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歐洲更待何時?

專訪歐洲校園事工(ECM)范錢致渝宣教士

 

本刊採訪小組:江冠明、吳信惠、王建華、翁靜育

 

 

Q 請描述德東華人留學生的現況。


德東學生人數多,困難大,渴慕福音,正是發白的禾場。2001年我們被密西根的奧克蘭華人教會差派到德西去短宣,在大城校園裡、實驗室裡,驚見成百上千的中國學生。連在火車經過偏僻古樸的德國小鎮時,都看見黑髮黃膚的中華學子,背著沈重的背包,低頭隅隅獨行。原來近年來,因為美國簽證的困難,留學潮已經以相當於美國數倍的威力,湧向了歐洲。然而這個當初馬丁路德復興改教的重鎮,今天在屬靈上卻是疲軟無力,華人福音資源更僅僅是美國的三百分之一。


然而,神把人群從一個地方大量遷徙到另一個地方,往往是祂要作大事的時候。歐洲的留學生工作,背後有神的手在推動。


德東的留學生,大的有二十六、七歲快念完的研究生,往下可以小到高中剛畢業,才十七、八歲剛來學語言的孩子。其中有很多是快要堅持不了,將帶著滿懷憂傷和挫敗回國的。


德東留學生絕大部分是大陸來的獨生子女,出生於中等家庭,很多是第一代的大學生。他們經過父母多方犧牲打拚才能來到德國,到了以後就身肩兩代六位老人的重望。他們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些學生已經全獎去了美國,他們也不是最富裕的,那些學生會選擇去英國、澳洲等英語國家,他們選擇來德國,是因為德國大學基本不收學費。


可是在德國,特別是德東留學生的生涯是特別艱苦的。頭一個是語言關難過,上了兩年課還聽不懂,記不下筆記,靠帶來的中文教科書學習,然後猜考題作答。


德國的學制特長,一般不授學士學位,高中以後得到的第一個學位是一種證書,相當於碩士,但至少要經歷七、八年的奮鬥。


經濟也加增壓力,每月壓縮到300歐元的開銷,包括房租、健保、30歐元的伙食,還必須靠去德西打工維持。人生地不熟,雙重的房租,高度的競爭,體力的耗損,都帶來顛沛流離的心酸。


但是最大的壓力來自於那吃人的孤單。由於文化、語言的隔閡,中國同學跟德國同學幾乎不相來往,鬱悶時和中國同學聊天吃飯,喝酒賭博,或是一人通宵看碟。但這一切往往舒緩不了壓力,更驅除不走獨生子女,漂泊異地他鄉的孤單。不會作飯有一餐沒一頓,上課開不了口心裡苦悶,考試過不了害怕退學,這麼多超量的壓力,使很多學生渴望有個依靠和傾訴的地方,男女同居因此司空見慣,隨之而來的是身心靈深層的傷害。


他們的父母是在信仰真空狀態下成長的一群,到了他們這一代,自我價值就失落得更厲害。德東學子形容留學之路好像「走在漆黑的隧道中,看不見光⋯⋯」。在迷失中,他們渴望見到真光。

 

Q 歐洲校園事工(ECM)如何開始的?


在德西帶領信主的幾個學生回到德東念書以後,就失去了聯絡。後來,聽說德東沒有團契、沒有教會!怎麼可以有人聽不見福音?就想到那裡去傳福音,當時得到的忠告是:「不可能!你們連生活都成問題,怎麼傳福音?」2002年夏天,大勝發現罹患兩個不同的原生癌症,此事自然暫擱。


可是這個感動一直沒有離開。


2003年復活節,兩人仍懸念不已,遂在主前同心禱告⋯⋯打電話給海外校園同工俞培新、陳慶真夫婦,電話的那一端竟然驚跳起來!原來神感動我們成為彼此的印證。如今ECM作拓荒和團契牧養,邀請海外校園來作培訓,有很美好的配搭同工。


2003年聖誕,我們夫婦和同教會的呂孝培弟兄,三個老人租了一部小車,在雪地中走訪德東九個校園,尋找失落的孩子們,為的是把基督的愛和光帶給他們。學生們接待我們如親人,對福音的反應很熱烈,於是一個個團契建立起來。


然後我們在美國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基督徒,成立了德東校園事工(EGCM),後來看見更大的異象,更名為現在的歐洲校園事工(ECM),願意以德東為起點,跟隨神的帶領,在歐洲華人學生中間廣傳福音。

 

▲董事會家庭,左起:呂孝培、丁同甘夫婦、張路加牧師夫婦、范大勝。

 

Q 歐洲校園事工現況如何?


