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靈有理有情

訪美國校園福音團契總幹事蘇文峰牧師

 

採訪/余國亮

 

 

自1992年由《海外校園》雜誌起步的美國校園福音團契,
十四年來,事工層面日益多元,事奉工場日益廣泛,
影響力日益深遠。時至今日,在普世海外中國學人宣教工場中,
美國校園福音團契的《海外校園》、《舉目》、
培訓事工和培訓材料⋯⋯等,
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夫婦同心創立此事工,並擔任總幹事迄今的蘇文峰牧師,
亦是神國資源中心諮詢委員,最近在美國洛杉磯接受了本刊的訪問。

 

謀定而後動


問:在貴機構的事奉經驗中,作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福音事工,與針對其他人士(如新移民)的福音工作有何異同呢?


答:對海外中國學生學者與對其他群體的福音工作,相同處是:


1. 都像羊沒有牧人:心靈困苦流離,需要尋找、拯救、醫治、牧養、引導。
2. 都是異鄉遊子:心情孤單無助,需要恩典、友情、關愛、照顧、能力。
3. 都具人本的世界觀:心中沒有神,需要向他們傳佈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並落實在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改變中。


學人的福音工作相較於其他群體,其好處與難處是:


1. 學人的理性較強,比較喜歡思辯,比較有求知研究的精神。好處是比較願意研讀聖經,尋求真理;難處是容易落入理性的陷阱,不易由腦(head)入心(heart)。
2. 學人在學業、工作、居留上比較容易。好處是:可以固定參加教會團契和福音營會,較易接觸福音;難處是學人五子登科之後,容易陷入海外中產階級的作息中,自以為凡事亨通,不需要福音。


問:中國學人信主的主要障礙是什麼?有哪些信息對他們最有幫助?針對以上所提到的特性,貴機構擬訂什麼樣的宣教策略呢?


答:綜合歸納海外中國學人接受福音的主要障礙,有以下五大類(見下表):


根據這樣的觀察與分析,同工團隊在多年實務經驗中,摸索出下列五項有效的宣教策略:


1. 先破而後立:破除其成見,建立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
2. 先包容而後超越,先肯定而後引導。
3. 引發問題而後解答。
4. 由現實需要引至終極關懷。
5. 善用多元媒體。

 

 

各地景況同中有異


問:在北美、東歐、西歐、東南亞及紐澳等地留學生的心態及需要是否有所不同?如何針對這些不同而釐定不同的福音策略呢?


答: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在心靈、心情、心態上大致相同,對福音的需要也相同,但不同地區確實有些差異。例如:北美的留學生以研究生和學者居多;英、澳、紐則多為自費留學的年輕學子。德法及北歐的大學因免學費,留學生大多從語言學校或大學本科讀起。德國平均留學年數是七年,博士生則長達十年以上。


由於北美的留學生相對而言較安定,因此在福音策略上可以安排週末固定的團契聚會和福音營會,循序漸進,由外而內,引領他們歸主。


北美以外地區的福音策略則稍有不同。例如在歐洲,公共交通方便,可以在週間晚上聚會;因語言學習較難,開辦語言班及兒童中文班是很好的福音預工。因講員較缺,每年一次或兩次全國性或地區性的福音營會,參加者相當踴躍;因極缺優秀的中文書刊,文字及視聽材料是不可或缺的佈道工具。

 

▲蘇文峰、鄭期英伉儷情深,連袂服事三十餘年。

 

問:依你在各地事奉的所見所聞,在海外信主的留學生要與新舊移民,在同一屋簷下過教會生活,是否會有難處?如何克服這些難處呢?


答:留學生與新舊移民在教會生活中相處的難處是—


1. 不同的經濟、教育、文化、身分地位。
2. 不同的生活話題和關心事物。
3. 不同的教會背景和經歷。


這些不同,往往導致留學生與新舊移民之間各自為群,不相往來。因此,我們在刊物中經常提出,要克服這些難處,必須教會中有幾個人或幾個家庭挺身而出,成為兩者之間的橋樑。


例如:教會中最好有一、兩對大學教師或專業人士夫婦開放家庭,邀請留學生到家中聚會,帶領他們歸主受洗,然後引介他們融入教會的其他團契,這是最理想的模式。在這過程中,教會中的牧長及其他同工若常來支援關心這個留學生團契,他們信主後融入教會就容易得多。


留學生團契的同工們也必須建立正確的教會觀。不要只知有團契,不知有教會;也不要存有知識分子的驕傲,而是以宣教的心志去做新移民的福音工作。

 

