和我們所說的天外飛來一筆,瞬間發生的時間感很不一樣。創意的產生,實際上要走過一段長長的過程。因為創意必須經過一種深刻咀嚼經驗的工夫。而且無關你經驗多少,而在於你咀嚼有多深刻。
美國作家伍爾夫(Thomas Wolfe)說過:「對於藝術家來說,人類經驗的無限性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這一切經歷的深度和濃度。」人的敏感度決定感受經驗的濃度。對他人可能若無所覺之事,敏感者卻可能已痛得扎心,會努力想要撥開那環繞的濃霧,辨識遠方傳來的霧笛。
然而敏感雖然可以感受得深,卻無法創造生命的深度。創意顧問Charles Thompson說:「創意和個人特質或才幹不太有關,反而是和一個過程有關。」畫家、設計師和作家比號稱「沒有創意」的人,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創意過程中嘗試摸索。創意絕不是一個內在器官,或者天生有或沒有,而是一個思想的工程。
創意點子也需要時間和養分來醞釀成形。好像一開始把創意的點子種在沃土裡,給它時間去慢慢開花結果。很多作家都分享一個題材可能五年、十年後,才真正能書寫成書。改寫,絕對也是創作的一部分,甚至是主體的一部分。不要緊緊擁抱已有的文字不甘心更動,如果怎麼改都改不了太多,就表示這篇文章已到了創意的飽和了。
▲創意點子也需要時間和養分來醞釀成形。好像把創意的點子種在沃土裡,然後給它時間去慢慢開花結果。
創意,是集思廣益的衍生過程
中國人說的「集思廣益」,已在歷史中被深深驗證,例如:馬蒂斯繼承梵谷、高更及賽尚的畫風,詩人龐德和艾略特。
艾略特的〈荒原〉一詩,據說曾被另外一位詩人龐德和艾略特的太太大量編輯過,劃掉一行又一行,然後寫出他們的建議。最後發表的版本,是艾略特原稿的一半。
▲創意,是集思廣益的衍生過程。
蘋果電腦的創立人賈伯斯和沃茲尼克(Wozniak),一個提供遠景,一個提供技術。披頭士的爵士樂創作者約翰藍儂(John Lennon)和麥卡尼(Paul McCartney),藍儂比較隨興,喜歡搞怪。保羅麥卡尼則比較擅於和人周旋,有組織。因此披頭士對外的公關,都靠麥卡尼去疏通。
▲披頭士的藍儂比較隨興無次序,喜歡搞怪。保羅麥卡尼則比較擅於和人周旋,有組織。因此披頭士對外的公關,都靠麥卡尼去疏通。
還有一種是從時間歷史中演變的集體創意,在前人創意上不斷重新詮釋、開發、改進,例如:電報、飛機、電郵、大富翁遊戲等。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模式,那些很有創作才華的創作者,會常常和他人交換想法或資訊,從而擴大分享創意的心智容量。在分享中,可以說是在開墾、種植,也在養育一些創意想法,就像種一棵樹或任何植物,只要條件夠,環境肥沃,就有可能長出東西來。
如此說來人的頭腦豈不讓人讚嘆?我們可以思考幾千年前的想法,也可思想十萬八千里遠的人的想法。今日我們所思考的,很可能幾百年後也會有人想到。越邀請人來評析、享受或改進我們的創意,我們的頭腦越會被擴張無涯。想想,無邊際的思考能量所創造出來的作品,會有多少可能?
「創意的成功關鍵是『組合』,組合的成功關鍵呢?數量!數量!數量!最大數量的材料,最大數量的假設。組合需要材料。材料愈多,愈有可能發生有用的組合。材料的來源呢?毫無例外,一個是閱讀,一個是閱讀。」—詹宏志5
「創意人不一定是學者,他關心的閱讀行為是『多』,而不是精。也就是說,一個是『博覽群籍』的人,可能是容易成為創意人的人。」—詹宏志
所以閱讀仍然是接收新想法和觀點的最佳途徑。但是,因為記憶有限,要能同時激發多元思考,最好能闢出一段大量閱讀多元化書籍與文章的時間來集中閱讀。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每年都會訂定自己在新的一年裡的突破計畫,並且確實執行。2015年他決定要每兩個星期讀一本新書,學習不同的文化、信仰、歷史和科技。他的閱讀時間著重在周末一次六、七個小時。而且作為一個社交媒體專家,他認為若想深入了解一個題目,閱讀書本所得到的知識比透過一般媒體,來得更深入透徹。他決定減少瀏覽媒體,增加讀書的時光。
集思廣義除閱讀外,人際關係也很重要,若往來皆鴻儒,或者結交的全是創意朋友,聚會場合或在沙龍或咖啡館或小酒館,可以想像有多少智慧的火花在連連碰撞?