這三年半以來發展很快,從拓荒,一個個建立團契,開始舉辦小型營會,到現在帶動學生再拓荒。目前ECM照顧七個團契,各團契人數二、三十不等。


雖然現在我們還是ECM僅有的一對常駐德東的同工,但至今已經有三十多位同工,看見德東禾田的需要,從美國各教會來德東宣教,其中大部分是牧師和長執夫婦,許多每次來超過一兩個月,幾乎全部同工都繼續回來,長期關懷德東的學生,其中有些正在考慮提早退休來德東服事。


除了這些出到前方打仗的以外,還有分屬不同教會的弟兄姊妹,默默忠心,作財政管理、宣教士資格審查、奉獻和代禱的服事。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激勵著我們,繼續奔走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我們的董事會除了創始的兩家以外,有張路加牧師,他從頭就是屬靈的帶領和鼓勵,還有亞特蘭大的丁同甘長老,聯繫美東南七所教會的聯會(SECCC)支援ECM的事工。

 

Q 常聽宣教士回到本國,反而會受到文化衝擊,請談談你們的經驗。


文化衝擊還是真有其事呢!那天回到自己服事了二十年的教會,站在那麼豪華寬敞的大廳裡,詩班、青少年樂團、擠不進書架的屬靈書刊⋯⋯我們竟像陌生人到了異鄉,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想到ECM在德累斯頓(Dresden)的「中心」,八百平方英呎的迷你公寓,同工居住以外,客廳充當聚會場地,臥房就是陪談室,及短宣隊的接待站。但學生們走進門會伸展四肢:「唉呀,太好了,我們有個家了!」去年聖誕夜,四十多人擠進公寓,歡樂而溫馨的聖誕歌聲中,茶水都免了,因為沒有人能轉動身子。


回到母會的當晚有家庭小組,走進弟兄家,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美國房子的配置都必須「成雙」:兩個客廳、兩處飯廳、兩間書房!更不說幾個臥房,幾套衛生設備!廚房櫃臺上堆積如山的食物,足可以餵飽德東五倍的學子。紙杯盤一個人一個晚上就用掉幾套,可是德東的學生每次清洗紙杯盤,長年使用⋯⋯


「均平」這兩個字總在心裡打問號,物質和屬靈的大大不均平。有的團契「圖書館」裡僅有的珍藏就是福音小冊子,沒有一個團契有整本的詩歌本,都是複印的夾頁⋯⋯有個團契每個月坐單程三小時昂貴的火車來我們團契,就為了流著淚聽神的話,就為了弟兄姊妹的擁抱。有的團契裡信主一兩年的弟兄們火熱地輪流講道,有一個團契沒有牧人,主日信息靠看VCD,但是他們背了自作的食物,歡天喜地換三次火車,去一個小城請客傳福音⋯⋯


這是怎麼回事呢?同是神的兒女,有的撐著,有的餓著。是誰富足,是誰貧窮呢?

 

Q 歐洲校園事工為什麼要尋找退休人士?


拓荒後的門徒造就,要有牧人常駐才能打好根基。歐洲生活費高,一對年輕宣教士到德國,每年需募款六至八萬美元。但如果有退休金,生活無慮,是最經濟可行的辦法。這些人靈命上已成熟,又有服事經驗,可面對宣教工場上信仰和生活各樣問題,名正言順作爸爸媽媽,從怎麼生活、做人、念書管到讀經禱告、愛主獻身。


歐洲各地莊稼已發白,在有全職宣教士以前就得有人去。過去我們總喊教會缺少能獨當一面的年輕人,總覺得棒交不出去。到了宣教工場,才知道北美教會實在是資源豐沛,人才過剩。我們想北美弟兄姊妹多年上神學課,卻沒有機會站講臺或獨立教成人主日學,仍停留在裝備階段。現在我們會鼓勵北美五、六十歲的長執帶領事工時,重視新人的培養,在每一件服事上,第一年摸索,第二年帶人,第三年交棒。這樣就可能放手教會事工,下到宣教工場,到了廣大的禾場,看見團契在新信徒信心的帶領下,蓬勃成長,就看見神比我們在北美所認識的要偉大太多。

 

Q 退休的工人具體如何在工場上服事?


