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篇】感動 心動 聯動

第四屆「歐洲校園事工」研討會特別報導

 

文、圖/廖美惠

 

 

第四屆「歐洲校園事工」(Europe Campus Ministry,簡稱ECM)研討會,2017年3月中旬於新澤西州若歌教會舉辦,有來自北美十二州共計七十五人參加,是歷屆以來出席人數最多的一次。其中最遠的是來自德國的佘明恩宣教士,最年輕的是佘明恩的兒子「小果子」(四歲),年紀最資深的是ECM創辦人「八○後」(八十歲以後)範大勝老師,第二資深是本次大會講員、七十七歲的「國際關懷協會」會長李秀全牧師。李牧師大學一畢業即投身服事神,至今長達五十五年,是臺灣校園福音團契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專程自美國西岸飛到東岸。三天兩夜的研討會,緊湊中帶有溫馨 ,效率中帶有笑聲。

 

從異象分享、大會信息、工場報告、策略分組討論、宣教分享、建議與展望,到研討會的高潮之一—張路加牧師差派典禮,會中有說不完的故事,聽不完的見證。透過本次研討會,與會者對宣教的心志再次被挑旺—對神,願意以禱告回到內心最初的感動;對宣教,願意更委身,進一步從心動邁向行動;對ECM,眾教會願意進一步與歐洲校園事工合作、聯動。

 

▲全場最遠是來自德國的佘明恩宣教士,分享德東學生事工現況。

 

丁同甘長老一步一步經歷神

 

ECM董事會主席丁同甘長老在第一晚會中首先表示,今年2017年適逢馬丁路德改教500週年,四年前神曾藉著王永信牧師向ECM董事們提醒:「從基督教歷史角度來看,德國是非常有策略性的地方,她不但是新教的發源地,也是新派神學的起源地,因此成立教會乃是當務之急。」

 

▲張路加牧師差派典禮,多位牧長及全體與會者為張牧師全家禱告祝福。

 

因此,從2013年開始,ECM的異象由建立團契延伸到建立教會,因為教會乃是執行大使命的動力及保證,如果繼續停留在團契階段,因沒有牧者,再加上高度流動性,將造成團契不能持久的危機。

 

丁長老從四年前所領受的異象導致心動,而行動起於心動,行動才是異象的落實。他表示,EMC成立以來一直走在恩典路上。過去十二年,在德東與德西的十二個團契中,共有305位學子受洗信主,生命得到改變。十餘年來一步一步經歷神,一路見證神的奇妙帶領與供應。這一切都是神的預備,值得欣喜與感恩。

 

▲ECM董事會主席丁同甘長老:「從四年前開始ECM的異象由團契延伸到建立教會。」

 

李秀全牧師的感動、心動、聯動

 

李秀全牧師是臺灣最早一批參與校園福音團契事工的領袖之一。1995年年初,五十五歲的李牧師與妻子林靜芝轉換跑道,從牧會的牧師轉為宣教士,離開在美國波士頓舒適安定的生活,到泰北窮鄉僻壤展開「跨文化宣教」工作。曾任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對宣教總是念茲在茲的李牧師說,宣教工作一定會遭遇許許多多的難處,但看到ECM同工們同心又認真地面對挑戰,彼此尊重,願意過簡樸的生活,這帶給他極大的鼓舞和勉勵。

 

今年大會主題是「感動、心動、聯動」,第一天晚上,李秀全牧師就開門見山提醒:「感動必須從禱告開始。」「禱告不是一個節目,不是一項工作,不是可有可無。沒有禱告,任何事工,連談都不必談!」

 

李牧師進一步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諺語說明,「巧婦」是工人、「米」是禱告、「炊」是事工。李牧師強調神看重工人過於工作。「巧婦」是最重要的,ECM事工所要尋找的就是「巧婦」,但「巧婦」若沒有禱告,事工是不可能成就的。

 

▲李秀全牧師(右二)於差派典禮後與張路加牧師全家合影留念。

 

「禱告是宣教的根,宣教是禱告的果。」李牧師接著說,禱告與感動必須緊密相連,我們的生活、生命、事奉,所有感動的起點都是從禱告出發,必須要回到根基,回到與神的關係,回到最初的感動,才會帶出行動,進而帶出美好的聯動。

