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圖說】圖像小說專欄
話/畫說從頭
圖像小說開卷篇
文/黃瑞怡
▲若說視覺佔了感官的主導地位,你我又如何培養「視像閱讀力」?
前言
我們受造奇妙可畏,身心靈都是祂的傑作;上帝造人以五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感知世界,其中又以視覺佔主導地位。這種視覺主導的趨勢,在年輕世代更加明顯。難怪有人半開玩笑說,我們身邊的兒童與青少年自幼被螢屏包圍,在影像文化裡長大,一個個都提早主修「視覺文化」。
2020年進入新冠疫情及後疫情時代,影像文化的影響力更推展到前所未有之境。睜開眼睛就掛在網上的不僅是下一代!全球億萬百姓,從三歲到九十三歲的學習、工作、生活、社交、娛樂、敬拜、團契⋯⋯全推上雲端。螢屏前我們一方面被影像轟炸,一方面詮釋這些影像,為這些影像賦予意義。在過程裡,對影像文化越有理解力和批判力的人,就越能在視像網海裡乘風破浪,而不是載浮載沉,甚至被淹沒。
趨勢如此,越來越多的教育者─不僅是高等教育圈,也包括了中小學老師─認識到視覺影像文化的重要,開始教導學生「視像閱讀力」(visual literacy)。無庸置疑,長期以來閱讀力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能力,但21世紀的閱讀力不再只是對純文字,還需要包括影像。
聖經裡說「人看外貌,耶和華看內心」。然而,在影像作品的創作和解讀裡,過程更為複雜。影像作品的「外貌」並不僅是搏人眼球,也是創作者世界觀的彰顯,將其內心意圖與世界溝通。而讀者/觀者與作品的互動,往往也會影響他們的心靈。你我需要教育自己和孩子,成為更有見識的影像文化閱讀者;這有助免於被創作者牽著鼻子走,能主動地理解、評析、對話。
老傳統新領域─圖像小說興起
想要了解並詮釋影像文化,有許多個區塊可以探討,包括純美術和應用美術,也包括多媒體和新媒體。這個專欄將關注閱讀和文化裡的新興領域:以漫畫為表達媒介的「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s)。
或許你從沒聽過「圖像小說」這個名稱;或許你經驗裡的小說是純文字的,頂多有寥寥幾幅點綴性的插畫。
不過,從歷史角度思考,僅用圖畫,或圖文並用說故事,其實在各地文明源遠流長。最近的例證是2020年末的重大考古新聞,在哥倫比亞的亞馬遜叢林裡發現了史前12,000年留下的8英里岩壁畫,因為保存圖像的豐富精美,被考古學家稱作史前文化的「西斯汀教堂」。註 更多熟悉的例子還有公元前埃及陵墓裡的壁畫,中古世紀歐洲教堂以彩繪玻璃呈現聖經故事,日本18、19世紀的浮世繪風俗畫等等。
▲▼從史前岩壁畫到日本浮世繪,皆以圖像說故事(圖片來源:https://metro.co.uk/2020/11/30/sistine-chapel-of-the-ancients-eight-mile-wall-of-prehistoric-cave-paintings-discovered-13675863/,
https://images.app.goo.gl/2Wo3TQw2CDmCMPB68)
雖然影像文化歷史悠久,後現代世界又是視覺主導,然而西方文學殿堂長年來似乎是文字掛帥。純文字的小說、詩歌、散文被視作嚴肅文學,是文學獎項的普遍選擇。文圖結合的漫畫之流,屬於流行文化,登不上大雅之堂。不僅學術界如此,普羅大眾也對漫畫常帶著偏見和迷思:
• 漫畫當閒書翻翻就好,沒甚麼營養;
• 漫畫就是日本漫畫(或是美國超人漫畫),大同小異;
• 漫畫會讓人痴迷,奪取正課學習時間力氣;
• 漫畫是小孩子看的,大人得不到甚麼。
有意思的是,漫畫雖然長年得不到嚴肅對待,甚至遭誤解和輕視,無論東洋西洋,漫畫從20世紀以降,不僅沒有式微,反而在最近幾十年越發興盛,尤其是「圖像小說」這個領域。英文名稱裡的小說(novel)這個字有時會誤導讀者,以為全部是虛構性作品,事實上廣義的「圖像小說」包括了虛構和紀實作品。
圖像小說近年在歐美國家崛起,有下列指標可證實:
- 圖像小說出版、銷售量連年大幅提升;英美主要出版集團陸續開拓圖像小說系列或專館。2020年美國圖像小說的銷售額比2019年「又」成長了30%。
- 圖書館和大型連鎖書店設立圖像小說專區,並且往往是最吸引年輕讀者的區域。
- 各種文學獎「破例」頒給了圖像小說。當慣例一次次被打破(參見大事紀),代表了學者、專家、評論家對圖像小說的接納與肯定。
簡言之,作為文學界與文化界後起之秀,圖像小說未來的發展,還有非常寬闊的空間。
漫畫這個又古老又嶄新的說故事方式,究竟有甚麼魔力?不管你對漫畫抱持何種想法,漫畫在東西少兒悅讀榜上數十年歷久不衰,甚至創作質量在後現代續有突破,是不爭事實。想過為甚麼嗎?