海明威、費茲傑羅、維吉尼亞.沃爾芙等作家都沒待在這自己書房里皓首窮經,反而是活躍在一些社交場合里淺語深談。現在有了網路,更是一創意的溫床,透過文字的啟發火花創意四竄。
據貝爾通訊研究所(Bel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1980年代末期所進行的研究6,人與人之間實際的接觸,對於創造性質的工作影響甚大。縱使到了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現代,最佳的創造性工作成果仍然是產生自人與人之間的實際接觸。因此只要有機會,還是鼓勵大家要參加讀書會或者文人社群來增加面對面的機會。
創意,永遠會透過人與人的腦力激盪而集思廣益。
創意,是一種整合能力
研究調查顯示,我們頭腦充滿了內在協調和整合的能力,即使看起來是獨自一人產生的想法,也可追溯到先前不同階段的整合。7
美國舞蹈家和編舞家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曾說:「我是一個賊…。我從最好的那裡偷取,剛好是─柏拉圖、畢卡索。」很多偉大發明都是來自前人幾代的努力,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來自空無。對很多創作者,靈感和想像力不是從空白一張紙或桌子產生出來的成品,而是來自咖啡桌、對話,或者參考無數多的設計範本或生活際遇。也可說今天的頂尖創作者或藝術工作者都是創意收集者和整合者。
▲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曾說:「我是一個賊….我從最好的那裡偷取,剛好是─柏拉圖、畢卡索。」
「創意很少是從無到有的發明,比較多的是『有效的模仿』、『改良性的主意』或『拼湊式的創造』。」—詹宏志
「每天有四個思考過程在創意的核心里:觀念轉移、觀念結合、觀念延伸、觀念創造。」8 —Keith Sawyer
我們每天可以操練下面幾項創意整合工夫:
舊酒裝新瓶
重新改寫童話或者文學經典,讓熟悉的素材變成讓人望來陌生又新鮮的藝術。也可以時時變通著法子來作同樣的事,這些都是創意的操練。小到改一個食譜,猜想小說或電影的下一步發展或結局。大到採用同樣的創意過程,可以產生偉大的交響樂,科學發明或者工業發明,就像那首佛斯特(Frost)的詩〈走一條未走之路〉。相信我們每個人永遠都有,改變世界一點點的能力。
許多創意也都是在舊有的條件上來創新,食譜、甜點,中菜西吃,西菜中吃,冷和熱的結合,火燒冰淇淋,油炸冰淇淋……。組合概念或組合實體,因為組合讓舊有的元素發生不同的意義,就是一種再創造。
在不相干中看出彼此間的相干
「創意是將似乎不連貫的的事物連結在一起的能力。」—作家普羅姆(William Plomer)
早期文字處理機(word-processor)的發明,就是打字機加上個人電腦,組合出來的是早期臺灣的王安電腦。創意的精髓,常在於不相干事物間的連結,因此在各樣組合中也需要有想像力,從不同事物的連結方式中來創造新穎的創意。
有創意的人,永遠有能力將生活中各樣不同領域的信息連結起來,或到歷史中去發掘已被遺忘的的創意和實踐。這就牽涉到「知識的挖掘」(knowledge mining)9,挖掘出來的知識愈多,能夠連結起來的點就愈多,可以創造出來的模式也愈多。也可說知識的挖掘,是為創造力奠定一個厚實的基礎。
創意,大部分從對話中產生
早在口述時代,蘇格拉底曾十分抗拒文字的發明和書寫,因為他認為知識的產生是出於對話,大家在市集中你來我往的活潑對話中,才能產生真正的智慧火花。他怕知識一被訴諸於文字後,寫下來的每一個字都是作者單面的述說,知識發展的生命馬上就會因此而僵死,從而誤導後代。可見對話對於思考和創新的重要。
在談論中激發火花的例子,在十九、廿世紀的西方簡直不可勝數。十九世紀歐洲思想之都維也納正是「天才成群地來」的地方,維也納城大量的咖啡館成為繁星們的養成之所。當時維也納的小咖啡館,點一杯咖啡可以坐一天,甚至信件可以寄到咖啡館,晚禮服也可以寄放在那裡。譬如維也納的Café Grien-Steidl 咖啡館就有包括了茨威格等大人物的常常留駐。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之都維也納正是「天才成群地來」的地方,維也納城大量的咖啡館成為繁星們的養成之所。圖為維也納的Café Grien-Steidl 咖啡館。
從科學家馬圖拉(Humberto Maturana)和維里拉(Francisco Varela)的研究,也發現人們看世界的方式和選擇生活的方式,都和對話有關。他們認為自從遠古人類圍火而坐分享彼此的故事時,對話就成為彼此表現關心和分享知識的方式。在人與人的對話中會產生兩個功用10:自我強化(self-reinforcing)和意義創造(meaning-making)的網絡。閒聊也可揭露一個人許多的線索,會不斷地表達自我,也會表達出他的生命所重。
這是為何男女約會,談話往往佔很重要的部分。在對話中我們了解對方,也感覺自己被了解。正因人是活在語言裡,也活在因語言而形成的行動節奏裡,我們能透過自己所參與的對話網絡去「催生出一個世界」。對話是任何行動─組織、社群、社會等社會制度的命脈與動力,是人類用來合作思考和協調行動的核心流程。