季宣接力,短宣配合。退休年齡的人可能自己需要體檢,可能有老父母或孫兒女需要照顧,也可能教會還有需要,所以不能全年在外。我們的建議是他們每年來同一個宣教工場一學期(一季),下一個學期由另一對同工接替,中間是學生大考,回鄉或到德西打工的時間,一時沒有工人問題不大。


季宣的工人與當地團契緊密連接,回頭帶動所屬北美教會,奉獻資源,差派短宣隊。短宣隊要有季宣的工人作為連接,才能切合當地的需要;由季宣工人接待,才不致對當地團契造成太大的負荷。季宣工人作經常的教導和牧養,短宣隊來有具體的任務,或是教導某一門課程,或是作音樂佈道,或是支援營會等。


這樣北美教會和宣教工場頻繁交流,福音在宣教工場傳開,又帶動北美教會的靈命更新,對兩邊都大有好處。  


一般人在退休以後,沒有了過去工作的重心,生活容易變得散漫無力。教會的服事因長久不換人,也容易漸趨老化。我們深覺退休或提早退休,用季宣接力的方式走入宣教禾場是極大的祝福。在搶收禾捆中自己更喜樂更強壯,強似在研究保健妙術和等待下一次旅遊之間度日。更何況這樣的「服事第二春」能帶動教會的「宣教第二春」!教會若是傳福音、宣教,就能避免停滯不前,只在知識上成長,而無信心上的更新。

 

▲在德國德累斯頓參與ECM短宣的美國鹽湖城教會同工,左起:陳興福牧師夫婦,周天健、劉復生夫婦,錢致渝,及ECM學生同工金磊,范大勝。

 

Q 你們的工人常常是夫婦檔,請解釋夫婦一起出去服事的重要。


夫妻團隊,是生命的見證。一般都知道宣教工場上困難多,容易孤單,需要夥伴,夫妻經過幾十年婚姻生活的磨練,到了服事工場,配搭上較有默契。但是到了德東的工場,我們才發現夫妻團隊的另一個作用,是生命的見證。


原來在這後現代的文化裡,這些大陸來的年輕學生,一方面希望對婚姻有美好的憧憬,一方面竟然常常認為幸福婚姻是不存在的,婚姻因此是不必要的。常聽見學生們回應:「看見你們這樣恩愛同工,給我們好大的希望!」


身為宣教士,整個人與生活必須是透明的,無所躲藏。求主恩待我們,不斷操練夫妻彼此謙卑順服的功課,用生命見證神的美善,和祂所設立婚姻的美善。求主藉著祂兒女婚姻的見證,給這一代的年輕人在感情生活上有希望和方向。


我們誠懇地邀請神的兒女,看見歐洲發白的禾田,藉著信心和愛心走上禾場,用自己的生命來見證神的榮耀,讓這一代歐洲的留學生和當初北美的留學生一樣,能夠認識救主,更因為他們絕大多數必須回國,而把福音帶回更廣大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禾田。

 

--------------------

了解、支持歐洲校園事工

 

事工項目
1. 拓荒佈道。2. 關懷牧養。3. 門徒訓練。4. 肢體聯絡。5. 分享異象。

 

福音策略
*拓荒:從小型生活化的座談方式開始接觸,建立友誼,繼以個人談道。
*跟進:生活和信仰的全人關懷,重視生命改變和靈命進深。
*訓練:每季舉辦小型訓練營會,在互動中成長。
*再拓荒:帶動學生,出去拓荒。
*再跟進:以電話和電郵聯繫,從德東到中國。

 

邀請您加入這蒙福的行列
*迫切的代禱:定期收到代禱信,為我們守望。
*成為宣教士:每年固定二至三個月(或一至二個月)去作開荒,跟進,牧養,關懷,訓練,營會。
*為經費奉獻:近期可供事工中心開銷、工人旅費住宿、營會獎學金;遠期可用作神學生獎學金和長宣工人的支持。
*網站技術支持。

 

請與我們聯絡
*電話:256 883-6283
*電郵:[email protected]
*Website: www.ECMinistry.net
*奉獻請寄:
ECM
P.O. Box 4376 Huntsville, AL 35815
支票抬頭:OCC, Memo: ECM

------------------------

 

德東學子生命故事

 