為何需要關注圖像小說?
僅管多數讀者可能不曾認真對待,漫畫內容也確實良莠不齊,但它確實是獨特、有力的說故事方式:
1. 文圖共築敘事橋
漫畫既不是純文字,也不是純圖像,雷同篇幅較短的繪本,漫畫是文與圖有機結合,有自己獨特的遊戲規則與內在邏輯。藉著文圖雙管齊下的敘事,漫畫說故事的可能組合更加多姿多彩。對不同學習方式傾向的讀者(或重視覺,或重文字) 來說,漫畫都是有效的媒介。
在影像掛帥的後現代,圖文並茂的漫畫也常比純文字讀物更吸引童少讀者眼光。歐美教育界因此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與中小學教師,想方設法將漫畫聯結、融會於傳統教學內容之中,也有英語教師將圖像小說設為指定讀物。教育界的努力方興未艾,絕大多數華人家庭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媒介的力量。
2. 個性化的魅力
許多漫畫家自幼年就喜歡又寫又畫, 回憶學生時代,往往提到自己將塗鴉創作複印後,在朋友間流傳私房漫畫,甚至裝訂成冊,一本賣25美分。這種表面上兒戲般的分享流傳,給予堅持下來的漫畫家慢慢發展出特定風格的機會,也給予他們直接從身邊同儕讀者的反應,繼續精益求精的動力。畢竟在校園情境裡,讀者回饋及時又直接,在網路世代以前,這是剛起步的寫手的挑戰也是優勢。坊間正式出版的漫畫書,相對保留了比一般純文字印刷小說更私密的手繪筆跡感。當讀者翻開漫畫,無形中進入了漫畫創作者個人化的故事空間。
漫畫強調個人化、個性化的風格表現,突顯創作者看世界的主觀方式,對尋求獨立的少年非常有魅力。或許這也能解釋,為甚麼有些孩子會對特定創作者、特定漫畫書系列癡迷,從日漫《海賊王》、《七龍珠》、《火影》,法國《丁丁歷險記》,到北美《超人》、《蝙蝠俠》、《史努比》⋯⋯,成為死忠粉絲。
▲漫畫具個性化魅力,因此從日漫《海賊王》(左上),到法國《丁丁歷險記》(右上),到北美《史努比》(下)⋯⋯,都有死忠粉絲。
(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SFBrRVho5aRxadh16,
https://images.app.goo.gl/6mxBKZtvojJ8vzKo7,
https://images.app.goo.gl/JWQ5C2hCSkGXEJGV6)
3. 多元化的載體
漫畫是一種表現媒介,可以承載各種內容、主題和文體。從名著改寫、科普新知、傳記回憶錄,到奇幻科幻⋯⋯基本上只要有文字的作品,都能以漫畫的型態呈現。許多漫畫是原創性的作品,也有許多改編自經典名著,如聖經、莎士比亞、三國演義等等。
從設計和出版的角度看,美國20世紀初的報紙連載漫畫,與當時剛起步的紙媒報紙同步發展,篇幅和印刷品質很受限制。中葉開始流行的超人漫畫,每一期的大小,頁數也固定。近年的圖像小說,從頁數多寡、印刷品質,到尺寸彈性都有大幅度提昇,推進了對各種各樣主題和文體的承載量,進一步擴大了這個市場。
4. 感動與動感
著名漫畫評論者和教育家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曾說,若仔細分析美國的流行漫畫,與日本的主流動漫,會發現前者六、七成的圖像以動作為主,後者則有比例高得多的靜態場景,和強調心境的人物表情特寫。漫畫不同表現手法與與作者不同文化背景有關,但也從另一種角度驗證了漫畫媒介的寬廣性,創作者筆下作品可以強調外在動感冒險,也可以白描內在心靈感動,滿足了各有喜好的讀者。
希望到目前的分享,讓你我有了新的看見:對「漫畫」的印象,如果繼續停留在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兒閒書,可能錯失了提升自己圖文閱讀力、關注文化趨勢,以及和下一代深入對話的寶貴機會。
這個專欄,將藉由探討代表性作家的經典作品,幫助你認識圖像小說的敘事元素和視覺語言,建造你成為圖像小說的閱讀者和對話者,提昇你在影像文化裡的批判力及影響力。
當代圖像小說是流行文化和嚴肅文學的交會點,是圖與文敘事能量的發電廠,更是培養影像閱讀力的重要媒介。21世紀的閱讀與創作不僅限於文字,我們是否願意走出舒適圈,一步步學習欣賞圖像小說?
當我們願意打開陌生的書卷,費力氣爬一座陌生的圖文山,就有可能看到全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