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期神國知行-文化 Knowledge & Practice

作者和他的恩賜

 

文╱睿欣

 

 

我曾以為神的恩賜放在品格櫃子的上上層,當我們的身量長得越高,就越容易搆得上。現在我發現神的恩賜是在那櫃子的下下層,問題不是有沒有長高,而是願不願意彎下身,低下頭,去領取神所給的、最上好的禮物。
─邁爾(F. B. Meyer)

 

才華?恩賜?

 

三十多年前,我在一個小教會申請受洗,得知一個規定:受洗前必須做見證,但是可以選擇上臺講,或寫成文章登在教會刊物。我歡喜地選擇後者。

 

文章登出來當天,馬上有長輩來拍我的肩說:妳很有寫作恩賜啊!

 

十幾歲的我第一次聽到「恩賜」這詞,一頭霧水。

 

從小寫文章被誇,但形容詞通常是「才華」。當時想,反正教會裡的人會把法律講成律法,把溝通講成交通,那麼把才華講成恩賜,也沒甚麼稀奇吧?!

 

從那之後,如果看到某人在某方面有點特殊才華或表現,只要是基督徒,我都會跟他說:你很有這個、那個恩賜。

 

於是周遭充滿了有恩賜的人:說話的恩賜,教導的恩賜,做飯的恩賜,跳舞的恩賜⋯⋯在當時的少年團契裡,我們還偷偷取笑某長輩有「長氣」的恩賜,因為他禱告總是很長,幾乎要從創世記禱告到啟示錄。如果冬天愛宴時不小心點到他謝飯,禱告完,菜上已經浮了一層白油。

 

漸漸在真理上懂事,我才知道恩賜不同於才華或才幹。系統神學家古德恩(Wayne Grudem)的簡要解釋裡說:「屬靈恩賜是聖靈賦予我們的某種能力,讓我們可以用在教會的服事上面。」

 

而神學家巴刻在他的著書《活在聖靈中》也論及:「恩賜(charismata)是神所賜予的某些能力,尤其是藉著言語、行為和態度,把關乎耶穌基督的真理傳遞開去,彼此激勵,互相服事。」

 

他又說:「原有的天然才幹分別為聖,才能成為恩賜。」

 

一個作者,也許在信主之前就展露了文字才華,甚至出過書、得過獎,但是這樣的文字才華並不是因為受了洗,就主動改名為「恩賜」。除非他蒙神賜予能力,將那才華分別為聖,開始透過文字去祝福教會,被神使用。

 

19世紀英國著名浸信會牧師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曾說:「無論我們有甚麼屬靈恩賜,它們都不是為了我們可以隨自己喜好而使用的東西;神將恩賜託付我們的惟一目的,是讓我們可以幫助其他基督徒。」

 

用出來的屬靈恩賜

 

作者是一個奇妙的身分,除了少數年紀輕輕就一名驚人、出書轟動,直接得到「作家」頭銜的人之外。多數人會不斷地在這個身分裡,像一個學游泳的人,沉沉浮浮;確定,又不確定。

 

自己確定,不敢在人前確定;被人肯定,自己仍然不肯定。渴望定位在這個身分裡,又害怕是一件穿起來太沉重的大衣,也怕不合自己的身材。因此總有人想問:我到底有沒有寫作恩賜啊?

 

關於屬靈恩賜,聖經在不同經文裡有各種角度的切入。多年研究此主題,並幫助許多基督徒認識、找到自己事奉方向的傅堂恩和傅凱蒂(Don and Katie Fortune),將聖經裡提到的屬靈恩賜分成三大類型:彰顯型恩賜(The Manifestation Gifts);事奉性恩賜╱裝備性恩賜(The Ministry Gifts);主導性恩賜(The Motivational Gifts)。

 

根據傅堂恩、傅凱蒂的解釋,彰顯型恩賜出現在哥林多前書12章7-10節,是聖靈透過信徒所表現出來的超自然能力,以完成神要做的事。比方使人得醫治,或是指引方向。

 

事奉性的恩賜(參考以弗所書4:11-12),則是為了某些事奉,神所配給信徒的裝備,為要完成某些事工。這兩類型的恩賜都不屬於我們「擁有」,也隨時可以離開我們。

 

只有第三類型的主導性恩賜是個人性的。這類恩賜在受造時所給予,當我們信主時,聖靈會使它們成為一種能力,為要祝福他人,榮耀歸於神。每個信主的人都有一種主要的主導性恩賜,和一些次要的主導性恩賜,彼此配合,是推動我們服事生命的主導力量,也會對我們和別人的生命及基督全肢體產生影響。

 

主導性恩賜,根據保羅在羅馬書12章6-8節所提到的,共有七種:察驗(先知預言)、勸慰、事奉、教導、奉獻、管理、同情。對有心投注於文字事奉的人來說,尋求一生的呼召,首先得到關注的是恩賜這個要素。文字恩賜沒在保羅的清單上,怎麼辦?