《海外校園》的普世觸角


問:《海外校園》是一份很受海外中國學人歡迎的刊物。請您談談它的特色、編輯經驗及它的發展前景。


答:《海外校園》是一份以時代性的信息,有靈、有理、有情的風格,向中國學人傳福音的刊物。


在《海外校園》的編輯經驗中,我們發現知識分子很容易落入理性思辯的習慣中,想要以理服人;另有一些作者則是有感而發,但缺乏信仰的深度。因此,從1992年創刊起,我們不斷強調情、理、靈並重,求聖靈帶動作者的理性和感性,寫出「心靈對心靈說話」的作品。我相信這個特色是《海外校園》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我們另一個重要的體驗,就是文如其人,培養作者比單單編輯作品更為重要。在《海外校園》編輯的心目中,與作者的溝通、交流不是一種工作,是一種使命。若是一些作品不符理想,我們會儘可能與作者討論,幫助他改進;若是一些觀點不同,我們會在編輯、作者、諮詢委員之間,藉email多向交流,讓作者在討論中寬廣視野。我們極重視這項作者的培育工作。


《海外校園》發展的前景是:


1. 已決定2006年6月起發行簡體字歐洲版。讓更多在歐洲的作者,反映在歐洲信主、成長、生活的見證。
2. 若是將來在中國大陸可以公開出版發行,則開創中國版,表達國內學生學者的心靈探索和信仰經歷。

 

▲在海外校園的培訓營會中,眾人齊心為神國福音廣傳迫切禱告。

 

事奉路上的珍貴回憶


問:能否請您分享全時間事奉這三十五年來,有哪些最讓您難忘的場景呢?


答:在過去多年的事奉中,有太多的場景至今難忘,我只提到三處—


■1995年10月在歐洲一次聚會後,一位中年學者眼中含淚向我述說他的婚姻故事。他和妻子面臨家庭破裂的邊緣,上帝將他們挽回過來。他當天表示願決志信主,夫妻破鏡重圓,今天他們已是全時間的學生工作者。


類似這對夫婦的場景,在《海外校園》北美及各地作者中常會出現。我們因常和作者聯繫,常會聽到許多生命改變的奇妙故事,這是我們在事奉中最大的喜樂。


■2002年8月3日海外校園╱美國校園福音團契十週年感恩聚會時,也是我們新購的辦公室開放之日。猶記得那一天在辦公室外,許多的場景在腦海中重現:回顧1992年本刊創辦時,用家中一個房間做辦公室,一切從簡;十年後有了新辦公室,同工已增至十幾位,事工已增廣為多元化。十幾年來不斷看到上帝引導,每一位同工、每一處辦公室、每一處聚會中聽到讀者的肯定,都是上帝給我們的祝福。


■2005年12月15日,在泰國宣教近十年的劉智欽牧師夫婦到本刊辦公室訪問時,向我們分享一個故事:


有一天,他收到一封泰國中央監獄(關重犯和死囚的監獄)寄來一封信,向他索取《海外校園》。原因是中央監獄有一棟囚房是專屬華人囚犯的,曾有基督徒去探望時送他們《海外校園》,沒想到這本雜誌竟成為這棟囚房中最受歡迎的讀物。他們要求劉牧師的教會固定寄送《海外校園》給他們,作為他們囚房中讀書會的材料。


劉牧師也分享,在泰國的中國留學生中,《海外校園》是最搶手的刊物,當地華人教會在《海外校園》貼上教會的地圖後,分發給留學生,藉這方式開始了留學生團契。

 

對文字人的勸勉


問:根據您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文字工作是美國校園團契整體事工的主軸,您本身從臺灣校園團契、基督使者協會直至今日《海外校園》,都是在文字工作的根基上栽種建造,你對我們這些較為資淺的文字工作者有何勸勉?


答:對於文字工作者,我想用Philip Brooks的一段話共勉:


Do not pray for easy lives, pray to be stronger people!
Do not pray for tasks equal to your powers, pray for powers equal to your tasks.
Then the doing of your work shall be no miracle, but you shall be a miracle.
Everyday you shall wonder at yourself, at the richness of life which has come to you by the grace of God.


不要求神給你安逸的生活,乃要求神使你成為更堅強的人;
不要求與工作相等的能力, 乃要求那與能力相等的工作。
若這樣,不是你所做的成為神蹟,你本身就是神蹟。
每一天,藉著神的恩典,你所擁有的豐盛生命必會令你驚奇不已。

 

文字工作是一條「不求掌聲,但求獻身」的迢迢長路,不像其他事工較快見到回報,但這是一項深闊廣遠的事工,我們的擺上,必蒙紀念。


當然,認真進修、接受培訓,也是有心於文字事奉者絕不能忽略的。每年夏天在賓州舉行的神國資源中心(KRC)文字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造就裝備機會。

 

問:KRC雜誌的讀者們可以怎樣為你們代禱、與你們同工呢?