一個回族女孩的禱告


有個回族的女孩,才信主三個月,沒有經過任何的門徒訓練,就來到德國。神的靈催逼她火熱地傳福音,每天敲兩個宿舍門傳,經常做了飯請客傳。有的人嘲笑她,有的信了又不是真的,只有少數真信的。眼淚在孩子烏亮圓大的眼睛裡打轉:「我可以帶人信主,可是我不會牧養。」她才二十歲。小姑娘就每天跪在主面前流淚禱告,求主差人來幫助。


就在此時德東同工一行遊行佈道到了她的城市,正是聖誕前,小姊妹拼命作菜招待大家,自己卻在為聚會禁食。聚會開始,聖誕桌子的佈置,各式精美的點心,同學們興奮的聚集。蠟燭光中,聖誕節的故事從聖經中被唸出來,全場先是鴉雀無聲,然後三十幾個人「啊」的一聲,表情震驚,「原來聖誕節是有歷史故事的!原來耶穌跟聖誕節有關!原來紀元是以耶穌基督的生日來計算的啊!」


那天晚上問題不斷,竟問到清晨一點。發聖經時,只有幾本,學生都衝上來拿。當同工把小小的新約聖經交給她,她接不下來,像觸了電一樣,開心得抱著同工哭著、跳著,直呼:「感謝主!」因為她傳福音時,有人向她借聖經看時,她總捨不得,深感罪咎。「我借給你,今天就沒有聖經讀了!」


慢慢查經班成立為團契。她去租了一套公寓,房租是原來學生宿舍單間的兩倍。她說:「這樣,你們來就有地方住了,就能把神的話帶來了。」她的家庭並不富裕,自己平日節衣縮食,並不知道房租要從那裡來。兩年多了,神親自養活著祂寶貴的女兒。


如今,這個五百多平方英呎的小小公寓就是當地團契聚會的固定場所,小姊妹自己和弟兄姊妹共同的家,也是講員接待站,門徒訓練的「營地」。團契十五人平時相約努力讀書,鍛練身體。每周三次的聚會總是全體出席,包括禱告會在內,連大考時都不例外。更可貴的是,組織短宣隊,定期到偏遠的大學去傳福音。

 

帶爺爺信主了!


接到一個小弟兄的電話,「可以來蹭一頓晚飯嗎?」吃完飯他問ECM的同工:「老師,你有沒有去過中國農村?怎麼跟文化不高的人傳福音?我跟爺爺傳,把那些道理來來回回跟他講,可他就是聽不進去。」


同工勸他:「跟爺爺作朋友,讓他多聊些你小時候的事,藉這些往事去謝謝他這麼愛你。」聽見這話,弟兄掩面痛哭,原來爺爺食道癌和胃癌已到晚期,他心裡難過焦急。


過了幾天,他來打電話回家,幾分鐘以後來找同工:「請老師帶爺爺作決志禱告。」電話那頭爺爺一句跟一句,十分爽快的認罪悔改接受主。「你爺爺這麼好說話的嗎?」


「他可倔了!今天是我二十二歲生日,早上起來我跟主說:『主啊,我要一個生日禮物!』然後我想,是要一個女朋友呢?還是要爺爺的救恩呢?掙扎了一會兒,決定要爺爺的救恩,我跟爺爺說,『今天是我生日,你不要哄我喔。』


爺爺篤定地說,『我不哄你,說要信就要信。』」如今爺爺已經安息主懷,神給了小弟兄雙份生日禮物,就是一位主裡一起成長服事的女朋友。

 

告別同居


一對同居的男女朋友過來就吵架,吵得聲淚俱下。原來男孩子喜歡上網聊天,包括跟過去的女朋友和其他女同學,女孩子受不了,經常為這件事大吵。

 

ECM的同工告訴男孩:「她生氣是因為沒有安全感,你既然愛她,就要給她安全感。能不能把名字刪掉?」

 

他聽從了,還說:「哇,這麼簡單啊?」於是同工又教他們如何按聖經教導彼此謙卑,以恩慈相待。


兩人很快接受了主,也有生命的改變。然後同工給他們看聖經對同居的看法:「別的罪都是犯在身體以外,惟獨這個罪是犯在自己身體上。身體是聖靈的殿,同居是得罪神的。!」女孩子聽了大怒而去。


才過兩天,心裡有話跟她說:「這是對妳的保護!」她想通了,誡命不是神要限制我們,而是要保護我們。兩人決定回國見兩邊家人,兩家父母因為看見他們在一起「那麼幸福」而接受主,福音開始在兩家的家族裡傳開。兩人也正式登記結婚,接受洗禮,喜樂地在團契服事。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