 

其實保羅從來沒說過恩賜僅限於他在聖經裡標明出來的這些,有學者則認為這七個主導性恩賜其實提供的是類型,很多恩賜都是從這些恩賜裡發展出來的應用。

 

就好像一個有做飯恩賜的人,他通常是有服事恩賜的人;做飯,就成為發展服事恩賜的途徑。而有輔導恩賜的人,可能是個有勸慰恩賜的人。

 

有講道恩賜的人,他可能有教導恩賜,因此講出來的道條理分明,知識豐富,引經據典。但他也可能有勸慰恩賜,因此會眾往往從他的道裡,不但聽到真理的闡釋,也明白如何應用在自己身上。

 

這樣看來,文字是一種恩賜,也是一種作者主導性恩賜的發展途徑。有人透過文字把從神領受的資訊向世人宣講,這類的作者寫出的文章往往很有啟發性,會給人帶來覺醒,甚至回轉。但有人用筆去勸慰讀者,以文字使讀者得到生命某一方面的解答和成長方式。

 

有人透過推廣閱讀的事奉讓人的生命得糧食,更有人透過文字教導,或是成為一個管理者,協助文字事工的發展。

 

有些作者的文章充滿憐憫慈愛,特別能觸及一些痛苦的靈魂,他們可能是有憐憫恩賜的人,文字成為他們撫慰擁抱受傷生命的雙手。

 

▲充滿憐憫的文字能撫慰、擁抱受傷的生命,也是作者使用書寫展現他╱她的憐憫恩賜。

 

寫出來的恩賜

 

雖然寫作是我自幼的最愛,但並非單為愛而寫,或因為有點寫作才華,所以持續不斷地寫。

 

更嚴肅地說,即使年輕時曾經因為愛寫也寫得不錯,所以拿著筆不放,當來到一個年紀,知道人生除了做愛做的事,還有更多責任要承擔,有上帝託付的角色要扮演,而時間精力都對自己如此斤斤計較。我開始探索裡面那些呼喚自己舉起這支筆的聲音,到底在講甚麼。

 

創作的渴望一直都在,我也喜歡突破不同的框架,嘗試新的主題和寫作模式,可是裡面另有一些驅動自己去創作的動機。本來我以為那可能和神給我的呼召有關,或者和我自己的生命經歷有關。直到多年前在教會成人主日學裡教了一年的「屬靈恩賜」,研讀和預備,還有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恩賜和事奉關係的過程中,我也在神面前思索自己的主導性恩賜和輔助性恩賜,看到這些恩賜都和我的寫作緊緊交纏在一起,影響著我的文字路。

 

看到生命在真理實踐中豐盛,並且經歷成長,一直是我心裡的渴望。從十幾歲進入教會,嘗試過各種服事,也在主內機構裡事奉,無論是當老師、做節目、帶小組、陪伴聆聽輔導,或是其他的事奉角色,我最關注的,也是最花力氣投入的,都跟生命成長有關。

 

面對神學,我總想著怎樣轉化成平民語言更讓人能夠理解,而且對自己的生命產生實際的益處。

 

思考真理,我會關注這些對一個成天尿布奶瓶的新手媽媽,一個在家帶孫子的爺爺,一個在青春期激素翻騰中憤世嫉俗的高中生,是怎樣的體驗。

 

碰到問題,我不希望只是看到眼前這個人得到解決的答案,更希望他在掙扎的過程中遇見神,生命的高度得到提升。

 

帶人信主,我無法只看到一個人「終於受洗了」就很滿足。得生命對我只是個起點,得的更豐盛才叫做上路。

 

陪伴一個人走過病痛、婚變、失業時,我想問的是這些經歷讓他的生命有了甚麼樣的成長?他身上除了多蓋幾個恩典的印章,有無身量的變化?