答:

 

1. 舉起筆
寫稿(寫作、翻譯、採訪、書介)
寫回應(給編者、給作者、給同工)
寫奉獻(支票、信用卡、股票、匯票)


2. 舉起手
索閱(為自己、為教會、為親友)
打電話(建議、鼓勵、推介)
傳送(將本刊傳送給你最關心的人)


3. 舉起心
關心(為同工、事工、作者、中國、普世代禱)
同心(互相配搭、互助合作)
用心(積極參與、成為義工)
同心同行美不勝收


問:最後,可否請談談你們夫婦兩人多年同工同行的甘苦?


答:1976年我和鄭期英結婚後,按照臺灣校園團契的原則,開始夫妻同工同行的生活和事奉方式(夫妻兩人均是全職同工)。1980年我們應邀到美國使者協會開辦書房並主編使者雜誌,在異地他鄉插隊落戶,更是相依為命。1992年創辦《海外校園》雜誌時,先用家裡做辦公室,可說是工作、家庭、生活完全合一。


多年來這種夫婦形影不離的工作方式,有許多甘美之處。我們有說不完的共同話題,有不斷交流、溝通、成長的時間,有共同面對危機與轉機的刻骨銘心,有二人成為一體的生活體驗。由於我們從大學時期就已清楚蒙召,也同樣對文字工作有強烈的異象和使命感,因此,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在這過程中也有一些困難。有時工作忙碌,出版期限迫在眉睫,家事常無暇兼顧;每到國定假日或長週末,往往必須去參加營會,兩個女兒常會埋怨:「我們為什麼不能像別家一樣有正常的假期?」有時夫妻二人對工作上的意見不同,如何面對衝突?如何把工作上的角色和夫妻間的關係分辨清楚?這都是一些夫妻同工要學習的功課。


今年(2006年)是我們結婚三十週年紀念。回顧上帝給我們的恩典,真是美不勝收。時光彷彿賓州愛密實人(Amish People)的馬車在高低起伏的道路上答答駛過,我們摯願有生之年繼續讓上帝控韁導引,邁步前行。


美國校園福音團契異象、使命與各項事工


●異象和使命
藉文字、資訊及培訓,在華人知識分子,特別是中國學人中,傳揚耶穌基督福音,塑造基督徒的靈命,培育校園事工人才,傳遞「福音進中國、福音出中國」的宣教使命。

 

●主要事工
以文字為主軸,網站、培訓、宣教、研究等事工配搭並行。例如:各地培訓課程乃根據我們所出版的七大培訓材料—信仰、神學、聖經、事工、生活、領導、宣教為課本。亦即「文字先發,事工隨之」,這樣就不會顧此失彼,而是相輔相成。

1. 海外校園雜誌:以時代性的信息,有靈、有理、有情的風格,向中國學人 傳福音的刊物。
2. 舉目雜誌:針對參與事奉的中國學人和海外華人基督徒,在兩者之間建立橋樑,共同面對時代和使命。
3. 中國學人培訓材料:出版七個系列的中國學人造就課程。
4. 叢書、小冊、事工手冊、聚會材料:出版針對學人及適合校園事工的各類出版品。
5. 網站、影音、光碟、網路函授課程:發展有助於學人事工的多元媒體。
6. 培訓事工:以獻身者、作者、校園及教會同工為對象,注重小組查經、靈命塑造、事奉之路(蒙召、事奉觀、家庭、宣教);地區包括北美、歐洲、中國、紐澳。
7. 宣教事工:祈禱團契、推介人才、編寫材料。
8. 研究:學人事工、護教專題。


蘇文峰的服事得力經文


1. 在確定蒙召時:
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二章10節)
2. 在軟弱無力時:
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前書十二章9∼10節)
3. 在世界觀交鋒時: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羅馬書十一章36節)
4. 在需要智慧時:
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並知道祂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以弗所書一章17∼19節)
5. 在靈命塑造時:
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約翰福音十五章4節)
-------------
歡迎查詢美國校園福音團契事工及培訓材料:
Email:[email protected]
Website:www.oc.org

 

 

記者小檔案

余國亮,廣州出生,香港長大。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目前於美國太空總署從事研究。文章常刊在《飛揚》雜誌,近作為與高俐理合譯、飛鷹出版的《教會大地震》;與文字營師生合著、天恩出版的《晨曦心影》。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