在人類各種集體學習與共同演化活動中,具有生命力的對話過程絕對是其中的核心要角。反過來說,任何會扼殺生命力對話的元素,在社群中也都要努力地去除。
通常最有創意的對話,多半即興,不太能設計引導,有點像即興話劇裡的對話。每個人都在詮釋前面另外一個人剛說過的話,然後在一個新的方向中發展下去,出乎意料之外的創意就會在社群中出現。平等而公開的對話,也是解決共同問題最有效的方式。討論的氣氛既非辯論,也非閒談,而是有針對性的深度匯談(dialogue)。
創意,是帶著玩耍心的一場遊戲
「我的工作是遊戲,一個非常嚴肅的遊戲。」—畫家艾許爾(M.C. Escher)11
「我不知道世界如何看我,但對我自己來說,我像一個小孩子在海灘上玩耍,打發時間,這邊撿一顆更平滑的石頭,那邊撿一顆更美麗的貝殼,同時真理偉大的海洋環繞著我,等待我去發掘。」—牛頓
創意不能太嚴肅,身懷大任要傳福音的動機,往往讓我們寫出來的文字過於說教,讓人難以接受。我們需要在玩耍中,玩出各種傳福音的可能性、變通性和變化性。也只有輕鬆的玩樂,才會讓我們更願意冒險,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在玩的過程裡,沒有壓力、沒有一定的期望。玩耍,也是創意中的一個重要關鍵詞。
幾世紀以來,音樂家、畫家、文學創作者和舞蹈家都是用玩的方式來創作。在玩的過程裡,沒有壓力、沒有一定的期望,也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大陸作家畢飛宇就曾說過他有一度曾經為了去自己的哲學語言,每天在桌上花一段時間亂寫。他說那時亂寫的目的性並不很強,純遊戲色彩,充滿了童趣,像哄著自己玩。他說:「寫小說有絕對嚴肅的一面,也有嬉戲的一面。……對我來說,寫小說的過程既是一個爭取內心自由的過程,也是一個刻苦訓練的過程。」12
因此,我們應該把「玩耍」計畫進入日常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Google施行著名的20%時間方案,適用所有google工程師。每花四小時處理公司的正式工作方案,就必須花一小時在自己特別鍾愛的方案上,由自己的熱情與直覺主導,他們把這叫「空間創新」(Innovation Time Off)。其實是仿效3M先提出的「15%規則」(the 15-percent rule)。唯一的要求是半定期地向上司說明他們最新的進展。大多數的工程師都是從一個點子飄到另一個點子,在這游刃有餘的空間裡創新,推出有名的Gmail, Google Talk, Google News, Google Reader等,50%的新產品就此面世。
其實這一代的人都很會玩,電子遊戲是他們的成長經驗13,因此,這一代人基本上也在用自己的遊戲經驗,在金融、教育、體育、生產、醫藥、音樂和藝術等領域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玩耍生創意,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游於藝」。
放到寫作裡,就是學習和自己的五官感受抽離,和自己的第一印象抽離。也從我們最先有的點子中抽離,因為第一個想法總是邏輯性想法,是大家可比較可以接受、安全的。有創意的人會尋求不熟悉、陌生或不同的想法,且永遠是對自己第五或第十個想法有興趣。在創作時最常要問的就是:「還有呢?還有甚麼?」
如果覺得自己不具備創意智商,可以重新調整生活和工作,把玩樂架構進去,把生活裡各樣障礙或難處,當作你遊戲中需要過關的關卡。帶點天真和傻氣,把玩樂從硬性置入生活,到培養出一種玩樂思維和組織社群的文化。
玩耍,永遠是創意中的一個重要關鍵詞。
註:
1. Jack Ricchiuto, Collaborative Creativity, (Akron & New York: Oakhill Press, 1997) p50.
2. 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 天下,2014,44頁。
3. Keith Sawyer, p16
4. Jack Ricchiuto, p50.
5. 詹宏志,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台北臉譜,1998,184 頁。
6. Joshua Wolf Shenk, 2 的力量,台北大塊,2015, 43 頁
7. Keith Sawyer, Group Genius, NY Basic 2008, p xii
8. Keith Sawyer, p110
9. 布魯斯、努斯鮑姆,創意智商,43 頁。
10. Juanita Brown & David Isaacs & World Café Community, 世界咖啡館,台北臉譜 2005, 54-55 頁。
11. 此處和下面兩個接引自賴聲川,281-282 頁。
12. 畢飛宇、張莉,小說生活:畢飛宇、張莉對話錄,台灣九歌2015,60頁。
13. 布魯斯、努斯鮑姆,創意智商,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