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愛人如己

真愛家庭協會國際總會葉高芳會長

談「牧家關懷」事工

 

採訪/林敏雯

圖片提供/真愛家庭協會

 

 

評論帶出事工


上世紀九年代初,當葉高芳上任臺灣關渡基督書院院長初期,不時聽到校務主管與老師這麼說:「那幾個最調皮搗蛋的學生,都是PK (pastor's kids,牧師的孩子)!」


短短一句評論卻深深印刻葉會長心懷。曾牧會多年的他想到自己的兒子也是PK,不禁反思:牧家子女已經比其他孩子承受更多期待與壓力,難道這個標籤還須蒙上負面色彩?


與懷恩師母商議後,他們決定在書院裡成立華人第一個PK團契,邀請校內牧師與宣教士的孩子參加。葉會長夫婦認知牧家子女的獨特需要,他們亦師亦友,承負關懷、輔導與督促的角色,陪伴這些PK成長。幾年下來看到他們得造就,其中多人獻身全職傳道,或進入基督教機構服事。


從那時起,牧家關懷成為葉高芳事奉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九年前他成立真愛家庭協會,更設計許多傳達關懷、輔導牧家的事工。


真愛曾與大洛杉磯同工聯會合辦「愛牧餐會」,邀請信徒陪同牧師參加,享受精美餐點和溫馨節目,表達對牧者的感謝。另外還有夫妻營、退修會,讓牧者的婚姻與靈命得到醫治、更新。


葉會長對牧家的負擔得到信徒支持奉獻,「教牧夫妻海上真愛之旅」於2007年首航,2008、2010年再次舉辦,每次邀請13至16對教牧夫婦,在舒適遊輪上享受天寬海闊的美景,以及彼此的團契。讓平時忙著關懷、牧養會眾的教牧夫婦,身心靈得休憩、受激勵。


許多參加過的牧師、師母,還建立聯絡網維持友誼,成為彼此的守望代禱者。從他們傳來的迴響,包括:「每一樣課程都讓我們心靈、心智、心理上得到極大的牧養與重塑……」,「這個營會真正有愛,這些教牧真正蒙愛,這個機構真正傳愛……」。

 

牧家獨特的需要


牧者平時在主日講道、教導主日學,週間需要主持小組查經、禱告會、執事會。會友中夫妻失和、管教孩子要找牧師;婚前輔導、探望病人也要找牧師;籌辦佈道會、培靈會、差傳年會、退修會當然要找牧師。


牧養的事奉不同於企業界朝九晚五的工作,他們猶如救火員全天候待命,越是緊急時刻,越需要他們供應情緒和心靈的支持。一有狀況發生便身先士卒,事必躬親。漸漸地,服事支配了他們的生活,冷落了家人,卻還宣稱:「我照顧神的家,神便會照顧我的家。」


葉高芳多年來從事家庭輔導,從他的觀察,加上過去牧會經歷,深深體察教牧家庭面對的挑戰。他盼望牧者在鼓勵信徒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際,自己亦不能忽略對家人的關懷。他提起甚至有師母和孩子對牧師這樣要求:「把我們當作會友吧!這樣還可以得到多一點關懷。」


牧師實在需要在滿檔服事中,保留一方時間與注意力給家人。畢竟婚姻和親子關係都需要刻意精心培育,這個準則適用於每個家庭,牧師亦不例外。


葉會長以提摩太前書三章4至5節來提醒牧者:「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


那麼會眾該如何對待牧師?當然基督徒都曉得惟有神是全能,但是對眼可見、手可觸,一通電話隨傳隨到的「傳到人」,卻有「超人」的期待甚至要求。牧師家庭是多數信徒關注的對象,他們的生活好似金魚缸裡的金魚,透明化、公開化、眾人化。於是只要牧者本人或家人一有低於標準的表現,很快便會得到會友的意見、批評、責備。


然而牧者畢竟是人,不論能力再強、恩賜再多、靈命再高深,身心靈還是會有疲憊的時候。當我們自認是「憑愛心」時,是否要先衡量這「誠實話」到底為造就或是論斷?


葉高芳的獨子愷恩曾任教會青少年輔導多年。當被問及為什麼兒子願意獻身傳道時,他回想多年前和師母的一個決定:按一般方式教養,不因是牧師的孩子而要求他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或許由於沒有格外嚴厲,沒有強調外在完美形象,兒子能建立自己與神的親密關係,並願意接受神服事的呼召。

 

▲關懷的行動源於平時的情誼,誠懇的鼓勵能使牧師、師母感到被接納、受尊重。

 

實踐愛人如己


葉高芳回顧當年牧會期間,每次和家人接受弟兄姊妹邀請共餐,或接受招待全家外出度假,都是溫馨的記憶。


信徒認為牧師所做所傳,都是出於神,若自己有什麼受益和感動,只要感恩讚美,將榮耀歸於神。然而牧師和家人不也是我們的弟兄姊妹?不也需要接受關懷的行動和受造就的言語?