 

「心動產生行動,行動就是見證,不是刻意做出來,刻意做會很累,持續不久;活出來,就是道成了肉身。」「恩」與「義」是聖經中重要的兩個字,李牧師提醒,不要作忘「恩」負「義」的基督徒。「臺下的行動,不要拆毀臺上的見證;不要讓週一到週六的生活,拆毀週日的恩典。」聖經不是照妖鏡,乃是要照自己。基督徒的靈命就像蓋房子,沒有考驗時看不出來,一旦洪水來了,才知道根基是否穩固。

 

「基督徒最怕的就是在灰心與驕傲中擺盪不定。任何事工,絕不是只靠一兩個人,而是靠一個團隊。」「那人撒種,這人收割」,當我們收割時,不要忘記別人是花了多少時間的禱告,才有今日的收割。李牧師鼓勵所有參與ECM的同工不要看自己手中的工作是「小事」,積累所有的「小事」,就能為神做「大事」。這也是「聯動」的力量—為著共同的目標,不分彼此,同心協力,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本刊外展單元企編余國亮曾經兩度採訪李牧師,研討會後筆者與李牧師也數度交談,他表示看到此次與會的弟兄姊妹對神話語及宣教熱烈的回應,心裡十分感恩。李秀全牧師,是一生獻給神、受人敬重的屬靈長輩,他擔任本次講員,是神送給ECM最好的禮物。

 

說不完的故事聽不完的見證

 

第一天晚上的破冰遊戲,主持同工發給每人一根毛管,要每個人折成一個形狀,並說明這形狀代表的意義。在眾多的形狀中,筆者對佘明恩所折的釘子留下了最深刻印象,讓我聯想到耶穌被釘十字架。明恩解釋說,這個釘子的含意,「是要把自己『釘』在德國。」聽到這句話時,我的眼淚幾乎奪眶而出。這位我第一次謀面的年輕宣教士,一個來自臺灣基督徒家庭、本可以選擇留在美國傳道的年輕人,卻選擇了把自己和全家「釘」在德國,怎不教人敬佩?

 

明恩分享在德國的留學生壓力極大,參加團契的學生幾乎都順利畢業了,但沒參加團契的學生,幾乎有一半畢不了業。我想這不是巧合而是神奇妙的恩典。明恩見證受洗後的學生,每早上六點半起床後,禱告、靈修、分享,持續一年。聽到這樣的見證,真的讓在北美的老基督徒們既替這批孩子感到高興,也讓不冷不熱的基督徒感到慚愧。

 

「短宣是為中宣與長宣做準備」,下午的分組討論,大多數人選擇了「如何參與短宣、中宣」,這個主題由高如珊姊妹與錢致渝老師主持。事實上,願意來參加ECM研討會的弟兄姊妹,已經是經過神第一道的揀選了。他們共同的特色就是對宣教有負擔,有些已退休或即將退休,正在尋求人生下半場該怎樣被神所用。

 

錢老師表示,ECM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是北美眾多教會與牧者同工們投入歐洲校園工作的一個管道、一個連接的平臺。她很感恩,過去十幾年,投身ECM的教會有四十多家,支持ECM的牧者超過百位。她強調,宣教不分前方、後方,ECM需要更多願意在禱告或經濟上支持宣教事工的教會與弟兄姊妹。

 

▲差派典禮後ECM全體董事與張路加牧師全家合影。

 

高如珊姊妹則強調,每位來德東的同工,有不同的使命與工作,可分為「培訓」與「陪伴」這兩大項。恩賜甚至教導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愛孩子的心」。高如珊說,我們不稱他們為「學生」,我們稱他們是「孩子」,因為我們把他們當作家人看待,「ECM的特色就是親情福音,教導要活出來才算數。」筆者觀察到,這位平常嘻嘻哈哈笑容滿面,學生們口中的「高姊」,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表情是嚴肅認真的。

 

本次研討會的高潮之一是張路加牧師的差派典禮。李秀全牧師送給路加牧師的勉勵是「求主給四樣事」:

 

1.感到主的同在;2.享受主的同在;3.見證主的同在;4.傳揚主的同在。

 

曾經在德國留學的張路加牧師,德國就像是他的第二故鄉。經全家一起禱告後,決定不等兒子高中畢業才離開美國,而是此刻,就是現在,就是今年,不能再拖延了。張路加牧師決定不能再停留於「感動」,必須以「行動」回應對歐洲校園事工迫切的呼召。

 

張路加牧師在差派典禮中發表感言,1992年他在德國聽到臺灣校園團契前總幹事饒孝楫牧師的呼召去念了神學,剛剛在李秀全牧師的分享中得知原來饒孝楫牧師和李秀全牧師情誼深厚,是一生的摯友。「從二十五年前饒牧師在德國的呼召,到二十五年後李牧師差派我回到德國,這看似是巧合,其中卻含有神無限的賜福與揀選。」

 

張牧師坦言,面對歐洲校園嚴重的工人荒,栽培傳道人任重道遠,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持續蜂擁進入歐洲的各大校園,留學德國的中國學生已經佔該國外籍學生數量的第一,達10%以上。「我今年已經五十六歲了,工人的培養是目前的『重中之重』,此刻我若不去,更待何時?」

 

▲「我今年已經五十六歲了,工人的培養是目前的『重中之重』,此刻我若不去,更待何時?」張路加牧師情詞迫切地表示。

 

把握現今的機會

 

「從德國到歐洲,從團契到教會,培養當地傳道工人。」這是ECM的異象,宣教與拓荒仍是初衷,今後要建立較會,也要保持拓荒與牧養並重。ECM工場主任張惟中牧師表示:所有的事工都會遭遇難處,但我們相信沒有一樣困難可以讓我們與神的愛隔絕。因為把我們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不是事工,而是那些神所愛的孩子。

 

ECM總幹事鄭惟悌老師有句來自聖經的名言:「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記4:14)願神在每個基督徒心中放下的感動,能和鄭惟悌老師及其他所有ECM同工一樣化為行動,各教會願意與ECM聯動,把握現今的機會,不只是為了自己教會的事工,而是為見證神的愛。

 

2005年「歐洲校園事工」源起於範大勝、錢致渝、呂孝培三位加起來年齡超過200歲的長者,如今三位長者因身體健康之故,已無法再如過往一樣奔跑穿梭於德國第一線的學生們中間了,然中國海歸事工卻也因焉而生,如範大勝長老所說,「無論如何,福音的腳步是不可能停下來的!」

 

▲ECM創辦人範大勝長老:「無論如何,福音的腳步是不可能停下來的!」

 

十二年來,ECM撒下的福音種子,像是蒲公英一般飄散在德東、德西、歐洲、甚至中國。深信神將繼續透過ECM,讓福音在歐洲開枝散葉、結果纍纍。

 

▲ECM董事高如珊:「ECM的特色就是親情福音,教導要活出來才算數。」(左一高如珊,中為ECM創辦人錢致渝老師,右一ECM同工許菁芬)

 

後記

 

「歐洲校園事工」曾經與《神國》雜誌有過一段美麗的相遇。2006年範大勝長老、錢致渝老師受本刊創辦人高俐理老師之邀,到KRC營會分享德東宣教異象。當日,高俐理老師請紐約法拉盛聖教會的高如珊姊妹專程送粽子與泡菜到營會中,為大夥加菜。高如珊姊妹原本打算當日往返,不料因天氣不佳而留在營會,因而有機會聽到德東的宣教異象。

 

2007年1月,高如珊回應神的呼召,求主擴張她的屬靈生命疆界,神便開啟了宣教之門,踏上德東宣教之路迄今。十年來,高如珊每一年當中有半年時間留在德東陪伴學生,與眾多德東學生建立了亦師亦友亦手足的情誼!

 

 

記者小檔案

廖美惠,來自臺灣,與夫王治元育有一兒一女。蒙特梭利認證教師,新澤西州若歌教會兒童主日學老師,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兼職學生,《神國》雜誌特約記者。呼召:教師及文字工作。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