 

有人信主幾年,還在原地踏步,我不想怪他,只希望能探索阻攔他成長的原因,希望能提供實際的努力方向和支援,也能給周遭人一些提醒,避免進入冰天雪地的生命季節。

 

我看到的上帝花園都是奇花異草,彼此爭相呼喊出祂的榮耀,我相信,只要把生命如種子埋進去,按時澆灌施肥,一定會長出遍地燦爛輝煌。

 

一顆小種子無力地攤在手掌上,我的心,已看到一樹紅花。

 

▲上帝的花園裡都是奇花異草,只要把生命的種子埋下,按時澆灌施肥,一定會長出遍地燦爛輝煌。

 

上帝把勸慰的恩賜一針針縫到我的歲月裡,讓我總是對生命的成長充滿好奇和信心,想要探索,更想要找出成長地圖上會經過的城市名字。

 

多年來在教會的服事,讓我有機會陪伴人走成長路,雖然這是一件歲月資金投注特別大的工程,當下能看到的都是四季起伏,但只要瞧見一片綠芽,一個新枝,讓我興奮的不是「成果」,而是生命跡象。

 

我發現文字早已成為這個主導性恩賜的發展途徑。我寫,為了心中面對那些未曾謀面的讀者生命能夠被開啟,被修整,也能在漫漫冬眠期被陪伴,被等候。我希望自己的文字有眼睛,亮晶晶地注視著讀者,讓他們在閱讀文章時,感到自己生命在上帝的大手中拉拔著,會長大。

 

▲陶恕說:「人全部的才華,不過是對最初那個聲音的一道回音,對那非受造之真光的一線反射。」

 

活出呼召的恩賜

 

常說上帝有創意,祂下的棋步,真令人猜不著,又不得不折服。

 

從小在學校教育制度裡的我,一直不是個好學生,所以從來就不想當老師,也不喜歡當老師,更不認為自己有任何教導的恩賜。自學是我的模式,討教是我的途徑。但正經八百地坐在那裡聽課,跟大家同一個速度學習,寫作業,考試,我感到痛苦萬分。

 

我卻在還沒同意的時候就被喊了「老師」,很多年間,我站在講臺上,都很想跟學生說:不想聽的不要客氣,隨時出去晃晃。可是在幫助人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叫人家「自己去琢磨琢磨」,聽來瀟灑也頗為殘忍。怎麼辦呢?

 

妳教教我?!對方懇切地要求。

 

於是從教一個,到教一班,變成教一群。我躲到桌子底下也躲不掉老師這個角色,卻經驗到從大量的閱讀資料整理,經過禱告思考,精粹出具體的步驟和引導,可以激勵人對成長這件事產生動力。

 

在寫作上,雖然仍不愛用文字給人上課,但教導的經驗幫助我更嚴謹地為文章內容做預備,並且有條理地表達思想。於是,文學給予探及靈魂的對話,知識給予拓寬思想的可能。不同的恩賜如火車廂節節相扣,雖然在前面帶動的永遠是對上帝的順服,然而祂對每個人在恩賜上的供應,卻極其豐富,又獨特。

 

陶恕說:「人全部的才華,不過是對最初那個聲音的一道回音,對那非受造之真光的一線反射。」

 

任何恩賜若不能成為上帝心意的回聲,就只是天地間的噪音一陣。作者除了關注自己會不會寫,有沒有寫作的恩賜,更要探求神放在生命裡面的其他恩賜是甚麼?如何搭配?曾經如何被使用?這些不同的恩賜如同上帝放在作者裡面的各樣樂器,當它們和諧搭配時,透過文字流露出來的音樂就產生特色,也生發力量。

 

認識恩賜的目的不單是了解自己,更是尋求上帝對我們此生的帶領和呼召。這一探索和回應的路程上,了解恩賜只是第一步,慢走,也要用心走。

 

 

睿欣,文字工作者,文章曾散見報章雜誌,曾任《宇宙光》雜誌、《真愛》家庭雜誌專欄作者,現任《北京根基》雜誌作者。同時多年經營「私塾夫人」博客,「給我,你的真心」博客,「是祢」博客,並有臉書「搶幸福」專頁書寫。著書《遊子足音》,《理家理心》,《管教的智慧》。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