葉會長相信愛神的人也是愛教會、愛牧師的人。他引用使徒約翰的話:「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怎能愛沒有看見的神呢?」(參考約翰一書4:20)他也觀察到,敬愛牧者的教會蒙神賜福。當牧者受肯定,服事更熱心、更有力,教會事工更能穩定發展。他建議教會不妨將每年10月定為「感謝教牧月」,策畫全教會性的創意節目。因為落實「牧家關懷」,正是群羊對牧者愛的回應。


他更進一步希望教會若有聘牧委員會,不要在聘牧完成,新牧師到任時便解散。而是改組為常設的「牧家關懷委員會」,發動弟兄姊妹預備迎接、關顧牧師與家人。會友可以從提供學區資料、協助搬家開始,讓牧師一家儘快適應環境。


牧者保護餵養群羊,是職分亦是神的託付。那麼他們怎能反過來接受羊群的關懷?接受關懷是否意味軟弱?


葉會長指出,既然牧者教導「愛人如己」,會眾對自己表達愛和感謝,不也是在行為和真理上實踐神的誡命?牧者承認自己有不足之處,在神的家裡得到弟兄姊妹的扶持幫補,不也是落實耶穌的吩咐「彼此相愛」?
曾有人說牧者「只有會友,沒有朋友」,其實關懷的行動源於平時的情誼。惟有體諒牧者家庭的真切需要,才能做出貼心的關懷。對牧師和家人的關懷,其實有許多表現方式。


小組查經在牧師家舉行之前,師母是否需要幫忙整理家裡?師母生病住院,牧師是否需要幫忙接送孩子、做飯送菜?或者主動提供照看孩子的服務,讓牧師和師母可以外出「約會」;或者藉卡片、電郵肯定牧師的教導、服事。只要出於誠意與體貼,即使是一句問候、鼓勵的話,還是能讓牧家感到被接納、受尊重。


牧師家庭與一般家庭相同,也可能面臨身心靈疲乏、婚姻、親子關係等等危機。此時會友該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牧師家庭遇見危機,最重要的是禱告的支持。


葉高芳建議,最重要的是以禱告支持,不要渲染。教會的屬靈長輩和信徒領袖亦該及時表明誠懇的關心,尋求分擔處理的方式。按危機的性質與程度,甚至需要容許減輕或暫停事奉,以尋求專業的婚姻家庭輔導。葉會長在牧會期間,曾受宗派委任提供專業性教牧輔導,以自己牧會及臨床輔導的知識與經驗,協助有需要的牧者家庭。


美國愛家機構(Focus on the Family)曾經調查,每月有1500名牧師因為教會衝突、個人道德過犯、家庭危機等等因素,離開牧養事工。接受調查的牧師中,80%表示覺得沮喪或正面對憂鬱症。


數據的確驚人,更證實關懷牧者家庭事工的不可或缺。


葉高芳常說的一句話是:「沒有任何成功可以彌補家庭的失敗;沒有任何成就可以媲美家庭的幸福。」他鼓勵牧者喚起信徒重視家庭生活,將信仰實踐於家庭關係上。牧者以身作則,珍愛自己的婚姻與親子關係。以此為牧養的主軸,將會帶來會眾對牧家的關懷,對主內肢體的關懷,並擴大至對社區家庭的關懷。


葉會長企盼未來能有更多信徒成為「牧家良友」,以贊助教牧夫妻真愛之旅的方式,表達對牧者的愛與感謝。他也祈求神賜下資源,籌辦教牧闔家歡的營會或旅行,讓牧者全家得造就、更新。


他和師母也領受異象,當他們夫婦卸下事奉職分後,仍要全心服事牧家。理想中能促成一個專門給退休牧師、宣教士的安養社區,讓他們在天路歷程中的最後階段,仍能過著創意的服事生活,繼續發揮影響力。


他還希望建立提供現職教牧全人關懷的更新營地,接待教牧夫婦在此休閒或接受輔導,得到更新與療治。

 

▲「沒有任何成就可以媲美家庭的幸福」,葉高芳會長與李懷恩師母同心同行三十餘年,服事牧者家庭。

 

關懷牧師事工與機構

 

‧牧家(The Parsonage, www.parsonage.org)
由美國愛家機構(Focus on the Family)支持,牧家事工提供牧者協談、文字資源、圓桌團契、牧者夫妻退修會等等。網站上許多文章針對牧者事工、家庭,以及個人問題,有精彩深入的討論,並有專屬師母的欄目。

 

‧「重新聚焦」牧師特會(reFocus Pastors’ Conference,www.moodyconferences.com)
慕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每年於芝加哥校園舉辦的大型聚會,邀請著名牧師與聖經學者為講員。期盼透過晨更、信息,以及牧者間的團契,激勵牧者的個人靈命與服事生活,重新聚焦。

 

‧洛杉磯華人教會同工聯會(www.glacma.org)
秉持「聯絡眾教會,關心主僕人」的宗旨,同工聯會已服事美國南加州地區的牧者逾30年。除了舉辦聯禱月會,每年亦籌畫聯合培靈會和教牧同工退修會。
總幹事邱茂松牧師帶領同工,一起協助大洛杉磯地區的牧者及家庭,並與福音機構合作,轉介需要各方面輔導的牧者,最近並開始關懷守寡的師母。

 

 

受訪者小檔案

葉高芳博士現任國際真愛家庭協會(Family Keepers International)會長。從事家庭教育與輔導工作39年,為國際知名的家庭教育及輔導專家,享有「心靈捕手」即「親情大師」等美譽。擁有家庭協談博士及協談心理學博士,並曾擔任文化與協談博士後研究員。著有《瞻望婚姻之旅》、《愛情指南針》、《婚姻大補帖》、《性,愛與婚姻》等十餘本書。

 

記者小檔案

林敏雯,投身文字事奉,專注寫作與編輯。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